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蓝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蓝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8 06:5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蓝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将所有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了山东、江汉平原等地;江浙地区风格的陶
器广泛出现在山东和湖北;长江中游风格的陶器出现在岭南地区。这些现象反映出
A. 陶器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 B. 中华文化在多元交汇中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D.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2. 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主张
A. 以德治国 B. 礼法并用 C. 以民为本 D. 教化民众
3.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4.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该诏书
A. 沿袭了鲜卑习俗 B. 促进了南北统一
C. 导致了平城迁都 D. 推动了民族交融
5.两晋时期,“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时期,则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A.中央机构的调整 B. 门第观念的消亡
C.地方吏治的改善 D. 选官制度的变革
6.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7. 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 漠视兵家思想 B. 抑制地方势力 C. 打压民间信仰 D. 实行抑武方针
8.宋代之前,无地农民依附于门阀世族,世代都为主家奴婢。入宋以后,无地农民通常“明立要契”,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收割完毕后可自由退佃。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市民阶层兴起
C. 契约缔结程序严格 D. 奴婢制度根除
9.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 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 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0.表1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表1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华夏文化的扩散 B.不同民族的杂居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11. 麒麟被尊为“仁兽”、“瑞兽”,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往往与盛世联系在一起。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与亚非各国的交往,也包含着麒麟等动物的交流。与郑和下西洋直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大约前后有七次,史称“麒麟外交”。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 旨在促进物种交流 B. 政治特征较为明显
C. 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D. 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12.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的标准。王阳明的主张
A. 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B. 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C. 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13.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14.清朝除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外,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列表如下。
地区 举措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廷监督实行“金瓶掣签”
新疆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原维吾尔族头领伯克可世袭,由清廷委任并为其定品级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盟长、旗长由蒙古王公担任,清廷任命
云贵 在条件成熟地区取消了土司世袭之制,依汉制设立府、厅、州、县,任命流官管理
据表可知,清朝
A.对蒙古地区管理最为薄弱 B.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在云贵全面实现改土归流 D.采取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
15.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A.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1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直接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 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 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7. 某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柔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18.《海国图志》的前五十卷是在1842年完成的,主要以介绍洋枪洋炮为主;至1852年,其扩充为百卷本,在百卷本中,书中内容扩展到了对火轮船、地雷、望远镜等器械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的介绍,并附入了更多插图。这说明《海国图志》
A. 主张中体西用 B. 注重知识创新 C. 蕴含师夷长技 D. 饱含家国情怀
19. 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20. 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地方汉族官员在使用洋枪洋炮与太平军作战中,在同外国势力的接触中,既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也感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产生了危机感和仿效意识。这主要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 B. 加剧了民族危机
C. 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 D. 开始向西方学习
21. 下表为1860年-1865年地方总督、巡抚族属统计比例表。
年代 满汉总督比例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5 6:9
1861 5:5 4:11
1862 4:6 2:13
1863 3:7 1:14
1864 2:8 0:15
1865 1:9 0:15
据此可知,晚清
A. 朝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 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C. 中央集权面临严重危机 D. 官员选拔制度发生变革
22.1878年,李鸿章委派商人唐廷枢,筹资从国外购买设备,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开办了开平煤矿。产煤质优价廉,逐步代替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据此可知,开平煤矿( )
A. 属于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的经济侵略
C. 不利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D. 标志着晚清放弃了抑商政策
23. 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关注的历史事件是
A. 林则徐虎门硝烟 B. 中俄签订《伊犁条约》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
24. 如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A. 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 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 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 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25. 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 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 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26.史料是人们了解、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用来研究“百日维新”的原始史料是
A. 史书《戊戌政变记》 B. 电视剧《戊戌风云》
C. 光绪“明定国是”诏书 D. 连环画《百日维新》
27.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一做法意在
A. 动摇恪守祖训的观念 B. 启迪民众开启民智
C. 践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D. 借助传统减少阻力
28.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29.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
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
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0.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德国强占
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在反洋教斗争中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该
运动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 B.粉碎列强瓜分中国企图
C.深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 D.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本卷共3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烃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摘编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6分)
28.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明确强调:“根本之计, 尤在变法自强”。戊戌政变后,李鸿章不认为康有为等人犯了“谋反”等大罪;事实上,李鸿章还暗中相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护他们逃亡日本。后来,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面对慈禧的质疑,李鸿章还回答:“臣无可逃, 臣实是康(康有为)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摘编 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晴四十年》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洋务主张,为此付诸哪些实践活动 (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6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共六册)将中国历史做了如下分期。
时期 特征
秦汉 帝国的成立
魏晋南北朝 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隋唐 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宋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明 多重性格的时代
中国近代史 危局与变革
请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D D B D A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D B A A A C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C C B C D B D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粮食生产中心转移;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答3点得6分)
影响: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工商业者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潮出现;娱乐生活丰富,小说和戏曲等文学艺术出现繁荣景象。(答2点得4分)
(2)原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实施海禁政策;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答3点得6分)
32.【答案】(1)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或中体西用。实践:创办军事工业,开办民用企业,兴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新式海军。(答3点得6分)
(2)从“师夷长技以自强”(或中体西用)发展为“变法自强”。原因:李鸿章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深刻认识到仅以富国强兵的器物方式(洋务运动)不足以救中国;李鸿章考察欧美,目睹了西方富强与先进,而要变法自强;或受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答3点得6分)
33.【答案】示例一
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论述: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放开明的隋唐,在近四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中,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着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魏晋是大一统削弱时期。政治上,南北政权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中原人口南迁。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思想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皇权下移,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局面陷入低谷。
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匈奴、鲜卑、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纷争中交往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进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交融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逐步缩小。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
论题: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
论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政治上: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一整套的选官、监察、考核制度,正式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中央集权。疆域上: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汉武帝开拓边疆,北击匈奴、沟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经济文化上,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经济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时期,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汉代盐铁官营、改革币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得专制“大一统”思想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上坚持“大一统”原则,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