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真题演练卷1 武汉市(原卷版+解析版+ppt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真题演练卷1 武汉市(原卷版+解析版+ppt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8 16:36:34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2022秋武汉市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真题演练1
三、真题演练卷
1.2022秋武汉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2.2022秋黄冈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3.2022秋孝感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4.2022秋黄石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5.2022秋仙桃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6.2022秋鄂州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四、模拟押题卷
1.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1
2.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2
二、专项必刷预测题
古诗文默写
词语
句子
综合性学习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古诗词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课内篇
文言文阅读(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目 录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1.字词
2.古诗文默写
3.文言文梳理读记
4古诗词鉴赏
试卷1 武汉市
2022 — 2023学年第 一 学期八年级语文素养调研
一、(9分)
1.(3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格就像人身上的“暗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有不可 的力量,譬如磁力之于磁体,是 的号召力、 的吸引力、 的感染力。
A.忽视 潜移默化 凝心聚力 一呼百应
B.轻视 一呼百应 潜移默化 凝心聚力
C.忽视 一呼百应 凝心聚力 潜移默化
D.轻视 凝心聚力 一呼百应 潜移默化
1.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忽视”指 不注意,不重视;“轻视”指不重视,不认真对 待。由第一处横线前“看不见、摸不着”可知, 第一处横线应填“忽视”。“一呼百应”形容响应的人很多。“凝心聚力”指将大家的想法、思 路和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为某一件事情而 努力和奋斗。“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 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由第二处横线后的“号召力”、第三处横线后 的“吸引力”、第四处横线后的“感染力”提示, 后三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一呼百应”“凝心 聚力”“潜移默化”。故C项最恰当。
2.(3分)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东湖绿道智慧系统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全程监控,为绿道运营管理保驾护航。
B.武汉东湖以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示范河湖中唯一的一个城中湖。
C.东湖绿道全程设置了24个服务驿站,免费为游客提供导览、咨询、淋浴、更衣等服务。
D.东湖景区围绕打造“世界名湖”为战略目标,全力把东湖建设成山水相依的生态典范。
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D项语病 为句式杂糅,可将“围绕”改为“以”,或将“为” 改为“的”。
3.(3分)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通过文物,人们可以了解文物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文物,人们可以感知各个时代的沧桑变迁;通过文物,人们可以发现历史车轮运行的轨迹。
B.现实题材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故事情节、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中国精神有深邃的理解、深入的挖掘以及深沉的表达。
C.坚守人民立场,就要对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对生活中的苦辣酸甜认真品读。只有这样,才能在烟火气里书写真性情,从身边事中阐发大道理。
D.推动现实题材作品高质量发展,要做到价值引领,艺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三者统一,为影视创作赋予时代的审美风范、文化气象,努力创作更多精品。
D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D项 句子中“价值引领”“艺术创新”“市场开拓”三 者是并列关系,因此应将“价值引领”后面的 逗号改为顿号。
二、(9分)
(9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生命的力量
刘庆邦
①作为作家,我觉得作家本人应该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②这种力量体现在作家的人格方面,即作家应该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当然,说一个作家有没有生命力量,而是指其智力状况、感悟能力和思想水平。此外,一个人只有对世界有他独特的看法,其生命才可能是有力量的。相反,如果人云亦云,那就没有力量。
③我们中国的作家,我首推鲁迅。鲁迅个子不高,瘦小,他对现实的看法,他的杂文,就是因为其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④那么,当代作家中还有谁称得上“生命有力量”?我觉得应该推史铁生,他曾是我的同事,我称他铁生兄,我对他一直怀有敬意。他去世后,大家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与表达来追思史铁生。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他比我们每个人都高大。我们的身体没有毛病,铁生受限制,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作家要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就得向鲁迅学习
