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遵循教育规律,绽放智慧之花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南省副厅长在一次发言中说道:“教育应当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人格与人格的平等,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此爱与彼爱的交融,智慧对智慧的点燃,文化对文化的蕴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学底蕴深厚、主持风格端庄大气的央视一姐董卿成了国民女神,就连她的成长故事都成了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文章《“虎爸”之下董卿的童年:一识字就背诗词、不许照镜子、初中开始打工,一度怀疑是否亲生》在网上一度引起热议。
对于董卿父亲的教育方式,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联系现实,阐释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小生长在大城市的影视明星小江,到不通水电的瑶寨拍文艺片,遇见贫穷无助的留守孩子,就想为他们做点事。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之后几年,除了资助财物,她每年都会亲自给孩子们上课,多则一月,少则几天,孩子称她“小江老师”。亲身支教影响了她的演艺事业,有朋友劝她不要这样,小江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支教视频被朋友传到网上,引发关注,有人说小江是“作秀”,还有学者撰文指出,作为明星的小江不懂教育,亲身支教弊大于利。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央视的励志挑战节目《挑战不可能》其中一期中,主持人董卿在看完一对父女的表演后哭泣出声,并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董爸爸对董卿寄予厚望,一直要求很严格,从小就对董卿展开了“魔鬼”教育:要求董妈妈不要给女儿买新衣服,不许女儿照镜子;董卿个子还没洗碗池高时,就让她站在小板凳上洗碗,此外还有拖地等家务;要求董卿每天抄写成语和古文,背诵诗词,中学时开始读名著,寒暑假定期给她开列书单;要求女儿坚持跑步,小时候董卿冬天每日要被拉去跑一千米;中学以后,让董卿打零工“勤工俭学”,什么样的兼职都干过。
在爸爸军训式的教育下,董卿没少吃苦,少了很多同龄人的乐趣,但这也培养了她的独立意识,坚强意志,以及非常善良的性格。这一点,董卿直到长大后才慢慢理解。
此种“狼爸”式教育,再次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热议甚至争论。对此,你又怎么看?
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选好角度,明确问题,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河南省副厅长的发言,从不同角度强调对教育内涵的理解。“生命对生命的尊重”意在表明教育应当尊重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格与人格的平等”意在表明要注重人格平等,每个学生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情感与情感的共鸣”表明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此爱与彼爱的交融”表明教育应当是爱的交融,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社会和宇宙之间的爱,培养孩子们的博爱精神,让其学会关爱他人、社会和自然,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智慧对智慧的点燃”,表明教育重在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元思维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并在合作与竞争中点燃彼此的智慧火花;“文化对文化的蕴泽”表明教育应该尊重和传承本国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包容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通过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综合看来,教育要以人为本,以教育的内在规律去办学,以人成长的规律去育人,从情感、思想、智慧、品格、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不仅是教育的理念,也是教育的目标。因此,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们成为具有人格尊严、情感共鸣、博爱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人。考生可以选取一方面或综合几个方面谈思考和感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遵循教育规律,绽放智慧之花”。然后展开论述,一是用爱心塑造学生的灵魂,用尊重托起生命的厚土;二是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注重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总结全文,遵循教育规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育的百花园中培育璀璨的智慧之花。
立意:
1.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2.遵循教育规律,绽放智慧之花。
3.用真心,动真情,育新人。
4.教育是全方位的热爱。
2.例文:
家庭教育,决定人生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家庭一员。从那一天起,家庭、父母便与我们紧密相随,我们也在那一刻开始了我们一生的学习,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家庭教育。我们的父母便成了我们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人生中,家庭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语有:子不教父之过,说的便是孩子如果品行不好,一定与父母有关。其实,今天,当我们观看法制节目时,那些少年犯们,绝大多数走上犯罪道路都与他们的家庭有关。
我还依旧记得,中央电视台某次播放的“法制在线”,记者走访了北京部分少管所采访了那些少年犯,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在说:父母忙,不管他们,所以想到外面玩,就走上了这一条道路。其中有一位少年犯让我记忆最深,那位少年犯因喝酒斗殴而被拘留,他告诉记者,从前,他吸烟、喝酒,什么事都做。记者看着这样一位年仅15岁的男孩,觉得十分不解,为什么这样一个男孩会做如此多的不良行为?男孩说:他的父亲与母亲离异后,把他带在身边,而父亲喝酒、吸烟成性,久而久之,他便学会了。
听着这一则消息,不免让我们震惊,在少管所中有如此之多的少年犯,他们就是因为父母的不良行为,使之走上犯罪的道路。也许有人说,他们中有绝大多数父母离异。其实父母离异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多大阴影,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是生活在单亲家庭,可是她成为了一个优秀人才,并在2002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她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单身母亲,从小,她的母亲就从各方面培育刘亦婷,着重培养其身心发展。
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良好的家庭教育,正确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在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与人相处,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当今家长,是否该考虑一下教育方式,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做孩子的榜样,从各方面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位优秀的人?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必不可少。可以说成功,90%来源于家庭教育。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通过材料可以有以下参考立意:
