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2023秋八上语文模拟押题卷1
一 、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共10分)
a 一首朝气蓬勃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它传遍了大 江南北,几代人哼着它度过烂漫童年。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就诞生在黄石,写的就是黄石的春天。
眼前( )的山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首歌创作的动因。
① 翻开地图,黄石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的山川形胜众所周知。绵延于湘鄂赣三省边境的幕阜山 脉,在其境内矗起山峰400多座,形成河港400余条,留下湖泊250余个,b 城在山里,水在城中,山环
水绕,造就了许多美好景致。
紧邻市区的黄荆山脉延至江边,突起一座fēng luán,以悬崖挺立之势直入江心,犹如孤堡扼守。 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西塞山。让“西塞山”名扬天下的不仅有张志和耳熟能详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 花流水鳜鱼肥”,c 还有刘禹锡的传世名作“西塞山怀古”。诗人自夔州顺江而下,游历西晋名将王溶 破吴的各个战场,将西塞山视为平吴的关键,攻下西塞山,便一路( ),直取东吴都城建业。
循着诗人的足迹,游者也登上西塞山。
②“吴头楚尾”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西塞山成为兵家争夺,也成为文人墨客钟情之所。历代文人 在此留下诗文不下200篇,d 西塞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山。③后世文人争相改编、品鉴 与传唱《渔父词》,是一道文坛奇观,也是黄石潜移默化的文化血缘。诗人们留给黄石的,④虽然是长久的文化记忆,更是美丽的乡愁和磁石般的吸引力,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绵绵动力。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3月3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矗)的注音和拼音对应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chù 峰栾 B.chù 峰峦 C.zhù 峰 峦 D.zhù 峰栾
B
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 顾盼生姿 势如破竹 B. 顾盼生姿 气贯长虹
C. 俯仰生姿 气贯长虹 D. 俯仰生姿 势如破竹
D
3. 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 处修改为“翻开地图,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的黄石山川形胜众所周知”。
B.② 处修改为“独特的‘吴头楚尾’地理条件使西塞山成为兵家争夺”。
C.③ 处修改为“后世文人争相品鉴、改编与传唱《渔父词》,是一道文坛奇观”。
D.④ 处修改为“虽然是长久的文化记忆,却是美丽的乡愁和磁石般的吸引力”。
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①处 语病为用词不当,“众所周知”的意思是大家 全都知道,与该句语境不符。该句的语境是 翻开地图后黄石的山川形胜展现在人们眼 前,可把“众所周知”改为“一目了然”。②处 语病为成分残缺,可在“兵家争夺”后添加“的 长江要塞”。④处语病为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可把“虽然”改为“不仅”,把“更是”改为“也是”。
4.文中abCd 四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一首朝气蓬勃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B. 城在山里,水在城中,山环水绕,造就了许多美好景致。
C. 还有刘禹锡的传世名作“西塞山怀古”。
D. 西塞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 — — 诗歌之山。
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a 句 中“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 燕子你为啥来……”是引用儿歌,应该在其前 后加上双引号。c句中《西塞山怀古》是刘禹 锡创作的一首诗,应该把双引号改为书名号。 d句中“诗歌之山”是特定称谓,应该将其前 边的破折号去掉,在其前后加上双引号。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登上峰顶北望亭。 ②时不时还有锦鸡等野物出没。
③途中随处可见如棋盘状、石柱状的石芽。④整个行程充满野趣。
⑤但见江水在这里却因山势凌厉而划出一道急弯。
A.③②④①⑤ B.④②③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⑤①③④②
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通 读可知,所给句子描绘了登西塞山所见的景 致。句③中“途中”一词紧承横线前的“游者 也登上西塞山”,应为首句;句②、句④继续写 行程中的所见所感,锦鸡等野物的出没让人 感到“充满野趣”,所以句②在前,句④在后; 句①接着写登上峰顶,句⑤写在峰顶的亭子 里看到的景象。故句子的正确排序为③②④ ①⑤。
6.综合性学习。 (4分)
班级拟计划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相关活动,请你为黄石代言。 (1)任务一:请仿照例句,在“东方山、磁湖风景区、枫林·地心大峡谷、仙岛湖、小雷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等名胜古迹中任选两处,完成句子。 ( 2 分 )
例句:我在这里等你,带你去西塞山看白鹭。
我在这里等你,
我在这里等你,
[示例]带你去东方山听禅音;带你去磁湖 风景区观澄月;带你去枫林·地心大峡谷赏枫 林;带你去仙岛湖感受天空之城;带你去小雷 山观奇石;带你去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感受青 铜文化(任答两处即可)
(2)任务二:请从“赛龙舟、舞龙、舞狮、元宵花灯节、制作印子粑”等民俗活动中任选一项,写一则推荐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分)
推荐语:我选择 ,因为
[示例一]赛龙舟 千舟竞发,平静的水面 顿时炸开了锅
[示例二]舞龙 吉祥、喜庆的氛围随着龙身跳 跃、翻腾闯进每个人心中
[示例三]舞狮 红狮眨眼,金狮张嘴;红狮腾 跃,金狮下扑;红狮施礼,金狮发威。 一唱一 和,好不热闹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原句。(每空1分,共8分)
阅读古诗文,可以探寻古代文人的精神内涵。如《赠从弟(其二)》中“(1) , 。
(2) ”可思刘桢志向之坚贞;如《饮酒(其五)》中“(3) ,(4) 。
”可悟陶渊明悠然归隐的闲情;如《钱塘湖春行》中“(5) ,(6) 。
”可感白居易看到莺鸟翻飞顿生的愉悦;如《与朱元思书》中“(7) ,
(8) ”可见吴均不喜官场政务,沉迷山水美景。
(1)岂不罹凝寒 (2)松柏有本性
(3)采菊东篱下 (4)悠然见南山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谁家新燕啄春泥 (7)经纶世务者 (8)窥谷忘反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共10分)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年四十,乃游京 师。尝于太学赋诗, 一座①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 玄宗②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 ”诏浩然出。
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 因放还。采访使③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 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
开元末,病疽背卒。
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庳坏,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④其墓。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郑诚谓贤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节选自《新唐书》)
【注释】①一座:在座的人。②玄宗:指唐玄宗。③采访使:官职名。④封宠:隆重祭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B.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C.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D.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B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浩然才华横溢,曾在太学作诗,没有人敢和他相比。
B. 张九龄、王维和韩朝宗都很欣赏孟浩然,帮助他进入仕途。
C.孟浩然做事率性而为,曾因与故人喝酒而失约,但却不后悔。
D. 为了表示对孟浩然的尊敬,郑诚将“浩然亭”改名为“孟亭”。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 析。张九龄、王维都很欣赏孟浩然的才华,王 维曾将其引荐给玄宗,张九龄曾把他征聘在 幕府中。韩朝宗准备举荐孟浩然,但因孟浩 然饮酒不赴而没有举荐。B项理解不正确。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3分,共6分)
(1)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 人,在鹿门山隐居。
(2)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
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 还要藏起来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共5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1.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情。 B. 颔联中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表达了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 尾联运用汉代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直接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
D. 全诗情感跌宕起伏,随着路途变化,由失意、激愤渐而开阔、高涨。
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尾联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的是 对都护和边关将士们的赞扬,间接抒发了诗 人建功立业的雄心。C项中“直接抒发”赏 析不正确。
12.颈联的“直”“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3分)
[示例]“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劲拔刚毅之 美;“圆”字在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之 美。一个“圆”字, 一个“直”字,不仅逼真地 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
感受。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9分)
材料一