⑤当然,这种力量和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阅历,其生命肯定是没有分量的。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记》,在于他对生命的忧患不是仅靠积学成就的。学问大,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我们说士可杀不可辱,宫刑显然就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但艰难困苦,他发愤图强,通过《史记》为生命赢得了尊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
⑥当代作家也一样,比如莫言,也是经过很多苦难,写出优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其生命的力量都是很强的。
(选自202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生命的力量”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等人格。
B.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有独立思想习惯,不随大流
C.“生命的力量”在思想的巨人鲁迅的身上集中体现于思想的高度与深度上。
D.作家应只向鲁迅学习,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
4.D(3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家想要使自己的生命 变得有力量,就得向生命力量强的人学习,比 如鲁迅、史铁生,还有其他写出好作品的人。 因此D项理解较片面。
5.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笔者对“作家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的建议的一项是    
A.保存体力,倾情投入创作。
B.向内挖掘,提升思想高度。
C.丰富自身阅历和人生经历。
D.在苦难中磨炼坚强的意志。
5.A(3分)
6.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本人应该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B.生命的力量和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
C.鲁迅、史铁生、司马迁和莫言是我们中国具有生命的力量的作家。
D.凡是写出好作品的人,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其生命的力量都是很强的。
6.A(3分)
三、(18分)
7.(3分)下列对古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A.首句“楼倚”点出“望”的立足点,表明诗人是登高而望。
B.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空明净澄洁得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
C.第三、四句写到远望中的南山,与“秋色”相比稍显逊色。
D.全诗抓住秋“高”的特点,表现出秋的气势、精神和性格。
7.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 第三、四句的意思是“南山那峻拔入云的气 势,像是要和这无际的秋色一争高低”。因此 C项中“与‘秋色’相比稍显逊色”理解不正确。
【课外古诗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外,我登高远 望,天宇间不见一丝云彩,宛若明镜。南山那 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这无际的秋色一 争高低。
(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灌传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环所居筑场种树①,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长史,工竣,迁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②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③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④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房屋周围兴办林场。②稽:核查。③覆按:复审案件。④丰裁:风纪。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诣军门谒见 前往 B.与语奇之 奇怪
C.延师 聘请 D.有坐盗麦舟者 因……犯罪
8.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的判断。 “与语奇之”的意思是“与(太祖)谈话时,太祖 认为他很奇特”。因此“奇”是形容词的意动 用法,意思是“以……为奇”或“认为……很奇 特”。B项理解不正确。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A.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B.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C.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D.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9.A
10.依据文本,下列对陈灌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雨绸缪
B.重视教育
C.执法严苛
D.体恤民情
10.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本可知,从陈灌在世将乱前在房屋周 围种了大量的树而保全一乡人可以看出他 智慧过人,未雨绸缪;从陈灌建学校并邀请 老师教育学生,可看出他重视教育;从陈灌访问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农民土地可见他体恤民情。从他复查盗麦舟案件时,只治了为首者的死罪,其他人免死,可见其处治严正宽厚。文本没有体现陈灌执法严苛。因此C项评价不正确。
11.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寻命筑城于泰州,工竣,迁宁国知府。
不久,奉命筑泰州城,完工后,升为宁国知府。
【课外文言文译文】
陈灌传
陈灌,字子将,是庐陵人。元末,世道将 要动荡不安,陈灌在他房屋周围兴办林场, 人们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十年后,盗贼蜂 起,陈灌率勇武之士屯驻于林中,盗贼不敢 侵犯,他们这一乡得以安全无事。太祖平定 武昌,陈灌前往军门拜见太祖。与(太祖)谈 话时,太祖认为他很奇特,(太祖)提拔他为 湖广行省员外郎,多次升迁至大都督府经 历,跟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不久,奉命筑泰 州城,完工后,升为宁国知府。当时,明朝初 建,(由于长期战乱,)百姓不读《诗》《书》很 长时间,陈灌建立学校,聘请老师,选优秀子 弟入学读书。(他)访问民间疾苦,禁止豪强 兼并农民土地。创立“户帖”以便核查居民。 太祖将“户帖”形成制度,在全国施行。陈灌 还组织百姓采石筑堤,做闸门,以便排蓄水 流,保护沿江农田,百姓都赖此得以正常耕 种。有数十人因盗麦船而犯死罪。陈灌复 审案件后说:“麦船是自己漂流来的,百姓争 着拿走了船上的麦,并没有预谋抢劫。”于是 只法办了为首一人,其余都免死。陈灌的风 纪像这样严厉而公正,处治宽厚。洪武四年 陈灌被召入京,在京病逝。
