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3一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钻孔”“刻沟”“染色”等都体现出当时人类已经有了原始审美观念,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
原始审美观念,并不是图腾崇拜,A项错误;B、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2.【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周朝的君位继承有除嫡长子继承制以外的其他补充方式,故选A项。题目材料与“德才兼备”
和诸侯“纠纷”无关,排除B、D两项;C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
3.【答案】B
【解析】题目材料中“学不学”“无极”“婴儿”等体现了道家学派追求自然状态的内涵,故选B项。A、C两项是儒
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均排除。
4.【答案】B
【解析】汉武帝打击地方铸钱、统一中央铸钱的措施,在事实上加强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汉武帝统
一铸钱主要不是针对富商大贾,排除A项;西汉没有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推
恩令,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从多个角度描述、评价刘义真,刘义真被权臣所废是各项材料共同阐述的内容,故选D项。A、
B、C三项的内容均为一面之词,不能被认定为史实,均排除。
6.【答案】C
【解析】题目信息表明隋代限制妇女改嫁,唐初太宗提倡寡妇再嫁。这一变化有助于受隋末战乱破坏的唐初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前代的妇女政策并非如此,排除A项:B、D两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答案】D
【解析】材料中所描述的有关地方势力的现象,反映出当时地方出现了割据的隐患,故选D项。安禄山任节度使
并非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项;封建统治到明清时期才转向衰落,排除B项:材料阐释的是地方实力的情况,并
非中枢权力问题,C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颜真卿的书法是楷体,楷书特点是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故A项正确。飘若浮云,矫如惊龙是对王羲之书
法的评价,排除B项: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草书的特点,排除C项:工整清晰,飞洒活泼是行书的特色,排除
D项
9.【答案】B
【解析】题目材料中的“甥舅关系”反映了唐蕃的民族交融;“唐蕃古道”则反映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故选
B项。元代西藏才开始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A项错误:C项不能揭示材料的整体内涵,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制、行台和行院等,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故选A项。题干的措施与缓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B项:行御史台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但行院是加强了对
历史第1页(共3页)江西省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人类及动物化石、石器、钻孔的兽牙和刻沟的骨管等。其中有七颗被“钻孔"“刻沟”的小石珠呈半圆形排列在头骨附近,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径为6.5毫米,石珠表面被染成红色。这体现了山顶洞人
A.最早的图腾崇拜 B.活动区域的扩展
C.原始的审美观念 D.征服自然的能力
2.周代的君位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传授,“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钧择贤,义钧则卜”。这反映出周代的君位继承
A.具有一定的灵活变通性 B.利于选举“德才兼备”者
C.完全遵照嫡长子继承制 D.容易导致诸侯之间的纠纷
3.“圣人意味着什么 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 ”对此问题某派思想家认为:“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璞玉”;人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必须“学不学”。下列诸子思想中,与材料一致的是
A.克己复礼 B.清净、无为 C.民贵君轻 D.兼爱、非攻
4.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上林三官”铸钱,“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此举
A.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解决了王国问题
5.下表是史籍中关于刘宋庐陵王刘义真的不同记述。据此可推知
帝后失德,羡之等得谋废生,而庐陵主义真轻动多过,不任四海,乃先废义真,然后废帝 《宋书·徐羡之传》
卢陵王英秀明达,微风播发,鲁、卫之寄,朝野属情。衅迹未彰,祸生忌克 《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上》
