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真题演练卷4 黄石市(原卷版+解析版+ppt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真题演练卷4 黄石市(原卷版+解析版+ppt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8 16:30:5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 卷 4 黄石市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共10分)
特别节目《大国工匠》一共八集,①讲述了八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技能工作者“匠心”筑梦。这 些工匠的工作貌似平淡无奇,但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贵技艺,承担着身 家性命和社会民生的重大责任,饱含常人不易承受的坚忍辛劳。他们以一身犯险而保大业安 全,以一民之力而系万民康乐。②在这浮华的世界里,却让他们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方得始终。今天,要说的是第三集: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
他们心无旁骛,dān 精竭虑,诠释着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勤作不辍,传承“匠人”精神;他 们因地zhì宜,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③他们是“中国梦”的诠释者,他们还是劳动者。新时代的中国迎来了大发展时期,更加重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④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国家翘首以盼,新时代的青年踏上时代的快车道,奔向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星辰大海。
1.文中有两个画线字,根据语境,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qì qiáo B.qiè qiáo
C.qì qiào D.qiè qiào
1.B
2. 根据语境,文中第二段两处拼音对应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担 治 B. 担 制 C. 殚 制 D. 殚 治
2.C
3.把下面各项词语分别填入文中括号处,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 默默无闻 弘扬 B. 隐姓埋名 传承 C. 默默无闻 发挥 D. 隐姓埋名 发扬
3.A
4.文中画横线的四处都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句修改为“讲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八位技能工作者‘匠心’筑梦”。
B.② 句修改为“在这浮华的世界里,他们却不忘初心”。
C.③ 句修改为“他们是‘中国梦’的诠释者,还是劳动者”。
D.④ 句修改为“努力建设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的劳动大军”。
4.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①句语病 为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可在“筑梦”后加“的 故事”。②句语病为不合逻辑,B项修改正 确。③句语病为语序不当,应将“‘中国梦’的 诠释者”和“劳动者”调换位置。④句语病为 搭配不当,应将“劳动大军”改为“劳动者大军”。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并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下面选项中排列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POEM手术全称“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是目前全世界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法。
②而眼下,即便是在内镜手术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的日本,做一台简单的POEM手术依然需
要至少一小时。
③周平红独辟蹊径,在病人的食道管壁的夹层中,建造一条隐形隧道,完成这场手术,只用20分钟。
④免去患者开胸破腹之痛的仁医周平红,他日常工作的地方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⑤全世界最具难度的POEM手术有一半以上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④⑤①③② B.①④⑤②③ c.②③①④⑤ D.③②①④⑤
5.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所 给句子主要介绍的是免去患者开胸破腹之痛 的仁医周平红的事迹。句④承接横线前的句 子,先介绍仁医周平红和他工作的医院,应为 首句;句⑤中的“这里”照应句④中的“上海复 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并引出“POEM 手术”, 应为第二句;句①承接句⑤,补充介绍POEM 手术,应为第三句;句③承接句①,介绍周平 红做POEM手术的创新、精湛之处,应为第四 句;句②用日本做POEM手术的用时之长,衬 托周平红医术高超,作为补充,应为尾句。故 正确顺序为④⑤①③②。
6.黄石某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4分)
(1)【活动一】了解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 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 统文化表现形式。为了分清二者,请将黄石市的以下文化遗产,分别任选一种填入相应的横线 上。(2分)
西塞神舟会、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阳新布贴、大冶石雕工艺、阳新采茶戏、鄂王城遗址、西塞山周瑜阅兵台遗址
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填一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填一种)。
(1)[示例]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鄂王城遗址、 西塞山周瑜阅兵台遗址(填一种即可) 西塞 神舟会、阳新布贴、大冶石雕工艺、阳新采茶
(2)【活动二】保护文化遗产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好我们黄石地区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呢 语文老师在班级语文
学习群里发起了群聊,请你也来跟帖,补充一条理由。(2分)
向天笑(网名):这些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我们黄石古代劳动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
想了又想(网名):它们是我们黄石先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我的跟帖: (网名)
(2)[示例]黄金台(或:柳暗花明) 文化遗产体现着黄石的劳动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或: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我们后世子孙的文化传承)。
7.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山川之景,古来共谈。或借景抒情,或情寓景中。王绩《野望》中的“① ② ”有他在秋意中满眼暮色的孤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 “③ ,④ ”有他春光易逝、及时珍惜的感悟;陶渊明《饮 酒(其五)》中的“⑤ ,⑥ ”有他对南山晚景田园暮色的 句往;杜甫《春望》中的“⑦ ,⑧ 有他既忧国又思亲的 慨叹。
①树树皆秋色 ②山山唯落晖③无可奈何花落去 ④似曾相识燕归来⑤山气日夕佳 ⑥飞鸟相与还⑦感时花溅泪 ⑧恨别鸟惊心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8~10题。(10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②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 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 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③出胯下,蒲伏④。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 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杀之无 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蓐食:在床席上进食。②漂母:在水边漂洗丝布的老妇人。③俛:屈身;低头。④蒲伏:同“匍匐”,爬行。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B.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C.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D.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8.D
9.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与原文最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 韩信卖布衣服的时候,很穷,品德不好,又不会做生意,以致到了寄食于别人的地步。
B. 韩信在南昌亭长家寄食时,受到侮辱,生气地离开了,后来衣锦还乡时狠狠地报复了亭长。
C.韩信富贵后,不忘以千金报答漂母之恩,言而有信,也从侧面体现了漂母的品德高尚。
D.韩信把当年让自己承受胯下之辱的那个年轻人,召到自己的军中,好找机会治治他。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韩信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故A项中“韩信卖布衣服”与原文不符。韩信功成名就后,赐下乡南昌亭亭长百钱,故B 项中“狠狠地报复了亭长”与原文不符。韩信将那位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年轻人,任用为中尉,并告知众将士,是那位年轻人成就了自己,文章未提到韩信惩治他,故D项“好找机会治治他”与原文不符。
