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测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点】
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课的目的在于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练习用钟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放在在斜面上金属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金属片上时能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总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巩固物理计算题的基本格式和方法。
【教学建议】
1、采用实验法教学,观察实验仪器,看各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在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该物理量,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对应着哪步的测量结果。
2、要进行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能力,小组可以有发令成员,负责使小组各位准备完善后统一进行实验。有手持小车准备实验的成员,当听到发令后进行实验,有记录成员,当小车到达铁片时,听到撞击声就记录钟表所用的时间,并记录在表格中,三个成员共同完成本实验。
3、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采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只要能完成测量平均速度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视频(刘翔雅典夺冠)、斜面(带刻度)、小车(或小球)、刻度尺、手表(或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视频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夺冠。 2004年奥运会上,中国飞人勇夺110m栏的世界冠军,这标志着中国人在短距离跑步中,也具备世界级水准。你知道刘翔跑的到底有多快呢?(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具有历史意义的刘翔夺冠吸引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学生观看视频,回顾刘翔夺冠的美丽瞬间,猜想刘翔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实验原理 1、测量刘翔110m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设计意图:由新课引入过渡到实验原理,自然流畅,结合实验原理帮助学生认识实验中所需要的测量工具。) 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2、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知识点二: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制作计划能力、设计实验步骤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为实验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 1、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2、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3、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知识点三:进行实验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 t1=v1=S2=t2=v2=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验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协调的能力,收集数据和计算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1、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3、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知识点四:分析论证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而得出变速直线运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的关系。) 1、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2、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知识点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反思能力,学会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养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反馈练习】 教师巡视检查 完成反馈练习题
【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课堂检测】 教师巡视点评 完成检测题
【家庭作业】 分发作业题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采用视频引入、自主设计、交流讨论等方分组实验等多种模式展开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如下: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
(2)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会让他们更加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起到教育作用,告诉学生们物理是们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发现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都离不开科学的探究,也巩固了科学探究的环节。
(3)学生自己分工合作;自行设计实验表格;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2、分组实验比正常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听课感觉轻松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各种能力。
3、在家庭作业中设计让学生测量蚂蚁的平局速度一个课外探究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不足之处
1、分组实验时组织教学相对困难一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如常规教学扎实。
2、由于学生第一次上实验课,且实验开放性较强,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稍有欠缺,注意力不是很集中。
3、数据处理时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解决物理计算题的习惯,为其它章节的物理计算做好铺垫。
三、改进措施
1、开始实验前,分好实验小组,组内成员提前分工,明确任务。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3、通过作业检查学生的解题习惯,及时面批、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问题。第三节 《测平均速度》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测平均速度》。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分析教材。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组实验课。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会不同。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在认识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分析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停表,按一下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利用刻度尺侧长度时,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计时,是本节的难点。
利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测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计算平均速度。在斜面上标注出起点,利用金属片指示终点,便于计时和测量长度。由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较短,不易测量,引导学生利用测量较长的时间,间接求出,即利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再分别计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从而强调出,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由于小车从斜面滑下较快,到撞击金属片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的时间不好测量,在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进行演示,将小车的运动记录下来,得到小车运动的s-t图像,进行简单介绍,选取其中一段时间对应的图像,求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选取不同时间段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同时也可得到所选取的研究区域的v-t图像,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况。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分析应用”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对身边现象的已有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进而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归纳总结、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是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演示】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
设疑,提出问题:小车在前半程运动的快,还是后半程运动的快?学生猜想回答。
教师总结: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停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测出在斜面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测平均速度(大约5分钟)
2、新课教学
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测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计算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前先让学生练习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约10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间。那停表又如何使用呢 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继续进行实验,测量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把数据填在表格里。(约10分钟)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比较出哪一段运动的快。
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共同总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教师接着提问: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运动的快吗?有什么办法吗?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运动的快。(约4分钟)
从而可知,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接下来老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将小车的运动情况演示,记录下来,这样可以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况,比较出哪一段运动的快。(约8分钟)
3、小结: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共同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强调重难点;再完成课堂反馈题,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讲评,掌握学生的学习趋势,及时调控,以巩固教学目标,强化重点,深化难点。(约3分钟)
4、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四、说板书设计
由于板书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作用明显,恰当的板书有助于教师阐述和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因此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