①2023年5月26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等五部门印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 (2023—2025年)》的通知,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与城乡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与人口要素相匹配的 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以健 身设施为依托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更加普及,公共健身设施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
②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为全球健身人群(即每周参与两次以上健身活动的人士)最多的 国家,预计2021—2026年,中国健身人群的复合年增长率为美国及欧洲的近两倍,2026年中国健身 人群达到4.16亿人。
材料二
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肌肉更发达,收缩力量更强,心跳搏动更有力。 一般人的 心脏每次收缩输出血液约50~70毫升,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能输出80~100毫升,甚至更多; 一般 人心跳每分钟为70~80次,而经常锻炼的人只有50~60次。由于心脏收缩时输出的血量较多,心跳次数减少,使得心脏在每次收缩后有足够时间休息,有利于心脏更好地工作。同时,由于运动 时肌肉有节奏、有规律收缩与放松,使静脉血液回流加快,供应心脏本身营养的冠状动脉扩张。 这不仅有利于心脏工作,而且能使心脏得到更多营养。
②经常锻炼可以使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可以 提高体内供氧水平与代谢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所以经常锻炼可以增强人 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③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灵活性得到有效改善,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快、更 准确,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协调,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也会提 高;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由于锻炼过程中肌肉活动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获得大量氧气,排出大量二 氧化碳,这就需要呼吸器官加倍工作,从而使呼吸肌得到锻炼,肺活量明显增加,安静时呼吸频率 减低,呼吸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摘编自《社区居民体质与健身》)
材料三
①北京方庄体育公园,每天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无论是单双杠、腹肌板,还是篮球馆、足球场、 羽毛球馆,使用率都居高不下;湖南常德市民王金玉热爱太极,早上和体育中心太极站的队员们随 晨光舞动,时而“白鹤亮翅”,时而“海底捞针”,很是惬意。
②“‘十三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工程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体育部副主任杜长亮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三纳入”等工程的稳步推进,老百姓上 全运的梦想得以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
③“正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提到的,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37.2%,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钱永健说,体育事业与 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新时代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④近几年,不少知名健身品牌纷纷推出直播平台以及手机APP, 社交平台上健身内容也迅速增 加。打开几款健身APP, 跑步、瑜伽、骑行、舞蹈、动感单车……种类丰富多样,不仅有视频教学,还 可以搭配穿戴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 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北京体育大学鲍明晓认为,随着健身场景的提升和优化,居民体育消费 增长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摘编自《全民健身,为了全民健康》)
13.下列为材料一拟写的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国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B. 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到2025年实现全覆盖
C. 我国健身人群全球最多
D.2026年我国健身人群达到4.16亿人
A
14.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脏每次收缩输出血液80~100毫升,心跳每分钟50~60次。
B. 经常参加锻炼,可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增强红细胞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
C. 经常参加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灵活性,提高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
D. 经常参加锻炼,能提高运动时的肺活量,但不能提高呼吸器官的功能。
C(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与分析。根据材料二第①段中的第二句话 可知,A项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 “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可 知 ,B项中“增强红细胞吞噬细菌和异物的 作用”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经常 参加锻炼的人……使呼吸肌得到锻炼 …… 呼吸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提高”可知,D项中 “不能提高呼吸器官的功能”理解有误。
15.下列关于材料三的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国各时期全民健身工程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B. 我国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完全同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C.随着城市“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得到释放。
D. 线上线下一体、运动与休闲兼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完备。
15.D(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与分析。根据材料三第②段“‘十三五’时 期,我国全民健身工程蓬勃发展”可知,A项 中“我国各时期”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第 ③段“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可知,B项“完全同步”说法错误。根据材料 三第④段“随着健身场景的提升和优化,居 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可知, C项中因果关系不成立,说法错误。
16.小佳的表哥平时工作压力大,疏于运动。请你结合材料,说服并建议他每天参加体育健身活
动。(3分)
[示例]表哥,研究表明,多参加体育健身活 动,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缓解工作压力、提 高工作效率,现在线上、线下甚至身边都有 许多便利我们运动的条件,只要利用好工作 间隙,每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就能保持身 体健康。让我们运动起来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6分)
南瓜甜是乡愁浓
郭震海
①中国的北方,金色的秋天是最迷人的,通透的蓝天下、壮阔的原野上,遍地是金黄,就连行走
的风都是甜的。
②霜落,风起,秋粮入仓。此时的农人们紧张的脚步开始放缓,清收“余粮”。这里所谓的“余
粮”,不是五谷,而是能耐得住落霜的蔬菜,比如说南瓜。
③南瓜在太行山区算不上主产,但很丰盛。只要春天播下几颗瓜种,无须刻意去照料,秋天就 能收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南瓜的描述为: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 一蔓 可延十余丈。节节有根,近地即着。其茎中空,其叶状如蜀葵,大如荷叶。八九月开黄花,如西瓜 花。结瓜正圆,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 一本可结数十颗,其色或绿或黄或红,经霜收置暖处, 可留至春。
④记得孩童时,在乡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秋后收南瓜。北方的天气冷得早,刚入深秋,滴溜溜 的晨露凝结成一地白霜,倘若遇到星期天,不用上学堂,那时乡下的娃娃是不会睡懒觉的,会跟着父 母去地里收南瓜。主粮收获后的大地更加辽阔,失去了阻挡,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零星 有几株玉米秆儿立在地里,就如无畏的勇士,金色的叶子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⑤太行山里的南瓜多种植在田边或靠近地岸,这便于瓜秧顺着田岸去自由生长。站在田边望 去,枝枝蔓蔓的南瓜秧子,靠着地岸顺势而下,左右分支,相互缠绕,向着四周伸展,如足球般大小的 南瓜就挂在瓜秧上,颜色各异;暗红色的、青绿色的、金黄色的、带着花纹的,有时一根瓜秧上可以结 出不同颜色的南瓜。如荷叶似的南瓜叶子,由墨绿变成了金黄,叶面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白霜。 如 果不晓得其中缘由,急于去摘瓜,慌乱中用手去翻动南瓜叶子,冰冷的霜花倒也无妨,叶面上看不见 的毛刺儿会划伤手,所以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学会“顺藤摸瓜”,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
⑥太行山多梯田,田岸比较高,挂瓜的南瓜藤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有时一不小心,熟透了的南 瓜就会从瓜藤上滚落下来,顺着田地跑。淘气的孩子们就会欢笑着满地追着瓜跑,追上了不是坐在 南瓜上哈哈地笑,就是故意踢一脚南瓜,让南瓜在地里继续滚,然后撒开腿继续在后面追,父母总会 在身后不放心地喊:“小心,小心,别跌倒。”孩子们的笑声和父母的喊声就在收获的田野里久久地回荡。
⑦收回的南瓜,堆放在屋檐下。冬天,雪落无声,家里的炭火烧得很旺,暖洋洋的,闲散的农人, 可以将南瓜做出各种花样,比如蒸着吃,红红的瓜肉,入口绵软、甘甜如蜜。还可以做南瓜粥, 一把 小米、几颗大枣,放入几块南瓜,有条件再放一些枸杞,粥浓色艳, 一小勺南瓜粥入口,既有新小米的 醇香,又有红枣南瓜的甘甜,可谓是百喝不厌。
⑧南瓜肉好吃,南瓜子更是香。 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
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 红红的炭火、烧热的铁锅、跳动的南瓜子,满屋子 是流动的香。此时,嘴馋的我们总会忍不住伸出小手去热锅里取瓜子,母亲在一旁翻动着南瓜子, 会连声制止说:“小心,小心,烫手,真是小馋猫!”
