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3-2024学年第一单元素养升级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3-2024学年第一单元素养升级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7 17:1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他国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庞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郯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之为“减灶之计”。
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的帮助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时过境迁的经验出发。
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袤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
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至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预测,即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凭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 “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 ”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
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做出了如下的归纳:
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
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
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
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经验和直觉的主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
“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作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致胜关键。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数据思维”在文中是指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
B.“万物皆数”在文中是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C.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关注的是相互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D.“大数据战”的战争特点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作战样式改变、指挥流程缩短、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
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
C.“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
D.“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说明本文写作特色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
B.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几乎”“将成为可能”等词语的使用精当准确。
C.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将数据形象地比作冰山一角、望远镜、显微镜等。
D.本文具有文学性,比如引用历史事件、专家言论,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4.本文第一段为何详细叙写“马陵之战” ?请分析原因。(4分)
答:___
5.最近爆火的影片《长空之王》讲述了试飞员一次次与死神过招,只为获取最极限的数据,助力研发最新型隐身战机的故事。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答: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京城的告密(节选)
张亚丽
当飞机从云层降低高度,甩下海蓝的天空铺着的白絮,钻出虚无的白时,我乘坐的深圳航班,空姐眨着浓妆的熊猫眼儿,告知前方就是北京。那天是上午十点,大约半小时的着陆时光,我坐于窗口,模糊的大地,俨然一幅谷歌地图。初春的阳光,清晰地把地上的山脉河流呈现出来,让人有不可琢磨的熟悉与陌生。房屋与蜿蜒的路,镶嵌在纵横交错的田野,被一条泛着白光的京杭大运河缠绕,那种魅力用言辞难以恰当描述。一脉大水让我懂得文明历史的走向。在高空我感知的京城,是从关汉卿的剧本“杀出一条血胡同来”,铿锵铿铿地在我脑海中还响起元代李好古的戏词。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儿?”梅香说“我家住砖塔胡同”。这是京城最古老的胡同,也是最早进入艺术蓝本的胡同。关汉卿在此胡同居住并创作多部剧本,他是天地间响当当一颗“铜豌豆”,在行星留其芳名。那么多举世瞩目的文明在北京脱壳而出,一只雄鸡啼鸣时的昂扬与激情俱在。虽说位置高点儿,追忆依然震动耳鼓,一样有穿透力。那位在鸡爪胡同建造公馆的临时执政段祺瑞,因手抽筋避秽,北京的一只鸡脚就成了吉兆胡同。我与上天同处,当然用上天的胸怀关照人间。千仞之高,心鹜八极。我比鸽子超脱,乘铁鸟实现飞翔。
