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7 17:21:0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能字正腔圆、流畅地朗诵课文。
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心情。
通过品味重点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认识“诗圣”之担当。
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一、导以激趣
师: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那么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保护中有很多珍宝,诗歌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们把中国的诗歌比喻成一个广袤的天宇,那么唐诗毫无疑问是这个天宇中最灿烂的银河,而杜甫绝对是这个灿烂银河中最灿烂的星星之一。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次仰望这颗灿烂的星星。接下来一起来读一读今天的学习目标。
生:一、能字正腔圆、流畅地朗诵课文。二、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心情。三、通过品味重点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认识“诗圣”之担当。四、学习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二、释以感知
(老师板书:诗史)
师:在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关于作者的介绍,我们来看看第一个老师给作者的标签是“诗史”。
(四个词条:安史之乱、忧国忧民、善陈时事、现实思考)
师:那么根据这个给四个词条,你们能不能根据以往你所学到的知识,看看他的作品怎么体现“诗史”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根据这四个词条来进行解释。现在给30秒的时间大家思考一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来说。
生:“城春草木深”那两句描写了当时的混乱。
师:也就是说,他的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好,请坐。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以看出杜甫十分的担心天下的很多人没有好的房子可以住,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好的,请坐。下一个同学来说一下。
生:据我了解,杜甫当时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杜甫对于现实的思考都是在这一时期。
师:以上的三位同学都说出了他自己的一个思考,那么我们来听一听在这个音频里面,四位同学对他的理解,同学们记录一些重点的、相关的信息。
(杜甫的诗记录了反应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就是安史之乱,具有强烈写实性;善陈时事的意思是杜甫的诗善铺陈,多叙事。我们所学的《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豪村成夜捉人征兵,年老力衰的老夫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于现实思考这一词条,我的理解是杜甫,从自身经历的情景出发,如我们学过的作品《春望》,这首诗的前四句从眼前知景写起,写出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饱含着兴衰感慨。对于忧国忧民这一词……)
师:忧国忧民这一词条我就不播放了,为什么呢?因为刚才有一位同学说到,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诗,也能够让我们去体味、感悟作者的这样的一种情怀。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的房子;为……所——表被动;破——指屋顶的茅草被吹走;歌——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诗歌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题目当中有“歌”或“歌行”的字样,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便于表达作者情感。)
三、读以感悟
师: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走进今天的学习。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它的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我们看“茅屋”,它就是茅草搭建的房子,那么特别要注意一下“为……所”,同学们记录一下它是“被”的意思。
师:“破”,那么这里指的是屋顶的茅草被风吹走,所以“茅屋为秋风所破”什么意思?
生:茅屋被秋风吹破。
师:那么最后是关于这个“歌”的一个解释,它是一种题材,它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它的题目里面有“歌”或“歌行”的字样。我们有没有学过哪些带“歌”字的诗歌?
生:《长歌行》
师:很好。那么“歌”的特点是音节、格律都比较自由,富于变化,便于表达作者的灵感。那我们看看今天学的这首诗有没有这个特点,比如说我们学的有些律诗,它从头到尾可能只压一个韵,那这一首是不是同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
(任务:听读并跟读,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录音朗诵,在听的过程中大家也可以尝试去跟读,那么注意,在读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节奏。
(播朗读录音)
师:好,那么我们听完录音朗诵以后,请关注以上的这些字词的读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
师:那么一起来看看,第一个读什么?
生:怒号。
师:第二个呢?
生:长林梢。
师:接着。
生: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
师:这里注意一下,俄读第几声?
生:第三声。
师:很好,接着。
生:丧乱。
师:很好,第一声。
生:广厦、见此屋。
师:非常好,我们一个读两遍。怒号,预备起。
(学生读字词)
师:好吧,那么在我们知道怎么样停顿节奏,也知道字音怎么读的情况之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预备起。
(学生朗读诗歌)
师:好,读的还是比较准确的,至于感情,我们后面看看能不能再加深一点点,那么当然是建立在我们在熟悉了诗里面的内容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一个环节,这一首诗它的情节是怎样的?
四、品以审美
(任务:抓情节,入情境。
请同学们完成第二、四节小标题的拟写。
第一段:秋风破屋
第二段:
第三段:屋漏无眠
第四段: )
师:请同学们合作完成第二、第四小节的这个小标题的拟写,那么在理解的过程中,请关注一下第一、第三两个小标题它的特点。好,给30秒时间同学们拟写一下这两小节的标题。
(学生小组讨论)
师:好,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第二段你写的什么小标题?
生:第二段其实主要讲的就是群童抱走了我的茅草,然后我给第二段拟的小标题就是群童抱茅。
师:好,大家给个掌声。有没有其他词语可以用?
