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12月联考
高二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BBDDD
DCCAC
CCCCC
ABDC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4分,除说明外每空1分)
(1)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环境的定向选择
地理隔离
基因交流遗传(基因)
(2)遗传
杂交育种花药
单倍体
(3)控制新性状的基因是杂合的
通过不断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2分)
(4)50%(0.5)(2分)
22.(18分,每空2分)
(1)
传出神经未梢及其支配的下丘脑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
(2)分级调节
(3)①体液免疫
②刺激(或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③(初始)抗体水平并
计算平均值
做手术但不切除脾神经
等量(适量)的相同疫苗
23(14分,每空1分)
(1)-
(防卫)免疫能力相对弱
(2)病原体(抗原)
辅助T细胞(图示J细胞)(此两空答案不能调换)
细胞因子
(3)CDEHGI(有错不给分,答对四个以上可给分)FC和J(答全给分)
(4)凋亡
增强
免疫防御
(5)神经递质
激素
细胞表面有相应的受体
23.(14分,每空2分)
(1)分生组织特定基因的表达
(2)抑制脱落酸的合成
(3)黑暗
黑暗条件下,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率的下降幅度更明显
(4)突变型
光照条件下Pr转变为Pfi,黑暗条件下Pf转变为Pr2023-2024 学年度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 12 月联考
高二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2023 年 12 月 27 日下午 15:50—17:05 试卷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 20 小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影响 35岁以下年轻人的遗传性疾病,一旦发病会心跳骤停,猝死率很高,近
年研究发现此病与 CDH2基因突变有关。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 分子上的任何碱基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
B.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发生改变
C. 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都能遗传给后代
D. 基因可突变出多个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2. DNA分子的复制具有精确性,但也能发生随机性的低频率改变,经漫长的进化从而形成相对稳定
的可统计的改变频率。根据这一特点可以通过对比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碱基对差异来确定两者之间的
世代关系,这种方法被称为 DNA 分子钟。人类 DNA 的这一改变速率为每代 70 个碱基对变化。在
研究人类世代关系时,对 Y染色体 DNA和线粒体 DNA的分析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
A. 男性的 Y染色体来自父亲,只能传给儿子,但也能与 X染色体发生互换
B. 线粒体 DNA来自母亲,只能传给她女儿,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改变
C. 若两个样本的碱基排列差异是 350对,则意味着两者之间相差 5代
D. 从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来看,用 DNA分子钟发现的基因突变往往是中性的
3. 图 1、图 2表示两种染色体变异类型。图 2中的染色体桥是由断裂的两条染色体中含着丝粒的部
分拼接而成,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桥会在两个着丝粒间发生随机的断裂,甲部分会丢失。下列分析
错误的是( )
A. 图 1中的变异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不会改变两条染色体上基因的总数
B. 图 2中的染色体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
C. 图 1、图 2两种染色体变异均不会改变染色体的数目
D. 图 2中变异的程度更大,对生物的影响比图 1中的变异更大
4. 比目鱼又叫鲽鱼,平时生活在海底,它经常把身体的一半以上埋进沙子里,露出眼睛观察周围,
当猎物出现时就猛然跃出来,向猎物扑去。为了适应这种偷袭的捕食方法以及防御敌人的攻击,比
目鱼还要随着周围环境而改变身体颜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比目鱼采用了改变身体颜色的策略
B. 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基因重组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异
C. 经研究发现全球海域的比目鱼已经是不同物种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自然选择
和生殖隔离
高二生物试题 8-1
{#{QQABCYQEggigABIAABgCQQlICAGQkAEAAIoGgEAIIAABQRNABAA=}#}
D. 由于地质巨变,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马里亚纳海沟的比目鱼大量减少,最终人类只抢救一对
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干扰
了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5. 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自然选择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毛残翅
果蝇(aabb)杂交,A、a与 B、b基因是自由组合的,杂交
后代作为第 0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由交配。装有食
物的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难以进入。连续培养
7代,检测每一代 a、b的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
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 2代成年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
B. 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b基因频率为 0
C. 连续培养 7代的过程中,该果蝇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 种群数量越大,a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会越小
