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B )
能力提升与创新
(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10 分)
我的家乡是一个坐落在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 )中的小
村庄 ,虽然位置 piān pì ( ) ,但自有一番独到的风景 。每到黄昏 ,chuī yān ( ) 缓缓升起 ,pò qiè ( ) 归家的农人步履匆匆 ,儿童 zhì nèn ( ) 纯真的笑声在田野上飘荡 ,我在晚风中慢慢长大。
二、选择题。 (16 分)
1.下列词语中都带有多音字的一组是 ( )
A.勉强 劲头 法庭 B.宿营 塞满 解放
C.埋头 苦刑 压迫 D.占据 局势 避免
2. 下列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精兵简政/精疲力尽 B.奄奄一息/ 息事宁人
C.死得其所/各得其所 D.喜出望外/一望无际
3.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他似乎并没有被触动 ,只是 目不转睛地随意看了一眼我手上的礼盒。
B.体育场的大门刚一打开 ,球迷们就一拥而入。
C.“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她正是这样 ,无论做什么都不慌不忙。
D.学海之大 ,无边无涯 ,我们自当以谦虚好学的态度行舟其上。
4.下列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缕春风吹来 ,人们喜得奔走相告 :春天来了。
B.“ 不 ,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C.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
D.雨是最寻常的 ,一下就是三、两天。
5.下列名句与其出处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 增广贤文》
B.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汉乐府 .长歌行》
C.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 论语》
D.勿以恶小而为之 , 勿以善小而不为 。———《诗经》
6.与“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的情怀相同的诗句是( )
A.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B.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C.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D.未收天子河湟地, 不拟回头望故乡。
7.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 ; ; 。 。
①最有价值的,是恬淡宁静的心和丰富无悔的回忆
②最温暖的,是纯洁无瑕的真挚感情
③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善良、单纯做底色
④最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④①③ D.①④②③
8. 你不小心伤害了朋友,想向他道歉,下列言语最真诚得体的一项是 ( )
A.对不起,我的确做错了,但是你也有不对的地方, 咱们扯平吧 。
B.对不起,都是我不好,请你原谅我,好吗
C.对不起,这次算我错了,我向你道歉,好不好
D.俗话说得好:“ 谁能无过 ” 呢,这次你就原谅我吧 。
三、根据课内所学填空。 (14 分)
1 .诗中有志,李贺在《马诗》中借助 “ , ”
表达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于谦在《石灰吟》中借 “ ,
” 表明自己高尚的节操;郑燮在《竹石》中用 “ .
, ” 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 。
2.俗语有礼:“树欲静而风不止, ” 是教我们反哺之礼“ 良
药苦口利于病, ” 是教我们谨顺之礼“ .
,莫把无时当有时”是教我们节俭之礼 。
3. 《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回忆 同志从 到被
害的过程,展示了革命 先烈 的伟大品质,正如毛主席在
《为人民服务》中所言:“人总是要死的, ……
为人民利益而死, 。”
四、 阅读理解。 (30 分)
(一) (7 分)
【甲】 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 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
【乙】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 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
【注释】 乙诗写于 1961 年, 当时中国国内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 经济濒临崩 溃的边缘 。
1.两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1 分)
2.两首词的上阕都描写了梅花所处的环境,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在 .
边,情感基调在“ ”字上; 毛主席笔下的梅花则是在 上,
情感基调在 “ ” 字上。 (4 分)
3. 两首词都写梅花, 流露出的情感却不同 :第一首是( ),第二首是( ) 。(填序号) (2 分)
①借梅花的凄苦处境感叹自己人生坎坷
②对梅花默默无闻、不图名利的品格的赞颂
③对梅花迎寒傲雪绽放的姿态的欣赏
④借梅花的高洁品格表现自己无悔的信念、高洁的情操
(二) (7 分)
【材料一】 它本是一片树叶, 最初与人类相遇时, 它被当作一味解毒的药方 。
几千年 前, 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 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 。 它步入了唐朝诗人
的殿堂, 它成为游 牧民族的生命之饮 。 它藏进僧侣的行囊, 与佛法一起东渡
日本, 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 生活信仰 。 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 与瓷器、
丝绸一道, 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 想象 。 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
雅的礼仪, 并跟随日不落帝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 生根 。 它走过漫长的旅程, 生
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 们,在明知不完美的
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 。 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
(选自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材料二】 中国茶传播示意图
【材料三】“一带一路 ”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的重大倡议, 而茶将在其中发
挥重要作用。沿线各国通过各类茶事活动,以茶为媒,化解 ,进行
贸易交流,促进共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推进,中国茶文化将 更大的价值 。
1.据材料一、材料二可知,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喝茶的历史悠久 。
B.茶具有文化交流功能,和佛法一起传播到日本后,甚至上升为一种生活信仰 。
C.一千多年前,茶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在欧洲各国传播 。
D.茶不但是可口的饮品,禅茶一味,往往还能触发人们的人生感悟 。
2.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三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
A.隔断 发生 B.隔阂 发生 C.隔断 发挥 D.隔阂 发挥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三条中国茶及茶文化的重要价值。 (3 分)
① .