四、(26分)
(6分)阅读《昆虫记》的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松树金龟子,成虫灰黑色,翅膀上有黑白交错的长方形斑。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给农业造成大害。而松树金龟子的危害,照我看来,从不贪得无厌。如果我是松树林主人的话,我对它造成的小损失不会太放在心上。茂密的松树被吃掉些树叶,算不得重大事件。别去打扰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请你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描述松树金龟子外形的总体特征。
仪表堂堂。
选文将“贪食树根或农作物根的金龟子”与“松树金龟子”   (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    。
作比较 松树金龟子的危害小
(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成功焦虑症
杨无锐

①现代人大多患有成功焦虑症,同时,对成功的想象力又极度匮乏。人们普遍在模仿有限的几种成功:身体、爱情、财富、权力。人们不仅担心自己不够成功,但若只能想象这些,社会就可能成为充满胁迫和压抑感的怪物。每个人会被胁迫
②孔子中年以后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行道不得,绝笔于获麟。按照所有单一的尘世标准,他是个失败者。想要推行政治理念,但他总是倔强地毁掉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一生,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认为,孔子是圣贤当中最能把握时机的。
③一个只能想象成功的人,不会理解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一个只能接受成功的社会,看不见的成功,不算成功,就不配拥有这个世界的尊敬。对孔子而言,让这个世界发生变化;他要为之负责的,却不是这个世界,孔子做了对天道该做的奉献,所以他是“圣之时者”。
④一个对神圣负责的人,对时间的感觉可能和我们不同。
⑤我们常感时光匆促。因为我们心里惦记着躲在未来某处的成功。无论怎么定义,它一定在世界之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如果可能,过去和此刻的生活,都在为那个可见的未来做准备。可惜,智慧也不够。我们经常受到不相干的事的诱惑和打扰,也经常错失宝贵的时机。于是,到处寻找救治的办法。后来,就有了那么多应我们需求而生的所谓成功学手册。所有成功学无非谈论一件事:为了你的未来
⑥看不到永恒的人,注定只能盯着未来。我们的时间,以及我们自己,都是未来的祭品。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心存神圣的人,会从容许多。他也期盼更好的未来,但他不会拿未来胁迫生命。神圣即永恒。在永恒的天平上,也绝不会更重。他也想为未来而努力,但他不会奴役自己。他珍视时间,是用独一无二的此生、此刻向永恒致敬。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子还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⑦投资未来的人,时刻担心错失时机。心存神圣的人,不替自己的未来搜捕时机
(选自2022年11月《读者》,有删改)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具体指的是什么?请你简要概括。
身体健康;爱情美满;拥有财富;掌握权力。
为什么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请你简要概括。
因为孟子认为孔子并不关心世俗的成功,而是负责于天道,为天道做了该有的奉献。
一个对神圣负责的人对时间的感觉有何不同?请你简要概括。
不去担心时光匆促,也不会惦记躲在未来某处的成功,珍视时间是为了向永恒致敬。
17.结合文本,请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我们的时间,以及我们自己,都是未来的祭品。
我们为了追求世俗的成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放在对未来某处成功的追求上。(意思对即可。6分)
五、(8分)
18.(8分)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1)树树皆秋色,   。(《野望》王绩)
(1)山山唯落晖
(2)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崔颢)
(2)白云千载空悠悠
(3)   ,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3)采菊东篱下
(4)   ,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4)感时花溅泪
六、(50分)
19.(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
诚哉斯言!我们提倡“提前布局规划人生”,然而人生的路,总是变化要比计划快,才是智者的作为。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需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1 武汉市
2022 — 2023学年第 一 学期八年级语文素养调研
一、(9分)
1.(3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格就像人身上的“暗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有不可 的力量,譬如磁力之于磁体,是 的号召力、 的吸引力、 的感染力。
A.忽视 潜移默化 凝心聚力 一呼百应
B.轻视 一呼百应 潜移默化 凝心聚力
C.忽视 一呼百应 凝心聚力 潜移默化
D.轻视 凝心聚力 一呼百应 潜移默化
1.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忽视”指 不注意,不重视;“轻视”指不重视,不认真对 待。由第一处横线前“看不见、摸不着”可知, 第一处横线应填“忽视”。“一呼百应”形容响应的人很多。“凝心聚力”指将大家的想法、思 路和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为某一件事情而 努力和奋斗。“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 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由第二处横线后的“号召力”、第三处横线后 的“吸引力”、第四处横线后的“感染力”提示, 后三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一呼百应”“凝心 聚力”“潜移默化”。故C项最恰当。
2.(3分)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东湖绿道智慧系统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全程监控,为绿道运营管理保驾护航。
B.武汉东湖以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示范河湖中唯一的一个城中湖。