6. 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 3中的 a在淋巴管中流动,并最终汇入血浆
B. 图 1的乙相对于甲和丙,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 图 2中的 B主要由 A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隙形成
D. 手上容易磨出水疱,疱内的液体是甲、A或 a
7. 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严重脱水,血钾含量会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
A.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降低
B. 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增加
C.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 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降低
8. 瘦素(Lep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能抑制食欲、增加能量代谢、抑制脂肪合成
从而减少脂肪积累。当健康者外周脂肪增多时,瘦素分泌增多并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图 A所示途径
参与血脂代谢的调节。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兴奋脂肪组织处的交感神经也具有与瘦素处理类似的作
用,因此研究者以小鼠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了相关实验(如图 B所示),并提出以下假设:瘦素通过
使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脂肪分解,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高二生物试题 8-2
{#{QQABCYQEggigABIAABgCQQlICAGQkAEAAIoGgEAIIAABQRNABAA=}#}
A. 某肥胖者体内瘦素浓度高于正常人,但体重却没有降低,推测可能是其下丘脑神经细胞上瘦
素受体数量不足
B. 为验证上述假设,在Ⅰ~Ⅳ注射的物质(或药物)可以分别是生理盐水,瘦素,抑制交感神
经的药物,瘦素
C. 激素 X是肾上腺素,其促进了脂肪细胞内的过程①,同时与激素 Y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为
协同作用
D. 瘦素作用于下丘脑,交感神经兴奋又影响瘦素的分泌,体现了神经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相
互配合
9. 下图为足部某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没有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由高级神经中
枢大脑参与形成反射弧
B. 神经--肌肉接头属于突触,由神经元释放的神
经递质作用肌肉细胞
C. 肌肉受到刺激时兴奋沿 c→b→d信号传送可
引起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缩
D. 大脑产生相应的感觉后能通过 L一定程度的
控制肌肉的活动
10. 下图为狗的心脏某局部组织和细胞示意图。心脏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实验测
定狗的正常心率为 90次/分,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
率为 180次/分,阻断交感神经后心率为 70次/分。
据图分析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
属于传出神经
B. 图中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
一种激素
C. 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能是抑制性递质可降低心率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也称内脏调节神经
11.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有几项( )
①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②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③学习过程中反复刺激感官,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
④短期记忆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有关
⑤人逐渐丧失空间识别能力,都是由于大脑的左半球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
⑥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⑦完成呼吸、排尿、阅读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皮层
⑧聋哑人艺术团的精彩舞蹈,受老师“手语”指挥,依靠的神经中枢是位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A. 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高二生物试题 8-3
{#{QQABCYQEggigABIAABgCQQlICAGQkAEAAIoGgEAIIAABQRNABAA=}#}
12. 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X、Y和 Z表示信息分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Z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
促进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B. 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 X、Y、Z参与的体
液调节实现的
C. 因受体 4被抗体结合而引起的糖尿病不能
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 X、Y和 Z信息分子与四种受体结合并起
作用后就失活了
13. 某人因食用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部分检查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理指标 测定值 正常值
腋下体温(℃) 38.9 36.0~37.4
白细胞计数(L-1) 13.5×109 (4~10)×109
血钠浓度(mmol.L-1) 180 140~160
A. 患者的体温维持在 38.9℃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 腹泻导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失水多于失钠
C. 发烧和白细胞数目增多的异常表现,是机体不能免疫自稳的表现
