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28 10:48:53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第1课时 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及解释
课前自主预习案
夯基提能 分层突破
强化落实 学业达标
高效课堂 实践运用
疑难解答 全程培优
课前自主预习案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自主·预习·先知
一、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和方法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自花
闭花
纯种
性状
2.人工异花传粉的一般步骤
(1)去雄: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花蕾期)。
(2)套袋:套上塑料袋或纸袋,以防止________干扰。
(3)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______→套袋→________→套袋。
3.常见的遗传学符号及含义
符号 ____ F1 ____ × ____ ____
含义 亲本 ______ 子二代 ____ ____ 母本 父本
外来花粉
去雄
人工授粉
P
子一代
F2
杂交
自交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过程
2.特点
(1)P具有一对______性状纯合亲本。
(2)F1全部表现为______性状。
(3)F2出现性状______现象,分离比约为______性状∶______性状=3∶1。
显性
性状分离
3∶1 
相对
显性
分离
显性
隐性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的。
(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____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的。
遗传因子
成对存在
单个
随机
2.遗传图解
(1)F2遗传因子组成及
比例为1DD∶2____∶1_____。
(2)F2性状表现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D
d
Dd
DD
Dd
Dd
dd
Dd
dd
高∶矮=3∶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因此,难以进行人工杂交。(  )
2.人工去雄时,要去除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进行套袋。(  )
3.对豌豆进行杂交实验的过程中,需两次套袋,其目的都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
4.孟德尔假说内容之一: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的。(  )
×


提示:× 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
5.狗的长毛和卷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
提示:× 长毛和短毛,卷毛和直毛分别为相对性状。
6.在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若F2共得到20株豌豆,则矮茎个体一定是5株。(  )
提示:× F2性状分离比是在实验材料足够多的情况下统计出来的,若实验材料较少,则不一定是3∶1。
7.纯合子自交的后代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的后代不一定是杂合子。(  )
8.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且F1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  )

×
夯基提能 分层突破
课程标准
阐明有性生殖中遗传因子的分离使得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素养达成
1.利用结构和功能观解释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生命观念)
2.运用演绎与推理的方法阐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
3.通过对比分析、绘制图解和举例等方式掌握本节相关遗传学概念及遗传图谱的规范书写。(科学思维)
19世纪中期,在奥地利的一所修道院里一块不足240平方米的空地上,一位叫孟德尔的年轻人种下了豌豆、山柳菊、玉米等多种植物。在这些植物中,豌豆显得特别的与众不同,它们的“个儿”有高有矮,花色有紫有白,种子有圆有皱,子叶有黄有绿。这在遗传学中称作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
学习主题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任务一 如图为孟德尔关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处理方法,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有何优点?
提示: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豌豆具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豌豆一次产生的子代数量较多,便于用统计学的方法记录并分析结果。
2.步骤A是什么?应在何时进行该步骤?进行该操作的目的是
什么?
提示:步骤A是去雄;豌豆是闭花受粉,应该在花粉成熟前进行;目的是防止自花受粉。
3.图中过程①的含义是什么?该操作要在去雄前还是去雄后再
进行?
提示:①的含义是人工传粉,传粉要在去雄后进行。
4.去雄时要注意什么?去雄后及传粉后要将母本的花进行套袋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去雄要在花成熟前进行,且去雄要彻底、干净;套袋处理的目的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影响。
5.该杂交实验中,母本和父本分别是哪种豌豆?
提示:该杂交实验中,去雄的豌豆为母本,供应花粉的豌豆为父本。
6.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也需要去雄→套袋→传粉→套袋处理吗?
提示:单性花只有雌蕊或雄蕊,不需要进行去雄,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套袋→传粉→套袋。
7.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是否都需要套袋?
提示: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其目的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任务二 下图是孟德尔对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所做的实验,如何判断高茎是显性性状?
提示:纯合高茎和矮茎杂交,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高茎),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矮茎)。
任务三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根据相对性状的概念,对下列实例进行分析判断,并说明理由。
(1)狗的长毛与兔的短毛。


(2)玉米的早熟与晚熟。
提示:不是。狗与兔不属于同一种生物。
提示:是。早熟与晚熟是玉米成熟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根据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若F2共获得20株豌豆,矮茎个体一定是5株吗?说明原因。



(2)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该现象属于性状分离吗?为什么?



提示:不一定。样本数量太少,不一定完全符合3∶1的分离比,孟德尔实验中的比例是在实验材料足够多的情况下得出的。
提示:不属于。因为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1.杂交实验步骤
人工异花传粉过程:
2.杂交实验中几个重要概念
(1)
(2)
(3)交配类
方式 含义 表示式
杂交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的方式 AA×aa
Aa×AA
自交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的方式 AA×AA
Aa×Aa
测交 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Aa×aa
正交与 反交 若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正、反交是相对而言的 正交:甲(♀)×
乙(♂)
反交:甲(♂)×
乙(♀)
3.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设A、B为一对相对性状)
(1)定义法(杂交法)
①若A×B―→子代全A,则A为显性,B为隐性。
②若A×B―→子代全B,则B为显性,A为隐性。
③若A×B―→子代既有B,又有A,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只能采用自交法。
(2)自交法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重点笔记】
1.相对性状的区分要抓住两“同”,一“不同”
(1)两个“同”: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
(2)一个“不同”: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同种生物)的高茎和矮茎(同一性状,高度不同)为一对相对性状。
2.两性花与单性花的区分
(1)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的花。
(2)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雄蕊的花。
3.豌豆为雌雄同株植物,进行自花传粉,自然状态下都是自交。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人工杂交,在花粉未成熟时人工去雄并套袋。
4.F2中高茎和矮茎的数量比为3∶1,该数值是统计分析的结果,统计数量越多越接近3∶1,否则可能偏离这一比例。
1.(合格考)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杂交时,需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
B.自交时,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
C.杂交时,需在花粉成熟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D.人工授粉后,应套袋
答案:C
解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植物,要想实现不同个体的杂交,必须对母本去雄,避免自花传粉,而对母本去雄一定要在花粉成熟前去除全部雄蕊,只保留雌蕊。
2.(合格考)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乔丹的身高和体重
B.豌豆的圆粒和黄色
C.兔子的长毛和黑毛
D.水稻的高秆和矮秆
答案:D
解析:乔丹的身高和体重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豌豆的圆粒和黄色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兔子的长毛和黑毛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水稻的高秆和矮秆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3.(等级考)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人工授粉,实现了亲本间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须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用豌豆做杂交实验需要高茎豌豆作父本,矮茎豌豆作母本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答案:D
解析:进行实验时,要考虑雌蕊和雄蕊的发育程度,在花蕾期雌蕊未成熟时进行去雄、套袋,待雌蕊成熟时进行人工授粉,以确保实现亲本杂交,A、B错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不一定要以高茎豌豆作父本,矮茎豌豆作母本,C错误;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这样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D正确。
学习主题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任务一 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假说,再进行实验验证,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提出怎样的假说来解释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提出的问题是:F1只表现高茎,但F2同时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豌豆,且性状分离比是高茎∶矮茎=3∶1。
提出的假说:①遗传因子决定生物的性状;②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③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中,如果有一条不满足,例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的,则F2会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提示:不会。
3.如果一次获得的子代个体数量过少,F2中的性状分离比会怎样?
提示:F2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4.F2高茎豌豆中,杂合子理论上占多大比例?
提示:理论上高茎豌豆中,杂合子Dd占2/3。
任务二 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孟德尔选择了子叶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其中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下面是孟德尔用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子一代(F1)自交,实验遗传图解如下:
1.图中Y、y两种雄配子的数目是否相等?雄配子Y与雌配子Y数目是否相等?
提示:Y、y两种雄配子的数目是相等的;但是由于雄配子要多于雌配子,所以雄配子Y要远多于雌配子Y。
2.表中①②③的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表现分别是怎样的?
提示:①和②均为Yy,表现为黄色子叶;③为yy,表现为绿色子叶。
3.F2代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F2代的子叶黄色豌豆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又分别是多少?
提示:F2代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分别是1/2和1/2;F2代的子叶黄色豌豆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分别是1/3和2/3。
任务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根据纯合子、杂合子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纯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2.纯合子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3.杂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杂合子。
提示:正确。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相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纯合子。
提示:错误。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全为杂合子。
提示:错误。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各占1/2。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数据
性状 显性 隐性 F2显性∶
隐性
茎的 高度 787 (高) 277 (矮) 2.84∶1
种子的 形状 5474 (圆滑) 1850 (皱缩) 2.96∶1
子叶的 颜色 6022 (黄色) 2001 (绿色) 3.01∶1
花的 位置 651 (腋生) 207 (顶生) 3.14∶1
花的 颜色 705 (红色) 224 (白色) 3.15∶1
豆荚的 形状 882 (饱满) 299 (不饱满) 2.95∶1
豆荚 颜色 428 (绿色) 152 (黄色) 2.82∶1
F2的性状分离比都接近3∶1
遗传图解的写法一般有两种:
(1)相交线法
(2)棋盘格法
1.杂交实验的解释过程(提出假说的过程)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如DD,dd);
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如Dd)。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概念辨析:纯合子和杂合子
(1)纯合子: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
(2)杂合子:指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
(3)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即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即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重点笔记】
1.规范的遗传图解需要写出哪些内容?
(1)在图解的左侧注明P、F1、F2……
(2)写出P、F1、F2等世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和遗传因子组成,以及除最后一代外的各世代产生配子的情况,方法是由亲本产生的配子得出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再由遗传因子组成确定其性状表现。
(3)写出最后一代(F1或F2等)的相关比例。
(4)用?、×表示交配类型,用箭头表示遗传因子在上下代之间的传递关系,用相交线或棋盘格的形式表示配子结合的情况。
2.误认为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由于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一个显性遗传因子和一个隐性遗传因子同时存在时,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表现出来,而隐性遗传因子所控制的性状被掩盖,并不表现,但是这个隐性遗传因子并没有受到影响,仍然能够遗传下去。当两个隐性遗传因子在一起时,它所控制的性状就表现出来。因此,不能说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一定不能表现。
3.相对性状中的性状表现并不都只有两种,还可能有多种。例如:人的ABO血型系统中有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性状表现。
1.(合格考)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  )
A.杂种F1自交后代会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
B.豌豆种子的圆粒和皱粒是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
C.形成下一代新的植株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植物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答案:A
解析:杂种F1自交后代会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是实验结果,不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如豌豆种子的圆粒和皱粒是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B正确;孟德尔认为形成下一代新的植株时,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C正确;孟德尔认为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如植物的花粉(或精子)中的遗传因子只有体细胞的一半,D正确。
2.(合格考)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植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比是(  )
A.雌配子∶雄配子=1∶1
B.雄配子A∶雌配子a=1∶1
C.雄配子∶雌配子=3∶1
D.雄配子比雌配子多
答案:D
解析: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其比例为1∶1,是指雄配子中A∶a=1∶1,雌配子中A∶a=1∶1。植物体产生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3.(等级考)孟德尔所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导致F2出现3∶1分离比的原因有(  )
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②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F2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⑤相对性状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且为完全显性
A.①②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①正确;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②正确;根据孟德尔的假说内容,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③正确;F2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的性状分离比,④正确;相对性状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且为完全显性,否则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⑤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4.(等级考)(不定项)下列关于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合子与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后代不一定是杂合子
B.两个杂合子杂交,产生的后代仍是杂合子
C.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后代性状会发生分离
D.杂合子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
答案:ACD
解析:两个杂合子杂交,其后代不一定是杂合子,如Aa×Aa,后代有1/4AA、1/4aa,即有1/2是纯合子。
强化落实 学业达标
网络建构
主干落实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自花传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在测交实验中,测交后代两种性状比为1∶1。
4.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
(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
(2)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高效课堂 实践运用
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猫的蓝眼和白毛
B.棉花的细绒和长绒
C.兔的身高和体重
D.豌豆花位置的腋生和顶生
答案:D
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猫的蓝眼和白毛、棉花的细绒和长绒、兔的身高和体重均不属于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豌豆花位置的腋生和顶生属于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
2.某病基因携带者(男)与该病患者(女)结婚,某同学将这对夫妇产生子代的情况绘制成遗传图解(如图),下列对该遗传图解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
A.漏写亲本的性状表现类型
B.漏写杂交符号“×”
C.卵细胞的类型应该只写一个a
D.错写F1的性状表现类型的比例
解析:书写遗传图解时,亲本的性状表现类型应注明,A不符合题意;亲本之间的杂交符号(×)不能缺少,B不符合题意;在遗传图解中,当生物体产生的生殖细胞类型相同时,只需写出一个,C不符合题意;F1的性状表现类型的比例是正确的,D符合题意。
答案:D
3.玉米的紫粒和黄粒是一对相对性状,某一品系X为黄粒玉米,若自花传粉,后代全为黄粒;若接受另一品系Y紫粒玉米的花粉,后代既有黄粒,也有紫粒。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紫粒是显性性状   B.黄粒是显性性状
C.品系X是杂种 D.品系Y是纯种
答案:A
解析:品系X自花传粉后代全为黄粒,说明品系X是纯种;接受品系Y紫粒玉米的花粉,后代有黄粒和紫粒,说明紫粒为显性性状,黄粒为隐性性状,品系Y是杂种。
4.杂合子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已有15株高茎,第16株豌豆的性状表现类型(  )
A.一定为矮茎 B.一定为高茎
C.是矮茎的可能性大 D.是高茎的可能性大
答案:D
解析:杂合子高茎豌豆自交,后代表型理论值是高茎∶矮茎=3∶1,即高茎的可能性为3/4,又因为自交后代彼此独立,互不影响,故第16株为高茎的可能性也为3/4,矮茎的可能性为1/4。
5.(不定项)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虽然假说能圆满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现象,但是假说不一定成立
B.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时,发现F2的性状分离比都是类似的
C.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主要假设是F1产生配子时,两个不同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解析:孟德尔认为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但没有提出雌雄配子数量相等的假设性解释,D错误。
答案:ABC
6.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___。
(2)操作①叫做________。
(3)操作②叫做________,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________,其目的是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4)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子一代(或F1),其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若将其种下去,则长成的植株表现为________茎。
矮茎豌豆
去雄
人工传粉
套袋处理
Dd

