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柳州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分科指导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西柳州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分科指导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7 18:31:05

文档简介

广西柳州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分科指导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50分)
1.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根据图及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所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生物圈,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图为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3.为防范该类灾害,加强山体的监测需使用(  )
A.人工塔站瞭望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无人机群联合航拍
【答案】2.D
3.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
2.读图可知,滑坡多发生在山地地区;我国夏秋季节降水多,易诱发滑坡,人类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也会诱发滑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滑坡的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3.为防范滑坡,需实时获取坡体位置微小变动的信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定位,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沙漠中树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下图为塔岩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风力堆积
5.该地形成塔岩和荒漠的条件有(  )
①气候湿润 ②气候干旱 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④植被茂密 ⑤多大风天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答案】4.A
5.C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 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风对地表的作用一般有三种:风蚀、搬运、风积。
4.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气候干旱,流水作用较弱,为风沙地貌,既有风力侵蚀作用,又有风力堆积作用,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5.该地区气候干旱,流水作用较弱,为风沙地貌,当风力越大,水分越少,光照充足时,越有利于形成该地貌,②③⑤正确,①④错误。
故答案为:C。
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该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7.该地峰林、峰丛、孤峰溶蚀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是(  )
A.峰林、孤峰、峰丛 B.孤峰、峰丛、峰林
C.峰丛、孤峰、峰林 D.孤峰、峰林、峰丛
【答案】6.B
7.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6.我国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且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7.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读图分析可得,峰丛区域地表有较小起伏,留下的石灰岩较厚,表明被溶蚀的部分相对较少,溶蚀程度较轻;峰林区域地表起伏加大,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被溶蚀的程度加重;孤峰区域基部石灰岩分离,留下的石灰岩厚度最薄,溶蚀程度最严重,因此溶蚀程度由重到轻的次序是孤峰、峰林、峰丛,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蛇形丘是一种冰川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8.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9.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8.D
9.B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蛇形丘是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
8.冰川消融期间,冰川融水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受到上游强大的静水压力,挟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并可逆坡运行,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道。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此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9.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粘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碧海、蓝天、椰子树、沙滩……人们被海边美景深深吸引。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沿海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0.沙滩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堆积 D.流水堆积
11.沙滩广阔的地方(  )
A.多基岩海岸 B.是海滨浴场的理想场所
C.涨潮时不会被淹没 D.落潮后海沙堆积
【答案】10.C
11.B
【知识点】海岸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海岸按其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和泥质海岸。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沙滩分布在沿海地区,由海水搬运来的砂砾堆积形成,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滩往往地势平缓,水质洁净,是海滨浴场的理想场所,而基岩海岸易受海浪侵蚀形成各种海蚀地貌,不易形成沙滩,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下图中①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②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的河漫滩,③为相对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阶地一般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下列最可能属于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条件的是(  )
A.泥沙大量堆积 B.地壳下降
C.河流流量减小 D.冰碛物堆积
13.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  )
A.河流瀑布处 B.河流V形谷处
C.河流中游河曲处 D.河流入海口处
【答案】12.A
13.C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 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侧蚀、下蚀、溯源侵蚀,不同的侵蚀作用塑造不同的河流地貌。
12.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最可能属于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条件是泥沙大量堆积,导致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中游河曲处,此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下表为干洁空气的体积和质量构成(高度25千米以下)表。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干洁空气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臭氧等其他气体
体积/% 78.09 20.95 0.93 0.03 极少
质量/% 75.52 23.15 1.28 0.05 极少
14.关于干洁空气组成物质及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和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二氧化碳只吸收太阳辐射
C.占比最大的物质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D.氧气和氮气供植物呼吸作用
15.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石化燃料会导致(  )
A.二氧化碳增多 B.臭氧层破坏
C.氮气增加 D.水汽含量减少
【答案】14.C
15.A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点评】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周期性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加剧。