①以爱为基,严厉一些又何妨?董卿的成功,与她在诗词大会以及其它的节目主持中所呈现出的诗词人文方面的深厚素养、她身上温文清雅、含蓄内敛的动人气质都有莫大的关系,而她的素养与气质与父亲对她的严厉教育又密不可分。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少不了大量刻苦的练习,没有外力的帮助,贪玩的孩子很难坚持下来。而且,成长中的人难免会迷茫甚至犯错,需要成人的引导和修正。以爱为基础的严厉,才能真正取得子女教育的成功。
②顺应天性,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再大的成功也难以弥补失去童年欢乐的缺憾,成功不等于幸福,而父母教育子女,关键是给予子女感受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顺乎孩子天性、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才会感到幸福,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家长顺乎孩子的天赋和天性,在自然的状态下更能引领孩子健康发展。用严厉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往往给孩子制定了许多规范和准则,孩子只能在规范与准则范围之内发挥,这样孩子很难超越父母的层次,父母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③宽严相济,才能让孩子身心俱健。一味严厉,会给孩子留下很难抹去的心理阴影,伤害了成长中的孩子,甚至影响孩子一生;一味放纵,也会让孩子没有边界、深感迷茫,对孩子的成长同样不利。宽严相济,孩子方能身心俱健。宽严相济需要家长理性地爱孩子,当宽则宽,当严则严;还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努力成长;更需要家长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适时引导,及时扶正。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由于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如本题就可以根据董卿父亲的教育方式引出不同的观点,作文时自己的观点要明确。
3.例文:
善意胜于言语
在经济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社会上仍存在大量需要帮助的人。如今的社会评论对于慈善捐赠,往往更关注帮助背后的利益关系,而忽视了那一份纯粹的善意。在我看来,小江的行为虽然并非完美无瑕,但心中有善、亲力亲为的付出总归胜过那些纸上谈兵的言语抨击。
小江的大城市出生的身份,更彰显了她亲身支教的难能可贵。显然,小江的事业和名气委实不需要她的卑微,没有善意的光环她一样可以生活得充满色彩,在自身优越的条件下,她大可不必冒着遭受言语抨击的风险,以求博得他人的掌声。因而,在我看来,促成小江这一义无反顾的善举的,是她心中纯粹的善意。
坚持数年每年给予物质资助,已属不易;亲自支教,生活在不通水电的瑶寨,这对于出身优越家境的小江来说更是难能,纵使顶着言语指责和影响演艺事业的压力,她仍能够追随心中的那份纯粹,这需要的是内心的强大和非凡的勇气,可以称之是一种伟大。相较之下,那些极具杀伤力的言语、善意的劝说在坚定的行动力面前终归略显无力。她的决心和坚持自然是质疑者低头的理由。
善意的纯粹胜过那些虚假的华丽。比起那指出她支教“弊大于利”的冠冕堂皇的言词,我更欣赏小江善意背后的行动力。虽然支教对作为影视明星的她来说,也许不够专业,知识讲解与引导也许有所欠缺,但她的行为却足以温暖那些贫困山区留守儿童脆弱孤寂的心。相较于这点不足,那些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抱以漠不关心的姿态,只会在每一份善意上打上“作秀”标签的言语抨击者,我觉得更应该抱以怀疑。善意总归胜于言语,在这份纯粹的善意面前,那些质疑者更应该自我思考。
社会的风向标不应该是一味地指向每一份善意的背后是否存在利益关系,而应该对善意宣传和赞赏,让每位公民多行善举。
我们阻止不了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丑陋,我们却能够守着心中纯粹的善意。虽然生活中存在利益和恶意的揣测,但可喜的是,身边并不缺乏真心友善的人。也许,少一言,多一善,将成为和谐的平衡点。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注意从“小江”“评论者”和“媒体”选取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相应的论证。注意“善意”和“炒作”的关系。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注意选取角度从“善意”这一中心进行评论。
4.例文:
谁打开了“狼爸式教育”的“潘多拉之盒”?
今年6岁的小如(化名),出生后一直都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直到今年8月中旬,才有机会到浙江乐清与父母团聚,不料,因此遭受“狼爸”父亲的“管教”,体罚6小时而提前结束生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父母亘古不变的心愿,我们对此表示理解。然而小如的爸爸却选择了一种极端的“狼爸式教育”,希望女儿成凤,结果却是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因体罚而致死。笔者替小如感到惋惜、伤心甚至愤怒,替小如爸爸的这种无知和“执着”感到悲哀。
“狼爸式教育”屡屡造成一出又一出悲剧,却还是有很多父母“前赴后继”、“乐此不疲”,打开“潘多拉之盒”原因,笔者粗浅分析有以下三点。
首先,“万般皆下品,学习好才好”的客观现实存在。在很多世俗眼中,学习成绩的好坏意味着教育的是否成功。当今社会,不仅存在比富贵,比金钱,比名利,更有比孩子学习成绩,是否听话,是否出息,听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笔者自小在农村长大,就亲身经历过这种攀比,心理滋味可不怎么好受,每当考试完之后,拿成绩通知书回来,周围的家长就谈开了,你家的孩子考多少,我家的孩子又考了多少,成绩好的自然受到赞扬无数,成绩差的日子必然不好过,以成绩好坏论英雄势必促成狼爸式教育的推崇。
其次,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因素影响。从古代的“孟母三迁”到现代“狼爸萧百佑”,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显而易见。在看到“狼爸虎妈式教育”能够达到效果,许多父母毫不犹豫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只有孩子完成作业并且完成的好时,才能休息,否则就是一顿抽打。什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什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什么“360行行行出状元”全被抛诸脑后,只有考试分数拿上去了,读上名校,工作体面,那才是成功。
再次,孩子的叛逆与家长的不理解两者矛盾突出。孩子虽小,可也有自己的思想,试问,每当看见别的小朋友放学完都可以做做游戏,三五成群,嬉戏打闹,而自己却只能一直与“作业”为伍,与“自己”为伴,心中不问“为什么”才怪,再加之小孩子本就贪玩之心较重,叛逆之心便油然而生。然而父母却并不理解此时的叛逆,不仅没有给与孩子应有的尊重,相反一味的觉得这是对孩子好,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双方矛盾,日积月累,为“潘多拉之盒”的打开“创造了条件”。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内容十分的明确,就是“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注意分析其优点和弊端,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相应的论证。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注意提出明确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