10.将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6分)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1)一位老妇人看见韩信饿了,就给韩信饭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2)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
【课外文言文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 官,又不能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 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韩信曾经多 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 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于是一早把饭煮好, 在床席上进食。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 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 钓鱼,有几位老妇人漂洗丝布,其中一位老 妇人看见韩信饿了,就给韩信饭吃,几十天 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 位在水边漂洗丝布的老妇人说:“我一定会 重重地报答您。”老妇人生气地说:“大丈夫 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宰杀牲口的市场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然而)内心怯懦罢了。”(此时又)当着众人的面侮辱韩信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在这种情况下,)韩信仔细看着对方,(最终)弯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行过去。整个市场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在水边漂洗丝布的老妇人,赐给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韩信)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 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1~12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C. “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末两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塞上燕脂凝夜紫”指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营造了阴寒凄惨的战地氛围,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故B项解说有误。
12.全诗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处,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烘托了凝重紧张的氛围,从侧面描
写了大军压境,攻守双方军队力量的悬殊,以及守城一方战局不利的情况。
[示例二]“甲光向日金鳞开”,“金鳞”比喻战 士们的铠甲在太阳光反射下闪闪发光,侧面 反映了战士们士气高昂,严阵以待,从而说 明此战严酷。
[示例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 紫”,前句从听觉写号角声声震天地,使秋色 更肃杀的景象,后句从视觉上写边塞的泥土 被鲜血染红,夜晚看起来浓得发紫的景象, 从侧面烘托了战争的紧张与惨烈。(这两句 若学生只分析其中一句也可)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16题。(10分)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23日
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 要讲话强调,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 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 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摘自《新华日报》2020年10月24日)
【材料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见右图)使用紫铜胎镀金、银材质,通径为50毫米。纪念章核心部分为志愿军战士形象和70束光芒,以和平鸽、水纹和中朝两国国旗元素编制的绶带环绕四周,外围采用五星、桂叶和象征五次战役的箭头等元素,组成金达莱花的五瓣造型。 (摘自新华网2020年10月22日)
【材料三】 题目: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6集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将于21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据介绍,该片分为《祖国召唤》《极限战争》《热血忠诚》《越战越强》《万众一心》《永远铭记》6集, 每集52分钟,按照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现全 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历史图景,凸显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纪录片对101名志愿军老战士进行了抢救式采访,披露了珍贵历史影音资料,大量丰富鲜活生 动的史实有力说明,志愿军不愧为中国人民的英雄儿女,是保卫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 是“最可爱的人” (摘自《解放军报》2020年10月21日)
13.阅读材料一,下面各项说法最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是一则消息,“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是导语。
B.2020 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胜利70周年。
C. 习近平的讲话主要阐述了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
D.我们纪念抗美援朝,就是要铭记耻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C(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与分 析。材料一消息的导语是“纪念中国人民志 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23日上 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消息的电 头是“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故A 项与 原文不符。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 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并非“作战胜利70周 年”,故B项与原文不符。我们纪念抗美援 朝,是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 大胜利,故D项中“要铭记耻辱”与原文不符。
14.阅读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在介绍纪念章时运用了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B.材料大量运用了列数字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C.材料介绍纪念章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D.纪念章的设计理念中涉及了中朝两国的一些元素。
D(2 分 )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与分 析。阅读材料二可知,在介绍纪念章时主要 运用的是说明的表达方式,并无议论,A项说法有误;材料二仅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仅用了“50毫米”“70束”两组数量词,具体说明纪念章的通径和纪念章上的“光芒” 元素,B项中“大量运用了列数字和分类别” 说法有误;材料二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对纪念章进行说明,先说明其整体 (使用材质、通径),再说明其核心部分,最后说明其外围,故C 项中“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法有误。
15.阅读材料三,给它拟一个标题,下面各项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B.纪录片《英雄儿女》即将播出
C.纪录片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故事
D.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B(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 阅读材料三可知,材料三主要围绕纪录片 《英雄儿女》即将播出展开叙述,第一段点出 纪录片《英雄儿女》即将播出,第二段介绍其 主要内容,第三段主要是通过采访、历史影 音资料、史实来说明志愿军是“最可爱的 人”。因此最恰当的标题应是“纪录片《英雄 儿女》即将播出”。
16. 为了更好地弘扬“抗美援朝精神”,2022年10月23日起,某中学开展了“纪念伟大的卫国战 争,致敬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活动,请你运用以上三则材料内容为学校提供两个有意义的活动设计。(4分)