14.氮元素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氮气不具有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不能供植物呼吸作用;二氧化碳不仅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还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5.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变暖,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露,是指晴朗的夜晚或清晨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6.与露水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①强 B.②强 C.①弱 D.④弱
17.下列说法与谚语“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的原理相似的是(  )
①天气新晴,是夜必霜②日落胭脂红,无风必有雨
③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④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6.D
17.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16.根据材料可知,露水是晴天时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幅度大,造成气温低导致的。因次,与露水形成密切相关的是大气逆辐射弱,造成保温作用差,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的意思是今晚露水太重,明天必定是晴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有利于形成露水,也意味着大气云层少,天气晴朗。"天气新晴,是夜必霜"和“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原理与之类似,晴天昼夜温差大,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有利于形成霜,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穿堂风是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8.与穿堂风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19.图示时段与b地相比,a地气温和气压分别是(  )
A.高、高 B.高、低 C.低、低 D.低、高
【答案】18.A
19.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水平运动。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垂直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18.读图可知,a地是山林,植被覆盖率高,b地是石质地面,a与b之间存在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山林吸收太阳辐射升温慢,温度低,石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温度高。两者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山林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石质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从高压的山林流向低压的石质地面,穿堂而过,形成穿堂风,夜晚则由石质地面吹向山林。“穿堂风"形成的原理是热力环流,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9.读图可知,该时段是白天。与B地相比,A地吸热升温慢,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量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少,大气温度较低,气流下沉,气压相对升高,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下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回答下面小题。
20.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21.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A.东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
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
【答案】20.D
21.B
【知识点】水圈的组成;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并通过蒸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一般可以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水源涵养区达到控制土壤沙化、降低水土流失的目的。
20.读图可知,蒸散量曲线较平缓,与降水量和水源涵养量相关性不明显,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二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1.读图可知,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且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因此水源涵养量也应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2.(2020·全国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答案】(1)B
(2)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参照图 3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答案为:B。(2)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点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③并不是所有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23.B
24.C
【知识点】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植被与水循环、河流的关系:①地表的植被能截留一部分水量,起到阻滞和延缓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和地下径流的作用,所以植被有削减滞缓洪峰、增加枯水期流量的作用(调节径流)。②在植被的覆盖下,土壤蒸发减少,但植物蒸腾增强,空气湿度增加,气温降低,森林地区,高大的林冠可阻滞气流,使气流上升,增加少量降水(调节气候)。③植被覆盖可减小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
23.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多,且汇流速度加快,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4.植被恢复后,蒸腾量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①②错误,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50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刘东生院士被称为“黄土之父”。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而断面最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
A B C
基岩
(1)图13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该地盛行   (填风向)风,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A   ,B   ,C   。
(2)在黄土高原地区,从西北到东南水平方向黄土颗粒越来越   。
(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   作用,造成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   作用。
(4)刘东生院士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层之前,这里曾经可能是   (填草原/沙漠/水乡),请说明推测理由   。
【答案】(1)西北;戈壁;沙漠;黄土
(2)细
(3)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4)水乡;断面最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说明当时流水作用强烈。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自西北方的中亚、蒙古等地,因此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主要受西北风的影响。由于风的搬运能力与风速呈正相关,因此从上风向至下风向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小,故图中字母A代表戈壁,B代表沙漠,C代表黄土。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的搬运能力与风速呈正相关,离风源地越远,风力越小,因此黄土高原从上风向至下风向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小,当地盛行西北风,因此从西北到东南水平方向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3)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士之后,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又导致黄土高原上形成干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4)根据材料可知,120米黄土层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鹅卵石由流水作用形成,因此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层之前,当地流水作用强烈,可能是水乡。
