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通过圈点勾画,深入剖析人物形象,理解骗局成功上演的原因。
2. 通过学习一篇童话,深入理解童话这种文体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梳理情节,回顾文本
1. 导入:老师在课前查到了“童话”的基本定义,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之一,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等编写而成适于儿童看的故事,但是童话仅仅是这样吗,让我们继续学习,看看对童话是否能有新解读?
2.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情节进行梳理。请同学们参照以上五幅图片,回顾文本内容。
明确: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
3.回顾本文内容后,我们可以发现本文讲述的是一场关于新装的骗局,那么,在这个骗局中,谁是幕后黑手?谁又是受骗者呢?
明确:骗子是幕后黑手,皇帝、群臣、百姓是受骗者。
二、剖析人物,寻找原因
2. 仅仅两个骗子,就能将这么多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这场骗局成功上演?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以人物为抓手,细读文本,勾画关键语句,挖掘文本细节,深入思考。
明确:
(1)骗子
2段,织品分外美丽,投皇帝所好;织品有奇怪的特性,抓到了人们不愿让别人觉得自己愚蠢的心理,可见诡计多端。
追问:为什么这个奇怪的特性选定的标准是称职或愚蠢与否,而不是学历的高低或上进与否呢?
明确:称职抓到了皇帝管理王宫需要有责任心的臣子的需求,愚蠢抓到了全城人都希望别人比自己蠢的虚荣、爱攀比心理。
24段,明明织布机上没有东西,却假装忙忙碌碌,甚至忙到深夜,可见演技高超,营造真实。
9段、11段、13段,在与老大臣周旋时,步步引导老大臣,同时注意在精准的时机插话避免老大臣多想,可见步步为营、狡诈奸猾。
追问:这两个骗子的骗局真的能够做到天衣无缝吗?在偌大的王宫,真的没有一个人质疑过吗?此处用了什么手法?
不可能,用了夸张和想象。
(2)皇帝
1段,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却酷爱新装,可见昏庸无能、自私自利。
追问,真的会有一个皇帝,每天不理朝政、不爱江山、只爱新装吗?此处用了什么手法?
夸张和想象。
3段,皇帝试图用一件衣服检验臣子的称职与聪明,可见愚昧无知。
21段和22段,皇帝明明没有看到新装,却对新装大加赞扬,既是其虚伪可笑的证明,也是其维护声誉和皇权的需求。
追问:大家漏掉了一处细节,请同学们看看第五自然段,说说此处能看出皇帝受骗的何种原因?
5段,皇帝在去看新装前就有些不大自然,可见其有些自知之明,有些心虚。
(3)群臣
8段、10段、12段,被誉为宫里诚实、称职的老大臣来看新装时,明明看不到,却碍于名利,选择了遮掩,可见老大臣对名利的追逐和内心的虚伪。
23段、26段、29段,面对看不见的新装,所有的官员都选择隐瞒,并一味地夸赞,可见其虚伪和对皇帝的奉承。
(4)百姓
5段,全城的人都希望别人比自己蠢,所以对新装充满期待,可见其虚伪虚荣、愚昧无知、爱攀比。
33段,面对看不见的新装,都只是一味地夸赞,可见其虚伪奉承。
5.总结来看,所有的受骗者有何共性呢?
明确:追逐名利、虚伪虚荣、盲目跟从。
6.所有的人都被蒙骗了吗?
明确:不是。
7. 为什么最后说出真话的是一个小孩子呢?
明确:小孩子天真单纯,没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忧,他们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实情诚实地说出来。
三、换位思考,深入理解
8.假想一下,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看到你们高高在上的皇帝在众人的拥护下得意洋洋地走在街上,而你听到的是(放百姓赞扬皇帝新装的音频),你会怎么做呢?
预设:
(1)勇敢地站出来,揭示真相,捍卫诚信的底线。
(2)与百姓一样,夸赞皇帝。因为我担心自己会因揭穿皇帝的骗局而受到牵连,也担心与众人格格不入后,受到众人的嘲讽。
(3)选择沉默,既不夸赞皇帝,也不揭示真相。
9.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个故事时,会理智地对不同人物作出评判,但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时,我们会发现人性的弱点原来这么强大,说真话原来如此之难,可是,如果一个人选择了隐瞒,两个人选择了隐瞒,三个人选择了隐瞒,最后,所有的人都在隐瞒,皇帝的新装的闹剧还会上演。确实,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但鲁迅先生说得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不能在沉默中发出自己的那一声呐喊,那就在沉默中悄无声息地灭亡,“今日若我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今日,如果我冷眼旁观这场骗局,那他日呢?若有朝一日大祸临头,祸临己身,我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为我伸张正义、摇旗呐喊呢?所以,我们还是要说真话、做真事,敢于面对自我,敢于承担后果,敢于维护正义!
10.其实,安徒生当初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弊端。请同学们齐读本文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依据西班牙的一则民间故事改编。当时的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安徒生创作此文,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病态。
11. 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于童话是不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请把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在学案的对应位置上。
在写之前,我们先明确为童话做新解读的评价标准。
四、结语
童话的主要受众是儿童,但“5岁的孩子倾听童话,15岁的少年阅读童话,25岁的青年品味童话,35岁的成年人理解童话,65岁的老人思考和回味童话……”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读童话,都有不同的收获。因此,请大家回去将这篇《皇帝的新装》讲给你的父母,记录他们的想法,也可以在之前读过的童话中,任选一篇,再次阅读,记录你的新想法。
【教学反思】
1. 对经典文章的剖析不够深刻。本文揭示的道理不应只是说真话,更应该结合现实,教给学生在合适的场合说真话。
2. 没有把学生找出来的点进一步深入引导。童话以夸张和想象为主要手法,用略带滑稽的语言和情节讲述故事,有一种温情讽刺的意味。比如,第五自然段皇帝的“不大自然”将一无是处的皇帝赋予了有自知之明这一亮点,使文章不那么犀利。教师对经典文章应反复阅读,把文章读深读透。只有自己有足够的见解,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收获。
3. 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层级梯度不明显,没有做到有效区分问题的难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