解析:如图是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其中①为去雄过程,②为人工异花传粉过程。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对作为母本的植株去掉雄蕊,且去雄要彻底)→套上纸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父本矮茎植株,是提供花粉的植株,母本即高茎植株,是接受花粉的植株。
(2)根据图示可知操作①是去雄,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自然授粉之前进行。
(3)操作②是人工传粉,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套袋处理,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4)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子一代,其遗传因子组成为Dd,若将其种下去,长成的植株表现为高茎。
疑难解答 全程培优
教材第2页 【问题探讨】
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共82张PPT)
第2课时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及分离定律的应用
课前自主预习案
夯基提能 分层突破
强化落实 学业达标
高效课堂 实践运用
疑难解答 全程培优
课前自主预习案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自主·预习·先知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模拟内容
用具或操作 模拟对象或过程
甲、乙两个小桶 __________
小桶内的彩球 __________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 雌雄配子的________
2.操作步骤
雌、雄生殖器官
雌、雄配子
随机结合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及分离定律
1.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_____。
(2)过程
测交
隐性纯合子 
D
d
d
1∶1
正确
2.分离定律
遗传因子
配子
成对的遗传因子
配子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效果·检测·定向
一、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
2.符合分离定律的遗传学实验并不一定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3.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
提示:× 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当二者相符时,假说就是正确的,不相符时,还需对假说进行修正,再进一步进行实验检验。


二、连线(将下面相对应的因果关系用线连接起来)
夯基提能 分层突破
课程标准
阐明有性生殖中遗传因子的分离使得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素养达成
1.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化抽象为形象,感知生命的神奇。(科学探究)
2.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出发,体会“假说—演绎法”,并学会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相关遗传实验的探究分析。(科学探究)
3.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科学思维)
4.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科学思维)
亲本若为显性纯合体和隐性个体,则子代会表现为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呢?
学习主题一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任务一 阅读教材P6“探究·实践”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模拟实验过程,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桶中放入数量相等的两种彩球的含义是:两种彩球分别模拟含有  、  两种遗传因子的配子,且F1产生的两种配子数量相等。
显性
隐性
2.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相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①抓取小球时应随机抓取;②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③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④重复多次。
3.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都是20个,这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吗?
提示:不符合。自然界中,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4.为什么每次把抓出的小球放回原桶并且摇匀后才可再次抓取?
提示:为了使代表雌、雄配子的两种彩球被抓出的机会相等。
5.彩球组合为Dd所代表的配子结合方式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一定相同。因为D(雄)+d(雌)→Dd,D(雌)+d(雄)→Dd。
任务二 观察分析教材P7图1-5,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用测交的方法能证明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2.测交实验除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外,能否测定其他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因为隐性个体所产生的配子中的遗传因子为隐性,它不会影响F1产生的配子中所含遗传因子的表达,所以测交后代的表型就决定于F1所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根据测交后代就可反映出F1产生配子的情况。
提示:能。
活动3 结合教材中自交、测交、杂交等方法的描述,完成下表。
目的 方法
确定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________
判断显隐性 ________
提高纯合度 ________
判断纯合子和杂合子 ________
测交
杂交、自交
连续自交
测交、自交 
1.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纸上谈兵)
2.测交实验: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实战训练)
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教材中的模拟实验设置的雌雄配子数目相同,不具有普遍性,实际上,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一般是雄配子的数量远超过雌配子的数量,因此,两个小桶中的彩球不必一样多,模拟雄性生殖器官的小桶中的彩球可以多一些,但每个小桶内两种彩球(D和d)的数量必须相等。
2.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目的
(1)测定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2)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强调:测交实验除上述两种作用外,还可用于验证分离定律及判断某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3.“假说—演绎法”中“假说”与“演绎”的内容
(1)属于假说的内容是“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是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
4.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相关数量关系
(1)F1(Dd)的配子种类和比例:2种(D、d),1∶1。
(2)F2遗传因子组成的种类和比例:3种(DD、Dd、dd),1∶2∶1。
(3)F2的性状种类和比例:2种(显性、隐性),3∶1。
(4)F1测交后代遗传因子组成的种类和比例:2种(Dd、dd),1∶1。
(5)F1测交后代性状的种类和比例:2种(显性、隐性),1∶1。
5.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1)测交法(已知显、隐性性状):
(2)自交法(已知或未知显、隐性性状):
当待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待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采用,但自交法较简便。
(3)鉴定纯合子、杂合子还可以用花粉鉴定法
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颜色。如果花粉有两种,且比例为1∶1,则被鉴定亲本为杂合子;如果花粉只有一种,则被鉴定的亲本为纯合子。
【重点笔记】
1.演绎推理过程不等于测交
演绎推理:属于理论指导过程,“想”“推测”测交实验结果。
测交实验: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进行实验验证,属于实验过程,即“做”测交实验。
2.杂交后代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若子代数目较少,则无法确定显隐性关系。
1.(合格考)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取统计过的小球都要重新放回桶内,其原因是(  )
A.保证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 B.避免小球的丢失
C.小球可能再次使用 D.避免人为误差
答案:A
解析:小球重新放回小桶能保证每次抓取小球时,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小球),且还要重复抓取多次,以减少实验误差。
2.(合格考)在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中,“演绎推理”过程指的是(  )
A.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B.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提出“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根据成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说,推断出F1有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
D.根据成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说,设计测交实验并推断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
答案:D
解析: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提出“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也属于假说内容;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在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另外,孟德尔没有提出基因型的说法;演绎是指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
3.(合格考)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和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  )
A.自交、杂交和测交
B.测交、自交和杂交
C.杂交、自交和测交
D.杂交、测交和自交
答案:C
解析: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利用豌豆进行实验时发现的,实验时先让豌豆杂交获得F1,再让F1自交得F2,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说,通过测交实验验证其假说的正确性。
4.(合格考)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②F2性状分离比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D
解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过程中,纯种高茎豌豆×纯种矮茎豌豆→F1为杂合子,F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为1∶1,①正确;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②错误;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③正确;亲本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只有一种表型,④错误。
5.(等级考)采用下列哪一组方式,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遗传因子组成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答案:B
解析:可以利用测交来鉴定白羊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来区分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纯合子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可通过连续自交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可通过测交检验杂种F1的遗传因子组成。
6.(等级考)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F1×隐性类型→测F1遗传因子组成
B.通过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F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性状表现反向推知的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答案:D
解析:测交必须是利用隐性纯合子与被检验对象杂交,目的是通过分析其后代以推知其遗传因子的组成。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对象是F1,其遗传因子组成决定了基因分离定律的正确与否。
学习主题二 分离定律的实质、验证方法及应用
任务一 观察下列图示,请思考: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①~④中哪一幅?




