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7 18:2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古诗三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诗歌的韵律,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2.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3.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4. 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借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美。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情景。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搜集相关的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同学们,老师出一道谜语考考大家:“平时圆溜溜,早上皱眉头,傍晚又展平,皎洁似白玉。”(月亮)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望月的诗——十五夜望月。这篇课文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
4. 导入: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团圆赏月,吃月饼。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节晚上抬头望月,被那明亮的月亮所吸引、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不衰的诗歌。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凝炼地描写出作者在中秋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诗歌的韵味和语言。
5. 简介作者:王建(约767-831),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他出身贫寒,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矛盾的诗篇,是唐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他擅长乐府和歌行体诗歌,风格清新朴实。他的《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五言绝句,《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五言古诗,《寒食》是一首七言绝句。今天我们先学习《十五夜望月》,感受一下诗人是如何写望月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诗句,检查朗读情况,正音、节奏、语气等。
3.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可以适时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
4. 齐读课文。
5. 熟读成诵,深化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古诗,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析。
1. 再读课文,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问题。这首诗写了庭院、树、鸦、露、叶、月等景物;这些景物都表现出冷清、孤寂的特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1. 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片断,让学生说说与牛郎织女有关的故事或民间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2.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古诗。(板书课题)这首诗是《迢迢牵牛星》(板书课题),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的作品,作者不详。东汉末年因战乱不断,中下层文人为了谋生,多离乡背井,到处游走。因为不能及时返乡与家人团聚,于是写下了很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本诗就是其中一首写儿女相思之苦的诗歌。
3. “迢迢”是什么意思?你能把题目读好吗?
4. 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 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2. 指名朗读,正音。
3. 再读一遍课文,画出停顿,指名汇报。
4.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同学们在读了这么多遍后,一定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把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指导)
5. 比较句子: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6. 教师小结:多美的一首抒情诗啊!现在同学们就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遍,好吗?
7. 学生齐读。
8. 这么美的诗如果把它背下来该多好啊!同学们试一试,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9. 学生背诵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1.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诗句或词的意思比较难以理解?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
2.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脉脉”是什么意思?谁和谁脉脉相望?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体会相爱之人离别之痛)夜久无眠秋气清。“夜久”是什么意思?“秋气清”又是什么意思?你能联系诗句说说作者此时的心情吗?(学生交流后回答)其他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学生自学为主,适当点拨、引导。
3. 再读课文,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 回顾课文,质疑问难。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归纳学生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表情等。
6. 配乐朗读、背诵。
7.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与方法)即: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背诵(采用多种形式)质疑、解疑(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留到下节课学习)
8. 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那么同学们还有不会的吗?如果有就提出来在小组内解决,好吗?(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9. 汇报交流结果。(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四、布置作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 简介诗人
王禹,唐代新野人,生卒年不详。他是王氏高门望族的后裔。曾几次做官,但最终被贬为地方官,从此他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以清高自许,愤世嫉俗。他最瞧不起达官贵人,写诗自咏:“平生志业有谁知,始得今朝出乐池。”他的作品以通俗、简练、清新、自然见称。著有《小畜集》10卷(一作3卷),已散佚。今仅存诗7首。其中,《寒食》一诗写得最好,最为人称道。
2. 解题
寒食:我国民间风俗之一,在清明节前二日禁火三日,据说是为了纪念晋国大夫介之推。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纪念周公旦。后来逐渐沿袭为风俗节日。
3.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插图或教学挂图。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指名读古诗,正音。
3. 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
三、品读诗句,想象情景交融的画面
1. 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吗?试试看!并想想诗句中哪些写的是实景,哪些是作者想到的景象。
2. 交流、品读、想象。
(1)一、二句写寒食节长安城内“无烟火”,一片萧条冷落景象。接着描写宫中传出了梳妆台上的画烛和官府的笙歌,一个“传”字把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有声的对于权贵的奢靡荒淫的生活和醉生梦死的情态具有讽刺和批判意义。
(2)三、四句写御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姿态——“入御林”皇家林园中万木复苏,清新宜人。景中寓情,“笑后主”,讽刺之意自在其中诗人借古讽今调侃中唐的沉溺声色歌酒之风“鼎足三分”原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因在此处形容那时的统治者醉生梦死,竞相游乐,比“后主”犹过之而无不及。“几千年”极言时间之长,“笑”字为戏谑语气,于轻快的情调中反衬当时君主的昏庸无能。“几千年”极言时间之长,“笑”字为戏谑语气,于轻快的情调中反衬当时君主的昏庸无能。
3. 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京城里的人们都在说:“谁家的骑马者又来借景消愁呢?”园子里没有人,只有垂杨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御柳如烟似云,宛若在向人卖弄妖娆身姿。又仿佛在嘲笑昏庸的君王。于是它便在宫苑中显示自己的风流了有几千年了!每年到了寒食节这天,普天下的人都能寄情于杨柳而心旷神怡!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