⑨如今,已经到城里工作20多年,每年入冬前,南瓜上市,途经菜市场或进入超市,看到各种各 样的南瓜,我总会忍不住去买几颗,存放在家里慢慢吃,因为这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妈
妈的味道。
⑩如果要问我乡愁是什么,其实乡愁有时候很简单,就是秋天金色的原野、冬日红红的炭火,还 有妈妈做的饭,比如吃一口蒸南瓜、喝一口南瓜粥,或者吃几颗香脆的南瓜子,这也成为一生忘不 掉、割不断的情缘。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以“南瓜”为线索串起童年的回忆:收南瓜——摘南瓜——追南瓜——吃南瓜——炒
南瓜子——买南瓜。
B. 文章中“孩童时的我”和“如今的我”视角交织,表现了“我”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
C. 文章描绘追南瓜的情景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极具画面感。
D. 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由南瓜触发家乡记忆,表达作者忘不掉、割不
断的乡愁。
A(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与分析。根据文章第⑨段可知,入冬前“买南瓜”是作者在城里工作后的经历,并非“童 年的回忆”。A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18.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每小题3分,共6分)
(1)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畅快地奔跑” 将风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秋风通透迅 疾的特点,烘托孩子们跟父母去地里收南瓜 时的愉快心情。(3分)
(2)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
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请从加点词角度品析)
连用“切”“掏”“挤”"漂洗""放"等动词, 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母亲炒南瓜子的准备 过程,突出母亲的心灵手巧和“我”对南瓜子 的期待。
19.文章第③段中引用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南瓜的描述,而第⑤段中画线部分再次对南瓜进
行了描述,这样是否恰当 请简要分析。(4分)
恰当。第③段引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 南瓜的描述,客观地介绍了南瓜的一般生长 习性、外形特点等,突出南瓜高产、储存期长 等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2分)第⑤段画线 部分是对家乡的南瓜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的 细致、生动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南瓜的 喜爱之情。(2分)(共4分)
20.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情感,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南瓜甜是乡愁浓”。(4分)
因为“南瓜甜”触发了作者儿时的记忆,是作 者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寄托了作者 浓浓的乡愁。(2分)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南 瓜味道的甘甜和童年时期与南瓜有关的甜 蜜回忆的怀念之情。
四、名著阅读(8分)
黄石市初中某班举行“《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活动,你参与其中,请按要求完成21~23题。
21. 关于《昆虫记》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昆虫记》详尽地记录着法布尔的研究成果,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
负、知识背景和生活状况等。
B.《昆虫记》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全篇行文严
肃,多科学术语,可读性不强。
C.《昆虫记》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作者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 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D.《昆虫记》可以说是法布尔一部非常奇特的“自传”,昆虫是他研究经历的证据、传记的旁证
材料。
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与分析。 《昆虫记》全篇活泼有趣,既是富于科学性的 昆虫学著作,又是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 它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 谐。B项“全篇行文严肃,多科学术语,可读 性不强”的说法不准确。
22. 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昆虫记》后写给法布尔笔下昆虫的小诗。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搭配不正
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以为你是凶猛八脚怪,没想到你是温柔好母亲。 ——蜘蛛
B. 身后那条黑色的细线,其实是我刚刚狼吞虎咽下的美食。 ——圣甲虫
C.别看它夜晚发光,它小巧漂亮,它已准备麻醉对方!——隧蜂
D.为什么与自己的姐妹同类相残 为什么当妈妈前性情大变 ——螳螂
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与分析。 萤火虫在夜晚发光,在捕捉猎物前,总是要 先给猎物打一针麻醉药,等到猎物失去知 觉,它就可以好好地享用猎物。因此C 项小 诗对应的昆虫是萤火虫。
23.通过“《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活动,同学们发现书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 情感。有同学说,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类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对此,你的看法是什 么呢 请结合《昆虫记》的内容说明。(4分)
[示例]我赞同这种说法。在《昆虫记》中,作 者描述了许多恪守自然规则的昆虫,它们为 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它们的
一举一动,无不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作为 生灵,它们与人类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 处,让你不得不为此惊奇、喜悦。如小甲虫 “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 了心”,这与人类的爱子之心是相通的。
五、作文(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重读,我们往往会有新的发现。重读文学名著,也许能够常读常新;重读身边的同学、亲 人,也许会有全新的感受;重读春夏秋冬、山川自然,也许会产生别样的体悟……在重读中,我 们收获,我们成长……
请以“重读 ”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也可以发挥
想象,创作故事。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1
模拟预测1
三、真题演练卷
1.2022秋武汉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2.2022秋黄冈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3.2022秋孝感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4.2022秋黄石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5.2022秋仙桃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6.2022秋鄂州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四、模拟押题卷
1.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1
2.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2
二、专项必刷预测题
古诗文默写
词语
句子
综合性学习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古诗词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课内篇
文言文阅读(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目 录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1.字词
2.古诗文默写
3.文言文梳理读记
4古诗词鉴赏
一 、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共10分)
a 一首朝气蓬勃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它传遍了大 江南北,几代人哼着它度过烂漫童年。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就诞生在黄石,写的就是黄石的春天。眼前( )的山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首歌创作的动因。
① 翻开地图,黄石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的山川形胜众所周知。绵延于湘鄂赣三省边境的幕阜山 脉,在其境内矗起山峰400多座,形成河港400余条,留下湖泊250余个,b 城在山里,水在城中,山环水绕,造就了许多美好景致。
紧邻市区的黄荆山脉延至江边,突起一座fēng luán,以悬崖挺立之势直入江心,犹如孤堡扼守。 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西塞山。让“西塞山”名扬天下的不仅有张志和耳熟能详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 花流水鳜鱼肥”,c 还有刘禹锡的传世名作“西塞山怀古”。诗人自夔州顺江而下,游历西晋名将王溶 破吴的各个战场,将西塞山视为平吴的关键,攻下西塞山,便一路( ),直取东吴都城建业。
循着诗人的足迹,游者也登上西塞山。