机翼下是国际设计大师的后现代建筑,T形候机楼像一条长长的龙舟,开向天空的气窗,远观是风吹起的一排排巨大的鳞片。当飞机在首都国际机场跑道滑行时,我从空中下来接近一座庞大的城市。
一脉苍水北上,通惠河出京门相迎。京都因北水与南水交好,得以滋养。那些胡同活像一只只章鱼的触手,打此经过,吸盘就把我黏附而去。当我端坐在钱市胡同仰望一线天时,逼仄的空间,让我不得不感叹。那天下午沧桑的青砖,被一缕挤进来的阳光照耀,陈年的青苔接受了光的能量,毛茸茸的生机能在弹指间还阳多好。心动时,我嘬唇蓄气,脸胀成圆球时突然放松唇肌,一口气流只能撼动巴掌大的一丛老苔。斑驳的绿丝中存有壳类的螺,小小的蚁尸。这些小生命在人之外为生存忙碌过,生命没有本质的不同。我抬手敲一敲老砖,耳朵贴上去幻听到我盘珠子的噼啦声。愣怔回头,撞上踩拖鞋的胖子。我仓促而慌张地看他的眼,身处此城40厘米的最窄处,我抽一口谦和之气贴壁而站时提着劲儿说:您请!您请!他侧身儿滑壁而过时:嘿嘿,谢啦!我看到前面一只盘龙走过,后面还跟着一只苍鹰。前胸后背的图腾长着一样的怒目,弄得我心跳不已。他却如此般斯文。在乍暖还寒时节,这个文身的大肉球居然裸身,他怎样过京城的三伏天?看来人有人的活法,时代有时代的过法,国家有国家的道行。当年把金融交易所塞在羊肠小道,这是国家在特定时代特有的经济手腕。只是隔朝隔代让人觉得荒唐。祈望文明的历史,但文明的细节在成为史书前,于有意或无意中漏掉。几座四合院,缩手缩脚地隐忍,有金屋藏娇的窃喜。不露锋芒的金融交易所,并非落地凤凰枯瘦的马。那是大清的骆驼,再威风的商人,踏不准他的节奏,只得困死在北京的窄道。隔百年之遥,我能在这儿短视晚清处于经济衰败的年头儿,怎样设法防土盗和洋盗做手脚。当年来这里的伙计,手提鸟笼。等白银与铜钱的交易比价公示后,一阵稀里哗啦,笼门争先恐后地打开,即刻启动一座城的经济脉搏。从这里出发的鸽子,越过小巷的高墙与大宅。一双双翅膀急速转身,抛下一座座密集的屋顶。密布于大街小巷的铁算盘手,在城市的四面八方,每天定时仰望天空,等待鸽子归来。他们在盼什么?当然是一座城的商业筹码与经济机密。在那些商号、老板、账房先生的目光中,那是天空中一只只会飞的算盘。我眼中的鸽子,怎样飞都是回旋于天空中的鸽哨儿,一曲曲动听的旋律把我的向往养得飘逸,还扯出老远,那里的秘密对我有足够的诱惑力。我离那段历史久远,就像离北京遥远一样。今人不能用愚昧评价先人,能让鸽子带动一座城市的民族,实属无奈的智慧。时间也会生锈,一点点腐蚀穿盔甲的历史,让机密不再是机密。不过再沉重的翅膀,也有羽毛的轻扬。
退休的大李听我说:“你们家住北京最长的胡同儿。”他感叹:“俺们住了这么久,还迷糊儿,有这事儿?人家来了逛商场买衣服,你一个劲儿道儿南道儿北地钻。”我回他:“北京有文化底蕴,踩块砖头都是袁世凯点兵之地。你住的民巷,先后叫过东西江米巷与鸡鸣巷。你也迷糊儿,视而不见说的就是你。”他甩一甩手中的拖布痴痴地看我。当我告知这儿是清末民初金融一条街时,他噗嗤一声再哎哟一声。
北京的文明史就这样在胡同与四合院中隐遁光芒,无言的历史在苍老的青砖与青砖的缝隙,融化成沟垒高墙与矮墙的泥浆。城市是有生命的,呼吸与脉搏随时代风云起伏跌宕。古城一直上演生命的悲剧与喜剧,也许我赶上正剧开场——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京留下了剧作家关汉卿,演员张羽、梅香,民国总统段祺瑞的遗闻轶事,他们与北京的胡同结下不解之缘。
B.作者在钱市胡同呵气吹老苔,与史铁生观察地坛树干上的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都有对微小的生命的尊重。
C.文中胖子身上最能体现老北京味儿的是穿拖鞋、裸身,退休的老李“噗嗤一声”“哎哟一声”,惊讶神态历然。
D.把金融交易所说成是大清的骆驼,让人联想到在历史上的丝路骆驼,展现了对清王朝发扬丝路精神的赞许。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选取的胡同名称很接地气,如砖塔胡同、鸡爪胡同等,这些名字是活化石,折射出百姓生活、民俗审美,反映北京隐秘的历史。
B.文章重点写钱市胡同的场景,老北京的沧桑、古城的神韵,现代的时尚,平民的生活,国运的兴衰在此融于一炉,具有典型性。
C.在平凡和神奇、湮没与发现的对比中,北京城古老的奥秘像一幅幅画卷铺展开来,作者对掌故的叙说融会出情感主线,呼应文题。
D.本文语言凝练而富于表现力,如“时间也会生锈”“腐蚀穿盔甲的历史”,用比拟的形式揭示现代文明的侵蚀性,生动而有哲理。
8.时空交融、虚实结合是本文主要艺术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答:  
9.郁达夫《故都的秋》选择枣树、蝉鸣、都市闲人等平常事物,本文也是选择逼仄的胡同和隐身的四合院写古都北京。这种市井生活角度更能突出古都北京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
材料二
字谕纪泽儿: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父涤生字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断句正确处的代码(3分)
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问之道无穷”与“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穷”字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B.“朱笔”是蘸朱砂的毛笔,其中“朱”与“只是朱颜改”的“朱”都指红色。
C.“过大则离披”与“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披”字含义不相同。
