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娴熟、敦实、醇厚、迥然不同、引经据典、顾名思义”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4.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详略安排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品味本文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1. 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进行表达。
2. 了解本文语言“京味儿”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地域文化特点。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热闹、忙碌、喜庆等)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感受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和习俗。
自读自悟: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准备说说老北京过春节和已过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可以说整个北京的不同,也可以说某一个地区或某一家人过年的不同;可以从时间安排方面去说,也可以从主要活动方面去谈。不求全责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三)品读感悟:
交流:重在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
(1)请学生说说老北京过春节有哪些风俗。(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逛庙会,看花灯,吃糖,燃放鞭炮,拜年等)也可以从正月初一讲到正月十九。同时可以穿插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句子和段落。)教师相机板书:腊月初旬开始→正月初一全城热→十五元宵节的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预设:学生可能会将一些风俗的由来或相关联的内容穿插其中。)教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九-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在写这些日子时详略的安排。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为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从时间安排方面去说,也可能从主要活动方面去谈;可能从总体上去说,也可能从某一个地区或某一家人过年的不同去谈。)
(2)说说已过的春节和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预设:可以从总体上谈不同之处,也可以具体说自己家过的春节与老北京过春节的不同之处;可以从时间的安排上、气氛的渲染上等方面去谈。)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不要把学生的一些说法硬塞进教案和板书之中。学生可能大谈特谈春节已过得越来越没有意思,淡化了节日气氛;也可能谈到过两个不同的春节―――城市和乡村的不同;还可能从人们对待春节这一传统文化习俗的态度变化去谈。)教师相机板书:已过的春节:越来越淡;老北京的春节:热闹、喜庆。
(四)总结全文:
再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自由发言)文中有许多描写春节场面的词语和句子,找一找。(自由发言)这些词语和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北京春节的什么情感?教师点拨:“真热闹”这个“真”字用得真好,再次强调了作者的感受与情感体验。文中的“大”和“小”分别指什么?“大”渲染出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和过年的“味道”。“小”字说明了当时社会经济条件还不好,应是在过年中比较讲究的人家办的事。教师相机板书:热闹、喜庆、祥和。点明:这就是老舍先生笔下北京的春节的特点!这个特点凝聚着作者深深的情感体验!同时让学生注意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如“除非万不得已决不回来”,一个“万不得已”就写出了人们对于回家过年的渴望;而“差不多”又道出了人们因种种原因不能回家的无奈。)
(五)、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