② .
③ .
(三) 门 外 是 谁(16 分)
①一夜间,楼上住进了一群农民工。我们这个小区的对面是个工地,大概
民工就是在这个工地上干活的。这栋楼五楼正好有套房子是用来出租的,七八个农民工合租 在这套房子里 。
②这群人上下楼像一阵旋风,呼啸而上,呼啸而下。天刚热,他们就光着膀
子,引 得女士们直皱眉 。
③楼下的住户老陈找到我,眨着眼,有所指地说,现在得小心点,阳台上贵
重的衣 物要按时收,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 隔壁的小刘则说, 我前几天放了辆自行车在楼下, 差点就没找到呢 。 大家甚至一起找到小区的保安,特意嘱咐保安要多加防范 。
④我从窗户里隔着玻璃观察他们, 没有偷盗迹象写在他们的脸上,但说不准
他们就是 小区的不安定因素 。
⑤只是有件事觉得很有趣 。 这群人有个习惯, 每天晚饭时, 他们到楼前
的一个平 台上吃饭 。这是一天劳累之后 (A. 奖赏 B. 犒劳
C. 慰劳) 自己的时刻, 夕阳下,在花圃边,他们或坐着,或蹲着,端着瓷盆子,每人一瓶啤酒. 饭菜很差,却吃得津津有味,喝酒像在吹喇叭。看他们的样子,立马觉得吃喝是一件相当诱人的事。
⑥终于有一天, 我抵挡不住诱惑, 晚餐时拎着一瓶啤酒就下去了,在平台
上和他们 一起喝酒聊天。这是另一群人的另一种生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模仿他们的方式,吃饭,喝酒,与他们聊天。真是一次另类而又愉快的晚餐, 一种新的体验。
⑦这天夜里,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突然响起持续的敲门声 。 我从猫眼
向外看, 看不到人影 。 连续几次, 我有点紧张了, 于是厉声喝问:“门外是谁 ”一张脸探过来——是 傍晚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小民工 。
⑧打开门, 他站在门口 。 我让他进来坐坐 。 他不理会我的话, 出神地
望着屋内 一 堵文化石做成的墙,说, 你那堵墙怎么不粉起来 砖还露在外面
⑨我再让他进来, 他一副不屑的表情 :你以为我还有时间到你家坐 我忙得
很! 这下, 我真不明白他的来意 。 他不进来也不离开 。 忽然, 像想起什么似的 。 他从口袋 里掏出三毛钱,递给我 。 我一下愣住了, 更不明白他的来意 。 他解释说, 你今天傍晚喝 完酒, 空酒瓶落下没带回家, 我们头儿让我把你的酒瓶一块儿退了, 这是退瓶的三毛钱 。 这下我全明白了 ……
⑩现在, 上下楼时, 我常常迎面遇上这群农民工 。 尤其是那个小民工, 点
头对我憨 笑 。 我感到亲切又踏实, 他们的存在非但不是不安定因素, 反而给住户们添了更多安 全感 。 同时, 我心里又感到后悔, 那天我不该隔着门厉声喝问 。
1.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第⑤自然段横线处。 (填序号) (2 分)
2.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情节补充完整。 (4分)
居民防范农民工 → → .
→“ 我”反省当初的戒心
3.第②自然段内容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段描写的作用是(3 分) ( )
A.表现了农民工素质的低下, 写出了人们不喜爱农民工的原因 。
B.表现农民工们初来时不够文明的举止, 为后文写对他们看法的改变做铺垫 。
C.写出了农民工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工的同情 。
4.第⑥自然段中,作者说这次晚餐“另类而又愉快”:“另类”是因为
;“愉快”是因为 。 (2分)
5.文中画“ ”的句子展现了农民工什么样的特点 (2 分)
.
6.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⑩自然段的画线句“ 他们的存在非但不是不安定因素,
反而给住户们添了更多安全感”的理解。 (3 分)
.