D.苏轼字“子瞻”,此处以字称其名;曾国藩号“涤生”,这里以号自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国藩认为学习最应有恒心,他本人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
B.曾国藩不仅临帖、抄写而且看书时还注重圈点批注,并且不管多么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任务。
C.曾国藩认为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道德并以此自居,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的情况。
D.曾国藩提到的“切己体察”是指读书要结合实际,这有益于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检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译文:___
(2)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
译文:___
14.请概括“涵泳”读书法的要点。(3分)
答: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
(2)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 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鸿门宴》中樊哙劝刘邦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的两句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三月,北京西城大栅栏,茶儿胡同深处,旧城改造的春风履约而至。多年前,人们在说到这里的旧建筑时,常常要加一个“破”字。一场建筑物以人为本的升级变革之旅自从在大栅栏开启,“绿色”就开始进入老城区。若不是在客厅的墙面发现几处缝隙,我们很难相信,眼前传统风格的民居是用现代材料组装成的——建筑半成品及成品部件几乎全部在工厂进行集约化加工,再运到建筑地进行组装。这种“装配式”建筑,使过去那种搅拌水泥石灰的建筑场景不复存在。绿色建筑技术容易实现,但绿色建筑的意识要在居民内心深处扎根,非一日之功,需要播撒下绿色意识的种子。设计师们一次又一次敲开居民大院的门,向居民们宣传绿色设计的意义与价值,使这颗种子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分)
答:___
19.请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6分)
答: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20.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___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3分)
答: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就是说品德对个体、他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做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陆鸿是残疾人创业的代表,他的企业有四分之三的员工是残疾人,2022年营业额高达1300万元。疫情期间,员工隔离在家,独自坚守的陆鸿依然给员工发工资。
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与“得”引起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他国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庞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郯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之为“减灶之计”。
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的帮助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时过境迁的经验出发。
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袤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
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至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预测,即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凭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 “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 ”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
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做出了如下的归纳:
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
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
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