②“吴头楚尾”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西塞山成为兵家争夺,也成为文人墨客钟情之所。历代文人 在此留下诗文不下200篇,d 西塞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山。③后世文人争相改编、品鉴 与传唱《渔父词》,是一道文坛奇观,也是黄石潜移默化的文化血缘。诗人们留给黄石的,④虽然是长久的文化记忆,更是美丽的乡愁和磁石般的吸引力,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绵绵动力。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3月3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字(矗)的注音和拼音对应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chù 峰栾 B.chù 峰峦 C.zhù 峰 峦 D.zhù 峰栾
B
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 顾盼生姿 势如破竹 B. 顾盼生姿 气贯长虹
C. 俯仰生姿 气贯长虹 D. 俯仰生姿 势如破竹
D
3. 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 处修改为“翻开地图,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的黄石山川形胜众所周知”。
B.② 处修改为“独特的‘吴头楚尾’地理条件使西塞山成为兵家争夺”。
C.③ 处修改为“后世文人争相品鉴、改编与传唱《渔父词》,是一道文坛奇观”。
D.④ 处修改为“虽然是长久的文化记忆,却是美丽的乡愁和磁石般的吸引力”。
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①处 语病为用词不当,“众所周知”的意思是大家 全都知道,与该句语境不符。该句的语境是 翻开地图后黄石的山川形胜展现在人们眼 前,可把“众所周知”改为“一目了然”。②处 语病为成分残缺,可在“兵家争夺”后添加“的 长江要塞”。④处语病为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可把“虽然”改为“不仅”,把“更是”改为“也是”。
4.文中abCd 四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一首朝气蓬勃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B. 城在山里,水在城中,山环水绕,造就了许多美好景致。
C. 还有刘禹锡的传世名作“西塞山怀古”。
D. 西塞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 — — 诗歌之山。
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a 句 中“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 燕子你为啥来……”是引用儿歌,应该在其前 后加上双引号。c句中《西塞山怀古》是刘禹 锡创作的一首诗,应该把双引号改为书名号。 d句中“诗歌之山”是特定称谓,应该将其前 边的破折号去掉,在其前后加上双引号。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登上峰顶北望亭。 ②时不时还有锦鸡等野物出没。
③途中随处可见如棋盘状、石柱状的石芽。④整个行程充满野趣。
⑤但见江水在这里却因山势凌厉而划出一道急弯。
③②④①⑤ B.④②③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⑤①③④②
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通读可知,所给句子描绘了登西塞山所见的景致。句③中“途中”一词紧承横线前的“游者也登上西塞山”,应为首句;句②、句④继续写 行程中的所见所感,锦鸡等野物的出没让人感到“充满野趣”,所以句②在前,句④在后; 句①接着写登上峰顶,句⑤写在峰顶的亭子里看到的景象。故句子的正确排序为③②④①⑤。
6.综合性学习。 (4分)
班级拟计划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相关活动,请你为黄石代言。
(1)任务一:请仿照例句,在“东方山、磁湖风景区、枫林·地心大峡谷、仙岛湖、小雷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等名胜古迹中任选两处,完成句子。 ( 2 分 )
例句:我在这里等你,带你去西塞山看白鹭。
我在这里等你,
我在这里等你,
[示例]带你去东方山听禅音;带你去磁湖 风景区观澄月;带你去枫林·地心大峡谷赏枫 林;带你去仙岛湖感受天空之城;带你去小雷 山观奇石;带你去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感受青 铜文化(任答两处即可)
(2)任务二:请从“赛龙舟、舞龙、舞狮、元宵花灯节、制作印子粑”等民俗活动中任选一项,写一则推荐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分)
推荐语:我选择 ,因为
[示例一]赛龙舟 千舟竞发,平静的水面 顿时炸开了锅
[示例二]舞龙 吉祥、喜庆的氛围随着龙身跳跃、翻腾闯进每个人心中
[示例三]舞狮 红狮眨眼,金狮张嘴;红狮腾跃,金狮下扑;红狮施礼,金狮发威。 一唱一 和,好不热闹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原句。(每空1分,共8分)
阅读古诗文,可以探寻古代文人的精神内涵。如《赠从弟(其二)》中“(1) , 。(2) ”可思刘桢志向之坚贞;如《饮酒(其五)》中“(3) ,(4) 。
”可悟陶渊明悠然归隐的闲情;如《钱塘湖春行》中“(5) ,(6) 。 ”可感白居易看到莺鸟翻飞顿生的愉悦;如《与朱元思书》中“(7) ,(8) ”可见吴均不喜官场政务,沉迷山水美景。
(1)岂不罹凝寒 (2)松柏有本性(3)采菊东篱下
(4)悠然见南山(5)几处早莺争暖树
(6)谁家新燕啄春泥 (7)经纶世务者 (8)窥谷忘反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共10分)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年四十,乃游京 师。尝于太学赋诗, 一座①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 玄宗②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 ”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 因放还。采访使③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 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庳坏,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④其墓。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郑诚谓贤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节选自《新唐书》)
【注释】①一座:在座的人。②玄宗:指唐玄宗。③采访使:官职名。④封宠:隆重祭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B.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C.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D.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B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浩然才华横溢,曾在太学作诗,没有人敢和他相比。
B. 张九龄、王维和韩朝宗都很欣赏孟浩然,帮助他进入仕途。
C.孟浩然做事率性而为,曾因与故人喝酒而失约,但却不后悔。
D. 为了表示对孟浩然的尊敬,郑诚将“浩然亭”改名为“孟亭”。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 析。张九龄、王维都很欣赏孟浩然的才华,王维曾将其引荐给玄宗,张九龄曾把他征聘在 幕府中。韩朝宗准备举荐孟浩然,但因孟浩然饮酒不赴而没有举荐。B项理解不正确。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3分,共6分)
(1)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在鹿门山隐居。
(2)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
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共5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1.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情。
B. 颔联中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表达了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 尾联运用汉代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直接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
D. 全诗情感跌宕起伏,随着路途变化,由失意、激愤渐而开阔、高涨。
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尾联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的是 对都护和边关将士们的赞扬,间接抒发了诗 人建功立业的雄心。C项中“直接抒发”赏 析不正确。
12.颈联的“直”“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3分)
[示例]“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劲拔刚毅之 美;“圆”字在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之 美。一个“圆”字, 一个“直”字,不仅逼真地 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9分)
材料一
①2023年5月26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等五部门印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 (2023—2025年)》的通知,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与城乡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与人口要素相匹配的 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以健 身设施为依托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更加普及,公共健身设施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
②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为全球健身人群(即每周参与两次以上健身活动的人士)最多的 国家,预计2021—2026年,中国健身人群的复合年增长率为美国及欧洲的近两倍,2026年中国健身 人群达到4.16亿人。
材料二