C.东湖绿道全程设置了24个服务驿站,免费为游客提供导览、咨询、淋浴、更衣等服务。
D.东湖景区围绕打造“世界名湖”为战略目标,全力把东湖建设成山水相依的生态典范。
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D项语病 为句式杂糅,可将“围绕”改为“以”,或将“为” 改为“的”。
3.(3分)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通过文物,人们可以了解文物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文物,人们可以感知各个时代的沧桑变迁;通过文物,人们可以发现历史车轮运行的轨迹。
B.现实题材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故事情节、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中国精神有深邃的理解、深入的挖掘以及深沉的表达。
C.坚守人民立场,就要对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对生活中的苦辣酸甜认真品读。只有这样,才能在烟火气里书写真性情,从身边事中阐发大道理。
D.推动现实题材作品高质量发展,要做到价值引领,艺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三者统一,为影视创作赋予时代的审美风范、文化气象,努力创作更多精品。
D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D项 句子中“价值引领”“艺术创新”“市场开拓”三 者是并列关系,因此应将“价值引领”后面的 逗号改为顿号。
二、(9分)
(9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生命的力量
刘庆邦
①作为作家,我觉得作家本人应该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②这种力量体现在作家的人格方面,即作家应该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当然,说一个作家有没有生命力量,而是指其智力状况、感悟能力和思想水平。此外,一个人只有对世界有他独特的看法,其生命才可能是有力量的。相反,如果人云亦云,那就没有力量。
③我们中国的作家,我首推鲁迅。鲁迅个子不高,瘦小,他对现实的看法,他的杂文,就是因为其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④那么,当代作家中还有谁称得上“生命有力量”?我觉得应该推史铁生,他曾是我的同事,我称他铁生兄,我对他一直怀有敬意。他去世后,大家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与表达来追思史铁生。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他比我们每个人都高大。我们的身体没有毛病,铁生受限制,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作家要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就得向鲁迅学习
⑤当然,这种力量和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阅历,其生命肯定是没有分量的。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记》,在于他对生命的忧患不是仅靠积学成就的。学问大,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我们说士可杀不可辱,宫刑显然就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但艰难困苦,他发愤图强,通过《史记》为生命赢得了尊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
⑥当代作家也一样,比如莫言,也是经过很多苦难,写出优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其生命的力量都是很强的。
(选自202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生命的力量”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等人格。
B.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有独立思想习惯,不随大流
C.“生命的力量”在思想的巨人鲁迅的身上集中体现于思想的高度与深度上。
D.作家应只向鲁迅学习,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
4.D(3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家想要使自己的生命 变得有力量,就得向生命力量强的人学习,比 如鲁迅、史铁生,还有其他写出好作品的人。 因此D项理解较片面。
5.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笔者对“作家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的建议的一项是    
A.保存体力,倾情投入创作。
B.向内挖掘,提升思想高度。
C.丰富自身阅历和人生经历。
D.在苦难中磨炼坚强的意志。
5.A(3分)
6.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本人应该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B.生命的力量和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
C.鲁迅、史铁生、司马迁和莫言是我们中国具有生命的力量的作家。
D.凡是写出好作品的人,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其生命的力量都是很强的。
6.A(3分)
三、(18分)
7.(3分)下列对古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A.首句“楼倚”点出“望”的立足点,表明诗人是登高而望。
B.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空明净澄洁得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
C.第三、四句写到远望中的南山,与“秋色”相比稍显逊色。
D.全诗抓住秋“高”的特点,表现出秋的气势、精神和性格。
7.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 第三、四句的意思是“南山那峻拔入云的气 势,像是要和这无际的秋色一争高低”。因此 C项中“与‘秋色’相比稍显逊色”理解不正确。
【课外古诗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外,我登高远 望,天宇间不见一丝云彩,宛若明镜。南山那 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这无际的秋色一 争高低。