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经验和直觉的主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
“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作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致胜关键。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B )
A.“数据思维”在文中是指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
B.“万物皆数”在文中是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C.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关注的是相互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D.“大数据战”的战争特点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作战样式改变、指挥流程缩短、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
【解析】 “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错,原文中“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D )
A.“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
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
C.“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
D.“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解析】 A项,“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错,原文是“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B项,以偏概全,不仅仅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还有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缩短指挥流程”除了精确打击,还需要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C项,“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错,原文“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选项未然变已然。
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说明本文写作特色的一项是(3分)( D )
A.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
B.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几乎”“将成为可能”等词语的使用精当准确。
C.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将数据形象地比作冰山一角、望远镜、显微镜等。
D.本文具有文学性,比如引用历史事件、专家言论,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解析】 本文不具有文学性。
4.本文第一段为何详细叙写“马陵之战” ?请分析原因。(4分)
答:_①“马陵之战”是我国最早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可以更好地说明“我们的祖先可以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的事理。②列出数据,详细说明“马陵之战”“成亦数据”“败亦数据”,突出了数据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③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大数据时代的论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__
5.最近爆火的影片《长空之王》讲述了试飞员一次次与死神过招,只为获取最极限的数据,助力研发最新型隐身战机的故事。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答:_①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②借助数据概括、探索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以数据为资源解决问题。③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知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④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数据思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3点即可。)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京城的告密(节选)
张亚丽