2.图示基因分离过程适用范围如何?


提示:③可揭示分离定律的实质。
提示:该现象只发生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时核基因的遗传。
任务二 运用分离定律解决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正推类型和逆推类型。亲代遗传因子的组成、性状的表现及其比例正推、逆推子代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其比例。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其比例(正推类型),请完善下表:
亲本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 子代性状表现
AA×AA ________ ________
AA×Aa AA∶Aa=1∶1 ________
AA×aa ________ ________
Aa×Aa AA∶Aa∶aa= ∶____∶____ 显性∶隐性=______
Aa×aa Aa∶aa=______ 显性∶隐性=______
aa×aa ______ 全为隐性
AA 
全为显性
全为显性
Aa
全为显性
1
2
1
3∶1
1∶1
1∶1
aa
任务三 思考回答两种自交类型的相关问题。
1.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杂合子、纯合子、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2.杂合子Aa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自交n代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提示:杂合子比例为,纯合子比例为1-,显性纯合子比例=隐性纯合子比例=[1-]×1/2。
提示:纯合子比例为(2n-1)/(2n+1),杂合子比例为2/(2n+1)。
任务四 思考回答两种随机交配类型的相关问题。
1.杂合子Aa连续随机交配n次,杂合子、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2.杂合子Aa连续随机交配n代,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提示:杂合子比例为1/2,显性纯合子比例为1/4,隐性纯合子比例为1/4。
提示:纯合子比例为n/(n+2),杂合子比例为2/(n+2)。
1.分离定律的实质

2.自交与自由交配的计算
(1)自交的计算
杂合子(Dd)连续自交的相关计算:
纯合子、杂合子所占比例的坐标曲线图
(2)自交淘汰的计算
原则:计算―→合并→淘汰→系数转换
(3)自由交配的计算
如:一个群体有1/3DD和2/3Dd,计算自由交配所产生的后代的情况?
方法①:组合法
方法②:配子法
1.分离定律
(1)适用范围: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只适用于性状由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控制的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
(3)实质:形成配子时,细胞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2.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
验证方法 结论
自交法 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3∶1,则符合分离定律
测交法 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则符合分离定律
花粉 鉴定法 花粉有两种性状表现,比例为1∶1,则符合分离定律
特别提醒:上述方法均可验证分离定律,但有的操作简便,如杂合子自交法;有的在短时间内可作出判断,如花粉鉴定法;对于动物,常用测交法,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
3.运用分离定律解决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的方法
(1)亲代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
(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
4.用分离定律进行概率计算的方法
(1)用分离定律进行概率计算时要注意两个法则的运用
①加法法则:如果两个事件是相互排斥的,那么出现这一事件和另一事件的概率是两个事件的概率之和。
②乘法法则: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是它们各自概率的乘积。
(2)概率计算中的常用方法
①用经典公式计算:概率=某性状或遗传因子组合数/总性状或组合数。一般呈现方式为分数或百分数,如AA∶Aa=1∶2,则Aa的概率为2/3。
②用配子的概率计算: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是由雌、雄配子共同决定的,因此,利用雌、雄配子出现的概率及乘法定理和加法定理,可以计算后代中某种遗传因子组成(或性状表现类型)出现的概率。
3.应用
【重点笔记】
澄清对分离定律理解及应用的两个易错点
(1)杂合子(Aa)产生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2)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针对完全显性)。原因如下:
①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数目较少,不一定符合该比例。
②某些致死遗传因子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纯合致死、显性纯合致死等。
1.(合格考)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表型比为3∶1
B.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为1∶1
C.F2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
D.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答案:B
解析:F2表型的比为3∶1,是性状分离比,不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A错误;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配子的比为1∶1,这能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B正确;F2基因型的比为1∶2∶1,是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只能体现子二代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不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C错误;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可以检测F1的基因型,但不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2.(等级考)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A
解析:验证分离定律可通过下列几种杂交实验及结果获得:①显性纯合子和隐性个体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③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可知,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并不影响实验结论。验证分离定律时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易于区分,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3.(合格考)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也正常,但男方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妹妹,女方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哥哥,这对夫妇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  )
A. 1/4      B.1/9
C.4/9 D.1/16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双亲正常,生有患白化病的孩子,可推知白化病为隐性性状,相关遗传因子用A、a表示。男方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妹妹,则男方父母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其后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是1/4AA、1/2Aa、1/4aa,而男方表现正常,其遗传因子组成不会是aa,只可能是AA或Aa,且两者的比例为1∶2,因此他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概率为2/3;同理,女方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概率也为2/3。他们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2/3)×(2/3)×(1/4)=1/9。
4.(合格考)将具有一对遗传因子的杂合子逐代自交,在F3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A.1/8 B.7/8
C.7/16 D.9/16
答案:B
解析:依据分离定律写出遗传图解。
F3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7/8。
5.(等级考)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D、d基因控制),现有一批基因型为DD与Dd的高茎豌豆,两者的数量之比是3∶1,自然状态下其子代中基因型为DD、Dd、dd的数量之比为(  )
A.13∶2∶1 B.49∶14∶1
C.1∶2∶1 D.9∶6∶1

答案:A
解析:基因型为DD与Dd的高茎豌豆,两者的数量比为3∶1,自然状态下,豌豆是自花受粉。只有Dd的后代出现dd。因为Dd×Dd→1/4DD∶1/2Dd∶1/4dd,所以后代矮茎豌豆dd的概率:1/4(Dd在群体中所占的概率)×1/4dd(Dd自交后代dd所占的概率)=1/16;Dd的概率为1/4×1/2=1/8,DD的概率为3/4+1/4×1/4=13/16,因此子代中基因型为DD、Dd、dd的数量之比为13∶2∶1,A正确。
强化落实 学业达标
网络建构
主干落实
1.纯合子自交后代仍为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2.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高效课堂 实践运用
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C.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答案:B
解析:孟德尔那个时代还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B符合题意。
2.下列关于性状显隐性或纯合子与杂合子判断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只有甲→甲为显性性状
B.甲×甲→甲+乙→乙为隐性性状
C.甲×乙→甲∶乙=1∶1→甲为显性性状
D.花粉鉴定法:只有一种花粉→纯合子,至少两种花粉→杂合子
答案:C
解析:甲×乙→只有甲→甲为显性性状,这是显性性状的概念,A正确;甲×甲→甲+乙→乙为隐性性状,用性状分离的概念可判断显隐性,B正确;测交实验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C错误;花粉鉴定法:只有一种花粉→纯合子,至少两种花粉→杂合子,用配子法判断纯合子与杂合子,D正确。
3.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其原因是(  )
A.甜是显性 B.非甜是显性
C.相互混杂 D.相互选择
答案:B
解析: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时能进行相互传粉,玉米既可进行自花传粉,也能进行异花传粉。假设玉米的非甜、甜性状分别由A、a基因控制,甜玉米果穗上有甜和非甜两种籽粒:aa
aa(甜),aa×AA→Aa(非甜),非甜玉米果穗上只有非甜一种籽粒:AA AA(非甜),AA×aa→Aa(非甜),与题意相符,该假设成立。
4.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已知男方父亲患白化病(隐性遗传病),女方父母正常,但其弟弟患白化病,那么这对夫妇生出患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  )
A.1/4 B.1/6 C.1/8 D.1/12
答案:B
解析: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用A、a这对基因表示。根据题意可以知道,男方父亲患白化病(aa),因此表现正常的男方遗传因子组成为Aa;又因为女方的弟弟也患白化病(aa),女方父母正常,因此女方的双亲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则表现正常的女方的遗传因子组成为1/3AA或2/3Aa。则这对夫妇生出患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2/3×1/4=1/6。
5.大豆的花色由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下表是大豆花色的3个遗传实验及实验结果,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合 亲代性状表现 F1的性状表现和植株数目 紫花 白花
一 紫花×白花 1580 0
二 紫花×紫花 1218 403
三 紫花×白花 810 806
(1)根据组合________可判断________为隐性性状。
(2)组合一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和________,F1紫花植株产生的配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
(3)组合二F1的紫花植株中纯合子占________。
(4)请画出组合三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配子)
一、二
白花
AA
aa
A、a
1/3
遗传图解:
解析:(1)据组合一:紫花×白花,子代全为紫花,紫花为显性,白花为隐性;据组合二:紫花×紫花,子代紫花∶白花=1218∶403=3∶1,紫花为显性,白花为隐性。
(2)据问题(1)可知,紫花为显性,白花为隐性。组合一:紫花(A-)×白花(aa),子代全为紫花(A-),故组合一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和aa,F1紫花(Aa)植株产生的配子的遗传因子组成A、a。
(3)组合二:紫花(A-)×紫花(A-),子代紫花:
白花=1218∶403=3∶1,故组合二亲本的遗传因
子组成为Aa和Aa,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1AA(紫花)、
2Aa(紫花)、1aa(白花),F1的紫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3。
(4)组合三紫花(A-)×白花,F1紫花∶白花=1∶1,
故组合三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和aa,遗传图解
如下:
疑难解答 全程培优
教材第6页 【探究·实践】
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总的实验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为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量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符合统计规律。如果孟德尔当时只对F2中10株豌豆的性状进行统计,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是在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多,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是否合理还需实验验证。
教材第8页 【思维训练】
将获得的开紫花的植株连续自交几代,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开紫花的植株选育出来,单株种植后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开白花的植株。
教材第8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1)×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未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叫隐性性状,隐性性状不是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2)× 杂合子的自交后代能出现纯合子。如Dd个体自交后代中会出现DD个体和dd个体。
2.A 设人眼虹膜的褐色和蓝色分别由遗传因子A和a控制,根据题意可知,这个褐眼女人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蓝眼男人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他们结婚所生的后代为蓝眼(aa)的可能性是1/2。
3.(1)白色 黑色 (2)性状分离 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二、拓展应用
1.(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支链淀粉合成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直链淀粉合成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验证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
2.(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配种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3.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进行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自花传粉,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易于观察和统计实验结果。
4.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共67张PPT)
第1课时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
课前自主预习案
夯基提能 分层突破
强化落实 学业达标
高效课堂 实践运用
疑难解答 全程培优
课前自主预习案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自主·预习·先知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过程与结果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9∶3∶3∶1
2.分析
(1)性状的显隐性
黄色
圆粒
绿色
皱粒
(2)相对性状的分离比
3∶1
3∶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_____________控制。
(2)F1产生配子时,____________彼此分离,______________可以自由组合。
(3)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___种,且数量相等。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的。
两对遗传因子
每对遗传因子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
4
随机
2.遗传图解
(1)过程图解
YR
yr
YyRr
YYRr
YyRr
黄色皱粒
黄色皱粒
YyRr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2)F2中各种性状表现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
①双显型(黄色圆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显一隐型
③双隐型(绿色皱粒):______。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效果·检测·定向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的表现型与亲本中黄色圆粒作为母本还是父本无关。(  )
2.杂种F1(YyRr)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
3.纯合的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豌豆杂交,F2中重组类型比例为3/8。(  )