(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灌传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环所居筑场种树①,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长史,工竣,迁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②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③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④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房屋周围兴办林场。②稽:核查。③覆按:复审案件。④丰裁:风纪。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诣军门谒见 前往
B.与语奇之 奇怪
C.延师 聘请
D.有坐盗麦舟者 因……犯罪
8.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的判断。 “与语奇之”的意思是“与(太祖)谈话时,太祖 认为他很奇特”。因此“奇”是形容词的意动 用法,意思是“以……为奇”或“认为……很奇 特”。B项理解不正确。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A.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B.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C.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D.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9.A
10.依据文本,下列对陈灌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雨绸缪
B.重视教育
C.执法严苛
D.体恤民情
10.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本可知,从陈灌在世将乱前在房屋周 围种了大量的树而保全一乡人可以看出他 智慧过人,未雨绸缪;从陈灌建学校并邀请 老师教育学生,可看出他重视教育;从陈灌访问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农民土地可见他体恤民情。从他复查盗麦舟案件时,只治了为首者的死罪,其他人免死,可见其处治严正宽厚。文本没有体现陈灌执法严苛。因此C项评价不正确。
11.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寻命筑城于泰州,工竣,迁宁国知府。
不久,奉命筑泰州城,完工后,升为宁国知府。
【课外文言文译文】
陈灌传
陈灌,字子将,是庐陵人。元末,世道将 要动荡不安,陈灌在他房屋周围兴办林场, 人们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十年后,盗贼蜂 起,陈灌率勇武之士屯驻于林中,盗贼不敢 侵犯,他们这一乡得以安全无事。太祖平定 武昌,陈灌前往军门拜见太祖。与(太祖)谈 话时,太祖认为他很奇特,(太祖)提拔他为 湖广行省员外郎,多次升迁至大都督府经 历,跟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不久,奉命筑泰 州城,完工后,升为宁国知府。当时,明朝初 建,(由于长期战乱,)百姓不读《诗》《书》很 长时间,陈灌建立学校,聘请老师,选优秀子 弟入学读书。(他)访问民间疾苦,禁止豪强 兼并农民土地。创立“户帖”以便核查居民。 太祖将“户帖”形成制度,在全国施行。陈灌 还组织百姓采石筑堤,做闸门,以便排蓄水 流,保护沿江农田,百姓都赖此得以正常耕 种。有数十人因盗麦船而犯死罪。陈灌复 审案件后说:“麦船是自己漂流来的,百姓争 着拿走了船上的麦,并没有预谋抢劫。”于是 只法办了为首一人,其余都免死。陈灌的风 纪像这样严厉而公正,处治宽厚。洪武四年 陈灌被召入京,在京病逝。
四、(26分)
(6分)阅读《昆虫记》的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松树金龟子,成虫灰黑色,翅膀上有黑白交错的长方形斑。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给农业造成大害。而松树金龟子的危害,照我看来,从不贪得无厌。如果我是松树林主人的话,我对它造成的小损失不会太放在心上。茂密的松树被吃掉些树叶,算不得重大事件。别去打扰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请你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描述松树金龟子外形的总体特征。
仪表堂堂。
选文将“贪食树根或农作物根的金龟子”与“松树金龟子”   (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    。
作比较 松树金龟子的危害小
(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成功焦虑症
杨无锐
①现代人大多患有成功焦虑症,同时,对成功的想象力又极度匮乏。人们普遍在模仿有限的几种成功:身体、爱情、财富、权力。人们不仅担心自己不够成功,但若只能想象这些,社会就可能成为充满胁迫和压抑感的怪物。每个人会被胁迫
②孔子中年以后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行道不得,绝笔于获麟。按照所有单一的尘世标准,他是个失败者。想要推行政治理念,但他总是倔强地毁掉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一生,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认为,孔子是圣贤当中最能把握时机的。
③一个只能想象成功的人,不会理解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一个只能接受成功的社会,看不见的成功,不算成功,就不配拥有这个世界的尊敬。对孔子而言,让这个世界发生变化;他要为之负责的,却不是这个世界,孔子做了对天道该做的奉献,所以他是“圣之时者”。
④一个对神圣负责的人,对时间的感觉可能和我们不同。
⑤我们常感时光匆促。因为我们心里惦记着躲在未来某处的成功。无论怎么定义,它一定在世界之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如果可能,过去和此刻的生活,都在为那个可见的未来做准备。可惜,智慧也不够。我们经常受到不相干的事的诱惑和打扰,也经常错失宝贵的时机。于是,到处寻找救治的办法。后来,就有了那么多应我们需求而生的所谓成功学手册。所有成功学无非谈论一件事:为了你的未来
⑥看不到永恒的人,注定只能盯着未来。我们的时间,以及我们自己,都是未来的祭品。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心存神圣的人,会从容许多。他也期盼更好的未来,但他不会拿未来胁迫生命。神圣即永恒。在永恒的天平上,也绝不会更重。他也想为未来而努力,但他不会奴役自己。他珍视时间,是用独一无二的此生、此刻向永恒致敬。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子还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⑦投资未来的人,时刻担心错失时机。心存神圣的人,不替自己的未来搜捕时机
(选自2022年11月《读者》,有删改)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具体指的是什么?请你简要概括。
身体健康;爱情美满;拥有财富;掌握权力。
为什么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请你简要概括。
因为孟子认为孔子并不关心世俗的成功,而是负责于天道,为天道做了该有的奉献。
一个对神圣负责的人对时间的感觉有何不同?请你简要概括。
不去担心时光匆促,也不会惦记躲在未来某处的成功,珍视时间是为了向永恒致敬。