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肌肉更发达,收缩力量更强,心跳搏动更有力。 一般人的 心脏每次收缩输出血液约50~70毫升,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能输出80~100毫升,甚至更多; 一般 人心跳每分钟为70~80次,而经常锻炼的人只有50~60次。由于心脏收缩时输出的血量较多,心跳次数减少,使得心脏在每次收缩后有足够时间休息,有利于心脏更好地工作。同时,由于运动 时肌肉有节奏、有规律收缩与放松,使静脉血液回流加快,供应心脏本身营养的冠状动脉扩张。 这不仅有利于心脏工作,而且能使心脏得到更多营养。
②经常锻炼可以使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可以 提高体内供氧水平与代谢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所以经常锻炼可以增强人 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③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灵活性得到有效改善,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快、更 准确,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协调,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也会提 高;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由于锻炼过程中肌肉活动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获得大量氧气,排出大量二 氧化碳,这就需要呼吸器官加倍工作,从而使呼吸肌得到锻炼,肺活量明显增加,安静时呼吸频率 减低,呼吸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摘编自《社区居民体质与健身》)
材料三
①北京方庄体育公园,每天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无论是单双杠、腹肌板,还是篮球馆、足球场、 羽毛球馆,使用率都居高不下;湖南常德市民王金玉热爱太极,早上和体育中心太极站的队员们随 晨光舞动,时而“白鹤亮翅”,时而“海底捞针”,很是惬意。
②“‘十三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工程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体育部副主任杜长亮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三纳入”等工程的稳步推进,老百姓上 全运的梦想得以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
③“正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提到的,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37.2%,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钱永健说,体育事业与 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新时代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④近几年,不少知名健身品牌纷纷推出直播平台以及手机APP, 社交平台上健身内容也迅速增 加。打开几款健身APP, 跑步、瑜伽、骑行、舞蹈、动感单车……种类丰富多样,不仅有视频教学,还 可以搭配穿戴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 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北京体育大学鲍明晓认为,随着健身场景的提升和优化,居民体育消费 增长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摘编自《全民健身,为了全民健康》)
13.下列为材料一拟写的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国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B. 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到2025年实现全覆盖
C. 我国健身人群全球最多
D.2026年我国健身人群达到4.16亿人
A
14.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脏每次收缩输出血液80~100毫升,心跳每分钟50~60次。
B. 经常参加锻炼,可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增强红细胞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
C. 经常参加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灵活性,提高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
D. 经常参加锻炼,能提高运动时的肺活量,但不能提高呼吸器官的功能。
C(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与分析。根据材料二第①段中的第二句话 可知,A项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 “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可 知 ,B项中“增强红细胞吞噬细菌和异物的 作用”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经常 参加锻炼的人……使呼吸肌得到锻炼 …… 呼吸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提高”可知,D项中 “不能提高呼吸器官的功能”理解有误。
15.下列关于材料三的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国各时期全民健身工程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B. 我国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完全同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C.随着城市“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得到释放。
D. 线上线下一体、运动与休闲兼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完备。
15.D(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材料三第②段“‘十三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工程蓬勃发展”可知,A项中“我国各时期”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第③段“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可知,B项“完全同步”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第④段“随着健身场景的提升和优化,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可知,C项中因果关系不成立,说法错误。
16.小佳的表哥平时工作压力大,疏于运动。请你结合材料,说服并建议他每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3分)
[示例]表哥,研究表明,多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现在线上、线下甚至身边都有许多便利我们运动的条件,只要利用好工作 间隙,每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就能保持身体健康。让我们运动起来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6分)
南瓜甜是乡愁浓
郭震海
①中国的北方,金色的秋天是最迷人的,通透的蓝天下、壮阔的原野上,遍地是金黄,就连行走的风都是甜的。
②霜落,风起,秋粮入仓。此时的农人们紧张的脚步开始放缓,清收“余粮”。这里所谓的“余粮”,不是五谷,而是能耐得住落霜的蔬菜,比如说南瓜。
③南瓜在太行山区算不上主产,但很丰盛。只要春天播下几颗瓜种,无须刻意去照料,秋天就 能收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南瓜的描述为: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 一蔓 可延十余丈。节节有根,近地即着。其茎中空,其叶状如蜀葵,大如荷叶。八九月开黄花,如西瓜 花。结瓜正圆,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 一本可结数十颗,其色或绿或黄或红,经霜收置暖处, 可留至春。
④记得孩童时,在乡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秋后收南瓜。北方的天气冷得早,刚入深秋,滴溜溜 的晨露凝结成一地白霜,倘若遇到星期天,不用上学堂,那时乡下的娃娃是不会睡懒觉的,会跟着父 母去地里收南瓜。主粮收获后的大地更加辽阔,失去了阻挡,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零星 有几株玉米秆儿立在地里,就如无畏的勇士,金色的叶子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⑤太行山里的南瓜多种植在田边或靠近地岸,这便于瓜秧顺着田岸去自由生长。站在田边望 去,枝枝蔓蔓的南瓜秧子,靠着地岸顺势而下,左右分支,相互缠绕,向着四周伸展,如足球般大小的 南瓜就挂在瓜秧上,颜色各异;暗红色的、青绿色的、金黄色的、带着花纹的,有时一根瓜秧上可以结 出不同颜色的南瓜。如荷叶似的南瓜叶子,由墨绿变成了金黄,叶面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白霜。 如 果不晓得其中缘由,急于去摘瓜,慌乱中用手去翻动南瓜叶子,冰冷的霜花倒也无妨,叶面上看不见 的毛刺儿会划伤手,所以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学会“顺藤摸瓜”,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
⑥太行山多梯田,田岸比较高,挂瓜的南瓜藤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有时一不小心,熟透了的南 瓜就会从瓜藤上滚落下来,顺着田地跑。淘气的孩子们就会欢笑着满地追着瓜跑,追上了不是坐在 南瓜上哈哈地笑,就是故意踢一脚南瓜,让南瓜在地里继续滚,然后撒开腿继续在后面追,父母总会 在身后不放心地喊:“小心,小心,别跌倒。”孩子们的笑声和父母的喊声就在收获的田野里久久地回荡。
⑦收回的南瓜,堆放在屋檐下。冬天,雪落无声,家里的炭火烧得很旺,暖洋洋的,闲散的农人, 可以将南瓜做出各种花样,比如蒸着吃,红红的瓜肉,入口绵软、甘甜如蜜。还可以做南瓜粥, 一把 小米、几颗大枣,放入几块南瓜,有条件再放一些枸杞,粥浓色艳, 一小勺南瓜粥入口,既有新小米的 醇香,又有红枣南瓜的甘甜,可谓是百喝不厌。
⑧南瓜肉好吃,南瓜子更是香。 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 红红的炭火、烧热的铁锅、跳动的南瓜子,满屋子 是流动的香。此时,嘴馋的我们总会忍不住伸出小手去热锅里取瓜子,母亲在一旁翻动着南瓜子, 会连声制止说:“小心,小心,烫手,真是小馋猫!”