[示例]①各班开班会,畅谈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和纪念抗美援朝的作用。②各班观看 纪录片《英雄儿女》,致敬英雄的志愿军战 士。③各班办一期介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的黑板报。④学 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举办关于抗美援 朝时期的歌曲比赛。(围绕材料中出现的内容开展活动,答出任 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一点2分,共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5分)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 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 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烫,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儿生气。我正因手疼而难过,气恼地喊:“我 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 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 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 ”妈妈说:“回来一会儿 了,你怎么还没接着 ”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 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 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 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 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 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 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看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放缓语气, 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 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 ”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意。
⑤再大一点儿,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 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偏和爸爸拧着。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 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我语音哆嗦、双腿颤抖,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反应。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 其实我和爸 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 我 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 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17. 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做事简单粗暴、不顾及女儿自尊、导致“我”很自卑的人。
B. 全文以“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为线索来行文,运用了倒叙的写作顺序。
C. “我”对父亲感情态度的突然转变,以父亲得了帕金森综合征为重大转折点。
D. 本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大人不理解子女,导致亲情流失无法弥补的遗憾。
C(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与分析。阅读文章可知,父亲是一个做事细 致、关爱女儿、处处为女儿考虑的人,故A项 分析不合理。文章是按照“我”的成长阶段 来叙事的,因此可判断文章运用的写作顺序 是顺叙,故B项分析不合理。文章中长大后 的“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庆幸还有 挽回的机会,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恩与愧 疚之情及对父亲的浓浓的爱,并赞美了伟大 的父爱,故D项分析不合理。
18. 阅读全文,根据上下文按括号内的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1)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
门口。(品析句中加点词“缩”的表达效果)
(1)“缩”在句中是指挤在人群中躲藏起来, (1分)体现了“我”故意不想让父亲发现的心理,(1分)说明“我”心里仍然记恨父亲,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1分)
(共3分)
(2)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
中无足轻重的风。(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父亲之间的隔阂比作“墙”“鸿沟”,生动地诠释了 “我”和父亲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隔膜, “一缕风”比喻淡淡的摩擦,来得快去得快。 (2分)整句话流露出“我”的愧疚与自责之情。(1分)(共3分)
19.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 爱有了正确的认识,决定把父亲曾经给“我” 的爱回报给父亲,好好照顾他的晚年生活, 点明了中心。(2分)结构上:照应题目,总结 全文。(2分)(共4分)
20.阅读本文之后,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与父母沟通。(3分)
[示例]在家庭生活中,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或冲突时,首先需要冷静下来,反思错在谁。如果是自己有错,应及时向父母道歉。 如果是父母有错,不能顶撞父母,可以找个恰当的时机,积极主动去和父母沟通交流, 从而化解矛盾和冲突。(3分)
四、名著阅读(8分)
某学校八年级(3)班开展《昆虫记》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加。
21. 下面表格中关于《昆虫记》的相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序号 选项 相关阐述
A 作者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花了足足30年写成此书。他也因此被称为“昆虫的史诗”。
B 特点 作者像侦探似的长时间追踪观察昆虫,通过假设、推理、求证而得结论,从而逼近真相。
C 方法 多在蓝天下而不是实验室里,在昆虫活蹦乱跳而不是开膛破肚时,去记录昆虫生活。
D 意义 通过对昆虫生命过程的描述,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自然万物的赞美的情怀。
21.A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基础知识的掌握。法布尔被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 吉尔”,他所著的《昆虫记》被称为“昆虫的史 诗”。故A项阐述有误。
22. 《昆虫记》是一本科普名著,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下列分析最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红蚂蚁凭借着一种极特殊的生活习性被号称为“战争狂”。它们许多事情都不会做,却用一 种“极不道德”的方式生活——将黑蚂蚁抓来家中当奴仆,伺候它们进食,帮它们料理家务。红 蚂蚁有着超强的记忆力,无论怎样山隔水阻,它们总能找到回家的路。(选自《昆虫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A. 红蚂蚁是一种不会寻找食物的昆虫。
B. 红蚂蚁不仅记忆力强,而且比黑蚂蚁战斗力强。
C. 从文中众多贬义词看出,作者对红蚂蚁是极厌恶的。
D. 红蚂蚁在勤劳的蚁类中是个另类,它们不会干活。
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分析。语 段中作者虽说红蚂蚁用一种“极不道德”的 方式生活(让黑蚂蚁当奴仆,伺候它们进食), 但是红蚂蚁有超强的记忆力,因此可看出作 者对红蚂蚁的态度是客观的(既有贬低,又 有称赞)。故C项分析最不合理。
23. 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评价《昆虫记》作者法布尔说:“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 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结合下面这段文字,任选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 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选自《蝉》)
[示例]①法布尔像哲学家一般地想,体现在 他以虫性来反观人性,阐述了蝉在漫长的奋 斗中获得的短暂欢愉的理所当然被理解和 尊重的道理。②他像美术家一般地看,体现 在他对蝉的赞美,如“漂亮的衣服”“与飞鸟 匹敌的翅膀”等,具有画面感。③他像文学 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体现在他将科学与 文学完美结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蝉比喻成黑暗中的苦工,赋予蝉以人性 美,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以上三方面从任意一个方面来答,意思对 即可)
五、写作(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人群里敞着一扇门。”“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这是 2022年春晚某歌手翻唱的一首歌《这世界那么多人》中的两句歌词,脍炙人口。的确,这世界中 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像一扇扇敞开的门,让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个性特点或者精神品质,
是我们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
请你以“ ,他(她)呀”为题,然后从“哦、嘿、哼、唉”几个语气词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 上,写一篇关于他或她的文章。要求:文体明确,书写工整,600字以上,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2022秋黄石市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真题演练4
三、真题演练卷