D. 痢疾杆菌属于细菌,抗生素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繁殖
14. 下图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的传递过程,则 E为神经递质
B. 若该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中的
某个环节,E是抗利尿激素,则 F为肾
小管或集合管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
C. 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Ⅱ分泌的激素增加后会促进Ⅰ的激素分泌
D. 若Ⅰ是胰岛 B细胞,E为胰岛素,则 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15. T淋巴细胞按照功能和表面标志物不同,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其中 CD4+T细胞和 CD8+T细胞在
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下图是它们参与某病原体
引起的初次免疫应答部分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 CD4+T 细胞是辅
助性 T细胞
B. X物质很可能是引起特异
性免疫的抗原
C. 巨噬细胞和靶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分子完全相同
D. 图中 CD8+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是被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
高二生物试题 8-4
{#{QQABCYQEggigABIAABgCQQlICAGQkAEAAIoGgEAIIAABQRNABAA=}#}
16. 如图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被体内的巨噬细胞和辅
助性 T细胞识别
B.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辅助性 T细胞分泌细
胞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 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 B细
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
D. 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
结合,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7. 如图①②③表示三种免疫异常,可引起人体患糖尿病,对此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表示的患病机理不同,但都导致
胰岛素的分泌减少
B. 抗体 3(Y3)将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C. 某类细胞可代表不同的浆细胞,图中
疾病都是自身免疫病
D. Y1、Y2、Y3的加工场所依次是内质网
和高尔基体
18. 拟南芥幼苗破土前顶端会形成顶勾,出土
后顶勾会打开。研究发现,
顶勾内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外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破土前顶勾内侧的生长速度比外侧慢
B. 顶勾的形成可减轻子叶出土过程中的机械伤害
C. 顶勾现象和根的向地性均可说明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
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D. 极性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进而产生顶勾
19. 植物能感知外界光照变化,调节脱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以保证冬天休眠,夏天生长。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 植物感知光信号依赖的光敏色素结构上类似于光
合色素
B. 光敏色素主要接受红光和蓝紫光的信号进而影响
特定基因的表达
C. 植物通过响应环境的变化,根据需要调整激素的
合成和分布
D. 10℃有利于过程②④,30℃有利于过程⑤⑥
20. 图甲对玉米胚芽鞘进行单侧光处理,一段时间后,将胚芽鞘尖端下部纵切,切面如图乙所示;
图丙是丁香枝条示意图,图丁是水平放置豌豆幼苗示意图,以下正确的是( )
高二生物试题 8-5
{#{QQABCYQEggigABIAABgCQQlICAGQkAEAAIoGgEAIIAABQRNABAA=}#}
A. 图甲中感知光信号的部位是 b侧面
B. 由图乙分析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加快
C. 图丙中 e处的生长素能扩散到 f处,抑制侧芽的生长
D. 图丁植物根、茎对重力感受都是通过体内一类平衡石细胞来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60 分)
21.(14分,除说明外每空 1分)
2023年 10月 23日,竹溪县融媒体中心退休干部、竹溪县启良生物研究所负责人甘启良先生被
湖北中医药大学特聘为客座教授。他退休后,凭借着对故土的热爱,踏遍了竹溪的山山水水,发现
了许多新的物种,编撰了《竹溪植物志》和《中国中药资源大典·竹溪中药资源志》。2023 年 10
月相继有报道,在竹溪,竹山,丹江等地都发现了野生大豆的小种群,它们是大豆的原始祖先,具
有极高的遗传价值和科研价值,这能够摆脱美国对我国大豆的“卡脖子”问题。请利用我们所学的
生物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大巴山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让野生大豆生存下来,达尔文认为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群体
中出现 _____________和 。
它与种植大豆之间由于长期 ,不能进行 ,从而有许多表型差距,体现了
生物的 多样性。
(2)要判断野生大豆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 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在
选择育种方法时,需要判断该变异株的变异类型。如果变异株是个别基因的突变体,则可采用育种
方法 ,为了加快这一进程,还可以采集变异株 进行处理,获得高度纯合的
后代,选育成新品种 2,这种方法称为 育种。
(3)在诱变种植大豆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
,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
是 。(2分)
(4)野生大豆的豆荚有毛(D)对无毛(d)为显性,有毛有利于种子的传播。调查发现某区
域一个野生大豆的小种群豆荚有毛的基因型频率为 95%,有毛基因频率为 70%,则该区域的有毛杂
合子基因型频率为 (2分)
22.(18分,每空 2分)
糖皮质激素(GC)是一种
强效抗炎物质,对免疫系统有着
抑制作用。正常生理条件下,血
液中糖皮质激素水平很稳定,如
图表示应激和炎症标志物可刺