提示:× F1会产生4种,多个配子。
提示:× 纯合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杂交,F2中重组类型比例为5/8。
4.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基因型有4种,比例为9∶3∶3∶1。(  )
提示:×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表现型有4种,基因型有9种。
夯基提能 分层突破
课程标准
阐明有性生殖中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表现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素养达成
1.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过程的分析,学会用先分离再组合的方法分析问题。(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2.通过遗传图解理解孟德尔所做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并能规范、熟练地书写遗传图解。(科学思维)
现代舞之母邓肯和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有一段故事,流传了很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邓肯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却回信说:“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请问邓肯和萧伯纳所说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吗?
学习主题一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任务 仔细观察分析教材P9图1-6,回答下列问题:
1.由P→F1可推断黄色和圆粒为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为隐性性状;若只根据F1→F2能否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提示:能。分别从粒色和粒形上看,F2中均出现不同于F1的性状,即绿色和皱粒,因此F1自交时出现了性状分离,由此可判断F1的性状即黄色和圆粒为显性性状,F2中新出现的性状即绿色和皱粒为隐性性状。
2.F2中,新的性状组合(即重组类型)有哪些?所占比例为多少?
提示:重组类型有2种,即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二者均占3/16,所以重组类型所占比例共计3/8。
3.实验中若选用纯种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豌豆作亲本,F1表现怎样的性状?F2中重组类型和所占比例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F1的性状仍为黄色圆粒;亲本改变后F2重组类型为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比例分别为9/16和1/16,此时重组类型共占5/8。
师说核心2.(1)图示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两对相对性状是指粒色(黄色和绿色)和粒形(圆粒和皱粒)。
2.实验过程及分析如下:
(1)实验过程图见【图文联动】(2)结论
(3)分析
综合分析两对相对性状:
黄色圆粒:(3/4)×(3/4)=9/16;
绿色圆粒:(1/4)×(3/4)=3/16;
黄色皱粒:(3/4)×(1/4)=3/16;
绿色皱粒:(1/4)×(1/4)=1/16。
即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1。
【重点笔记】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亲本:必须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
2.F1的性状:均为双显性状。
3.F2中的性状表现及比例:
双显∶一显一隐∶一隐一显∶双隐=9∶3∶3∶1。
4.重组类型及比例:
(1)明确重组类型的含义:重组类型是指F2中与亲本(不是F1)性状表现不同的个体,而不是基因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
(2)若亲本不同,则F2中重组类型和比例也不同。
①若亲本为纯种黄色圆粒×纯种绿色皱粒,F2中的重组类型为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其比例为6/16。
②若亲本为纯种黄色皱粒×纯种绿色圆粒,F2中的重组类型为黄色圆粒(9/16)和绿色皱粒(1/16),其比例为10/16。
1.(合格考)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于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C.F1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雌配子和雄配子
D.F2有4种表型和6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孟德尔对F2中不同相对性状之间发生自由组合的解释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配子随机结合,则F2中有4种表型和9种基因型。
2.(合格考)孟德尔用豌豆做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不必考虑的是(  )
A.亲本的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
B.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
答案:D 
解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正反交的结果是一样的。
3.(等级考)孟德尔选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对黄色圆粒豌豆进行去雄,采集绿色皱粒豌豆的花粉
B.豌豆的黄色和绿色是指子叶的颜色而不是种皮的颜色
C.F2中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豌豆占总数的7/16
D.对每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F2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B
解析:孟德尔选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中,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所以黄色圆粒豌豆既可作为母本也可作为父本,A错误;豌豆的黄色和绿色是指子叶的颜色,而种皮的颜色由当代母本基因型决定,B正确;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了亲本的性状组合(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也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其中,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占总数的6/16,C错误;孟德尔对每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即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D错误。
4.(等级考)如图表示豌豆杂交实验中F1自交产生F2的结果统计。对此,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个结果能够说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
B.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之一是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自由组合
C.根据图示结果不能确定F1的表现类型和遗传因子组成
D.根据图示结果不能确定亲本的表现类型和遗传因子组成

答案:C
解析:根据F2中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可以判断黄色对绿色为显性,根据F2中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可以判断圆粒对皱粒为显性,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之一是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A、B正确;可以根据图示确定F1的表现类型(黄色圆粒)和遗传因子组成,C错误;亲本的表现类型和遗传因子组成有两种情况,可能是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也可能是纯合的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D正确。
学习主题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任务一 仔细观察教材P11图1-8,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单独分析一对相对性状和同时分析两对相对性状时,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填写下表)
F1 Yy Rr YyRr
配子
比例
Y、y
R、r
YR、Yr、yR、yr
1∶1
1∶1
1∶1∶1∶1
2.根据上表的分析,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能产生几种配子?


提示:8种。
3.尝试归纳生物个体所产生配子种类数与其含有的等位基因对数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某一基因型的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种类数等于2n种(n代表等位基因对数)。
4.F1产生的雌雄配子是随机结合的,当雄配子1/4Yr与雌配子1/4YR结合后,形成的个体基因型是怎样的?在F2中所占比例为多少?
提示:配子Yr与YR结合后,形成的个体基因型为YYRr。所以该基因型在F2中所占比例为1/4×1/4=1/16。
任务二 仔细观察教材P10图1-7及P11图1-8,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F2的重组类型中纯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什么?占重组类型的比例为多少?

提示:YYrr、yyRR;1/3。
2.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所占比例是多少?F2的绿色圆粒豌豆中杂合子所占比例是多少?