庐陵王又真明隽秀令,朝野属望,而司空徐羡之……等贪弄朝权,深相思惮,乃共诬罔,构成其衅,是日上疏收义真,徙于新安郡 《太平御览》所引徐爰《宋书》
少帝失德,渼之等密谋废立,则次第应在义真,以义真轻沙,不任主社稷……乃奏废之。 《宋书·刘义真传》
A.刘义真性格轻佻急躁 B.朝臣一致认为刘义真失德
C.众多朝臣支持刘义真 D.刘义真遭权臣忌惮被废黜
6.隋文帝曾下令“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唐太宗却公开提倡寡妇再嫁,明确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变化
A.延续了前代的妇女政策 B.提高对官员的考核标准
C.有助于唐初经济的发展 D.促使社会成员地位平等
7.唐玄宗在位时期,胡人安禄山先后升(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并且长达十余年没有移地换防。此种情形在当时竟较为普遍。这反映了唐中后期
A.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 B.封建统治由盛转衰
C.中枢决策发生的异变 D.地方出现割据隐患
8.颜真卿在游览南城县麻姑山一座古坛时,写下了《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碑文,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这一书体的特点是
A.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B.飘若浮云,矫如惊龙
C.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9.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和亲,成就了唐蕃之间甥舅关系,以至到了宋朝,吐蕃首领还习惯称中原皇帝为“阿舅天子"。双方使节和商人往来频繁,踏出一条从中原到青藏高原深处的交通要道,即“唐蕃古道”。这反映了
A.西藏开始归属中央直管 B.唐蕃民族交流的深化拓展
C.唐蕃古道促进经济交流 D.和亲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
10.忽必烈即位后,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简称行省;御史台在地方设有江南行御史台和陕西行御史台,简称行台;在遇有战争或镇抚需要的情况下.枢密院可在有关地区分设行枢密院,简称行院。这些设置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逐渐缓和民族矛盾
C.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 D.加大促进边疆开发
11、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
A. 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
B. 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 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D.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
12.鸦片战争爆发初期,道光帝相信"调兵合剿,不难即时扑灭",但不久发现英军"船坚炮利”,立即改"剿"为“抚”。虎门之战后,道光再次启用主战派。至英军到达南京江面,道光彻底放弃抵抗,令“务须妥速办理”与英军议和。这种“剿抚不定”反映了清朝
①对敌我双方都缺乏了解 ②一味沉湎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吏治腐败影响军事部署 ④无力摆脱到来的民族危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3.晚清时期.《壬寅夏纪事竹枝词》中有一首诗吟咏林则徐:"苍生百万仰林公,四海人心一样同。若使九重知屈贾,不难恢复斩夷雄。”这
A.侧重向西方学习的渴望 B.说明对战败未有科学反思
C.最可能是维新派宣传品 D.传递民众对洋务派的支持
14.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争权争利,“几若一岁九迁而犹缓,一月三迁而犹未足”,洪秀全又“欲众建诸侯以少其力”,一口气封了 2700多个王,使得“内乱猜忌之萌,愈散漫不可制"。这种情况
A.推动太平天国走向强盛历史 B.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衰落
C.影响太平军北伐和西征 D.导致了清朝政权的瓦解
15.1884年,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期间,衙门中没有海军人才,反而成为官员徇私舞弊、安插子弟的肥缺。衙门诸章京除李鸿章力荐的傅云龙是汉人外,其余全为旗人。这反映了晚清
A.民族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B.人才不足是甲午战败的根源
C."海防”并未引起当局的重视 D.政治腐败制约了近代化发展
16.1895年,康有为在上海组织强学会,推进变法运动时得到了张之洞的支持。然而次年,当张之洞得悉北京强学会遭封禁后,立即解散上海强学会,令”现时各人星散,此会不办”。张之洞前后态度的变化折射出
A.维新运动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B.戊戌变法触动了官僚的利益
C追求"自强”的洋务运动失败 D.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早期封建国家在实行何种地方制度的问题上有过较大反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在地方设县,那都不是学六国的。秦本无"封建制”,因此朝君主集权制的演变要容易些,在统一过程中,对被灭六国,取消“封建”代之以郡县,更是顺理成章。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封建"向郡县的过渡,扭担捏理,恐怕还要拖好几代时间,才能慢慢完成转型。在这里,我们再一次体验到了所谓“恶”的历史作用---战争,这是人类良知所不容的残暴行动,却常常有帮着实现转换历史场景的作用,真叫人哭笑不得。
