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案和课件(1课时、共17张PPT、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案和课件(1课时、共17张PPT、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7 21:04:16

文档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课标要求】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及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商业贸易这一主题对世界古代不同区域或国家的经济生活进行遴选与淬炼。分为两个子目:第一子目从宏观层面概述古代商业贸易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起源、发展及贸易扩张,注重历史脉络梳理;第二子目从微观层面展现古代商贸发展,说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是商贸发展的重要媒介。本课为第三单元第一课,要厘清古代商贸与近现代商贸发展的内在关系。
【教学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古代商贸起源及商路、商贸媒介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2.认识古代的商业贸易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学会在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下分析商贸发展现象。
3.利用教材中的图文材料并补充适度的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厘请问题、设置问题链、推进和深化问题,强化实证意识。
4.剖析货币、信贷及商契对不同时段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明进步的影响,促使历史解释素养有效涵育。
5.诠释古代中国海陆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感受中华文明的神奇魅力,理解当下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缘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代商贸活动内容、贸易通道及货币、信贷、商契发展表现
2.难点:古代商贸活动的特点;货币、信贷、商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史料研习与探究、启发式教学、智慧课堂等
2.学法:合作探究、比较归纳、史料甄别与信息提取
【课前准备】
PPT课件;智慧课堂所需的平板、超脑等多媒体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
【设计思路】
基于学情、问题驱动式教学和大概念教学有效衔接,围绕商业贸易的兴起、发展历程、勃兴影
响等视域,设计“寻根探究源”“把脉研路”“增资聚神”等三部分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遴选与串
联。鉴于中国史内容的重要性和史料筛选的便捷,以古代中国商贸发展史为依托,剖析商贸起源、
发展特点、发展趋向、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促使历史概念的深度学习有效达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展示两幅图片:图1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2选择性必修2的课本封面:清中期徐杨的《姑苏繁华图》(略)
教师创设问题链:
(1)图1、图2分别是什么名画?
(2)从图1、图2中能获取哪些共同信息?
(3)两幅画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学生讨论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清明上河图》和《姑苏繁华图》反映了商业繁荣、交通便捷;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设计意图:选取教材封面和课文中的名画,让学生从最熟悉的图画中进行“研画寻史”,从而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之功效。)
★智能大屏和师生平板呈现本课学习目录:
目 录
一.寻根探源:商贸滥觞之始
二.把脉研路:商贸勃兴之面
三.增资聚神:商贸汇通之果
【讲授新课】
寻根探源:商贸滥觞之始
一、概念释义
1.呈现“商”字的甲骨文写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解读:“商”,地名,今河南商丘,意指“商”地人们善于经商,民间有形似燕子的说法。
2.呈现图片:黄洪波、徐丽编著的《商业简史》封面
教师解读“商业”内涵要略:
①商业不是一门关于生产的学问,而是关于交换的学问;
②劳动创造了财富,交换激励了创造;
③从商品到货币“卖”,从货币到商品叫“买”。
▲结论: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它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后来人们把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商品流通的活动,称之为商业。
二、商业贸易起源
1.古代商贸起源原因
引入材料:
材料一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耕耘,女勤蝉织,以为衣食之源,而用以互相交换,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材料二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图片材料:新石器时代农具、原始社会物物交换场景图(略)
☆问题探究一:(1)商贸起源的条件有哪些?
(2)商贸兴起之初的功能是什么?有何局限?
★学生讨论后回答(利用平板抢答功能)
(1)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
(2)功能:互补余缺;局限:范围小、时间受限
2.古代商贸起源特点及发展趋势
引入地图和图画材料:农牧业生产及传播示意图;古埃及墓葬壁画(略)
☆问题探究二: 古代商贸的起源有何特点?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利用平板点名功能)
特点:多源发生;物物交换 趋势:呈现全球化趋势
(设计意图:探究起源问题,要从概念内涵、产生条件、初生特点、发展趋向这些最基本要素方面设计问题链,层层剥茧式推进,让思维能力培养更深入。)
把脉研路:商贸勃兴之面
★呈现商贸发展要素:
主体——商人
场所——市场、城市
商业贸易 内容——商品
范围——商路
媒介——货币、商贷、商契
政策——重商或抑商
(设计意图:商业贸易发展的基本要素有商人、市场、商品、商路、商业媒介或工具、商业政策,有宏观也有微观,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史实整合与透视,让学生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理解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动力和影响。)
一、商人
1. 名商代表
古代中国富商代表:
“陶朱公”范蠡 仲父吕不韦 徽商胡雪岩
★师:简要介绍三人的发迹及行商状况:
范蠡:“商圣”,“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艰苦创业、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吕不韦,经商致富、扶植秦庄襄王、嬴政,拜为相国。胡雪岩: “江南药王”,红顶商人,徽商代表。
2.商人地位变迁及商业政策
引入材料:
材料三:商朝遗民为维持生计而四处买卖,逐渐发展为固定职业,周人称其为“商人”。
——《尚书·酒诰》
材料四:高祖令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材料五: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争相“榜下捉婿”。
——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
材料六: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明朝伍袁萃《林居漫录》
☆史料研读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
时间 地位 政策
先秦 商人出现,地位不高 工商食官→重农抑商
秦汉 地位低下生活受限 重农抑商
宋代 地位提升,生活宽松 抑商政策松弛
明清 轻商淡化,身份象征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二、市和城市
呈现图片材料:唐代长安城布局、北宋东京城市布局、10世纪西欧城市自治分布图(略)
☆问题探究三:(1)唐至宋,城市商业发展趋向怎样?