提示:1/16;2/3。
3.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中,种子的黄色与绿色,圆粒和皱粒,它们的分离相互之间有影响吗?它们还能各自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吗?
提示:没有相互影响。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因此豌豆的粒形(圆粒与皱粒)、粒色(黄色与绿色)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没有相互影响,而且它们的遗传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4.若孟德尔从F2中收获了绿色皱粒豌豆3 000粒,按理论计算,同时收获的黄色圆粒豌豆有多少粒?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有多少粒?
提示:27 000粒;3 000粒。
图1
图2
图3
图4
提出假说,解释现象:
1.实验分析图见【图文联动】图1
2.相关结论
(1)双显性状(黄色圆粒)可用直角三角形A的三条边表示,占9份,共有4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比例为1YYRR∶2YYRr∶2YyRR∶4YyRr。
(2)一显一隐性状(黄色皱粒)可用直角三角形B的三个角表示,占3份,有2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比例为1YYrr∶2Yyrr。
(3)一隐一显性状(绿色圆粒)可用直角三角形C的三个角表示,占3份,有2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比例为1yyRR∶2yyRr。
(4)双隐性状(绿色皱粒)占1份,1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即yyrr。所以,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5)F2共有16种组合,9种遗传因子组成,4种性状表现。
①遗传因子组成:见【图文联动】图2
②性状表现:见【图文联动】图3
③对F1配子类型的分析:
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4种:YR∶Yr∶yR∶yr=1∶1∶1∶1,图解见【图文联动】图4
【重点笔记】
1.F2中9∶3∶3∶1分离比成立的条件
(1)亲本必须是纯种。
(2)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3)配子全部发育良好,后代存活率相同。
(4)所有后代都应处于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5)材料丰富,后代数量足够多。
2.亲本不同,F2中重组类型及其比例也不同
(1)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3/16+3/16=6/16。
(2)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1/16+9/16=10/16。
1.(合格考)对纯合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F1能产生4种比例相同的雌配子和雄配子
B.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于3∶1,与分离定律相符
C.F2中重组类型占5/8
D.F2出现4种表型的个体,且比例为9∶3∶3∶1
答案:C
解析∶F1能产生雌雄各4种基因型不同的配子,4种配子比例相同,A正确;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3∶1,与分离定律相符,B正确;F2中的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为重组类型,所占比例为3/8,C错误;F2出现4种表型的个体,且比例为9∶3∶3∶1,D正确。
2.(等级考)孟德尔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针对F2中出现两种新类型提出的假设是(  )
A.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不相同
B.F1全部为显性性状,F2中有四种表现类型,且比例为9∶3∶3∶1
C.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将产生四种表现类型不同的后代,且比例为1∶1∶1∶1
D.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A错误;F1全部为显性性状,F2中有四种表现类型,且比例为9∶3∶3∶1,这是实验现象,不是提出的假设,B错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将产生四种表现类型不同的后代,且比例为1∶1∶1∶1,这是演绎推理,不是提出的假设,C错误;针对F2中出现两种新类型提出的假设: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D正确。
3.(等级考)孟德尔在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纯种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数量比为9∶3∶3∶1,与F2出现这种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
A.亲本必须是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且比例为1∶1∶1∶1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F1的雌、雄配子结合后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答案:A
解析:亲本既可以选择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也可以选择纯种的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
强化落实 学业达标
网络建构
主干落实
1.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共有9种遗传因子组成,4种性状表现,比例为9∶3∶3∶1。
2.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无论正交、反交,F1都是黄色圆粒,F2中出现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这四种性状表现比例接近于9∶3∶3∶1。
3.孟德尔在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中认为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F1可以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是随机结合的。
高效课堂 实践运用
1.在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类型,其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
A.F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F1的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D.必须有足够数量的F2个体
答案:B
解析:在F1自交的过程中,4种比例相等的雄配子与4种比例相等的雌配子随机结合,形成16种合子,其中9种合子发育成黄色圆粒,3种合子发育成黄色皱粒,另3种合子发育成绿色圆粒,1种合子发育成绿色皱粒,其比例为9∶3∶3∶1;在豌豆花中,雌配子的数量远远少于雄配子的数量,因此在F1自交的过程中,雌、雄配子的数量之间没有对等关系;保证F2中有足够数量的个体是为了提高概率统计的准确性。
2.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B.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
C.F1中控制两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相互融合
D.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遗传因子组成和4种性状表现
答案:C
解析: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雌(雄)配子数量比接近1∶1∶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遗传因子组成和4种性状表现,故C项错误。
3.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F1产生的YR雌配子和YR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C.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D.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解析:F1产生4种配子,不是4个;F1产生4种雄配子和4种雌配子,YR∶yR∶Yr∶yr=1∶1∶1∶1,4种雄配子和4种雌配子可以随机结合,但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自由组合是指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
答案:D
4.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表明,子叶颜色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形状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小明想重复孟德尔的实验,他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P1)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P2)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的性状表现如图所示,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都是皱粒
B.①、②、③、④都是黄色
C.④的基因型与P2相同
D.①、②、③都是新的性状组合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的基因型依次为YYrr、Yyrr、Yyrr、yyrr,表型均为皱粒,A正确;①、②、③均为黄色,④为绿色,B错误;亲本P2的基因型为yyrr,与④的基因型相同,C正确;①、②、③均为黄色皱粒,是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D正确。
5.豌豆种子的子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基因Y、y控制,形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基因R、r控制(其中Y对y为显性,R对r为显性)。某一科技小组在进行遗传实验时,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发现后代有4种表型,对每对相对性状作出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定律。
(2)亲代基因型:黄色圆粒为________,绿色圆粒为________。
(3)杂交后代中纯合子的表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杂交后代中黄色皱粒占________。
(5)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
(6)在杂交后代中非亲本类型的性状组合占________。
(7)若将子代中的黄色圆粒豌豆自交,理论上讲后代中的表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离
YyRr
yyRr
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1/8
25
1/4
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5∶5∶3∶1
解析: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基因的遗传规律,但对每对基因来说,仍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本题中,由于子代中圆粒和皱粒的比例是3∶1,黄色和绿色的比例是1∶1,故亲本的基因型中黄色圆粒应是YyRr、绿色圆粒是yyRr,然后根据遗传的基本定律分别计算出相应的结果;最后一个小题要特别注意,F1的黄色圆粒中有两种基因型:YyRR和YyRr,且两者的比例为1∶2,即前者占1/3,后者占2/3。在统计它们自交后代的表型比例时,应该乘上该系数,即1/3YyRR[1/3(3/4黄圆和1/4绿圆)]、2/3YyRr[2/3(9/16黄圆、3/16黄皱、3/16绿圆和1/16绿皱)],结果出现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5∶5∶3∶1的比例。
6.根据遗传学研究知道,家兔的毛色是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其中,基因A决定黑色素的形成,基因B决定黑色素在毛皮内的分散(黑色素的分散决定了灰色性状的出现);没有黑色素的存在,就谈不上黑色素的分散。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工作者选用纯合的家兔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请分析上述杂交实验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控制家兔毛色的两对遗传因子在遗传方式上______(填“是”或“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2)F2中灰色家兔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多有______种,黑色家兔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_。
(3)F2白色家兔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中杂合子占________。
(4)育种时,常选用某些纯合的黑色家兔与纯合白色家兔进行杂交,在其后代中全部表现为灰色兔,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此过程。

AABB、aabb

4
AAbb或Aabb
aaBB、aaBb、aabb
2/3
解析:(1)同时有A与B遗传因子时显灰色,有A遗传因子无B遗传因子显黑色,无A遗传因子显白色,即灰色家兔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_B_,黑色家兔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_bb,白色家兔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_ _。图中F2中三种性状表现的比例为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亲本均为纯合子,其中灰色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白色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由于F2中三种性状表现的比例为9∶3∶4,是“9∶3∶3∶1”的变式,所以两对遗传因子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依题意,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F2中灰色家兔遗传因子组成有AaBb、AABb、AaBB、AABB,最多有4种,黑色家兔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或Aabb,共2种。(3)F2中白色家兔的遗传因子组成有aaBB、aaBb、aabb共3种,其中与亲本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为1/3aaBB和2/3aaBb,其中杂合子aaBb占2/3。(4)纯合的黑色家兔遗传因子组成是AAbb,当纯合白色家兔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BB时,二者杂交子代全为灰兔,遗传图解见答案。
疑难解答 全程培优
教材第9页 【问题探讨】
1.决定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对决定种子形状的遗传因子不会有影响。
2.黄色的豌豆不一定是饱满的,绿色的豌豆不一定是皱缩的。
教材第10页 【旁栏思考题】
1.从数学角度看,(3∶1)2的展开式为9∶3∶3∶1,即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对性状进行单独分析,如单独考虑圆粒和皱粒或黄色和绿色时,其性状的数量比分别是圆粒∶皱粒≈3∶1,黄色∶绿色≈3∶1,即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这说明两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3∶1)2。
2.亲代为黄色皱粒(YYrr)和绿色圆粒(yyRR)时,也可以得到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共79张PPT)
第2课时 两对相对性状的
杂交实验(2)
课前自主预习案
夯基提能 分层突破
强化落实 学业达标
高效课堂 实践运用
疑难解答 全程培优
课前自主预习案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自主·预习·先知

一、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演绎
推理
1.验证方法:________。
测交法
2.遗传图解

(1)由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可推知:
①杂种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
②杂种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
(2)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可证实:
①F1产生____种类型且比例______的配子。
②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________。
YyRr
yyrr
YR
Yr
yR
yr
yr
1∶1∶1∶1
YyRr 
1∶1∶1∶1
4 
相等
分离
自由组合
二、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
配子
互不干扰
同一性状
自由组合
三、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实验选材方面:选择________作为实验材料。
2.对生物性状分析方面:先研究_____性状,再研究______性状。
3.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方面:运用了________方法。
4.实验的程序方面:提出问题―→实验―→分析―→____(解释)―→验证―→总结规律。
四、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________。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________。
3.等位基因:控制________的基因。
豌豆
一对
多对
统计学
假设
性状
基因组成
相对性状
五、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在育种工作中,用_________的方法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________组合在一起,再筛选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
2.在医学实践中,根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某些遗传病在后代中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的推断,从而为________提供理论依据。
杂交育种 
优良性状
遗传咨询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效果·检测·定向
一、连线(将下列名词与其所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测交实验结果只能证实F1产生配子的种类,不能证明不同配子间的比例。(  )
2.孟德尔在以豌豆为材料所做的实验中,通过杂交实验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假设进行解释,再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
提示:× 测交实验能检测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3.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AABb。(  )
4.F1(YyRr)产生的YR卵细胞和YR精子数量之比为1∶1。(  )