【点评】 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侧蚀、下蚀、溯源侵蚀,不同的侵蚀作用塑造不同的河流地貌。
26.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图1为某地新型温室大棚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原理和生产原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相同。对   (填“长波”或“短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可以进入温室。但对   (填“长波”或“短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
(2)图15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辐射,其中①为   辐射,③为   辐射。结合图示,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直接来源是   。
(3)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试说明其有助于保温的原理。
(4)大棚温室中生产出来的蔬菜品质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试分析其原因。(2分)
【答案】(1)短波;长波
(2)太阳;大气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3)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4)大棚内昼夜温差小,营养物质积累少,蔬菜品质相对较差。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因此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可以大部分进入温室。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因此对于长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是不"透明"的。
(2)根据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辐射。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
(3) 菜农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之后大气中水汽含量会增加,促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加强。
(4) 大棚里夜间保温作用强,夜里的温度较自然状态下高,因此大棚里昼夜温差小,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蔬菜品质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
【点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
材料二:图1为夏季某日新疆吐鲁番盆地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2是该地景观图。
(1)图1中,表示绿洲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   ,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   ,该时段绿洲气压   (填“高”或“低”)。沙漠与绿洲局地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2)绿洲和沙漠之间的热量交换,可以   (填“升高”或“降低”)两地温度差异;绿洲和沙漠之间的水汽交换,可以   (填“升高”或“降低”)两地湿度差异。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答案】(1)1;6:00~21:00;高;近地面冷热不均
(2)降低;降低
(3)沙漠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所以温差大。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绿洲比沙漠的比热容更大,气温变化幅度更小,所以①曲线为绿洲的气温日变化曲线。读图可知,06:00-21:00沙漠气温比绿洲高,此时段沙漠气温高,气压低,绿洲气温低,气压高。沙漠绿洲局地环流形成的原因是近地面冷热不均。
(2)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可以降低它们之间的热量差异,从而降低两地之间的温度差异,它们之间进行水汽交换,可以降低它们之间的湿度差异。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漠多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点评】白天沙漠增温比绿洲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低,而绿洲增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高,上空相反,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母亲水窖”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的公益项目,目的是帮助中国西部干旱缺水地区的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用水困难。由于自然、历史原因,西部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表层不能涵养水源,干旱缺水地区面积大,特别是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紧缺。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   、   (填环节名称);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   。(填类型名称)(4分)
(2)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   (填环节名称)环节施加影响。
(3)简述水循环的意义。
【答案】(1)蒸发;降水;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地表径流;下渗
(3)①维持水体更新与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②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分析】(1)由水循环图可知,甲为陆地内循环,乙为海陆间循环,丙为海上内循环,三大循环均有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既有内流河,也有外流河,所以我国西部地区河流参与的水循环为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2)通过修建水窖,能够储蓄地表径流,减少下渗,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一定的水源,因此主要是对水循环的下渗和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
(3)水循环的意义:水量平衡,通过水循环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联系陆地与海洋,维持水体更新与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地表径流塑造地表形态;影响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变化;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点评】水循环的环节: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的基本物理性质,许多海洋现象都与这些性质有关。图1是北大西洋及周边海域区域简图,图中箭头示意洋流流向,图1是图2中某处海岸地貌景观。
(1)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波浪、   和洋流三种基本形式,塑造图20海岸地貌的主要动   力是。
(2)判断甲(直布罗陀)海峡两侧表层海水的流向,并说明原因。
(3)乙(波罗的海)海域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潮汐;波浪
(2)自西向东。与大西洋相比,地中海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比大西洋低。
(3)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②该区域降水较多;③周边较多河流淡水汇入,稀释作用明显;④海域封闭,与大西洋水体交换少。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波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读图可知,图2示意海岸侵蚀地貌,波浪是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动力。
(2)地中海地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较大,蒸发旺盛,导致海水的盐度高。海水的盐度与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地中海的密度大,甲海域位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连接处,在此处表层海水由水面高的大西洋流入水面低的地中海。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海域位于60°N附近,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受盛行西风和极锋影响,多锋面气旋活动,降水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周边陆地上河流众多,大量陆地淡水注入,稀释作用明显;波罗的海属于内海,只有狭窄水道与大西洋相通,海域封闭,与大西洋水体交换少,因此盐度低。
【点评】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地区流向水温高的地区的洋流,寒流会对流经的周边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效果。