1.2022秋武汉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2.2022秋黄冈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3.2022秋孝感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4.2022秋黄石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5.2022秋仙桃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6.2022秋鄂州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四、模拟押题卷
1.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1
2.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2
二、专项必刷预测题
古诗文默写
词语
句子
综合性学习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古诗词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课内篇
文言文阅读(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目 录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1.字词
2.古诗文默写
3.文言文梳理读记
4古诗词鉴赏
试 卷 4 黄石市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共10分)
特别节目《大国工匠》一共八集,①讲述了八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技能工作者“匠心”筑梦。这 些工匠的工作貌似平淡无奇,但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贵技艺,承担着身 家性命和社会民生的重大责任,饱含常人不易承受的坚忍辛劳。他们以一身犯险而保大业安 全,以一民之力而系万民康乐。②在这浮华的世界里,却让他们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方得始终。今天,要说的是第三集: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
他们心无旁骛,dān 精竭虑,诠释着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勤作不辍,传承“匠人”精神;他 们因地zhì宜,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③他们是“中国梦”的诠释者,他们还是劳动者。新时 代的中国迎来了大发展时期,更加重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④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 的劳动大军,(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国家翘首以盼,新时代的青年踏上时代的快车道,奔向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星辰大海。
1.文中有两个画线字,根据语境,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qì qiáo B.qiè qiáo
C.qì qiào D.qiè qiào
1.B
2. 根据语境,文中第二段两处拼音对应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担 治 B. 担 制 C. 殚 制 D. 殚 治
2.C
3.把下面各项词语分别填入文中括号处,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 默默无闻 弘扬 B. 隐姓埋名 传承 C. 默默无闻 发挥 D. 隐姓埋名 发扬
3.A
4.文中画横线的四处都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句修改为“讲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八位技能工作者‘匠心’筑梦”。
B.② 句修改为“在这浮华的世界里,他们却不忘初心”。
C.③ 句修改为“他们是‘中国梦’的诠释者,还是劳动者”。
D.④ 句修改为“努力建设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的劳动大军”。
4.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①句语病 为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可在“筑梦”后加“的 故事”。②句语病为不合逻辑,B项修改正 确。③句语病为语序不当,应将“‘中国梦’的 诠释者”和“劳动者”调换位置。④句语病为 搭配不当,应将“劳动大军”改为“劳动者大军”。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并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下面选项中排列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POEM手术全称“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是目前全世界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法。
②而眼下,即便是在内镜手术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的日本,做一台简单的POEM手术依然需要至少一小时。
③周平红独辟蹊径,在病人的食道管壁的夹层中,建造一条隐形隧道,完成这场手术,只用20分钟。
④免去患者开胸破腹之痛的仁医周平红,他日常工作的地方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⑤全世界最具难度的POEM手术有一半以上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④⑤①③② B.①④⑤②③ c.②③①④⑤ D.③②①④⑤
5.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所 给句子主要介绍的是免去患者开胸破腹之痛 的仁医周平红的事迹。句④承接横线前的句 子,先介绍仁医周平红和他工作的医院,应为 首句;句⑤中的“这里”照应句④中的“上海复 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并引出“POEM 手术”, 应为第二句;句①承接句⑤,补充介绍POEM 手术,应为第三句;句③承接句①,介绍周平 红做POEM手术的创新、精湛之处,应为第四 句;句②用日本做POEM手术的用时之长,衬 托周平红医术高超,作为补充,应为尾句。故 正确顺序为④⑤①③②。
6.黄石某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4分)
(1)【活动一】了解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 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 统文化表现形式。为了分清二者,请将黄石市的以下文化遗产,分别任选一种填入相应的横线 上。(2分)
西塞神舟会、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阳新布贴、大冶石雕工艺、阳新采茶戏、鄂王城遗址、西塞山周瑜阅兵台遗址
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填一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填一种)。
(1)[示例]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鄂王城遗址、 西塞山周瑜阅兵台遗址(填一种即可) 西塞 神舟会、阳新布贴、大冶石雕工艺、阳新采茶
(2)【活动二】保护文化遗产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好我们黄石地区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呢 语文老师在班级语文
学习群里发起了群聊,请你也来跟帖,补充一条理由。(2分)
向天笑(网名):这些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我们黄石古代劳动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
想了又想(网名):它们是我们黄石先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我的跟帖: (网名)
(2)[示例]黄金台(或:柳暗花明) 文化遗产体现着黄石的劳动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或: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我们后世子孙的文化传承)。
7.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山川之景,古来共谈。或借景抒情,或情寓景中。王绩《野望》中的“① ② ”有他在秋意中满眼暮色的孤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 “③ ,④ ”有他春光易逝、及时珍惜的感悟;陶渊明《饮 酒(其五)》中的“⑤ ,⑥ ”有他对南山晚景田园暮色的 句往;杜甫《春望》中的“⑦ ,⑧ 有他既忧国又思亲的 慨叹。
①树树皆秋色
②山山唯落晖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
④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山气日夕佳
⑥飞鸟相与还
⑦感时花溅泪
⑧恨别鸟惊心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8~10题。(10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②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 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 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③出胯下,蒲伏④。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 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杀之无 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蓐食:在床席上进食。②漂母:在水边漂洗丝布的老妇人。③俛:屈身;低头。④蒲伏:同“匍匐”,爬行。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B.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C.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D.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8.D
9.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与原文最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 韩信卖布衣服的时候,很穷,品德不好,又不会做生意,以致到了寄食于别人的地步。