提示:× 一般精子的数量远远多于卵细胞。
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
6.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组合方式有9种。(  )
×
×
夯基提能 分层突破
课程标准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素养达成
1.用假说—演绎法推理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分析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培养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能力。(科学思维)
2.探究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方面的应用,培养设计和分析实验能力。(科学探究)
3.结合实例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他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社会责任)
4.运用遗传定律知识指导农牧业生产,检测和预防遗传病。(社会责任)
学习主题一 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及定律的内容
任务一 仔细观察教材P11图1-9,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为了验证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设计了怎样的实验?
提示:设计了测交实验:F1(YyRr)与双隐性纯合子(yyrr)交配。
2.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有哪些作用?
提示:①测定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②测定F1遗传因子的组成;③判定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
3.测交实验中,子代出现4种比例相等的表现类型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F1是双杂合子,能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且对性状的决定无影响。
4.若两亲本杂交,后代表现类型比例为1∶1∶1∶1,据此能否确定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不能。当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aabb或Aabb×aaBb时,其后代性状类型比例均为1∶1∶1∶1,仅依据此比例不能确定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5.从测交亲本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测交可以确定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提示:测交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对F1个体产生的配子所决定的性状没有影响,所以测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及比例与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相符。
6.若测交后代有两种性状,且数量之比为1∶1,试分析F1的基因型。
提示:由于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yr,所以测交后代的性状与比例由F1决定,由于后代有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说明F1能够产生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其基因型为yyRr或Yyrr或YYRr或YyRR。
任务二 观察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
2.若将图中植株测交,则选用的个体基因型为        ,
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
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AB∶Ab∶aB∶ab=1∶1∶1∶1
aabb
AaBb∶Aabb∶aaBb∶aabb=1∶1∶1∶1
双显∶一显一隐∶一隐一显∶双隐=1∶1∶1∶1
1.设计实验,演绎推理(纸上谈兵)
2.测交实验: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实战训练)
杂种子一代黄色圆粒×绿色皱粒隐性纯合子
性状组合 黄色 圆粒 黄色 皱粒 绿色 圆粒 绿色
皱粒
实际籽 粒数  F1作母本 31 27 26 26
F1作父本 24 22 25 26
不同性状的数量比 1 ∶ 1 ∶ 1 ∶ 1 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的比较
项目 分离定律 自由组
合定律研究性状 一对 两对或两对以上
等位基因 一对 两对或两对以上
遗传实质 等位基因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F1 等位基因对数 1 n(n≥2)
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2 1∶1 2n
(1∶1)n
F2 配子组合数 4 4n
基因型种类 3 3n
表型种类 2 2n
表型比 3∶1 (3∶1)n
F1测交子代 基因型种类 2 2n
表型种类 2 2n
表型比 1∶1 (1∶1)n
理清遗传规律相关概念的联系
1.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目的
①测定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②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③判定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
(3)结果及结论
①F1的基因型为YyRr。
②F1产生四种配子YR∶Yr∶yR∶yr=1∶1∶1∶1。
③证实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
(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的细胞核遗传。
(2)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遗传。
(3)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重点笔记】
1.熟记子代性状表现及比例倒推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
子代性状表现比例 亲代遗传因子组成
3∶1 Aa×Aa
1∶1 Aa×aa
9∶3∶3∶1 AaBb×AaBb
1∶1∶1∶1 AaBb×aabb或Aabb×aaBb
3∶3∶1∶1 AaBb×aaBb或AaBb×Aabb
2.自由组合定律的“三性”
(1)同时性: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与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同时进行。
(2)独立性: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与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3)普遍性:自由组合定律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普遍性。
1.(合格考)测交法可用来检验F1是不是纯合子,其关键原因是(  )
A.测交子代出现不同的表型
B.测交不受其他花粉等因素的影响
C.与F1进行测交的个体是隐性纯合子
D.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直接反映F1的配子类型及比例
答案:D
解析:用测交实验来检测F1是不是纯合子,是将F1和隐性纯合子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且对性状的决定无影响,所以,子代表型及比例能直接反映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D正确。
2.(合格考)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图中哪个过程(  )
AaBb1AB∶1Ab∶1aB∶1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9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4种性状组合
A. 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自由组合定律是在个体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图中①表示AaBb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配子(1AB∶1Ab∶1aB∶1ab),即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A与a,B与b)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A与B,A与b,a与B,a与b)自由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配子。
3.(合格考)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
A.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
B.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C.先研究遗传因子的行为变化,后研究性状分离现象
D.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
答案:C
解析: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A正确;孟德尔在研究过程中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B正确;孟德尔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即在观察和分析(性状分离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并进行验证,C错误、D正确。
4.(合格考)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②F2性状表现的比例 ③F1测交后代性状表现的比例 ④F1性状表现的比例 ⑤F2基因型的比例
A.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②⑤
答案:B
解析: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基因型为YyRr,性状表现只有1种,F1产生的配子类型有YR、Yr、yR、yr 4种,比例为1∶1∶1∶1。F1测交后代基因型为YyRr、Yyrr、yyRr、yyrr 4种,性状表现也为4种,比例为1∶1∶1∶1。
学习主题二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及解题思路
任务一 现有两种小麦,分别具有一种优良性状(如矮秆、抗病等),可采用下列育种程序进行作物育种:
PF1X
1.如果培育的优良性状是隐性的,则图中X如何操作?
提示:选出即可留种。
2.如果优良性状中为显性,则图中X如何操作?
提示: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活动2 人类多指(T)对正常指(t)为显性,正常(A)对白化(a)为显性,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一个家庭中,父亲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和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分别是?


提示:据题推知:父亲的基因型为TtAa,母亲的基因型为ttAa。用“分解法”可分析如下:
故后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2×1/4+1/2×3/4=1/2,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2×1/4=1/8。
任务三 结合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解,按表格的分类,写出下表中F2对应表型的基因型,尝试利用分离定律的思路计算相应表型所占比例,并举例说明。