当飞机从云层降低高度,甩下海蓝的天空铺着的白絮,钻出虚无的白时,我乘坐的深圳航班,空姐眨着浓妆的熊猫眼儿,告知前方就是北京。那天是上午十点,大约半小时的着陆时光,我坐于窗口,模糊的大地,俨然一幅谷歌地图。初春的阳光,清晰地把地上的山脉河流呈现出来,让人有不可琢磨的熟悉与陌生。房屋与蜿蜒的路,镶嵌在纵横交错的田野,被一条泛着白光的京杭大运河缠绕,那种魅力用言辞难以恰当描述。一脉大水让我懂得文明历史的走向。在高空我感知的京城,是从关汉卿的剧本“杀出一条血胡同来”,铿锵铿铿地在我脑海中还响起元代李好古的戏词。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儿?”梅香说“我家住砖塔胡同”。这是京城最古老的胡同,也是最早进入艺术蓝本的胡同。关汉卿在此胡同居住并创作多部剧本,他是天地间响当当一颗“铜豌豆”,在行星留其芳名。那么多举世瞩目的文明在北京脱壳而出,一只雄鸡啼鸣时的昂扬与激情俱在。虽说位置高点儿,追忆依然震动耳鼓,一样有穿透力。那位在鸡爪胡同建造公馆的临时执政段祺瑞,因手抽筋避秽,北京的一只鸡脚就成了吉兆胡同。我与上天同处,当然用上天的胸怀关照人间。千仞之高,心鹜八极。我比鸽子超脱,乘铁鸟实现飞翔。
机翼下是国际设计大师的后现代建筑,T形候机楼像一条长长的龙舟,开向天空的气窗,远观是风吹起的一排排巨大的鳞片。当飞机在首都国际机场跑道滑行时,我从空中下来接近一座庞大的城市。
一脉苍水北上,通惠河出京门相迎。京都因北水与南水交好,得以滋养。那些胡同活像一只只章鱼的触手,打此经过,吸盘就把我黏附而去。当我端坐在钱市胡同仰望一线天时,逼仄的空间,让我不得不感叹。那天下午沧桑的青砖,被一缕挤进来的阳光照耀,陈年的青苔接受了光的能量,毛茸茸的生机能在弹指间还阳多好。心动时,我嘬唇蓄气,脸胀成圆球时突然放松唇肌,一口气流只能撼动巴掌大的一丛老苔。斑驳的绿丝中存有壳类的螺,小小的蚁尸。这些小生命在人之外为生存忙碌过,生命没有本质的不同。我抬手敲一敲老砖,耳朵贴上去幻听到我盘珠子的噼啦声。愣怔回头,撞上踩拖鞋的胖子。我仓促而慌张地看他的眼,身处此城40厘米的最窄处,我抽一口谦和之气贴壁而站时提着劲儿说:您请!您请!他侧身儿滑壁而过时:嘿嘿,谢啦!我看到前面一只盘龙走过,后面还跟着一只苍鹰。前胸后背的图腾长着一样的怒目,弄得我心跳不已。他却如此般斯文。在乍暖还寒时节,这个文身的大肉球居然裸身,他怎样过京城的三伏天?看来人有人的活法,时代有时代的过法,国家有国家的道行。当年把金融交易所塞在羊肠小道,这是国家在特定时代特有的经济手腕。只是隔朝隔代让人觉得荒唐。祈望文明的历史,但文明的细节在成为史书前,于有意或无意中漏掉。几座四合院,缩手缩脚地隐忍,有金屋藏娇的窃喜。不露锋芒的金融交易所,并非落地凤凰枯瘦的马。那是大清的骆驼,再威风的商人,踏不准他的节奏,只得困死在北京的窄道。隔百年之遥,我能在这儿短视晚清处于经济衰败的年头儿,怎样设法防土盗和洋盗做手脚。当年来这里的伙计,手提鸟笼。等白银与铜钱的交易比价公示后,一阵稀里哗啦,笼门争先恐后地打开,即刻启动一座城的经济脉搏。从这里出发的鸽子,越过小巷的高墙与大宅。一双双翅膀急速转身,抛下一座座密集的屋顶。密布于大街小巷的铁算盘手,在城市的四面八方,每天定时仰望天空,等待鸽子归来。他们在盼什么?当然是一座城的商业筹码与经济机密。在那些商号、老板、账房先生的目光中,那是天空中一只只会飞的算盘。我眼中的鸽子,怎样飞都是回旋于天空中的鸽哨儿,一曲曲动听的旋律把我的向往养得飘逸,还扯出老远,那里的秘密对我有足够的诱惑力。我离那段历史久远,就像离北京遥远一样。今人不能用愚昧评价先人,能让鸽子带动一座城市的民族,实属无奈的智慧。时间也会生锈,一点点腐蚀穿盔甲的历史,让机密不再是机密。不过再沉重的翅膀,也有羽毛的轻扬。
退休的大李听我说:“你们家住北京最长的胡同儿。”他感叹:“俺们住了这么久,还迷糊儿,有这事儿?人家来了逛商场买衣服,你一个劲儿道儿南道儿北地钻。”我回他:“北京有文化底蕴,踩块砖头都是袁世凯点兵之地。你住的民巷,先后叫过东西江米巷与鸡鸣巷。你也迷糊儿,视而不见说的就是你。”他甩一甩手中的拖布痴痴地看我。当我告知这儿是清末民初金融一条街时,他噗嗤一声再哎哟一声。
北京的文明史就这样在胡同与四合院中隐遁光芒,无言的历史在苍老的青砖与青砖的缝隙,融化成沟垒高墙与矮墙的泥浆。城市是有生命的,呼吸与脉搏随时代风云起伏跌宕。古城一直上演生命的悲剧与喜剧,也许我赶上正剧开场——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北京留下了剧作家关汉卿,演员张羽、梅香,民国总统段祺瑞的遗闻轶事,他们与北京的胡同结下不解之缘。
B.作者在钱市胡同呵气吹老苔,与史铁生观察地坛树干上的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都有对微小的生命的尊重。
C.文中胖子身上最能体现老北京味儿的是穿拖鞋、裸身,退休的老李“噗嗤一声”“哎哟一声”,惊讶神态历然。
D.把金融交易所说成是大清的骆驼,让人联想到在历史上的丝路骆驼,展现了对清王朝发扬丝路精神的赞许。
【解析】 A项中张羽、梅香是剧本中人物,不是演员。C项,文中胖子能够体现老北京市井味儿的除了拖鞋、裸身之外,更有避让时的朴实、友善、“斯文”,作者用文身形象和自己的忐忑不安要烘托的应该是这种首善之地地道的精气神;文中将裸身、文身理解为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也能体现北京包容的特点。D项,金融交易所是清朝特殊的经济交易方式,能够带动北京城的经济,此处说是骆驼,取的更多是骆驼忍辱负重的意味,而非联通中外的意思。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中选取的胡同名称很接地气,如砖塔胡同、鸡爪胡同等,这些名字是活化石,折射出百姓生活、民俗审美,反映北京隐秘的历史。
B.文章重点写钱市胡同的场景,老北京的沧桑、古城的神韵,现代的时尚,平民的生活,国运的兴衰在此融于一炉,具有典型性。
C.在平凡和神奇、湮没与发现的对比中,北京城古老的奥秘像一幅幅画卷铺展开来,作者对掌故的叙说融会出情感主线,呼应文题。
D.本文语言凝练而富于表现力,如“时间也会生锈”“腐蚀穿盔甲的历史”,用比拟的形式揭示现代文明的侵蚀性,生动而有哲理。
【解析】 “时间也会生锈”“腐蚀穿盔甲的历史”,用比拟的手法写作者穿越厚重的时间发现历史文化魅力的感悟,不是为了揭示现代文明的侵蚀性。