B. 韩信在南昌亭长家寄食时,受到侮辱,生气地离开了,后来衣锦还乡时狠狠地报复了亭长。
C.韩信富贵后,不忘以千金报答漂母之恩,言而有信,也从侧面体现了漂母的品德高尚。
D.韩信把当年让自己承受胯下之辱的那个年轻人,召到自己的军中,好找机会治治他。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韩信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故A项中“韩信卖布衣服”与原文不符。韩信功成名就后,赐下乡南昌亭亭长百钱,故B 项中“狠狠地报复了亭长”与原文不符。韩信将那位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年轻人,任用为中尉,并告知众将士,是那位年轻人成就了自己,文章未提到韩信惩治他,故D项“好找机会治治他”与原文不符。
10.将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6分)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1)一位老妇人看见韩信饿了,就给韩信饭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2)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
【课外文言文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 官,又不能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 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韩信曾经多 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 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于是一早把饭煮好, 在床席上进食。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 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 钓鱼,有几位老妇人漂洗丝布,其中一位老 妇人看见韩信饿了,就给韩信饭吃,几十天 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 位在水边漂洗丝布的老妇人说:“我一定会 重重地报答您。”老妇人生气地说:“大丈夫 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宰杀牲口的市场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然而)内心怯懦罢了。”(此时又)当着众人的面侮辱韩信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在这种情况下,)韩信仔细看着对方,(最终)弯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行过去。整个市场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在水边漂洗丝布的老妇人,赐给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韩信)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 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1~12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C. “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末两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塞上燕脂凝夜紫”指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营造了阴寒凄惨的战地氛围,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故B项解说有误。
12.全诗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处,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烘托了凝重紧张的氛围,从侧面描
写了大军压境,攻守双方军队力量的悬殊,以及守城一方战局不利的情况。
[示例二]“甲光向日金鳞开”,“金鳞”比喻战 士们的铠甲在太阳光反射下闪闪发光,侧面 反映了战士们士气高昂,严阵以待,从而说 明此战严酷。
[示例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 紫”,前句从听觉写号角声声震天地,使秋色 更肃杀的景象,后句从视觉上写边塞的泥土 被鲜血染红,夜晚看起来浓得发紫的景象, 从侧面烘托了战争的紧张与惨烈。(这两句 若学生只分析其中一句也可)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16题。(10分)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23日
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 要讲话强调,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 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 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摘自《新华日报》2020年10月24日)
【材料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见右图)使用紫铜胎镀金、银材质,通径为50毫米。纪念章核心部分为志愿军战士形象和70束光芒,以和平鸽、水纹和中朝两国国旗元素编制的绶带环绕四周,外围采用五星、桂叶和象征五次战役的箭头等元素,组成金达莱花的五瓣造型。 (摘自新华网2020年10月22日)
【材料三】 题目: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6集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将于21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据介绍,该片分为《祖国召唤》《极限战争》《热血忠诚》《越战越强》《万众一心》《永远铭记》6集, 每集52分钟,按照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现全 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历史图景,凸显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纪录片对101名志愿军老战士进行了抢救式采访,披露了珍贵历史影音资料,大量丰富鲜活生 动的史实有力说明,志愿军不愧为中国人民的英雄儿女,是保卫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 是“最可爱的人” (摘自《解放军报》2020年10月21日)
13.阅读材料一,下面各项说法最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是一则消息,“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是导语。
B.2020 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胜利70周年。
C. 习近平的讲话主要阐述了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
D.我们纪念抗美援朝,就是要铭记耻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C(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与分 析。材料一消息的导语是“纪念中国人民志 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23日上 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消息的电 头是“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故A 项与 原文不符。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 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并非“作战胜利70周 年”,故B项与原文不符。我们纪念抗美援 朝,是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 大胜利,故D项中“要铭记耻辱”与原文不符。
14.阅读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在介绍纪念章时运用了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B.材料大量运用了列数字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C.材料介绍纪念章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D.纪念章的设计理念中涉及了中朝两国的一些元素。
D(2 分 )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与分 析。阅读材料二可知,在介绍纪念章时主要 运用的是说明的表达方式,并无议论,A项说法有误;材料二仅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仅用了“50毫米”“70束”两组数量词,具体说明纪念章的通径和纪念章上的“光芒” 元素,B项中“大量运用了列数字和分类别” 说法有误;材料二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对纪念章进行说明,先说明其整体 (使用材质、通径),再说明其核心部分,最后说明其外围,故C 项中“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法有误。
15.阅读材料三,给它拟一个标题,下面各项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B.纪录片《英雄儿女》即将播出
C.纪录片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故事
D.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B(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 阅读材料三可知,材料三主要围绕纪录片 《英雄儿女》即将播出展开叙述,第一段点出 纪录片《英雄儿女》即将播出,第二段介绍其 主要内容,第三段主要是通过采访、历史影 音资料、史实来说明志愿军是“最可爱的 人”。因此最恰当的标题应是“纪录片《英雄 儿女》即将播出”。