表现型 基因型 比例
双显性 黄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单显性 黄皱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绿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双隐性 绿皱 ______ __________
YYRR、YyRR、
YYRr、YyRr
9/16
YYrr、Yyrr
3/16
yyRR、yyRr
3/16
yyrr
1/16
任务四 结合下列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香豌豆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两种,显性基因C和P同时存在时开紫花。两个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开紫花;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
1.两个纯合白花品种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F2中白花个体的基因型有几种?F2紫花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提示:两个纯合白花品种的基因型是ccPP和CCpp;F2中白花个体的基因型有5种;F2紫花中纯合子占1/9。
2.请预测F1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提示:紫花∶白花=1∶3。
【重点笔记】
归纳概括:性状分离比9∶3∶3∶1的变式题解题步骤
(1)看比
看F2的表型比例,若表型比例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
将异常分离比与正常分离比9∶3∶3∶1进行对比,分析合并性状的类型。如比例为9∶3∶4,则为9∶3∶(3∶1),即4为两种表型合并的结果。
(3)定因
根据具体比例确定出现异常分离比的原因。
(4)推测
根据异常分离比出现的原因,推测亲本的基因型或推断子代相应表型的比例。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巧用子代性状分离比推测亲本的基因型
(1)9∶3∶3∶1 (3∶1)(3∶1) (Aa×Aa)(Bb×Bb) AaBb×AaBb。
(2)1∶1∶1∶1 (1∶1)(1∶1) (Aa×aa)(Bb×bb) AaBb×aabb或Aabb×aaBb。
(3)3∶3∶1∶1 (3∶1)(1∶1) (Aa×Aa)(Bb×bb)或(Aa×aa)(Bb×Bb) AaBb×Aabb或AaBb×aaBb。
(4)3∶1 (3∶1)×1 (Aa×Aa)(BB×_ _)或(Bb×Bb)(AA×_ _)或(Aa×Aa)(bb×bb)或(Bb×Bb)(aa×aa) AaBB×Aa__、AABb×_ _Bb、Aabb×Aabb、aaBb×aaBb。
2.常见类型分析
(1)配子类型及概率的问题
①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
2(A、a)×2(B、b)×2(C、c)=8种
②AaBbCc产生ABC配子的概率为:
1/2(A)×1/2(B)×1/2(C)=1/8
(2)子代的基因型及概率问题
①AaBbCc与AaBBCc杂交,求子代的基因型种类,可将其分解为3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
Bb×BB→后代有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有3种基因型(1CC∶2Cc∶1cc)。
所以,后代中有3×2×3=18种基因型。
②AaBbCc与AaBBCc杂交,后代中AaBBcc出现的概率为:
1/2(Aa)×1/2(BB)×1/4(cc)=1/16
(3)子代的表型类型及概率的问题
①AaBbCc与AabbCc杂交,求其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的表型种类数,可分解为3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有2种表型(3A_∶1aa);
Bb×bb→后代有2种表型(1Bb∶1bb);
Cc×Cc→后代有2种表型(3C_∶1cc)。
所以,后代中有2×2×2=8种表型。
②AaBbCc与AabbCc杂交,后代中出现A_Bbcc的概率为3/4×1/2×1/4=3/32。
3.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特殊分离比及其成因
条件 自交后代性 状分离比 测交后代性
状分离比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A或B)时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6∶1 1∶2∶1
即A_bb和aaB_个体的表型相同 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9∶7 1∶3
即A_bb和aaB_、aabb个体的表型相同 a(或b)成对存在时表现双隐性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3∶4 1∶1∶2
即A_bb和aabb个体的表型相同或aaB_和aabb的表型相同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A或B)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5∶1 3∶1
即A_B_、A_bb和aaB_的表型相同 显性基因在基因型中的个数影响性状表现(数量遗传)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4∶6∶4∶1 AaBb∶(Aabb、aaBb)∶aabb=1∶2∶1
4.多对相对性状的分析
亲本相 对性状 的对数 F1配子 F2表型 F2基因型 种类 比例 种类 比例 种类 比例
1 2 (1∶1)1 2 (3∶1)1 3 (1∶2∶1)1
2 22 (1∶1)2 22 (3∶1)2 32 (1∶2∶1)2
n 2n (1∶1)n 2n (3∶1)n 3n (1∶2∶1)n
5.两种遗传病的概率计算方法
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若已知患甲病的概率为m,患乙病的概率为n,则各种患病情况如下表:
序号 类型 计算公式
① 不患甲病的概率 1-m
② 不患乙病的概率 1-n
③ 只患甲病的概率 m(1-n)
④ 只患乙病的概率 n(1-m)
⑤ 同患两种病的概率 mn
⑥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 m+n-2mn或
m(1-n)+n(1-m)
⑦ 患病概率 m+n-mn或
1-不患病概率
⑧ 不患病概率 (1-m)(1-n)
1.(合格考)假定某植物五对等位基因是相互自由组合的,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后代中,两对等位基因杂合、三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
A.1/2 B.1/4
C.1/16 D.1/64
答案:B
解析: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分对计算,其中DD×dd一定得到Dd,在剩下的4对基因组合中,出现杂合体和纯合体的概率都是1/2;要满足题意,则需要除D、d之外的4对基因组合中,有一对为杂合体,另外三对均为纯合体,其概率是:4×1/2×1/2×1/2×1/2=1/4;其中4是指“在4对基因组合(Aa×Aa,Bb×BB,Cc×CC,Ee×Ee)中,有且只有一对出现杂合体的情况有4种”,每一次出现一杂三纯的概率是1/2×1/2×1/2×1/2。
2.(合格考)鸡的毛腿(F)对光腿(f)为显性,豌豆冠(E)对单冠(e)为显性,现有甲、乙两只母鸡和丙、丁两只公鸡,都是毛腿豌豆冠,分别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甲×丙→毛腿豌豆冠 乙×丙→毛腿豌豆冠、毛腿单冠
甲×丁→毛腿豌豆冠 乙×丁→毛腿豌豆冠、光腿豌豆冠
则甲的基因型是(  )
A.FFEE B.FFEe C.FfEe D.FfEE
答案:A
解析:由于乙×丙→单冠(ee),因此乙丙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F_Ee;同理乙×丁→光腿(ff)可推出乙丁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FfE_,由此可以确定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FfEe。又因为乙×丙→后代全为毛腿,因此丙的遗传因子组成一定是FFEe;同理可以确定丁的遗传因子组成为FfEE。又甲×丙(FFEe)→豌豆冠,因此确定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F_EE;甲×丁(FfEE)→毛腿豌豆冠,因此确定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FFEE。
3.(等级考)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表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表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表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表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答案:D
解析:因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将三对等位基因先分解再组合来解题。杂交后代的表型应有2×2×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1/2×1/2=1/8;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1/2×1/4=1/32;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1/2×1/4=1/16;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1/2×1/2=1/16。
4.(等级考)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将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的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种子有556粒,从理论上推测,F2种子中基因型和个体数相符的是(  )
答案:C
解析: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所得F1为黄色圆粒(YyRr),F1自交得到的F2中基因型共有9种,则556粒F2种子中YYRR的数目为1/16×556≈35(粒),yyrr的数目为1/16×556≈35(粒),YyRr的数目为4/16×556=139(粒),yyRr的数目为2/16×556≈70(粒),即C项符合题意。
选项 A B C D
基因型 YYRR yyrr YyRr yyRr
个体数(粒) 315 70 140 35
5.(等级考)人体耳垂离生(A)对连生(a)为显性,眼睛棕色(B)对蓝色(b)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一个棕眼离生耳垂的男性与一个蓝眼离生耳垂的女性婚配,生了一个蓝眼连生耳垂的孩子。倘若他们再生育,未来子女为蓝眼离生耳垂、蓝眼连生耳垂的概率分别是(  )
A.1/4,1/8 B.1/8,1/8
C.3/8,1/8 D.3/8,1/2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父母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所以他们倘若再生育,未来子女为蓝眼离生耳垂的概率是1/2×3/4=3/8,未来子女为蓝眼连生耳垂的概率是1/2×1/4=1/8。
强化落实 学业达标
网络建构
主干落实
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形成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同时,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等位基因是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3.生物的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4.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中,测交后代基因型和表型均为4种,数量比例均为1∶1∶1∶1。
高效课堂 实践运用
1.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遗传定律能够解释所有生物的遗传现象
B.植物细胞内的基因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孟德尔遗传定律为生物的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D
解析:孟德尔遗传定律不能解释所有生物的遗传现象,如原核生物、病毒,A错误;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孟德尔遗传定律为生物的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杂交育种利用了基因的自由组合,D正确。
2.已知豌豆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将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两品种杂交,其子代出现黄色圆粒70株、绿色圆粒68株、黄色皱粒73株和绿色皱粒71株,则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A.YYrr和yyRr B.YYrr和yyRR
C.Yyrr和yyRR D.Yyrr和yyRr
答案:D
解析:根据亲本的性状表现写出其遗传因子组成。亲本是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其子代中黄色∶绿色=(70+73)∶(68+71)≈1∶1,圆粒∶皱粒=(70+68)∶(73+71)≈1∶1,所以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Yyrr、yyRr。
3.(等级考)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和矮秆易感病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用显性纯合子高秆抗病小麦和隐性纯合子矮秆易感病小麦杂交得F1,F1自交或测交,下列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  )
A.自交结果中高秆抗病与矮秆抗病的比例为9∶1
B.自交结果中高秆与矮秆的比例为3∶1,抗病与易感病的比例为3∶1
C. 测交结果为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1∶1∶1∶1
D.自交和测交后代中均出现四种表型
答案:A
解析:F1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易感病=9∶3∶3∶1,单独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的性状分离比,高秆∶矮秆=3∶1,抗病∶易感病=3∶1,后代高秆抗病∶矮秆抗病=9∶3,A错误,B正确;F1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易感病=1∶1∶1∶1,C、D正确。
4.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全为黄色圆粒。F1自交,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孟德尔通过研究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
(1)孟德尔研究的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__________。F2中,圆粒∶皱粒=________,F2中性状表现不同于亲本的类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2)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包括________(填序号)。
①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②F1在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③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黄色和圆粒
3∶1
3/8
①②③
(3)为验证假说,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请完成测交实验遗传图解: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Yr
YyRr
绿色圆粒
疑难解答 全程培优
教材第11~12页 【旁栏思考题】
1.略
2.提示:归纳法是从一类事物的一个个具体事实中总结出这类事物共性的逻辑思维方法。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研究了7对相对性状各自的遗传结果,发现了F2中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的数量比约为3∶1,由此总结出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这个过程中就运用了归纳法。
教材第12页 【思考·讨论】
1.提示: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如下:
(1)具有多对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高茎高度在1.5~2.0 m,矮茎高度仅为0.3 m左右,易于观察和区分;
(2)豌豆自花传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获得杂合子;
(3)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2.提示:如果孟德尔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他很难作出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因为通过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数学比例,这引起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中。
3.提示:一种正确的假说不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能够预测另外一些实验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这个假说就得到了验证。
4.提示:有关系。帮助略,合理即可。
5.提示:(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学习时,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了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等进化思想。同时孟德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想法,使孟德尔成为最早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2)严谨的科学态度。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研究是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3)勤于实践。孟德尔在豌豆的遗传杂交实验研究中,连续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对每次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和规律。(4)敢于向传统挑战。孟德尔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颗粒性遗传”的思想,这是对传统的遗传观念的挑战。
教材第14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1)× 表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可能是DD,也可能是Dd。
(2)√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C WW与Ww的表型相同,DD与Dd的表型相同。
3.A 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分离定律能够用于分析两对等位基因中每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但自由组合定律不能用于分析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均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
二、拓展应用
1.3/16 提示:F1的基因型为DdRr,F2中D_R_∶D_rr∶ddR_∶ddrr=9∶3∶3∶1,ddR_占3/16。
2.提示:因为控制非甜玉米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甜玉米性状的是隐性基因。当甜玉米接受非甜玉米的花粉时,后代为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故在甜玉米植株上可以结出非甜玉米的籽粒;当非甜玉米接受甜玉米的花粉时,后代为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即非甜玉米的性状,故在非甜玉米植株上结出的仍是非甜玉米的籽粒。
3.提示:如果父母都是双眼皮(假设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后代会出现单眼皮(遗传因子组成为aa)。双亲均为单眼皮,生出双眼皮的孩子,原因可能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遗传性状虽然通常由基因决定,但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共46张PPT)
章末排查强化
易错易混早防范
基础排查过三关
疑难解答 全程培优
易错易混早防范
易错点1 小样本问题——小样本不一定出现相应的分离比
点拨 遗传定律应符合统计学规律,只有样本足够大,才有规律性。当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易错点2 错将Aa产生配子状况视作产生A与a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点拨 杂合子(Aa)产生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
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A∶a=1∶1或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A∶a=1∶1,但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数量。
易错点3 混淆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推理”与“测交实验验证”
点拨 “演绎推理”内容——如果假说正确,则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将F1代植株与矮茎豌豆杂交,则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预期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1∶1(理论推测)。
“实验验证”——完成测交实验。
易错点4 子代只要出现不同性状即属于“性状分离”吗?
点拨 性状分离是指“亲本性状”相同,子代出现“不同类型”的现象,如红花♀×红花♂→子代中有红花与白花(或子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白花”),而倘若亲本原有两种类型,子代也出现这两种类型,则不属于“性状分离”,如红花♀×白花♂→子代有红花、白花,此不属于“性状分离”。
易错点5 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是否出现了“新性状”?
点拨 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了新的表型,但并未出现新性状,新表型的出现是原有性状重新组合的结果。
易错点6 YyRr×yyrr与yyRr×Yyrr是否均属测交?
点拨 测交是指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因此虽然YyRr×yyrr和yyRr×Yyrr这两对组合的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相同,但只有YyRr×yyrr才可称为测交。
易错点7 不能敏锐进行“实验结果数据”与“9∶3∶3∶1及其变式”间的有效转化
点拨 涉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许多题目给出的结果并非9∶3∶3∶1或9∶6∶1或9∶3∶4或10∶6或9∶7等规律性比,而是列出许多实验结果的真实数据,如F2数据为90∶27∶40或25∶87∶26或333∶259等,针对此类看似毫无规律的数据,应设法将其转化为“9∶3∶3∶1或其变式”的规律性比,才能将问题化解。
易错点8 不能灵活进行“信息转化”克服思维定式,误认为任何状况下唯有“纯合子”自交才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点拨 由于基因间相互作用或制约或由于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可导致“不同基因型”的生物表现为“相同表型”,故有些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也可能不发生性状分离。
疑难解答 全程培优
教材第16页 【复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A 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2.B
3.A 提示:验证分离定律可通过下列几种杂交实验及结果实现:①显性纯合子和隐性个体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子代出现1∶1的分离比;③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可知,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并不影响实验结论。验证分离定律时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易于区分,所选相对性状应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4.B 提示:采用逐对分析法。只看直毛和卷毛这一对相对性状,直毛∶卷毛=3∶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Bb×Bb;只看黑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黑色∶白色=1∶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Dd×dd。综上分析,则个体X的基因型为Bbdd。
5.C C选项所述属于实验现象,其他三项属于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的假说。
二、非选择题
1.(1)紫茎 缺刻叶 (2)AABb、aaBb、AaBb (3)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3∶1
提示:(1)分析第1组实验,紫茎×绿茎→F1全部为紫茎,说明紫茎是显性性状,绿茎是隐性性状;缺刻叶×缺刻叶→F1中出现马铃薯叶,说明缺刻叶是显性性状,马铃薯叶是隐性性状。(2)如果用A、a表示控制紫茎、绿茎的基因,B、b表示控制缺刻叶、马铃薯叶的基因,分析第1组实验,单独分析紫茎与绿茎这一对相对性状,紫茎(A_)×绿茎(aa)→F1中全部都是紫茎,故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aa,单独分析缺刻叶与马铃薯叶这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B_)×缺刻叶(B_)→F1中缺刻叶(B_)∶马铃薯叶(bb)=3∶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Bb×Bb。综上分析,紫茎缺刻叶①的基因型为AABb,绿茎缺刻叶②的基因型为aaBb。分析第2组实验,单独分析紫茎与绿茎这一对相对性状,紫茎(A_)×绿茎(aa)→紫茎(Aa)∶绿茎(aa)=1∶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aa;单独分析缺刻叶与马铃薯叶这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B_)×缺刻叶(Bb)→缺刻叶(B_)∶马铃薯叶(bb)=3∶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Bb×Bb。综上分析,紫茎缺刻叶③的基因型为AaBb。(3)AABb×AaBb→A_B_∶A_bb=3∶1。
2.(1)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
(2)将纯合的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
(3)有抗病矮秆品种。连续自交直至不再出现性状分离。
基础排查过三关
基础排查过三关
第1关:测基础——判正误
1.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代全为红花的实验,能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  )
2.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
3.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
4.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比率是1/32(  )
×
×
×
×
5.F1黄色圆粒豌豆(YyRr)产生基因型YR的雌配子和基因型YR的雄配子数量之比1∶1(  )
6.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得到的后代中表型与亲本不相同的概率为9/16(  )
7.基因A、a和基因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AABb(  )
8.南瓜的扁盘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判断,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  )
×
×