8.时空交融、虚实结合是本文主要艺术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答: ①作者从空中俯瞰到游览钱市胡同,以空间、地点的变化串起全文,而历史追溯从元代到清末民初再到现代,时空错杂,构思巧妙;②作者既实写了在钱市胡同徜徉青砖青苔、巧遇胖子、和大李交流的情景,也展开想象,追忆当年金融交易所鸽哨飞旋的壮观,虚实结合,境界遥深;③这种构思方式形成本文大开大合的特点,既恢弘壮丽,又细切感人。(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9.郁达夫《故都的秋》选择枣树、蝉鸣、都市闲人等平常事物,本文也是选择逼仄的胡同和隐身的四合院写古都北京。这种市井生活角度更能突出古都北京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①浓郁的生活气息。枣子的甜脆、槐花的清香,穿拖鞋纹身的胖子,墩拖布的市民,自然生活,都富有市井生活气息。②深厚的历史沉淀。破壁腰中的牵牛,胡同巷子的青苔,钱市胡同的鸽子,沉淀出王谢堂燕一般的历史沧桑,平和中更显厚重。③宁静散淡的气韵。都市闲人感慨秋凉的语调,裸身胖子的朴质与友善,都有底层百姓的散淡平和的神气。④古都的生机活力。王朝更迭,市井依然充满活力,城市的生命在飞翔的鸽子,在航站楼,也在享受秋日美好的情趣中,生机盎然。(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
材料二
字谕纪泽儿: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父涤生字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断句正确处的代码(3分)
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答案:FMQ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久”补充“阅历”的时间,后面断开;“乃”是连词,一般用在句首,其前断开;“者……也”表判断,应在“者”“也”后面断句。故在FMQ处断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学问之道无穷”与“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穷”字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B.“朱笔”是蘸朱砂的毛笔,其中“朱”与“只是朱颜改”的“朱”都指红色。
C.“过大则离披”与“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披”字含义不相同。
D.苏轼字“子瞻”,此处以字称其名;曾国藩号“涤生”,这里以号自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穷尽;走到尽头。句意:学海无涯,没有穷尽。/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B.正确。C.正确。倒下;披着。句意: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将军身穿坚硬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D正确。故选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曾国藩认为学习最应有恒心,他本人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
B.曾国藩不仅临帖、抄写而且看书时还注重圈点批注,并且不管多么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任务。
C.曾国藩认为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道德并以此自居,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的情况。
D.曾国藩提到的“切己体察”是指读书要结合实际,这有益于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检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错误。原文是“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译文:_第二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下来没有?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__
(2)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
译文:_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__
14.请概括“涵泳”读书法的要点。(3分)
答:_①要恰到好处的理解。②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书。③带着收获的心情读书。__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学海无涯,没有穷尽,总要以有恒心为主。
为兄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从七月初一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一百个字,抄写一百个字,看书少的时候也必须有二十页,多的时候就不说数量的限制。从七月起到现在,已看《王荆公文集》一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一百卷,都用红笔加以圈点批注。虽然很是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功课,不因为昨天耽搁而今天补做,也不因为明天有事而今天预先做。各位弟弟如果能这样有恒心,则即使像四弟这样的中等天资,也会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这种上等的天资呢?