五、习作。 (30 分)
关于离别,文人墨客总有许多书写。“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桃花潭水 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离别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 经历的时刻,它既意味着一段故事的结束,又预示了新征程的开始,你又有着怎样的离别故 事和离别感受呢 写一篇不少于 450 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B)参考答案
一、崇山峻岭 偏僻 炊烟 迫切 稚嫩
二、1 . B 解析:A.“法庭 ” 不含多音字 C.“苦
刑”不含多音字。 D.“局势”“避免”不含多 音字 。
2. C 解析:A.精兵简政 :精简;精 疲力尽 : 精力;B.奄奄一 息 : 呼吸;息 事宁 人 :平息;C.死得其 所/各得其 所 :位置、处 所;D.喜出 望 外 : 期望;一 望 无际 : 看。
3. A 解析:“ 目 不 转 睛 ”指 不 转 眼 珠 地 ( 看) ,形容注意力集中,和“ 随意”前后矛 盾 。
4. D 解析:“ 三”和“ 两”之间不加 顿号 。
5. D 解析:D 项出自《 三国志》。
6. D 解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 照汗青”表达了诗人保家卫国的壮志,D 项 同样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情怀。 A、B、C 三 项为写景名句 。
7. B 解析: 解答此题 需要注意语段的内在逻辑,由表及里,首先 是眼睛所看,然后是内心所感,最后上升到 价值,然后归因,需要如何才能做到 。故顺 序是④②①③。
8. B 解析:A.“但是你 也有不对的地方,咱们扯平吧”从中可看出 不是很真诚。 C.一个“ 算”字表明道歉不真 诚。 D.“谁能无过”会让人感到在找借口推 卸责任,所以不是真诚的。
三、1 .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 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 子欲养而亲不待 忠 言逆耳利于行 常将有日思无日
3. 李大 钊 被捕 坚贞不屈 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就比泰山还重
四、(一)1 . 卜算子 咏梅
2. 驿外断桥 愁 百丈悬崖 笑
3. ①④ ②③ 解析:本 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情感的体 会 。陆游壮志难酬,一生不得志,他借梅花 的凄苦处境感叹自己人生坎坷,借梅花的 高洁品格表现自己无悔的信念和高洁的情 操 。而毛主席此时正面对外界的险恶环境 和严峻挑战,他欣赏梅花迎寒绽放的姿态, 表达了对梅花默默无闻、不图名利的品格 的赞颂。
( 二)1 . C 2. D 3. 药用价值 作为美味 饮品的价值 蕴含中华传统礼仪的价值 促进“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时 代价值( 选三点作答即可)
( 三)1 . B 解析:A.奖赏 :对有功的或在竞 赛中获胜的集体或个人给予奖励;B.犒劳 : 用酒食等慰劳;C.慰劳 :慰问( 有功绩并很 辛苦的人) 。结合此句的上下文可知,“ 这 群人”在每天晚饭时,以并不丰富的饭食,犒劳劳累一天的自己 。
2.“ 我”与农民 工愉快交流 小民工送还退瓶费 解析: 第①空对应文章第⑤⑥自然段,结合“ 我模 仿他们的方式,吃饭,喝酒,与他们聊天。 真是一次另类而又愉快的晚餐,一种新的 体验”可知,写偶然一次机会“ 我”与农民 工们进行了一次另类又愉快的交流 。第② 空对应文章第⑦—⑨自然段,结合“他从口 袋里掏出三毛钱,递给我 。我一下愣住了, 更不明白他的来意 。他解释说,你今天傍 晚喝完酒,空酒瓶落下没带回家,我们头儿 让我把你的酒瓶一块儿退了,这是退瓶的 三毛钱”可知,写小民工在一天夜里,短暂 与“我”交谈,并送还“ 我”退瓶费 。 由此概 括答案即可 。
3.比喻 B 解析: A、C 两项于文无据 。
4.他们的生活是作者不 曾经历的,十分新奇 作者轻易地加入了 农民工们的聊天,农民工们十 分 友 善
5.这句话是对农民工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农 民工吃饭时的悠闲。 6. 农
民工们到来后 非但没有出现居民们预想中的偷盗事件,反 而以他们的
真诚淳朴获得了居民们的信任, 大家觉得有了更多安全感。 (意思对即可)
五、指导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首先审题,话题 中心是“ 离别”,需要写与离别相关的事, 可以是告别亲友,也可以是告别一段时光 等等 。根据题目要求“ 写出离别故事和离 别感受”即可,记叙文题材较为合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