⑨如今,已经到城里工作20多年,每年入冬前,南瓜上市,途经菜市场或进入超市,看到各种各 样的南瓜,我总会忍不住去买几颗,存放在家里慢慢吃,因为这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⑩如果要问我乡愁是什么,其实乡愁有时候很简单,就是秋天金色的原野、冬日红红的炭火,还 有妈妈做的饭,比如吃一口蒸南瓜、喝一口南瓜粥,或者吃几颗香脆的南瓜子,这也成为一生忘不 掉、割不断的情缘。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以“南瓜”为线索串起童年的回忆:收南瓜——摘南瓜——追南瓜——吃南瓜——炒南瓜子——买南瓜。
B. 文章中“孩童时的我”和“如今的我”视角交织,表现了“我”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
C. 文章描绘追南瓜的情景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极具画面感。
D. 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由南瓜触发家乡记忆,表达作者忘不掉、割不断的乡愁。
A(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与分析。根据文章第⑨段可知,入冬前“买南瓜”是作者在城里工作后的经历,并非“童 年的回忆”。A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18.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每小题3分,共6分)
(1)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畅快地奔跑” 将风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秋风通透迅 疾的特点,烘托孩子们跟父母去地里收南瓜 时的愉快心情。(3分)
(2)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请从加点词角度品析)
连用“切”“掏”“挤”"漂洗""放"等动词, 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母亲炒南瓜子的准备 过程,突出母亲的心灵手巧和“我”对南瓜子 的期待。
19.文章第③段中引用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南瓜的描述,而第⑤段中画线部分再次对南瓜进行了描述,这样是否恰当 请简要分析。(4分)
恰当。第③段引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 南瓜的描述,客观地介绍了南瓜的一般生长 习性、外形特点等,突出南瓜高产、储存期长 等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2分)第⑤段画线 部分是对家乡的南瓜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的 细致、生动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南瓜的 喜爱之情。(2分)(共4分)
20.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情感,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南瓜甜是乡愁浓”。(4分)
因为“南瓜甜”触发了作者儿时的记忆,是作 者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寄托了作者 浓浓的乡愁。(2分)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南 瓜味道的甘甜和童年时期与南瓜有关的甜 蜜回忆的怀念之情。
四、名著阅读(8分)
黄石市初中某班举行“《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活动,你参与其中,请按要求完成21~23题。
21. 关于《昆虫记》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昆虫记》详尽地记录着法布尔的研究成果,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和生活状况等。
B.《昆虫记》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全篇行文严肃,多科学术语,可读性不强。
C.《昆虫记》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作者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 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D.《昆虫记》可以说是法布尔一部非常奇特的“自传”,昆虫是他研究经历的证据、传记的旁证材料。
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与分析。 《昆虫记》全篇活泼有趣,既是富于科学性的 昆虫学著作,又是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 它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 谐。B项“全篇行文严肃,多科学术语,可读 性不强”的说法不准确。
22. 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昆虫记》后写给法布尔笔下昆虫的小诗。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以为你是凶猛八脚怪,没想到你是温柔好母亲。 ——蜘蛛
B. 身后那条黑色的细线,其实是我刚刚狼吞虎咽下的美食。 ——圣甲虫
C.别看它夜晚发光,它小巧漂亮,它已准备麻醉对方!——隧蜂
D.为什么与自己的姐妹同类相残 为什么当妈妈前性情大变 ——螳螂
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与分析。 萤火虫在夜晚发光,在捕捉猎物前,总是要先给猎物打一针麻醉药,等到猎物失去知觉,它就可以好好地享用猎物。因此C 项小诗对应的昆虫是萤火虫。
23.通过“《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活动,同学们发现书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 情感。有同学说,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类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对此,你的看法是什 么呢 请结合《昆虫记》的内容说明。(4分)
[示例]我赞同这种说法。在《昆虫记》中,作者描述了许多恪守自然规则的昆虫,它们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它们的一举一动,无不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作为 生灵,它们与人类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 处,让你不得不为此惊奇、喜悦。如小甲虫 “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 了心”,这与人类的爱子之心是相通的。
五、作文(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重读,我们往往会有新的发现。重读文学名著,也许能够常读常新;重读身边的同学、亲 人,也许会有全新的感受;重读春夏秋冬、山川自然,也许会产生别样的体悟……在重读中,我 们收获,我们成长……
请以“重读 ”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也可以发挥
想象,创作故事。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2023秋八上语文模拟押题卷1
一 、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共10分)
a 一首朝气蓬勃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它传遍了大 江南北,几代人哼着它度过烂漫童年。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就诞生在黄石,写的就是黄石的春天。
眼前( )的山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首歌创作的动因。
① 翻开地图,黄石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的山川形胜众所周知。绵延于湘鄂赣三省边境的幕阜山 脉,在其境内矗起山峰400多座,形成河港400余条,留下湖泊250余个,b 城在山里,水在城中,山环
水绕,造就了许多美好景致。
紧邻市区的黄荆山脉延至江边,突起一座fēng luán,以悬崖挺立之势直入江心,犹如孤堡扼守。 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西塞山。让“西塞山”名扬天下的不仅有张志和耳熟能详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 花流水鳜鱼肥”,c 还有刘禹锡的传世名作“西塞山怀古”。诗人自夔州顺江而下,游历西晋名将王溶 破吴的各个战场,将西塞山视为平吴的关键,攻下西塞山,便一路( ),直取东吴都城建业。
循着诗人的足迹,游者也登上西塞山。
②“吴头楚尾”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西塞山成为兵家争夺,也成为文人墨客钟情之所。历代文人 在此留下诗文不下200篇,d 西塞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山。③后世文人争相改编、品鉴 与传唱《渔父词》,是一道文坛奇观,也是黄石潜移默化的文化血缘。诗人们留给黄石的,④虽然是长久的文化记忆,更是美丽的乡愁和磁石般的吸引力,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绵绵动力。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3月3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矗)的注音和拼音对应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chù 峰栾 B.chù 峰峦 C.zhù 峰 峦 D.zhù 峰栾
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 顾盼生姿 势如破竹 B. 顾盼生姿 气贯长虹
C. 俯仰生姿 气贯长虹 D. 俯仰生姿 势如破竹
3. 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 处修改为“翻开地图,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的黄石山川形胜众所周知”。