16. 为了更好地弘扬“抗美援朝精神”,2022年10月23日起,某中学开展了“纪念伟大的卫国战 争,致敬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活动,请你运用以上三则材料内容为学校提供两个有意义的活动设计。(4分)
[示例]①各班开班会,畅谈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和纪念抗美援朝的作用。②各班观看 纪录片《英雄儿女》,致敬英雄的志愿军战 士。③各班办一期介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的黑板报。④学 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举办关于抗美援 朝时期的歌曲比赛。(围绕材料中出现的内容开展活动,答出任 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一点2分,共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5分)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 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 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烫,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儿生气。我正因手疼而难过,气恼地喊:“我 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 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 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 ”妈妈说:“回来一会儿 了,你怎么还没接着 ”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 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 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 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 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 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 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看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放缓语气, 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 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 ”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意。
⑤再大一点儿,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 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偏和爸爸拧着。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 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我语音哆嗦、双腿颤抖,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反应。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 其实我和爸 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 我 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 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17. 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做事简单粗暴、不顾及女儿自尊、导致“我”很自卑的人。
B. 全文以“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为线索来行文,运用了倒叙的写作顺序。
C. “我”对父亲感情态度的突然转变,以父亲得了帕金森综合征为重大转折点。
D. 本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大人不理解子女,导致亲情流失无法弥补的遗憾。
C(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与分析。阅读文章可知,父亲是一个做事细 致、关爱女儿、处处为女儿考虑的人,故A项 分析不合理。文章是按照“我”的成长阶段 来叙事的,因此可判断文章运用的写作顺序 是顺叙,故B项分析不合理。文章中长大后 的“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庆幸还有 挽回的机会,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恩与愧 疚之情及对父亲的浓浓的爱,并赞美了伟大 的父爱,故D项分析不合理。
18. 阅读全文,根据上下文按括号内的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1)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
门口。(品析句中加点词“缩”的表达效果)
(1)“缩”在句中是指挤在人群中躲藏起来, (1分)体现了“我”故意不想让父亲发现的心理,(1分)说明“我”心里仍然记恨父亲,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1分)
(共3分)
(2)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
中无足轻重的风。(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父亲之间的隔阂比作“墙”“鸿沟”,生动地诠释了 “我”和父亲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隔膜, “一缕风”比喻淡淡的摩擦,来得快去得快。 (2分)整句话流露出“我”的愧疚与自责之情。(1分)(共3分)
19.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 爱有了正确的认识,决定把父亲曾经给“我” 的爱回报给父亲,好好照顾他的晚年生活, 点明了中心。(2分)结构上:照应题目,总结 全文。(2分)(共4分)
20.阅读本文之后,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与父母沟通。(3分)
[示例]在家庭生活中,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或冲突时,首先需要冷静下来,反思错在谁。如果是自己有错,应及时向父母道歉。 如果是父母有错,不能顶撞父母,可以找个恰当的时机,积极主动去和父母沟通交流, 从而化解矛盾和冲突。(3分)
序号 选项 相关阐述
A 作者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花了足足30年写成此书。他也因此被称为“昆虫的史诗”。
B 特点 作者像侦探似的长时间追踪观察昆虫,通过假设、推理、求证而得结论,从而逼近真相。
C 方法 多在蓝天下而不是实验室里,在昆虫活蹦乱跳而不是开膛破肚时,去记录昆虫生活。
D 意义 通过对昆虫生命过程的描述,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自然万物的赞美的情怀。
四、名著阅读(8分)
某学校八年级(3)班开展《昆虫记》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加。
21. 下面表格中关于《昆虫记》的相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21.A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基础知识的掌握。法布尔被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 吉尔”,他所著的《昆虫记》被称为“昆虫的史 诗”。故A项阐述有误。
22. 《昆虫记》是一本科普名著,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下列分析最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红蚂蚁凭借着一种极特殊的生活习性被号称为“战争狂”。它们许多事情都不会做,却用一 种“极不道德”的方式生活——将黑蚂蚁抓来家中当奴仆,伺候它们进食,帮它们料理家务。红 蚂蚁有着超强的记忆力,无论怎样山隔水阻,它们总能找到回家的路。(选自《昆虫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A. 红蚂蚁是一种不会寻找食物的昆虫。
B. 红蚂蚁不仅记忆力强,而且比黑蚂蚁战斗力强。
C. 从文中众多贬义词看出,作者对红蚂蚁是极厌恶的。
D. 红蚂蚁在勤劳的蚁类中是个另类,它们不会干活。
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分析。语 段中作者虽说红蚂蚁用一种“极不道德”的 方式生活(让黑蚂蚁当奴仆,伺候它们进食), 但是红蚂蚁有超强的记忆力,因此可看出作 者对红蚂蚁的态度是客观的(既有贬低,又 有称赞)。故C项分析最不合理。
23. 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评价《昆虫记》作者法布尔说:“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 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结合下面这段文字,任选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 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选自《蝉》)
[示例]①法布尔像哲学家一般地想,体现在 他以虫性来反观人性,阐述了蝉在漫长的奋 斗中获得的短暂欢愉的理所当然被理解和 尊重的道理。②他像美术家一般地看,体现 在他对蝉的赞美,如“漂亮的衣服”“与飞鸟 匹敌的翅膀”等,具有画面感。③他像文学 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体现在他将科学与 文学完美结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蝉比喻成黑暗中的苦工,赋予蝉以人性 美,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以上三方面从任意一个方面来答,意思对 即可)
五、写作(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人群里敞着一扇门。”“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这是 2022年春晚某歌手翻唱的一首歌《这世界那么多人》中的两句歌词,脍炙人口。的确,这世界中 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像一扇扇敞开的门,让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个性特点或者精神品质,