一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初分封诸侯的基础虽说还是那县制,但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理论上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士之爵”。刘邦在世,同姓诸侯王都是其子弟之属,不可能犯上作乱。吕后当权,他们能团结一致,对抗诸吕,后来又促使文帝登基,的确对刘氏的皇权起到了拱卫作用。但文帝以后,同姓诸侯与皇帝的关系已经疏远,人人都有帝制自为之心,皇权自然受到挑战。刘邦初封同姓王国时,唯恐其实力不足,不能屏藩皇室,因此所有王国都地兼数郡,如齐国领有七郡之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得以顺利建立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初衷,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高祖这一措施。(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的科举考试基要没有实行“糊名”制,考生的姓名都写在卷面上,这就使主考官有了“对人不对文”的方便。考生在应试前,往往多方奔走,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社会名流,希望能再向主考官推荐。虽然从理论上讲,这种制度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入仕的均等机会,但社会下层贫困之家无法接受教育,大多数人就不可能去应试。而且当时又明确规定,“刑家之子,工费异类"及部曲、杂户、奴婢等身份之人,不得入仕。
-一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到了宋朝,中国社会再度进入一个鼓励个人奋斗的时代,科举制成为当官的最主要途径。科举最实质性的创断点还不是通过考试当官,而是“自由投考”,几乎任何一个男性,只要他肯读书,就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科举的录取规模在宋代也有了实质性增长,唐代平均每年录取70人,宋代年均录取360人。据统计,北宋有宰相71人,科举出身者65人,占92%;副宰相153人,科举出身者139人,占91%。中国读书人的状元梦,从宋朝做到了1905年,就保持社会的流动和开放而言,自有其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指出宋朝科举异于唐代的表现,并据此归纳其历史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你更倾向赞成唐、宋哪个朝代的科举?试加以说明。(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逐步深入,小生产者分化加速,劳动力变为商品、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已经具备等情况下,机器大生产的军用工厂不可能没有资本主义的性质。洋务派认为向外洋购买军火价值太贵,为了得到廉价的军火,所以自己创办工厂,而在生产中尽可能降低费用,使军用产品“核价尚廉”。这说明价值规律在军火工业的创办和生产过程中是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产品披上商品外衣价值,就有变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的可能。事实上,清政府从军工厂调拨给各军营的军火是计价的,计价就具有商品的性质。此外,这些近代军火工厂所使用的工人,在一开始多数是雇用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其中有的还是从外国工厂雇来的技工。
摘编自夏东元(略论洋务运动》
材料二 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开办的煤矿中最有成绩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需煤量大增,1876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等筹办开平煤矿,规定为官督商办,拟募集股本 80万两,但商人愿募者极少,结果还是借大量官款,买地建房,向外国订购机器,按法开采,1878年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1881年开平煤矿开始产煤,日产量为五六百吨,到1894年增至1500吨,并迅速地占领天津煤炭市场,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唐廷枢死后,矿务局经营日渐腐败,大借外情,到1900年,英国侵略者通过欺骗讹诈手段,取了开平矿务局的全部财产。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军用企业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依据。(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开平煤矿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主要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期 内容 出处
明代 “余乡二三百里内……皆好穿丝绸绉纱湘罗” 浙江桐乡县人李乐《见闻杂记》
除非把社会财富倾于沟壑,“则奢可禁”,否则“虽圣王复起,欲禁吴越之奢难矣” 松江(今上海)人陆辑《兼葭堂杂署摘抄》
清代 “今人崇尚财货,见有拥厚资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 松江(今上海)人董含《三冈识略)
都提出要“化民成俗”“以正人心”,“或赌博”“禁妇女出游“,禁奢倡俭 江苏巡抚汤斌《抚吴告谕》 江苏巡抚陈宏谋《风俗条约》 江苏巡抚裕谦颁《训俗条约》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