×
9.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中,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10.生物的表型是由基因型决定的。基因型相同,表型一定相同;表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
11.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利用自交、测交、杂交等方法都能用来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
12.一对黑毛豚鼠,生了5只小豚鼠,其中3只是白色的,两只是黑色的,据此可判断,豚鼠毛色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

×
×
×
13.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交的方法对遗传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然后通过自交等方法进行了证明。(  )
14.按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中表型与亲本表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理论比为6/16。(  )
15.狗毛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I和i是另一对等位基因,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B、b均不表现深颜色而表现为白色,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有褐色狗(bbii)和白色狗(BBII)杂交,产生的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中黑色∶白色为4∶1。(  )
16.父本的基因型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则母本不可能是AAbb。(  )
×
×
×

第2关:练规范——强素养
1.写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答案:
2.写出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即测交的遗传图解。
答案:
3.巨胚稻因胚的增大而胚重增加,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巨胚与正常胚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Ge、ge控制,为研究巨胚的遗传特性,科学家用经典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获得了以下数据:
组别 纯种亲本组合 观测粒数 F1平均 胚重(mg) F1平均
粒重(mg)
甲 巨胚×巨胚 30 0.92 19.47
乙 正常胚×正常胚 30 0.47 21.84
丙 正常胚♀×巨胚♂ 30 0.47 21.30
丁 巨胚♀×正常胚♂ 30 0.48 21.37
据图写出丙组与丁组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遗传图解。
答案:丙组:

丁组:
4.让无尾猫自由交配多代,每一代中总会出现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用遗传图解解释此现象,基因用A、a来表示。
答案:
5.在一个大群体内,只有AA和Aa的个体,其比例为1∶2,用遗传图解表示自交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比例及表型比例。
答案:
6.写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答案:
7.写出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即测交遗传图解。
答案:
8.某农科所做了两个小麦品系的杂交实验,70 cm株高和50 cm株高(以下表型省略“株高”)的小麦杂交,F1全为60 cm。F1自交得到F2,F2中70 cm∶65 cm∶60 cm∶55 cm∶50 cm约为1∶4∶6∶4∶1。育种专家认为,小麦株高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相关基因可用A、a,B、b,……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F2中60 cm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请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
对专家的观点加以验证,实验方案用遗传
图解表示(要求写出配子)。
AaBb、AAbb、aaBB
答案:AaBb和aabb测交,遗传图解如图
第3关:做高考——攀顶峰
1.[2023·全国甲卷]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现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
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全抗植株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A1A1、A1A2、A1a,抗性植株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A2A2、A2a,易感植株的基因型为a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共有六种杂交组合,子代都不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A错误。抗生植株与易感植株(aa)杂交,若抗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2a,其可产生两种配子,则子代中会出现抗性∶易感=1∶1,故B正确。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aa)杂交,若全抗植株的基因型为A1A2,其可产生两种配子,则子代中会出现全抗∶抗性=1∶1,故C正确。全抗植株(A1a)与抗性植株(A2a)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A1A2、A1a)∶抗性(A2a)∶易感(aa)=2∶1∶1,D正确。
2.[2023·全国乙卷]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中错误的是(  )
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
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
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
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答案:D
解析: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中原本为AA∶Aa∶aa=1∶2∶1,因此推测AA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原本为BB∶Bb∶bb=1∶2∶1,因此推测BB致死,A正确;实验①中亲本为宽叶矮茎,且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由于AA致死,因此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B正确;由于AA和BB均致死,因此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C正确;将宽叶高茎植株AaBb进行自交,由于AA和BB致死,子代原本的9∶3∶3∶1剩下4∶2∶2∶1,其中只有窄叶矮茎的植株为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3.[2023·新课标卷]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B.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
C.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
D.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
答案:D
解析: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两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因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由F2中表型及其比例可知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C正确;F2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共6份,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共2份,因此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共9份,纯合子为AABB共1份,因此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4.[2022·浙江6月]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解析: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A可行;显性纯合子测交子代均为显性杂合子,杂合子测交子代中显性杂合子∶隐性纯合子=1∶1,B可行;待测紫茎番茄不管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子代都只有显性个体,C不可行;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若待测个体是纯合子,则子代只有显性个体,若待测个体是杂合子,则子代中显性个体∶隐性个体=3∶1,D可行。
答案:C
5.[2022·山东卷](不定项)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I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
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
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白色=9∶3∶4
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
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
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
答案:BC
解析:当F2中某植株是白花时,其基因型为_ _ _ _ii,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其测交后代仍然是白花,无法鉴别它的具体的基因型,A错误;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两种情况下II∶Ii均为1∶2,所以后代中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为(_ _ _ _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3×3),C正确;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不能判断A/a与B/b的位置关系,所以甲与丙杂交所得的F1自交时有两种情况:①当A/a与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时,F2对应表型为9∶3∶3∶1;②当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时,表型则为紫红色(A_B_II)∶靓蓝色花(A_bbII)∶红色(aaB_II)=2∶1∶1,D错误。
6.[2022·浙江1月]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选择了严格自花授粉的豌豆作为材料。自然条件下豌豆大多数是纯合子,主要原因是(  )
A.杂合子豌豆的繁殖能力低
B.豌豆的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C.豌豆的性状大多数是隐性性状
D.豌豆连续自交,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
答案:D
解析:自然条件下豌豆大多数是纯合子,原因是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杂合豌豆植株连续自交,纯合子所占比例逐渐增大,D符合题意。
7.[2021·湖北卷]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纯合白色籽粒玉米品种,甲分别与乙、丙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结果如表。
组别 杂交组合 F1 F2
1 甲×乙 红色籽粒 901红色籽粒,699白色籽粒
2 甲×丙 红色籽粒 630红色籽粒,490白色籽粒
根据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
B.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
C.组1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3红色∶1白色
D.组2中的F1与丙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
答案:C
解析: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AaBBCc),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A正确;据分析可知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B正确;据分析可知,组1中的F1(AaBbCC)与甲(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C错误;组2中的F1(AABbCc)与丙(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D正确。
8.[2021·浙江6月]某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YR∶ Yr∶yR∶yr=1∶1∶1∶1。若该个体自交,其F1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1/16 B.1/8
C. 1/4 D.1/2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1∶1∶1∶1,其中Y∶y=1∶1,R∶r=1∶1,故推知该植株基因型为YyRr,若该个体自交,其F1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4=1/8,B正确,ACD错误。
9.[2022·全国甲卷]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植物。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雌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在F2的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_。
对母本甲的雌花花序进行套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撒在甲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1/4
bbTT、bbTt
1/4
解析:(1)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杂交,因为甲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所以在花粉未成熟时需对甲植株雌花花序套袋隔离,等丁的花粉成熟后再通过人工授粉把丁的花粉传到甲的雌蕊柱头后,再套袋隔离。
(2)根据分析及题干信息“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可知乙基因型为BBtt,丁的基因型为bbTT,F1基因型为BbTt,F1自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9B_T_(雌雄同株):3B_tt(雌株):3bbT_(雄株)∶1bbtt(雌株),故F2中雌株所占比例为1/4,雄株的基因型为bbTT、bbTt,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比例为1/4。
(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解析:假设糯和非糯这对相对性状受A/a基因控制,因为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植物,间行种植时,既有自交又有杂交。若糯性为显性,基因型为AA,非糯基因型为aa,则糯性植株无论自交还是杂交,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杂交子代为糯性籽粒,自交子代为非糯籽粒,所以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同理,非糯为显性时,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10.[2022·全国乙卷]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白、红和紫三种,花的颜色由花瓣中色素决定,色素的合成途径是:白色 红色 紫色。其中酶1的合成由基因A控制,酶2的合成由基因B控制,基因A和基因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红花杂合体植株杂交,子代植株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代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占的比例为________。
白色∶红色∶紫色=2∶3∶3
AAbb、Aabb
1/2
解析:紫花植株(AaBb)与红花杂合体(Aabb)杂交,子代可产生6种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紫花)∶AaBb(紫花)∶aaBb(白花)∶AAbb(红花)∶Aabb(红花)∶aabb(白花)=1∶2∶1∶1∶2∶1。故子代植株表型及比例为白色∶红色∶紫色=2∶3∶3;子代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AAbb、Aabb;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aabb)占的比例为1/2。
(2)已知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有2种。现有1株白花纯合体植株甲,若要通过杂交实验(要求选用1种纯合体亲本与植株甲只进行1次杂交)来确定其基因型,请写出选用的亲本基因型、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答案:选用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花色全为红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花色全为紫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
解析: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要检测白花纯合体植株甲的基因型,可选用AAbb植株与之杂交,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结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紫花);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结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红花)。这样就可以根据子代的表型将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