是我们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
请你以“ ,他(她)呀”为题,然后从“哦、嘿、哼、唉”几个语气词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 上,写一篇关于他或她的文章。要求:文体明确,书写工整,600字以上,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 卷 4 黄石市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共10分)
特别节目《大国工匠》一共八集,①讲述了八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技能工作者“匠心”筑梦。这 些工匠的工作貌似平淡无奇,但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贵技艺,承担着身家性命和社会民生的重大责任,饱含常人不易承受的坚忍辛劳。他们以一身犯险而保大业安全,以一民之力而系万民康乐。②在这浮华的世界里,却让他们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方得始终。今天,要说的是第三集: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
他们心无旁骛,dān 精竭虑,诠释着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勤作不辍,传承“匠人”精神;他 们因地zhì宜,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③他们是“中国梦”的诠释者,他们还是劳动者。新时 代的中国迎来了大发展时期,更加重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④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 的劳动大军,(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国家翘首以盼,新时代的青年踏上时代的快车道,奔向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星辰大海。
1.文中有两个画线字,根据语境,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qì qiáo B.qiè qiáo C.qì qiào D.qiè qiào
2. 根据语境,文中第二段两处拼音对应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担 治 B. 担 制 C. 殚 制 D. 殚 治
3.把下面各项词语分别填入文中括号处,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 默默无闻 弘扬 B. 隐姓埋名 传承 C. 默默无闻 发挥 D. 隐姓埋名 发扬
4.文中画横线的四处都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①句修改为“讲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八位技能工作者‘匠心’筑梦”。
B.② 句修改为“在这浮华的世界里,他们却不忘初心”。
C.③ 句修改为“他们是‘中国梦’的诠释者,还是劳动者”。
D.④ 句修改为“努力建设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的劳动大军”。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并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下面选项中排列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POEM手术全称“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是目前全世界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法。
②而眼下,即便是在内镜手术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的日本,做一台简单的POEM手术依然需
要至少一小时。
③周平红独辟蹊径,在病人的食道管壁的夹层中,建造一条隐形隧道,完成这场手术,只用20
分钟。
④免去患者开胸破腹之痛的仁医周平红,他日常工作的地方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⑤全世界最具难度的POEM手术有一半以上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A.④⑤①③② B.①④⑤②③ c.②③①④⑤ D.③②①④⑤
6.黄石某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4分) (1)【活动一】了解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 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 统文化表现形式。为了分清二者,请将黄石市的以下文化遗产,分别任选一种填入相应的横线 上。(2分)
西塞神舟会、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阳新布贴、大冶石雕工艺、阳新采茶戏、鄂王城遗址、
西塞山周瑜阅兵台遗址
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填一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填一种)。
(2)【活动二】保护文化遗产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好我们黄石地区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呢 语文老师在班级语文
学习群里发起了群聊,请你也来跟帖,补充一条理由。(2分)
向天笑(网名):这些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我们黄石古代劳动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 想了又想(网名):它们是我们黄石先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我的跟帖: (网名) :
7.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山川之景,古来共谈。或借景抒情,或情寓景中。王绩《野望》中的“① ② ”有他在秋意中满眼暮色的孤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 “③ ,④ ”有他春光易逝、及时珍惜的感悟;陶渊明《饮 酒(其五)》中的“⑤ ,⑥ ”有他对南山晚景田园暮色的 句往;杜甫《春望》中的“⑦ ,⑧ 有他既忧国又思亲的 慨叹。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8~10题。(10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
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
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②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 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 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③出胯下,蒲伏④。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 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杀之无 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蓐食:在床席上进食。②漂母:在水边漂洗丝布的老妇人。③俛:屈身;低头。④蒲伏:同
“匍匐”,爬行。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B.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C.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D.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9.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与原文最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 韩信卖布衣服的时候,很穷,品德不好,又不会做生意,以致到了寄食于别人的地步。
B. 韩信在南昌亭长家寄食时,受到侮辱,生气地离开了,后来衣锦还乡时狠狠地报复了亭长。
C.韩信富贵后,不忘以千金报答漂母之恩,言而有信,也从侧面体现了漂母的品德高尚。
D.韩信把当年让自己承受胯下之辱的那个年轻人,召到自己的军中,好找机会治治他。
10.将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6分)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2)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1~12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C. “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末两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2.全诗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处,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16题。(10分)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23日
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 要讲话强调,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 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 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摘自《新华日报》2020年10月24日)
【材料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见右图)使用紫铜胎镀金、银材质,通径为50毫米。纪念章核心部分为志愿军战士形象和70束光芒,以和平鸽、水纹和中朝两国国旗元素编制的绶带环绕四周,外围采用五星、桂叶和象征五次战役的箭头等元素,组成金达莱花的五瓣造型。
(摘自新华网2020年10月22日)