第二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下来没有?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我现在在京城,天天事务繁多,而仍然坚持读书从不间断,何况家中怎么也不会如我这里事务繁杂!千万不要以家里的琐事为由而间断看书的功课,更不要以考试临近为借口间断看书的功课。
材料二:
字谕纪泽儿:
你虽然在读《四书》,但却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原因是不能作到“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这两句话说的是朱子教人读书的方法,而且最为精辟。你现在读《离娄》,就应当用心体会,就应当像《离娄》第一章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当初读到这里,也没有深入理解。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爱人不亲”这一章,以前我读到这一章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贴切的;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涵泳”二字的含义,理解起来很困难。我曾解释说:涵者,就像春雨滋润鲜花,又像清澈的渠水浇灌稻田。雨水滋润鲜花,太少了就不容易浇透,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不多不少才能使花儿得到充足的水分;渠水灌溉稻秧,太少了稻秧就会因缺水而枯死,太多了就会造成洪灾,不多不少才能使稻秧茁壮成长。泳者,就像鱼儿嬉戏于水中,像人在水中洗脚。程子说鱼跃进水潭,非常活跃;庄子说,在濠梁上看鱼,怎么知道它不快乐?这是鱼在水中的快乐。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的语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还有《浴罢》诗,这些诗句都是人天性喜欢水的一种快乐。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作水,而把这种心情看做鲜花、稻秧、鱼儿、洗足之类的事物,这样对“涵泳”二字,就能有所体会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解析】 “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_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为国以礼__,_其言不让__。”
(2)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 _谨庠序之教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鸿门宴》中樊哙劝刘邦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的两句是“_大行不顾细谨__,_大礼不辞小让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三月,北京西城大栅栏,茶儿胡同深处,旧城改造的春风履约而至。多年前,人们在说到这里的旧建筑时,常常要加一个“破”字。一场建筑物以人为本的升级变革之旅自从在大栅栏开启,“绿色”就开始进入老城区。若不是在客厅的墙面发现几处缝隙,我们很难相信,眼前传统风格的民居是用现代材料组装成的——建筑半成品及成品部件几乎全部在工厂进行集约化加工,再运到建筑地进行组装。这种“装配式”建筑,使过去那种搅拌水泥石灰的建筑场景不复存在。绿色建筑技术容易实现,但绿色建筑的意识要在居民内心深处扎根,非一日之功,需要播撒下绿色意识的种子。设计师们一次又一次敲开居民大院的门,向居民们宣传绿色设计的意义与价值,使这颗种子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分)
答:_“自从”放在最前,“建筑物”放在“升级变革之旅”之前。__
19.请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6分)
答:_旧城改造不仅让绿色建筑技术进入老城区,也让绿色意识深入人心。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20.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_①“他”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留恋。__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3分)
答:_①多个句子都把“祖父”和“我”相对叙说,突出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②用相似句式再三叙说:“祖父”和“我”的年龄变化,凸显了变化的过程。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_修辞手法:排比
表达效果:①按顺序写了从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②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就是说品德对个体、他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做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陆鸿是残疾人创业的代表,他的企业有四分之三的员工是残疾人,2022年营业额高达1300万元。疫情期间,员工隔离在家,独自坚守的陆鸿依然给员工发工资。
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与“得”引起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中的“德”指的是好的品行、道德,“得”是指收获、益处。材料一“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表明了“德”与“得”的同一关系,强调品德对于自己、他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材料二中伏尔泰认为最道德的人将会做出最大牺牲且无所得,表明了“德”与“得”的对立关系,即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材料三以陆鸿为实例,证明了帮助他人也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因德而有所得。
因此,在构思和行文时应考虑“德”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德”与“得”可以内在统一,也可能会产生冲突,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面对“德”与“得”的问题时,应着重思考如何以“德”来实现个人的“得”,达到“德”与“得”的内在统一;或者谈求“德”是否真的会让我们无所得,倡导舍得求德的价值追求。
【参考立意】
①厚德而后得。②以德求得,因德舍得。③以德谋得,以得促德。④德可得人,亦可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