语文八年级下沪教版1.2《湖心亭看雪》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沪教版1.2《湖心亭看雪》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2 15:4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湖 心 亭 看 雪张岱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景区一下景点构成。
一山(孤山)
两堤(苏堤、白堤)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著有《西湖梦寻》《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作者简介检查预习:毳( )衣雾凇( )沆砀( )( )铺毡( )打更( )......cuìsōnggēngzhānhàngdàng 崇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余拿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我。 俱:都。 绝:消失。是:这。 拥:围裹。 惟:只。
一:全。 芥:“叶”。 而已:罢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课文..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下了三天大雪,湖上人影、鸟迹全无,寂静的什么声音也没有。 是日,更定日,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一条小船, 裹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沿途之见大雪覆盖湖山,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下全是一片白色。湖上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上二三个微粒一样的人影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焉:哪。 得:能。 强:尽力。
强饮:痛饮。 其:他们。 客:客居。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来到湖心亭,竟然看见还有两位游客,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见到我,他们喜出望外,说:“在这个时候,在湖上怎么会碰到你这样的人呢!”随即拉我共饮。我很高兴,硬喝下三大杯而后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船时,船夫自言自语地说:“别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2 写雪大的句子是 ?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 ? (崇祯五年十二月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余往西湖)“绝”: 消失,只从听觉上表现冬雪的威严.3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更定矣)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4 写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是( ) 特写景物是( )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堤亭舟人,痕点芥粒全景广漠特写渺小5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人 6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拉余同饮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7 我的态度是( )余强饮三大白硬喝下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8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 )痴为什么? (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总结看雪寒夜独舟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景人全景——广漠特写——渺小炉旺酒沸拉余同饮(大)(小)(热)(冷)情景对比情景对比(孤独)(巧遇
知己)抒发: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朗读课文,讨论写法,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说说景物的特点及描写手法。
2、找出能文中体现出作者游湖看雪心境的词语,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雪景描写:3、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痴”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痴”了?
4、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前一句和后一句所描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
5、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不能去掉,三个与字显示了天空与云层山峦湖水混朦一片,举目皆白的天地苍茫的景象。
痴行
6、“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7、我们笔下的雪景:“雪来了!她憋足了劲地下,纷纷扬扬的大雪漫天飞舞,悄然无声的下;细小的似棉絮,大片的像鹅毛,她们随风飘舞,奔跑着,旋转着,一刻也不停。”比较一下,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和张岱写雪景的句子有何不同?
像张岱这样用简练、直白的手法写景写物的人还有很多。如:清朝的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zūn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
手法叫白描。
8、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张岱在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对自然有什么感情?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景) 作者写景采用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不作丝毫的修饰,而是朴素的再现,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将事物的神韵展现了出来。1、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说说景物的特点及描写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 描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
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
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奇景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独—与众不同喜—知己之乐痴—醉情自然雅趣湖心亭看雪白描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手法
《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表达情感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白描手法写人“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眼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游记写作—写景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游记写作—叙事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游记写作—抒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读者认为柳宗元是个钓鱼迷,不然怎么会写大雪天独自钓鱼呢?那他到底是不是痴迷钓鱼呢,清朝的朱字荆却读懂了他的心境,他有文写到: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如可得鱼,钓岂独翁哉!明显可以看出柳宗元之意不在鱼。那张岱雪夜出游意仅在于雪景吗?
9、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万没想到会碰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他们这一相遇,心情如何? 10、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痴心(思念故国)
11、不是知己吗,为何不互留姓名?
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这就表明张岱的孤高情怀和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这样看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如何理解“独”字?
“独”字不仅写出了数量,更写出了张岱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反映了作者的孤傲清高的性格。
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一处前后内容明显矛盾的地方 ,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同学们再继续找一找,文章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张岱的为人 ? “痴”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痴”
观痴行赏痴景品痴心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张岱(1597—1679)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其文多缅怀往昔风月,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痛和沧桑之感,以寄托故国之思。 练习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
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
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
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
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
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
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
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凌寒独立是其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