(2)如何认识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
★生:独立思考,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平板拍照上传答案
★师:随机抽选,对比分析得失之处,并分析正确答案
发展趋势:①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空限制;②出现专业化市场;③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认识:①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产物;②利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三、商路
引入海陆丝绸之路图:
陆路: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海路:两广—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国—印度半岛
☆问题探究四: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利用平板点名功能)
★师:官府控制;朝贡贸易为主
三、商贸媒介(工具)
▲▲
1.货币的演变
呈现图片材料:
☆思考1: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自然货币---人工货币 杂乱形制---规范形制 地方铸币---中央铸币
※钱文纪重---宝文钱 金属货币---纸币
引入图片材料:洛阳出土的拜占庭金币(491-518)、唐朝时国内发现最早阿拉伯铸币(略)
☆思考2:在古代中国出现国外金币,说明什么问题?
※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交往增多;商品经济繁荣
引入图片材料:
材料七:(钱)可谓神物……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又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西晋】鲁褒《钱神论》
☆问题探究五:货币的出现和使用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学生抢答)
★师:①便利商品交换和流通,扩大商业领域;②成为财富的象征,催生拜金思潮;
③促使商业功能转化,从互补余缺到逐利增财;④加剧贫富分化。
▲▲
呈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借贷示意图
材料八:古希腊商人出海贸易时,携带“διαγραφ ”,可以作为交易的凭证。
——慕林《试论公元前 4 世纪雅典钱铺业》
☆思考3:世界古代不同地区借贷发展有哪些共同之处?
※类型多样;影响广泛
▲▲
材料九:在欠款还清后,按习惯要把泥版砸碎。所以,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一些借贷泥版,说明当时有些人还不清贷款。
——陈晓红、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
材料十: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王云红《国人契约观》
引入图片材料:唐代石染典买马契约、明清商业契约(略)
☆问题探究六:商业契约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平板点名)
★师:(1)契约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责权意识等强化;
(2)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世界古代其他地区商业贸易概况▲
要求学生指出古埃及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在图中位置
☆思考4:世界古代其他地区的商贸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多受益丝路;官方控制贸易发展
(设计意图:从商业贸易基本要素:商人、市场、商路、商业媒介、商业政策等视角整合教材内容,注重中国史知识的思维拓展,体现重点问题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增资聚神:商贸汇通之果
引入图文材料:
材料十一:(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十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材料十三:波斯、阿拉伯、印度人成为了东西中间商,中亚和西亚成为各种文明交汇处,促进了绿洲城市繁荣。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
图片材料:《群神宴》中的青花瓷(略)
☆问题探究七:古代商贸交流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分组讨论回答)
★师:①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风气;
②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③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
(设计意图:商业贸易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影响力辐射到经济生活、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思想解放等多个领域,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类别进行细研深拓,利于提升思辨能力。)
【课堂小结】
古代商业贸易起源早,在世界不同文明国度表现差异大,体现文明的多样性。随着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在商贸活动中陆续出现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媒介。海陆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拓展,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交融,也为近代世界贸易兴起创造了条件。
巩固检测
1.《吐鲁番出土文书》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其中整理的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约163件,有涉及借贷、契约、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可见隋唐五代时期 (  )
A.经济史的史料全面完善 B.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D.商业贸易的主体多元化
2. 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
A.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参考答案:1.B 2.A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优点:运用大概念教学和问题驱动式模式创设情境,推进问题、拓宽思路。线索明朗、史料充实课堂,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凸显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运用智慧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利于学科素养的生成。
2.存在的困惑:本课时间跨度大,涉及较多的历史概念,容量较大,选取的史料和问题较多,课堂节奏略紧。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显得不足;问题之间的过渡显得生硬,需要进一步打磨和践行。(共17张PPT)
读图寻史
图2
图1
研画追问
(1)图1、图2分别是什么名画?
(2)从图1、图2中能获取哪些共同信息?