【材料三】 题目: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6集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将于21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据介绍,该片分为《祖国召唤》《极限战争》《热血忠诚》《越战越强》《万众一心》《永远铭记》6集, 每集52分钟,按照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现全 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历史图景,凸显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纪录片对101名志愿军老战士进行了抢救式采访,披露了珍贵历史影音资料,大量丰富鲜活生 动的史实有力说明,志愿军不愧为中国人民的英雄儿女,是保卫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 是“最可爱的人” (摘自《解放军报》2020年10月21日)
13.阅读材料一,下面各项说法最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是一则消息,“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是导语。
B.2020 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胜利70周年。
C. 习近平的讲话主要阐述了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
D.我们纪念抗美援朝,就是要铭记耻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14.阅读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在介绍纪念章时运用了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B.材料大量运用了列数字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C.材料介绍纪念章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D.纪念章的设计理念中涉及了中朝两国的一些元素。
15.阅读材料三,给它拟一个标题,下面各项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B.纪录片《英雄儿女》即将播出
C.纪录片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故事
D.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16. 为了更好地弘扬“抗美援朝精神”,2022年10月23日起,某中学开展了“纪念伟大的卫国战 争,致敬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活动,请你运用以上三则材料内容为学校提供两个有意义的活动
设计。(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5分)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 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 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烫,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儿生气。我正因手疼而难过,气恼地喊:“我 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 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 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 ”妈妈说:“回来一会儿 了,你怎么还没接着 ”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 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 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 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 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 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 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看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放缓语气, 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 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 ”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意。
⑤再大一点儿,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 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偏和爸爸拧着。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 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我语音哆嗦、双腿颤抖,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反应。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 其实我和爸 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 我 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 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17. 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做事简单粗暴、不顾及女儿自尊、导致“我”很自卑的人。
B. 全文以“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为线索来行文,运用了倒叙的写作顺序。
C. “我”对父亲感情态度的突然转变,以父亲得了帕金森综合征为重大转折点。
D. 本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大人不理解子女,导致亲情流失无法弥补的遗憾。
18. 阅读全文,根据上下文按括号内的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1)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
门口。(品析句中加点词“缩”的表达效果)
(2)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
中无足轻重的风。(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9.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0.阅读本文之后,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与父母沟通。(3分)
四、名著阅读(8分)
某学校八年级(3)班开展《昆虫记》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加。
21. 下面表格中关于《昆虫记》的相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序号 选项 相关阐述
A 作者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花了足足30年写成此书。他也因此被称为“昆虫的史诗”。
B 特点 作者像侦探似的长时间追踪观察昆虫,通过假设、推理、求证而得结论,从而逼近真相。
C 方法 多在蓝天下而不是实验室里,在昆虫活蹦乱跳而不是开膛破肚时,去记录昆虫生活。
D 意义 通过对昆虫生命过程的描述,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自然万物的赞美的情怀。
22. 《昆虫记》是一本科普名著,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下列分析最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红蚂蚁凭借着一种极特殊的生活习性被号称为“战争狂”。它们许多事情都不会做,却用一 种“极不道德”的方式生活——将黑蚂蚁抓来家中当奴仆,伺候它们进食,帮它们料理家务。红 蚂蚁有着超强的记忆力,无论怎样山隔水阻,它们总能找到回家的路。
(选自《昆虫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A. 红蚂蚁是一种不会寻找食物的昆虫。
B. 红蚂蚁不仅记忆力强,而且比黑蚂蚁战斗力强。
C. 从文中众多贬义词看出,作者对红蚂蚁是极厌恶的。
D. 红蚂蚁在勤劳的蚁类中是个另类,它们不会干活。
23. 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评价《昆虫记》作者法布尔说:“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 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结合下面这段文字,任选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
法。(4分)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 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
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选自《蝉》)
五、写作(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人群里敞着一扇门。”“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这是 2022年春晚某歌手翻唱的一首歌《这世界那么多人》中的两句歌词,脍炙人口。的确,这世界中 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像一扇扇敞开的门,让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个性特点或者精神品质,
是我们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
请你以“ ,他(她)呀”为题,然后从“哦、嘿、哼、唉”几个语气词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 上,写一篇关于他或她的文章。要求:文体明确,书写工整,600字以上,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