1 / 1广西柳州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分科指导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50分)
1.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图为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3.为防范该类灾害,加强山体的监测需使用(  )
A.人工塔站瞭望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无人机群联合航拍
沙漠中树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下图为塔岩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风力堆积
5.该地形成塔岩和荒漠的条件有(  )
①气候湿润 ②气候干旱 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④植被茂密 ⑤多大风天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该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7.该地峰林、峰丛、孤峰溶蚀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是(  )
A.峰林、孤峰、峰丛 B.孤峰、峰丛、峰林
C.峰丛、孤峰、峰林 D.孤峰、峰林、峰丛
蛇形丘是一种冰川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8.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9.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碧海、蓝天、椰子树、沙滩……人们被海边美景深深吸引。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沿海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0.沙滩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堆积 D.流水堆积
11.沙滩广阔的地方(  )
A.多基岩海岸 B.是海滨浴场的理想场所
C.涨潮时不会被淹没 D.落潮后海沙堆积
下图中①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②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的河漫滩,③为相对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阶地一般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下列最可能属于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条件的是(  )
A.泥沙大量堆积 B.地壳下降
C.河流流量减小 D.冰碛物堆积
13.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  )
A.河流瀑布处 B.河流V形谷处
C.河流中游河曲处 D.河流入海口处
下表为干洁空气的体积和质量构成(高度25千米以下)表。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干洁空气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臭氧等其他气体
体积/% 78.09 20.95 0.93 0.03 极少
质量/% 75.52 23.15 1.28 0.05 极少
14.关于干洁空气组成物质及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和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二氧化碳只吸收太阳辐射
C.占比最大的物质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D.氧气和氮气供植物呼吸作用
15.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石化燃料会导致(  )
A.二氧化碳增多 B.臭氧层破坏
C.氮气增加 D.水汽含量减少
露,是指晴朗的夜晚或清晨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6.与露水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①强 B.②强 C.①弱 D.④弱
17.下列说法与谚语“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的原理相似的是(  )
①天气新晴,是夜必霜②日落胭脂红,无风必有雨
③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④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穿堂风是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8.与穿堂风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19.图示时段与b地相比,a地气温和气压分别是(  )
A.高、高 B.高、低 C.低、低 D.低、高
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下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回答下面小题。
20.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21.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A.东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
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
22.(2020·全国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50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刘东生院士被称为“黄土之父”。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而断面最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
A B C
基岩
(1)图13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该地盛行   (填风向)风,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A   ,B   ,C   。
(2)在黄土高原地区,从西北到东南水平方向黄土颗粒越来越   。
(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   作用,造成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   作用。
(4)刘东生院士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层之前,这里曾经可能是   (填草原/沙漠/水乡),请说明推测理由   。
26.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图1为某地新型温室大棚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原理和生产原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相同。对   (填“长波”或“短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可以进入温室。但对   (填“长波”或“短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
(2)图15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辐射,其中①为   辐射,③为   辐射。结合图示,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直接来源是   。
(3)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试说明其有助于保温的原理。
(4)大棚温室中生产出来的蔬菜品质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试分析其原因。(2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
材料二:图1为夏季某日新疆吐鲁番盆地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2是该地景观图。
(1)图1中,表示绿洲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   ,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   ,该时段绿洲气压   (填“高”或“低”)。沙漠与绿洲局地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2)绿洲和沙漠之间的热量交换,可以   (填“升高”或“降低”)两地温度差异;绿洲和沙漠之间的水汽交换,可以   (填“升高”或“降低”)两地湿度差异。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母亲水窖”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的公益项目,目的是帮助中国西部干旱缺水地区的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用水困难。由于自然、历史原因,西部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表层不能涵养水源,干旱缺水地区面积大,特别是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紧缺。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   、   (填环节名称);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   。(填类型名称)(4分)
(2)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   (填环节名称)环节施加影响。