(3)两幅画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及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目 录
一、寻根探源:商贸滥觞之始
二、把脉研路:商贸勃兴之面
三、增资聚神:商贸汇通之果
寻根探源:商贸滥觞之始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它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后来人们把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商品流通的活动,称之为商业。
◆商业不是一门关于生 产的学问,而是关于交换的学问。
◆劳动创造了财富,交换激励了创造。
◆从商品到货币“卖”,从货币到商品叫“买”。
概念解析
材料一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耕耘,女勤蝉织,以为衣食之源,而用以互相交换,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材料二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农业、手工业发展
社会分工
产品剩余
私有制产生
……
问题探究一
(1)商贸起源的条件有哪些?
(2)商贸兴起之初的功能是什么?有何局限?
生产力发展
互补与缺
范围小、时间受限、类型单一
古代商贸的起源有何特点?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特点:多源发生;物物交换
趋势:呈全球化趋势
古埃及墓葬壁画:人们用谷物、蔬菜、水果、鱼等物品,交换手杖、鱼钩、檀香树、木板等物品。
问题探究二
把脉研路:商贸勃兴之面
商贸发展要素:
主体——商人
场所——市场、城市
内容——商品
范围——商路
媒介——货币、信贷、商契
政策——重商或抑商
“陶朱公”范蠡
仲父吕不韦
徽商胡雪岩
材料三:商朝遗民为维持生计而四处买卖,逐渐发展为固定职业,周人称其为“商人”。
——《尚书·酒诰》
材料四:高祖令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材料五: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争相“榜下捉婿”。
——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
材料六: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明朝伍袁萃《林居漫录》
先秦
商人出现
地位不高
秦汉
地位低下生活受限
宋代
地位提升生活宽松
明清
轻商淡化身份象征
问题探究三
(1)唐至宋,城市商业发展趋向怎样?
(2)如何认识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
①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空限制;
②出现专业化市场
③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示例: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产物
② 利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10世纪城市自治
汉代以陆路为主: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唐宋元以海路为主:两广—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国—印度半岛南部
问题探究四
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有何特点?
官府控制;朝贡贸易为主
洛阳出土的拜占庭金币(491-518)
唐朝时国内发现最早阿拉伯铸币
在古代中国出现国外金币,反映了?
演变规律
自然货币---人工货币
杂乱形制---规范形制
地方铸币---中央铸币
钱文纪重---宝文钱
金属货币---纸币
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交往增多
商品经济繁荣
货币的出现和使用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七:(钱)可谓神物……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又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西晋】鲁褒《钱神论》
①便利商品交换和流通,扩大商业领域
②成为财富的象征,催生拜金思潮
③促使商业功能转化,从互补余缺到逐利增财
④加剧贫富分化
问题探究五
商周

明清
春秋
信贷出现
实物借贷普遍,货币信贷出现
当铺;飞钱
钱铺;
本(庄)票
庄票形成于清初,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凭票即付,所以庄票可代替现金流通。
材料八:材料古希腊商人出海贸易时,携“διαγραφ ”,可以作为交易的凭证。
——慕林《试论公元前 4 世纪雅典钱铺业》
减低对铜钱的需求;
缓和钱币不足;
减轻商贸活动中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材料九:在欠款还清后,按习惯要把泥版砸碎。所以,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一些借贷泥版,说明当时有些人还不清贷款。
—陈晓红、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
材料十: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王云红《国人契约观》
◎唐·石染典买马契约
商业契约的影响有哪些?
(1)契约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责权意识的增强;
(2)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问题探究六
世界古代其他地区商业贸易概况
契约借贷早;金属币、金铸币早
商贸中心多;外贸活跃;货币经营行业;
外贸航线四通八达;
垄断中国丝绸等奢侈品在欧洲的市场
在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
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多受益丝路
把下列地区的商贸活动大体位置标注在图中:①古埃及及两河流域;
②古希腊;③古罗马;④拜占庭帝国;⑤阿拉伯帝国
增资聚神:商贸汇通之果
材料十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材料十一:(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群神宴
材料十三:波斯、阿拉伯、印度人成为了东西中间商,中亚和西亚成为各种文明交汇处,促进了绿洲城市繁荣。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
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
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风气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寻根探源
商贸滥觞之始
增资聚神
商贸汇通之果
把脉研路
商贸勃兴之面
原因:生产力发展
市、城市
社会分工
私有制产生
农业、手工业
剩余产品
商路
媒介
特点:多元、物物交换
物质生活
课堂小结
释义:商、商业
商人、政策
货币
信贷
商业契约
精神生活
经济文化交流
课堂检测
1.《吐鲁番出土文书》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其中
整理的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约163件,有涉及借贷、契约、
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可见隋唐五代时期(  )
A.经济史的史料全面完善 B.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D.商业贸易的主体多元化
2. 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
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
“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
A.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