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7 17: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
农业
工商业
分配
特点
实行余粮征集制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1)时间:
1918-1921年
(2)目的:
为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货币关系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作用:在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一.新经济政策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在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同样摊派,太不公平了
1920年至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民死于饥饿,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打倒列宁
恢复沙皇”
消极:
(1)取消一切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2)余粮收集制触犯农民利益,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利于工农联盟。
(3)这一制度超越当时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许多政策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一.新经济政策
3.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苏维埃政权
在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同样摊派,太不公平了
4.时间:
5.内容:
1921年
农业: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商业: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分配: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
允许部分资本主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一.新经济政策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一.新经济政策
6.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想社会主义过渡。
7.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8.影响:
9.启示:
①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对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②标志着找到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黄河大合唱》
二、苏联的工业化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17年
1922年
1991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
二、苏联的工业化
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与世长辞,终年54岁。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俄,后改名为苏联。
③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一个政党
一个国家
一个主义
一大政策
列宁的功绩:
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苏联的工业化
材料一: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斯大林认为,苏联已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可以依靠政权力量,加快经济发展。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作法。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因为苏联的重要企业都是国家所有的,政府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调动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去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计划经济
①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
2.原因:斯大林为什么要重点发展工业?
②外部:苏联受资本主义包围、威胁和封锁,战争威胁仍然存在。
二、苏联的工业化
3、社会主义工业化
(1)特点:
(2)过程:
(3)代表成果:
(4)影响: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1925年
1926年
1928-1932年
1932-193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
西伯利亚铁路通车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
苏联军事工业化
第聂伯河水电站
莫斯科地下铁竣工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成就:
二、苏联的工业化
4.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材料二:“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类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 ——1927年斯大林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局限?
(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二、苏联的工业化
积极作用: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局限性: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3.目的:
4.措施:
5.完成: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2.开始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
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②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6.实质:
7.危害:
农民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三、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苏联的农业机械化
8.影响
①积极:解决了粮食问题,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②消极: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2、确立标志:
3、实质: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宣告了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忽视民主和法制
思想文化:思想集控、个人崇拜
外交:封闭政策、大国沙文
经济: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以我的名字命名哦
4、评价:
(1)积极: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
有严重的弊端,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1)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国情出发;
5、启示:
(2)政治上要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崇拜,要建立和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四.苏联模式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
四.苏联模式
材料1: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列宁的思路”和“后来苏联的模式”分别指什么?各有何特点?
“列宁的思路”: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和启示: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①重视民生问题等。
课堂小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巩固了新生政权;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1921年;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作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巩固工农联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探索出 正确道路
列宁
斯大林
社会主义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计划经济
落后农业国,变强大工业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农业集体化
牺牲农业,推动工业化建设
苏联模式
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质障碍。
形成:1936年新宪法颁布
课堂巩固
1.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2.列宁在1921年说过,“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这说明列宁主张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余粮收集制 C.固定粮食税 D.农业集体化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