生:群童偷茅。
师:有同学说可以是群童偷茅。因为里面有一个盗贼对不对?好,说的是盗贼,但是实际上我们看看这些小孩儿,他的这个“偷”字更多的可以用另外一个什么词来替代?
生:抢。
师:对,用“抢”来替代,为什么?因为他是很公然的、明目张胆的,所以这个动词都可以替换。
(第二段 群童抱茅)
师:那么第四节用怎样的小标题来概括?这个有点难度。
生:我觉得有点复杂,第四节最后一句这里有爱国情怀,所以我现在不是很确定。
师:杜甫他更多的是做了什么事情?想要有什么?
生:想要有千万家宽敞高大的房屋来庇护天下的寒士,能够让他们都展开笑颜。
师:好,非常详细的一个表述,那么我们首先看看如果让他干的话,首先要有什么?
生:房子。
师:诗里面怎么描述这个东西的。
生:广厦。
师:它用来干嘛的?
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这句关键词是什么?
生:庇。
师:对,那庇护的是什么?是谁?
生:寒士。
师:好,我们再来看看这六个字——“广厦庇护寒士”,能不能再把它缩一下,变成四个字。
生:广厦庇士。
(第四段 广厦庇士)
师:对,看来我们的同学挺聪明的。我们在概述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关注的不是他的情感,更多的是关注情节。那么他干什么?他想要有这样的一个广厦庇护我们的寒士,?我们找准关键词,加上动词也可以,同学们懂这个方法了吗?
生:懂了。
师:那么这四个小标题上面就告诉了我们这一首诗它主要的线索,即它到底写了什么?那么后面我们将一节一节的去学习。
(任务:细读课文,读懂诗人,体会情感。
想一想:1.画出第一节韵脚;2.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你通过哪些词语感受到的?3.面对秋风,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师:首先进入了第一节,我们去画一下第一节的韵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思考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你通过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并且面对这样的秋风,诗人他有怎样的感情?思考时间是1分钟,可以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
师:什么叫韵脚?一般它是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那么我们去检查一下这一节里面的最后一个字它到底是不是押韵?押的是什么韵?
师:好,首先我们看看第一节的韵脚有哪些?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号、茅、郊、梢、坳,压得是ao韵。
(画出第一节韵脚。号、茅、郊、坳)
师:我这里有没有漏了一个,漏了哪个?梢,对吧?我漏了一个,同学们都发现了,很好。那么往下我们看看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在哪些词语里面你能读到?
生:非常猛烈的风,从“怒号”等词可以看出来。
师:我想问一个问题,首先它第一个同学说的是“怒号”,这个“怒号”它有没有用到手法?用什么手法?
生:拟人的手法。
师: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风声很大对不对?所以它很猛烈。第二个同学,我们再来复述一下,你找到哪些词语?
生:“三重茅”、“洒江郊”、“长林梢”。
师:好,我想问一下这个“三重茅”,它强调的是它卷走的茅草很多,但是如果我们找一个动词的话,你找哪个?
生:“卷”。
师:动词“卷”是不是写出了风的威力非常的大,对不对?那么还他找到的是“洒江郊”、“长林梢”是不是?这个是茅草最终的落地点或者去向对不对?去的远不远?
生:远。
师:所以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风力非常的大,所以这是一场猛烈威力极大的秋风。那么刚才很多同学找到也比较准确了。
(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你通过哪些词语感受到的?猛烈,威力极大的秋风。词语:怒号、卷、飞、挂、沉。)
师:我们发现“怒号”、“卷”、“飞”、“挂”、“沉”,它都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好,关注一下这些动词,那么它都能够体现这个风力的猛烈巨大。当然了,同学们说那个茅草的去向,还有茅草的多,也能够体现。这也对。最后我们看看面对这样的秋风,作者有怎样的感情。
生:无奈。
师:有的同学说无奈,还有吗?风那么大,他很焦虑。为什么焦虑?
生:因为没房子。
师:对,房子可能没了,那个茅草都飞到处都是了,所以他要干啥呀?他要把茅草找回来。所以他的心情应该是非常的……?
生:焦急。
师:很好,非常的焦急,看来我们把感情读出来了,不错。
(面对秋风,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焦急。)
师:接下来,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八月秋高,预备,起。
(学生朗读)
师:感觉比第一次读整篇要来得好了。那么既然我们学习的效果这么好,我们继续去到第二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50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师:第二节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一起来读读。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来看看这个时候是发生什么事情啦?
生:茅草被抢走了。
师:那些小孩把他的茅草给抢了,抱走了,抢走了,偷走了,对不对?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看看有一个关键词,老,但是旁边有一个备注,50岁老不老?