17.结合文本,请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我们的时间,以及我们自己,都是未来的祭品。
我们为了追求世俗的成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放在对未来某处成功的追求上。(意思对即可。6分)
五、(8分)
18.(8分)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1)树树皆秋色,   。(《野望》王绩)
(1)山山唯落晖
(2)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崔颢)
(2)白云千载空悠悠
(3)   ,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3)采菊东篱下
(4)   ,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4)感时花溅泪
六、(50分)
19.(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
诚哉斯言!我们提倡“提前布局规划人生”,然而人生的路,总是变化要比计划快,才是智者的作为。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需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1 武汉市
2022 — 2023学年第 一 学期八年级语文素养调研
一、(9分)
1.(3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格就像人身上的“暗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有不可 的力量,譬如磁力之于磁体,是 的号召力、 的吸引力、 的感染力。
A.忽视 潜移默化 凝心聚力 一呼百应
B.轻视 一呼百应 潜移默化 凝心聚力
C.忽视 一呼百应 凝心聚力 潜移默化
D.轻视 凝心聚力 一呼百应 潜移默化
2.(3分)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东湖绿道智慧系统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全程监控,为绿道运营管理保驾护航。
B.武汉东湖以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示范河湖中唯一的一个城中湖。
C.东湖绿道全程设置了24个服务驿站,免费为游客提供导览、咨询、淋浴、更衣等服务。
D.东湖景区围绕打造“世界名湖”为战略目标,全力把东湖建设成山水相依的生态典范。
3.(3分)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通过文物,人们可以了解文物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文物,人们可以感知各个时代的沧桑变迁;通过文物,人们可以发现历史车轮运行的轨迹。
B.现实题材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故事情节、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中国精神有深邃的理解、深入的挖掘以及深沉的表达。
C.坚守人民立场,就要对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对生活中的苦辣酸甜认真品读。只有这样,才能在烟火气里书写真性情,从身边事中阐发大道理。
D.推动现实题材作品高质量发展,要做到价值引领,艺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三者统一,为影视创作赋予时代的审美风范、文化气象,努力创作更多精品。
二、(9分)
(9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生命的力量
刘庆邦
①作为作家,我觉得作家本人应该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②这种力量体现在作家的人格方面,即作家应该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当然,说一个作家有没有生命力量,而是指其智力状况、感悟能力和思想水平。此外,一个人只有对世界有他独特的看法,其生命才可能是有力量的。相反,如果人云亦云,那就没有力量。
③我们中国的作家,我首推鲁迅。鲁迅个子不高,瘦小,他对现实的看法,他的杂文,就是因为其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④那么,当代作家中还有谁称得上“生命有力量”?我觉得应该推史铁生,他曾是我的同事,我称他铁生兄,我对他一直怀有敬意。他去世后,大家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与表达来追思史铁生。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他比我们每个人都高大。我们的身体没有毛病,铁生受限制,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作家要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就得向鲁迅学习
⑤当然,这种力量和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阅历,其生命肯定是没有分量的。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记》,在于他对生命的忧患不是仅靠积学成就的。学问大,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我们说士可杀不可辱,宫刑显然就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但艰难困苦,他发愤图强,通过《史记》为生命赢得了尊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
⑥当代作家也一样,比如莫言,也是经过很多苦难,写出优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其生命的力量都是很强的。
(选自202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生命的力量”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等人格。
B.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有独立思想习惯,不随大流
C.“生命的力量”在思想的巨人鲁迅的身上集中体现于思想的高度与深度上。
D.作家应只向鲁迅学习,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
5.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笔者对“作家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的建议的一项是    
A.保存体力,倾情投入创作。
B.向内挖掘,提升思想高度。
C.丰富自身阅历和人生经历。
D.在苦难中磨炼坚强的意志。
6.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本人应该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B.生命的力量和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
C.鲁迅、史铁生、司马迁和莫言是我们中国具有生命的力量的作家。