B.② 处修改为“独特的‘吴头楚尾’地理条件使西塞山成为兵家争夺”。
C.③ 处修改为“后世文人争相品鉴、改编与传唱《渔父词》,是一道文坛奇观”。
D.④ 处修改为“虽然是长久的文化记忆,却是美丽的乡愁和磁石般的吸引力”。
4.文中abCd 四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一首朝气蓬勃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B. 城在山里,水在城中,山环水绕,造就了许多美好景致。
C. 还有刘禹锡的传世名作“西塞山怀古”。
D. 西塞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 — — 诗歌之山。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登上峰顶北望亭。 ②时不时还有锦鸡等野物出没。
③途中随处可见如棋盘状、石柱状的石芽。④整个行程充满野趣。
⑤但见江水在这里却因山势凌厉而划出一道急弯。
A.③②④①⑤ B.④②③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⑤①③④②
6.综合性学习。 (4分)
班级拟计划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相关活动,请你为黄石代言。 (1)任务一:请仿照例句,在“东方山、磁湖风景区、枫林·地心大峡谷、仙岛湖、小雷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等名胜古迹中任选两处,完成句子。 ( 2 分 )
例句:我在这里等你,带你去西塞山看白鹭。
我在这里等你,
我在这里等你,
(2)任务二:请从“赛龙舟、舞龙、舞狮、元宵花灯节、制作印子粑”等民俗活动中任选一项,写一则推荐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分)
推荐语:我选择 ,因为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原句。(每空1分,共8分)
阅读古诗文,可以探寻古代文人的精神内涵。如《赠从弟(其二)》中“(1) , 。
(2) ”可思刘桢志向之坚贞;如《饮酒(其五)》中“(3) ,(4) 。
”可悟陶渊明悠然归隐的闲情;如《钱塘湖春行》中“(5) ,(6) 。
”可感白居易看到莺鸟翻飞顿生的愉悦;如《与朱元思书》中“(7) ,
(8) ”可见吴均不喜官场政务,沉迷山水美景。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共10分)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年四十,乃游京 师。尝于太学赋诗, 一座①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 玄宗②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 ”诏浩然出。
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 因放还。采访使③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 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
开元末,病疽背卒。
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庳坏,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④其墓。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郑诚谓贤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节选自《新唐书》)
【注释】①一座:在座的人。②玄宗:指唐玄宗。③采访使:官职名。④封宠:隆重祭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B.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C.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D.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浩然才华横溢,曾在太学作诗,没有人敢和他相比。
B. 张九龄、王维和韩朝宗都很欣赏孟浩然,帮助他进入仕途。
C.孟浩然做事率性而为,曾因与故人喝酒而失约,但却不后悔。
D. 为了表示对孟浩然的尊敬,郑诚将“浩然亭”改名为“孟亭”。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3分,共6分)
(1)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2)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共5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1.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情。 B. 颔联中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表达了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 尾联运用汉代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直接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
D. 全诗情感跌宕起伏,随着路途变化,由失意、激愤渐而开阔、高涨。
12.颈联的“直”“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9分)
材料一
①2023年5月26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等五部门印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 (2023—2025年)》的通知,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与城乡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与人口要素相匹配的 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以健 身设施为依托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更加普及,公共健身设施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
②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为全球健身人群(即每周参与两次以上健身活动的人士)最多的 国家,预计2021—2026年,中国健身人群的复合年增长率为美国及欧洲的近两倍,2026年中国健身 人群达到4.16亿人。
材料二
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肌肉更发达,收缩力量更强,心跳搏动更有力。 一般人的 心脏每次收缩输出血液约50~70毫升,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能输出80~100毫升,甚至更多; 一般 人心跳每分钟为70~80次,而经常锻炼的人只有50~60次。由于心脏收缩时输出的血量较多,心跳次数减少,使得心脏在每次收缩后有足够时间休息,有利于心脏更好地工作。同时,由于运动 时肌肉有节奏、有规律收缩与放松,使静脉血液回流加快,供应心脏本身营养的冠状动脉扩张。 这不仅有利于心脏工作,而且能使心脏得到更多营养。
②经常锻炼可以使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可以 提高体内供氧水平与代谢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所以经常锻炼可以增强人 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③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灵活性得到有效改善,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快、更 准确,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协调,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也会提 高;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由于锻炼过程中肌肉活动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获得大量氧气,排出大量二 氧化碳,这就需要呼吸器官加倍工作,从而使呼吸肌得到锻炼,肺活量明显增加,安静时呼吸频率 减低,呼吸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摘编自《社区居民体质与健身》)
材料三
①北京方庄体育公园,每天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无论是单双杠、腹肌板,还是篮球馆、足球场、 羽毛球馆,使用率都居高不下;湖南常德市民王金玉热爱太极,早上和体育中心太极站的队员们随 晨光舞动,时而“白鹤亮翅”,时而“海底捞针”,很是惬意。
②“‘十三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工程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体育部副主任杜长亮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三纳入”等工程的稳步推进,老百姓上 全运的梦想得以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
③“正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提到的,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37.2%,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钱永健说,体育事业与 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新时代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④近几年,不少知名健身品牌纷纷推出直播平台以及手机APP, 社交平台上健身内容也迅速增 加。打开几款健身APP, 跑步、瑜伽、骑行、舞蹈、动感单车……种类丰富多样,不仅有视频教学,还 可以搭配穿戴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 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北京体育大学鲍明晓认为,随着健身场景的提升和优化,居民体育消费 增长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摘编自《全民健身,为了全民健康》) 13.下列为材料一拟写的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国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B. 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到2025年实现全覆盖