生:老。
师:我们再看看他另外一个作品,《春望》里面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时45岁,45岁怎么样的状态?
生:头发白了。
师:头发都白了,“不胜簪”是什么样的状态?连簪子都差不上去。
生:头发很短、稀疏。
师:这是我们按照现在的中国的说法,这四五十岁大概就是属于叫做中青年,这个青年的这个范围不断地扩大,队伍越来越强大了,对不对?那么他老不老?那为什么他会这样子?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作者变得如此的苍老?
生:安史之乱、国家动荡。
师:有的同学说安史之路,有的同学说是国家动荡,所以我们现在来大胆的猜测一下作者叹息什么内容?
(诗人的经历。44岁仕途坎坷,45岁遭逢巨变,48岁弃官辗转,50岁茅屋栖身,50岁秋天风吹屋破)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一个资料,是诗人的经历,第一个是他四十四岁的时候仕途坎坷,那么好不容易当了一个小官儿,却在45岁的时候遭逢巨变,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安史之乱。接着到了他48岁的时候,他在弃官辗转,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好不容易来到了四川,建起了他的草堂,刚好可以过上一点安稳的日子。结果在这一年的秋天,遇上了我们文章所写的这样的一场秋风。在这里我们看到作者的命运怎么样?
生:非常的坎坷。
师:所以我们来猜测一下他可能叹息的内容有?
生:自己的人生非常的坎坷,非常的苦难,自己的命苦。
师:那还有没有其他?在诗里面他还给我们说了什么内容?例如我们思考一下这小孩为什么要做贼?为什么?
生:因为他好欺负。
师:去欺负他,也就是他们在恶作剧。这个同学说的你们认同吗?
生:不认同。当时那个安史之乱的背景下,因此这些小孩他也是拿这个茅草去用的,所以我觉得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恶作剧。
师:虽然我们说作者叫他们是贼,但诗人有对这些贼做什么惩罚措施吗?
生:没有。
师:他实际上是怎么样?眼睁睁的让他们抢走了。当然这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我们文章里面所说的“老无力”,是吧?他非常的无奈,他也没有办法去解决。所以更多的是什么?他叹息什么?
生:叹息当今的世道。
师:对了,当今的世道,小孩不得不做这样的事情,对不对?这些小孩可能跟他有同样的经历,即今天晚上可能屋顶上的茅草都没了,对不对?那么也就说他可能叹的是自己的命苦,那么另外一个是叹百姓的疾苦。还有其他原因吗?还叹息什么呢?此刻他面对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生:房子破了。
师:他的房子破了,对不对?那么还有吗?在拓展一下,刚才大家说到的是因为什么导致小孩要做这样的事情。
生:安史之乱。
师:对,因为安史之乱,因为国家的衰微。所以在我们的合作之下,我们大胆的猜测了一下作者叹息的内容,一叹自己命苦,二叹人民疾苦,三叹屋破,四叹国家衰微。
(叹息的内容。屋破、命苦、国家衰微、人民疾苦)
师: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茅草被偷走了。那么我们看看第三节作者面对的是什么?
生:面对的一场秋雨。
师:有同学说甚至是暴雨。很好,那么请同学们去品读一下诗人的心情,通过或从什么中,我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雨,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的句式去完成这一节的学习,那么自己思考几秒,然后合作交流2分钟。
(品读第三节,品味诗人心情。请用以下句式回答问题:“从……中,我读出了这是一场……的秋雨。我读出了诗人……的心情。”)
师:好。有位同学想要给我们分享一下。
生:在“雨脚如麻未断绝”那一句中。可以读出这是一场细密然后还连绵的秋雨,因为他说是“如麻”,就像麻线。一样绵绵不断,然后我就读出诗人他凄苦、凄伤、愁苦的心情。然后还营造了一些阴暗、凄苦的氛围。
师:很好。下一个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是找了“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长夜”这个词突出的雨是下的时间比较长,然后体现了诗人那种无奈痛苦的这种心情。
师:一个是找了这个“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出了雨非常的大,有一个是“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说雨下的时间非常的久、非常的长,对不对?还有没有其他补充?大家找的都很接近,都是那几句。那我们来看看,找一找词语,你看云墨色、黑、铁、裂,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生:ei韵脚。
师:对,它们都是入声词,非常的快速。这跟第一节我们刚才讲的那个韵脚压的韵同不同?
生:不同。
师:这个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歌行体,它这个比较自由的一个特点。那么同时同学们找的基本上是集中在两句,这个雨非常的大,蔓延的时间非常的长,然后作者身处其中非常的痛苦,那我们说第一个痛苦是因为下雨,第二个你看是因为屋漏。屋漏到什么程度?