(3)简述水循环的意义。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的基本物理性质,许多海洋现象都与这些性质有关。图1是北大西洋及周边海域区域简图,图中箭头示意洋流流向,图1是图2中某处海岸地貌景观。
(1)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波浪、   和洋流三种基本形式,塑造图20海岸地貌的主要动   力是。
(2)判断甲(直布罗陀)海峡两侧表层海水的流向,并说明原因。
(3)乙(波罗的海)海域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根据图及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所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生物圈,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答案】2.D
3.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
2.读图可知,滑坡多发生在山地地区;我国夏秋季节降水多,易诱发滑坡,人类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也会诱发滑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滑坡的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3.为防范滑坡,需实时获取坡体位置微小变动的信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定位,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4.A
5.C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 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风对地表的作用一般有三种:风蚀、搬运、风积。
4.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气候干旱,流水作用较弱,为风沙地貌,既有风力侵蚀作用,又有风力堆积作用,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5.该地区气候干旱,流水作用较弱,为风沙地貌,当风力越大,水分越少,光照充足时,越有利于形成该地貌,②③⑤正确,①④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6.B
7.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6.我国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且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7.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读图分析可得,峰丛区域地表有较小起伏,留下的石灰岩较厚,表明被溶蚀的部分相对较少,溶蚀程度较轻;峰林区域地表起伏加大,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被溶蚀的程度加重;孤峰区域基部石灰岩分离,留下的石灰岩厚度最薄,溶蚀程度最严重,因此溶蚀程度由重到轻的次序是孤峰、峰林、峰丛,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8.D
9.B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蛇形丘是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
8.冰川消融期间,冰川融水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受到上游强大的静水压力,挟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并可逆坡运行,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道。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此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9.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粘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0.C
11.B
【知识点】海岸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海岸按其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和泥质海岸。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沙滩分布在沿海地区,由海水搬运来的砂砾堆积形成,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滩往往地势平缓,水质洁净,是海滨浴场的理想场所,而基岩海岸易受海浪侵蚀形成各种海蚀地貌,不易形成沙滩,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2.A
13.C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 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侧蚀、下蚀、溯源侵蚀,不同的侵蚀作用塑造不同的河流地貌。
12.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最可能属于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条件是泥沙大量堆积,导致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中游河曲处,此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4.C
15.A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点评】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周期性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加剧。
14.氮元素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氮气不具有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不能供植物呼吸作用;二氧化碳不仅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还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5.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变暖,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6.D
17.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16.根据材料可知,露水是晴天时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幅度大,造成气温低导致的。因次,与露水形成密切相关的是大气逆辐射弱,造成保温作用差,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的意思是今晚露水太重,明天必定是晴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有利于形成露水,也意味着大气云层少,天气晴朗。"天气新晴,是夜必霜"和“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原理与之类似,晴天昼夜温差大,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有利于形成霜,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8.A
19.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水平运动。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垂直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18.读图可知,a地是山林,植被覆盖率高,b地是石质地面,a与b之间存在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山林吸收太阳辐射升温慢,温度低,石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温度高。两者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山林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石质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从高压的山林流向低压的石质地面,穿堂而过,形成穿堂风,夜晚则由石质地面吹向山林。“穿堂风"形成的原理是热力环流,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9.读图可知,该时段是白天。与B地相比,A地吸热升温慢,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量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少,大气温度较低,气流下沉,气压相对升高,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20.D
21.B
【知识点】水圈的组成;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并通过蒸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一般可以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水源涵养区达到控制土壤沙化、降低水土流失的目的。
20.读图可知,蒸散量曲线较平缓,与降水量和水源涵养量相关性不明显,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二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1.读图可知,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且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因此水源涵养量也应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2.【答案】(1)B