C. 我国健身人群全球最多
D.2026年我国健身人群达到4.16亿人
14.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脏每次收缩输出血液80~100毫升,心跳每分钟50~60次。
B. 经常参加锻炼,可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增强红细胞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
C. 经常参加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灵活性,提高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
D. 经常参加锻炼,能提高运动时的肺活量,但不能提高呼吸器官的功能。
15.下列关于材料三的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国各时期全民健身工程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B. 我国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完全同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C.随着城市“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得到释放。
D. 线上线下一体、运动与休闲兼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完备。
16.小佳的表哥平时工作压力大,疏于运动。请你结合材料,说服并建议他每天参加体育健身活
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6分)
南瓜甜是乡愁浓
郭震海
①中国的北方,金色的秋天是最迷人的,通透的蓝天下、壮阔的原野上,遍地是金黄,就连行走
的风都是甜的。
②霜落,风起,秋粮入仓。此时的农人们紧张的脚步开始放缓,清收“余粮”。这里所谓的“余
粮”,不是五谷,而是能耐得住落霜的蔬菜,比如说南瓜。
③南瓜在太行山区算不上主产,但很丰盛。只要春天播下几颗瓜种,无须刻意去照料,秋天就 能收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南瓜的描述为: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 一蔓 可延十余丈。节节有根,近地即着。其茎中空,其叶状如蜀葵,大如荷叶。八九月开黄花,如西瓜 花。结瓜正圆,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 一本可结数十颗,其色或绿或黄或红,经霜收置暖处, 可留至春。
④记得孩童时,在乡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秋后收南瓜。北方的天气冷得早,刚入深秋,滴溜溜 的晨露凝结成一地白霜,倘若遇到星期天,不用上学堂,那时乡下的娃娃是不会睡懒觉的,会跟着父 母去地里收南瓜。主粮收获后的大地更加辽阔,失去了阻挡,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零星 有几株玉米秆儿立在地里,就如无畏的勇士,金色的叶子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⑤太行山里的南瓜多种植在田边或靠近地岸,这便于瓜秧顺着田岸去自由生长。站在田边望 去,枝枝蔓蔓的南瓜秧子,靠着地岸顺势而下,左右分支,相互缠绕,向着四周伸展,如足球般大小的 南瓜就挂在瓜秧上,颜色各异;暗红色的、青绿色的、金黄色的、带着花纹的,有时一根瓜秧上可以结 出不同颜色的南瓜。如荷叶似的南瓜叶子,由墨绿变成了金黄,叶面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白霜。 如 果不晓得其中缘由,急于去摘瓜,慌乱中用手去翻动南瓜叶子,冰冷的霜花倒也无妨,叶面上看不见 的毛刺儿会划伤手,所以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学会“顺藤摸瓜”,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
⑥太行山多梯田,田岸比较高,挂瓜的南瓜藤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有时一不小心,熟透了的南 瓜就会从瓜藤上滚落下来,顺着田地跑。淘气的孩子们就会欢笑着满地追着瓜跑,追上了不是坐在 南瓜上哈哈地笑,就是故意踢一脚南瓜,让南瓜在地里继续滚,然后撒开腿继续在后面追,父母总会 在身后不放心地喊:“小心,小心,别跌倒。”孩子们的笑声和父母的喊声就在收获的田野里久久地回荡。
⑦收回的南瓜,堆放在屋檐下。冬天,雪落无声,家里的炭火烧得很旺,暖洋洋的,闲散的农人, 可以将南瓜做出各种花样,比如蒸着吃,红红的瓜肉,入口绵软、甘甜如蜜。还可以做南瓜粥, 一把 小米、几颗大枣,放入几块南瓜,有条件再放一些枸杞,粥浓色艳, 一小勺南瓜粥入口,既有新小米的 醇香,又有红枣南瓜的甘甜,可谓是百喝不厌。
⑧南瓜肉好吃,南瓜子更是香。 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
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 红红的炭火、烧热的铁锅、跳动的南瓜子,满屋子 是流动的香。此时,嘴馋的我们总会忍不住伸出小手去热锅里取瓜子,母亲在一旁翻动着南瓜子, 会连声制止说:“小心,小心,烫手,真是小馋猫!”
⑨如今,已经到城里工作20多年,每年入冬前,南瓜上市,途经菜市场或进入超市,看到各种各 样的南瓜,我总会忍不住去买几颗,存放在家里慢慢吃,因为这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妈
妈的味道。
⑩如果要问我乡愁是什么,其实乡愁有时候很简单,就是秋天金色的原野、冬日红红的炭火,还 有妈妈做的饭,比如吃一口蒸南瓜、喝一口南瓜粥,或者吃几颗香脆的南瓜子,这也成为一生忘不 掉、割不断的情缘。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以“南瓜”为线索串起童年的回忆:收南瓜——摘南瓜——追南瓜——吃南瓜——炒
南瓜子——买南瓜。
B. 文章中“孩童时的我”和“如今的我”视角交织,表现了“我”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
C. 文章描绘追南瓜的情景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极具画面感。
D. 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由南瓜触发家乡记忆,表达作者忘不掉、割不
断的乡愁。
18.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每小题3分,共6分)
(1)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
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请从加点词角度品析)
19.文章第③段中引用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南瓜的描述,而第⑤段中画线部分再次对南瓜进
行了描述,这样是否恰当 请简要分析。(4分)
20.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情感,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南瓜甜是乡愁浓”。(4分)
四、名著阅读(8分)
黄石市初中某班举行“《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活动,你参与其中,请按要求完成21~23题。
21. 关于《昆虫记》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昆虫记》详尽地记录着法布尔的研究成果,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
负、知识背景和生活状况等。
B.《昆虫记》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全篇行文严
肃,多科学术语,可读性不强。
C.《昆虫记》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作者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 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D.《昆虫记》可以说是法布尔一部非常奇特的“自传”,昆虫是他研究经历的证据、传记的旁证
材料。
22. 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昆虫记》后写给法布尔笔下昆虫的小诗。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搭配不正
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以为你是凶猛八脚怪,没想到你是温柔好母亲。 ——蜘蛛
B. 身后那条黑色的细线,其实是我刚刚狼吞虎咽下的美食。 ——圣甲虫
C.别看它夜晚发光,它小巧漂亮,它已准备麻醉对方!——隧蜂
D.为什么与自己的姐妹同类相残 为什么当妈妈前性情大变 ——螳螂
23.通过“《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活动,同学们发现书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 情感。有同学说,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类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对此,你的看法是什 么呢 请结合《昆虫记》的内容说明。(4分)
五、作文(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重读,我们往往会有新的发现。重读文学名著,也许能够常读常新;重读身边的同学、亲 人,也许会有全新的感受;重读春夏秋冬、山川自然,也许会产生别样的体悟……在重读中,我 们收获,我们成长……
请以“重读 ”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也可以发挥
想象,创作故事。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