D.凡是写出好作品的人,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其生命的力量都是很强的。
三、(18分)
7.(3分)下列对古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A.首句“楼倚”点出“望”的立足点,表明诗人是登高而望。
B.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空明净澄洁得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
C.第三、四句写到远望中的南山,与“秋色”相比稍显逊色。
D.全诗抓住秋“高”的特点,表现出秋的气势、精神和性格。
(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灌传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环所居筑场种树①,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长史,工竣,迁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②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③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④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房屋周围兴办林场。②稽:核查。③覆按:复审案件。④丰裁:风纪。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诣军门谒见 前往
B.与语奇之 奇怪
C.延师 聘请
D.有坐盗麦舟者 因……犯罪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A.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B.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C.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D.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10.依据文本,下列对陈灌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雨绸缪
B.重视教育
C.执法严苛
D.体恤民情
11.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寻命筑城于泰州,工竣,迁宁国知府。
四、(26分)
(6分)阅读《昆虫记》的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松树金龟子,成虫灰黑色,翅膀上有黑白交错的长方形斑。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给农业造成大害。而松树金龟子的危害,照我看来,从不贪得无厌。如果我是松树林主人的话,我对它造成的小损失不会太放在心上。茂密的松树被吃掉些树叶,算不得重大事件。别去打扰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12.请你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描述松树金龟子外形的总体特征。
13.选文将“贪食树根或农作物根的金龟子”与“松树金龟子”   (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    。
(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成功焦虑症
杨无锐
①现代人大多患有成功焦虑症,同时,对成功的想象力又极度匮乏。人们普遍在模仿有限的几种成功:身体、爱情、财富、权力。人们不仅担心自己不够成功,但若只能想象这些,社会就可能成为充满胁迫和压抑感的怪物。每个人会被胁迫
②孔子中年以后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行道不得,绝笔于获麟。按照所有单一的尘世标准,他是个失败者。想要推行政治理念,但他总是倔强地毁掉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一生,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认为,孔子是圣贤当中最能把握时机的。
③一个只能想象成功的人,不会理解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一个只能接受成功的社会,看不见的成功,不算成功,就不配拥有这个世界的尊敬。对孔子而言,让这个世界发生变化;他要为之负责的,却不是这个世界,孔子做了对天道该做的奉献,所以他是“圣之时者”。
④一个对神圣负责的人,对时间的感觉可能和我们不同。
⑤我们常感时光匆促。因为我们心里惦记着躲在未来某处的成功。无论怎么定义,它一定在世界之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如果可能,过去和此刻的生活,都在为那个可见的未来做准备。可惜,智慧也不够。我们经常受到不相干的事的诱惑和打扰,也经常错失宝贵的时机。于是,到处寻找救治的办法。后来,就有了那么多应我们需求而生的所谓成功学手册。所有成功学无非谈论一件事:为了你的未来
⑥看不到永恒的人,注定只能盯着未来。我们的时间,以及我们自己,都是未来的祭品。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心存神圣的人,会从容许多。他也期盼更好的未来,但他不会拿未来胁迫生命。神圣即永恒。在永恒的天平上,也绝不会更重。他也想为未来而努力,但他不会奴役自己。他珍视时间,是用独一无二的此生、此刻向永恒致敬。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子还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⑦投资未来的人,时刻担心错失时机。心存神圣的人,不替自己的未来搜捕时机
(选自2022年11月《读者》,有删改)
14.“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具体指的是什么?请你简要概括。
15.为什么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请你简要概括。
16.一个对神圣负责的人对时间的感觉有何不同?请你简要概括。
17.结合文本,请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我们的时间,以及我们自己,都是未来的祭品。
五、(8分)
18.(8分)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1)树树皆秋色,   。(《野望》王绩)
(2)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崔颢)
(3)   ,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4)   ,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六、(50分)
19.(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
诚哉斯言!我们提倡“提前布局规划人生”,然而人生的路,总是变化要比计划快,才是智者的作为。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需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