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我与地坛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2 17:2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   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知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与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作者曾经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解释。
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但在战乱年代,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园地荒芜。近些年来,经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
地坛我与地坛所选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地坛母亲看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有那些疑问?请同学们自己来设问、解答。1、作者为什么要去地坛
2、这是怎样的地坛
3、地坛给了作者哪些启示探究一:
作者心路历程文本研习失魂落魄想关于死的事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景物萧条,衬托了作者的心境,地坛的荒芜冷落烘托了我的悲苦心情。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的思考(为什么要生)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遇到痛苦,你无法选择重来,不能要求上帝重造一个你,重给你一个人生。你能做的就是面对,坚强的面对。乐观、坦然、从容的生活态度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这实际上在回答前文中怎样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飞翔就是目标生命之翼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
26岁时听觉衰退
35岁时完全耳聋……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界 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明……
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阿炳1893-1950
原名华彦钧自学掌握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
当代知名作家 翻译家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高位截瘫……张海迪 1955- 美国政治家
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
下肢瘫痪……
1932年当选美国总统
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1882-1945天生跛足……乔治·戈登·拜伦
1788-1824 英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坛的拿破仑”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1904-1936
苏联俄罗斯作家
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关于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印】 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英】 我喜欢活着,生命是如此地充满了愉悦。 --张晓风 探究二:
“我”、地坛、母亲三者关系 文本研习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请找出文章中几个描写母亲的具体场景,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形象?
(抓关键语句,揣摩语言)

我当时是怎么对待母亲的?
母亲去世后,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母亲帮“我”上地坛:在家担忧“我”:到地坛找“我”:无言目送坐卧难定艰难的命运毫不张扬的爱坚忍的意志悄悄缓缓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态度的“理解”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在逆境中更加坚强,走自已幸福的路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 母爱是毫不张扬的,是无私的、崇高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该不该去死
为什么要出生
怎样活荒芜但并不衰败
地坛 母亲 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追寻解
答我生的思考活的启示 《我与地坛》的这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结尾处,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扼住命运的喉咙!
它绝不能使我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