(2)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参照图 3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答案为:B。(2)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点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③并不是所有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答案】23.B
24.C
【知识点】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植被与水循环、河流的关系:①地表的植被能截留一部分水量,起到阻滞和延缓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和地下径流的作用,所以植被有削减滞缓洪峰、增加枯水期流量的作用(调节径流)。②在植被的覆盖下,土壤蒸发减少,但植物蒸腾增强,空气湿度增加,气温降低,森林地区,高大的林冠可阻滞气流,使气流上升,增加少量降水(调节气候)。③植被覆盖可减小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
23.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多,且汇流速度加快,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4.植被恢复后,蒸腾量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①②错误,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C。
25.【答案】(1)西北;戈壁;沙漠;黄土
(2)细
(3)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4)水乡;断面最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说明当时流水作用强烈。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自西北方的中亚、蒙古等地,因此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主要受西北风的影响。由于风的搬运能力与风速呈正相关,因此从上风向至下风向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小,故图中字母A代表戈壁,B代表沙漠,C代表黄土。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的搬运能力与风速呈正相关,离风源地越远,风力越小,因此黄土高原从上风向至下风向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小,当地盛行西北风,因此从西北到东南水平方向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3)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士之后,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又导致黄土高原上形成干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4)根据材料可知,120米黄土层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鹅卵石由流水作用形成,因此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层之前,当地流水作用强烈,可能是水乡。
【点评】 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侧蚀、下蚀、溯源侵蚀,不同的侵蚀作用塑造不同的河流地貌。
26.【答案】(1)短波;长波
(2)太阳;大气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3)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4)大棚内昼夜温差小,营养物质积累少,蔬菜品质相对较差。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因此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可以大部分进入温室。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因此对于长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是不"透明"的。
(2)根据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辐射。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
(3) 菜农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之后大气中水汽含量会增加,促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加强。
(4) 大棚里夜间保温作用强,夜里的温度较自然状态下高,因此大棚里昼夜温差小,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蔬菜品质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
【点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27.【答案】(1)1;6:00~21:00;高;近地面冷热不均
(2)降低;降低
(3)沙漠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所以温差大。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绿洲比沙漠的比热容更大,气温变化幅度更小,所以①曲线为绿洲的气温日变化曲线。读图可知,06:00-21:00沙漠气温比绿洲高,此时段沙漠气温高,气压低,绿洲气温低,气压高。沙漠绿洲局地环流形成的原因是近地面冷热不均。
(2)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可以降低它们之间的热量差异,从而降低两地之间的温度差异,它们之间进行水汽交换,可以降低它们之间的湿度差异。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漠多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点评】白天沙漠增温比绿洲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低,而绿洲增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高,上空相反,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28.【答案】(1)蒸发;降水;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地表径流;下渗
(3)①维持水体更新与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②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分析】(1)由水循环图可知,甲为陆地内循环,乙为海陆间循环,丙为海上内循环,三大循环均有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既有内流河,也有外流河,所以我国西部地区河流参与的水循环为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2)通过修建水窖,能够储蓄地表径流,减少下渗,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一定的水源,因此主要是对水循环的下渗和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
(3)水循环的意义:水量平衡,通过水循环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联系陆地与海洋,维持水体更新与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地表径流塑造地表形态;影响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变化;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点评】水循环的环节: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29.【答案】(1)潮汐;波浪
(2)自西向东。与大西洋相比,地中海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比大西洋低。
(3)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②该区域降水较多;③周边较多河流淡水汇入,稀释作用明显;④海域封闭,与大西洋水体交换少。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波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读图可知,图2示意海岸侵蚀地貌,波浪是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动力。
(2)地中海地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较大,蒸发旺盛,导致海水的盐度高。海水的盐度与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地中海的密度大,甲海域位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连接处,在此处表层海水由水面高的大西洋流入水面低的地中海。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海域位于60°N附近,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受盛行西风和极锋影响,多锋面气旋活动,降水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周边陆地上河流众多,大量陆地淡水注入,稀释作用明显;波罗的海属于内海,只有狭窄水道与大西洋相通,海域封闭,与大西洋水体交换少,因此盐度低。
【点评】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地区流向水温高的地区的洋流,寒流会对流经的周边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效果。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