生:无干处。
师:第三个他这个家里的保暖设备好不好
生:不好,被子都破了。
师:破了是因为孩子把他怎么样?
生:踢破了。
师:孩子晚上睡相不好,把被子都踢破了,但是主要原因是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被子又残又破又旧,被子用旧了、用久了所以又硬又冷,那能不能换一床新的杯子?
生:没钱了。
师:那我想问一个问题,在面对这样无常的风雨的时候,如果是你,首先有什么样的感觉,你会有什么愿望吗?
生:就想要自己过得好一点。
师:首先是自己过得好一点,那么解决这个过得好,在这里面作者想要什么?
生:现在最想要去那个宽敞坚固的房子。
师:他首先要有一栋好的房子,至少不漏,对不对?那还需要什么?
生:钱。
师:同学们很实际,还是钱。钱现在解决不了问题,那时候给了你钱,也买不到东西,例如是被子、还有软一点的保暖的设备等等,对不对?当然在你们眼里钱是万能的。所以我们的都是想要的是直接解决眼前的困境,这就是我们一般人的愿望。但是作者的愿望是什么?诗里面的原句找一找。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是他的愿望。所以我们说一般人一般情况之下自己过得不好,首先第一个事情是想要自己过得好,对不对?解决的是眼前的困境。那么有一部分人,他就算自己过得不好,他也希望别人过得好,我们把这种人称为什么人。
生:圣人。
五、思以提升
(老师板书“诗圣”)
师:所以我们涉及了第二个诗人的标签——诗圣,也说面对此情此景的时候,他的愿望跟我们的一般人不同。刚才我们已经读了一次了,所以我们来看看在这个杜甫这个诗人的一生。
(链接:1.体现杜甫心忧祖国的情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体现杜甫心忧百姓的情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师:他有很多诗词能够体现他心忧国家,心忧百姓的情怀,那么同时他又是这样子践行的。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缺的是你们所说的钱,缺的是一个安稳的国家,所以我们来看看这个“诗圣”词条。我们说面对这样的一场无情的风雨,作者有没有办法去改变他?
生:没有。
师:他更多的心情是面对这样的风雨,面对这样的被吹走的茅屋,他更多的是觉得非常的无奈,同时看着别人抱走他的茅草,他感到非常的“老无力”,“群童欺我老无力”,对不对?但是在这样的“三无”状态之下,他心里面有什么?
生:有百姓,有国家。
师:还有什么?看这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有寒士。
(诗圣→无奈、无为、无常。有寒士、有苍生、有社稷。)
师:所以我们会发现他心里有寒士、有苍生、有国家、有社稷,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生:忧国忧民。
师:正确。就是刚才录音没有读的那个词条,我们直接在这里感悟。那么还有什么?
生:舍己为人。
师:对,所以这小孩茅草偷走就偷走了,“我”无力追回,同时“我”也不想追回,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圣”的担当。什么叫“诗圣”的担当?就是具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老师板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师:最后同学们,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他的这一种精神,我们一起合作来完成这一次的朗诵。
师:在秋天的雨夜,忧国忧民的杜甫发出由衷的呼唤: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而今,嫦娥登月、天问奔火,国力强盛,但国家与人民始终是我们永远传唱的责任和担当: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师:责任、担当。让我们一起,再次抒发我们的爱国决心吧!
生:背诵全诗。)
师:到最后的时候,我们要背诵全诗的,同学们拼尽全力尝试一把。不行的话,我们再看看书里面的内容。
(师生合作朗读)
师:有一些同学就是能背了,有些还不行。那么要有这种爱国的决心,首先从建立起自己的这种知识文化体系开始,好不好?那么我们再来读一下最后一句表现决心的,我刚才觉得你们的声音不够大,不够洪亮。所以再来读一次。
(学生朗读)
师:很好,同学们给自己掌声。
(学生鼓掌)
师:最后我们小结一下这首诗。
(全诗描写诗人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师:那么今天晚上我们的作业是,第一背诵全诗,第二个是收集杜甫诗作,深入感受何谓“诗圣”、“诗史”。
(作业:1.背诵全诗;2.选做题,深入感受何谓诗圣、诗史。(1)制作视频《我眼中的杜甫》。(2)结合杜甫的诗作,完成作品《杜甫眼中的作品》;3.预习《卖炭翁》)
师:这里面有两个选做的作业,第一个是《我眼中的杜甫》,第二个是《杜甫眼中的作品》。同学们收集它相关的资料,在两个选作题里面做其中一个,然后接着预习下一篇文章。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谢谢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