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HPA)调控肾上腺皮质分泌糖
皮质激素。在应激反应中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释放、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影响免疫细胞分
化和迁移等途径,调控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的同时抑制了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增加患病
风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应激状态下,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并作用于下丘脑,此时此时反
射弧组成部分中的效应器是 。
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图 1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 。
高二生物试题 8-6
{#{QQABCYQEggigABIAABgCQQlICAGQkAEAAIoGgEAIIAABQRNABAA=}#}
(3)在 HPA轴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免疫调节机制——“脑—脾神经轴”,如图 2所示。
①图 2中所示的免疫活动所属的免疫方式为_________(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
②据图 2可推测,乙酰胆碱在该免疫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③科研人员为了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的脾神经对抗体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用手术法进行了相
关实验研究(如下表),请根据题意完成以下表格(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
实验目的 简单操作过程
实验动物选择及处理 a.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平均分成两组,每组 10只,测定________。
实验组处理 实验组手术切除脾神经。
对照组处理 b.对照组小鼠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条件控制 c.给两组小鼠注射_________,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
结果检测 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小鼠体内相应的抗体平均水平并进行比较。
预期实验结果 d.小鼠的相对抗体水平实验组_____________(填“>”、“<”或“=”)对照组。
23.(14分,每空 1分)
如图所示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侵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A—J代表不同的
免疫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高二生物试题 8-7
{#{QQABCYQEggigABIAABgCQQlICAGQkAEAAIoGgEAIIAABQRNABAA=}#}
(1)2019-nCoV 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
第 道防线。2019-nCoV 进入人体内环境,第二道防线并没有及时消灭病原体,原因是非特
异性免疫 。
(2)图中 D 细胞被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分别是 D 细胞接触 和 ,此外还需
要 的作用。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 2019-nCoV 抗原的细胞有 (用图中字母回答),没有识别抗原能
力的细胞 (用图中字母回答)。图中 细胞(用图中字母回答)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中都起着关键作用。
(4)I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 。人感染 2019-nCoV后往往会出现发热症
状,发热能使人体的免疫功能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机体清除 2019-nCoV 属
于免疫功能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情绪是人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精神紧张、过度悲伤等条件下机体的抵抗力会降低;愉快
的情绪能使免疫功能增强。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______
进行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有关______进行调节。免疫细胞能接受这二者的调控,是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4分,每空 2分)
20世纪 20 年代开始的光形态建成研究使人们对光与植物关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光合作用的能
量供应,而是把光看作一种信号,由它去激发植物体内的光受体,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科研人员
对光信号如何影响植物生长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光敏色素是植物的光受体之一,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_____________的细胞内
比较丰富。光作为一种信号能够被光敏色素捕捉,并通过一定的信号转导过程,影响_____________,
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2)科研人员测定了野生型植株和光受体缺失突变体中脱落酸的含量,结果如图甲所示。据实
验结果推测光可能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测定了不同处理下水稻种子的萌发率,结果如图乙所示。实验结果表明
_____________条件下,种子萌发对脱落酸处理为敏感,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乙可知,在光照条件下,_____________(野生型/突变型)对脱落酸的作用更敏感。
研究表明,光敏色素蛋白有两种形式:无活性 Pr形式和有活性 Pfr形式,在不同条件下 Pr和 Pfr可
以相互转化,且 Pfr 能够降低水稻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试推测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Pr 和 Pfr
是如何转化的 __________。
高二生物试题 8-8
{#{QQABCYQEggigABIAABgCQQlICAGQkAEAAIoGgEAIIAABQ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