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期末复习必背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期末考点大串讲
半球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 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 半球;
纬度位置 洲东部、 洋西岸,海陆兼备
海陆位置 南北跨 广,大部分地区位于 带,小部分地区位于 带,没有地区位于 带。
东
北
亚
纬度
北温
热
寒
太平
优越的地理位置
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高原上(73°E附近)
南: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 (4°N附近)
北:黑龙江省 县以北的 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漠河
黑龙
东:黑龙江省 江与 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黑龙
乌苏里
曾母暗沙
帕米尔
东西跨度大导致 差异大
时间
南北跨度大导致
差异大。
气候/温度
领土四至点
陆地大国(14个)按逆时针方向排列: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海洋大国(1)海域面积(2)海岸线约300万平方千米长达万多千米1.8(3)临海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一洋:太平洋内海:渤海、________海峡琼州(1)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
、 。
(2)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
政区域,包括 个省、 个自
治区、 个直辖市、 个特别行政区。
省
县
23
5
4
2
乡
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中国人口分布图(黑河—腾冲线)
中国的人口
(1)分界线
(2)人口密度
____________线
黑河-腾冲
东密西疏
(3)影响因素
地形以 为主,气候 ,适宜人类居住;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生产力水平高,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生活条件好。
平原、丘陵
湿润
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
小聚居
交错居住
中国的民族
汉族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地形与地势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形与地势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地形与地势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东南季风向陆地推进,并在东部季风区形成较多降水。
对河流的影响:水向低处流,总体大都向东流,注入太平洋;同时东西流向的河流也沟通了我国东西部;在阶梯交界处,由于落差大,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对农业工业的发展: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工业生产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对交通和经济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向东流,内河众多,河网密布,有利于国内航运的发展好资源的运输,有利于对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地形与地势
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2、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3、部分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
4、1月0℃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气候
1.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月平均气温
1、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2、青藏高原气温相对偏低。
气候
1.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7月平均气温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气候
1.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5个温度带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空间分布不均,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
气候
2.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时间分布特点
空间分布特点
干旱
半干旱
湿润
半湿润
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
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
气候
2.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4类干湿带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东部季风气候显著。
3、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气候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分布特点
冬季盛行西北风
夏季盛行东南风
气候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未流进海洋,消失在陆地
最终流进海洋
我国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水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
内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水量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河流
1.以外流河为主
内流河
外流河
水量、水位
流量、流速
汛期与枯水期
结冰期
含沙量
河流
1.以外流河为主
水文特征
1、流经的省级行政区:11个
2、上中下游分界点:宜昌、湖口
3、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4、源头与终点:唐古拉山--东海
5、地位:水能宝库、黄金水道;我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河流
2.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问题 措施
上游 水土流失 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防止上游的水土流失,
保持水土,有利于减少下游的泥沙淤积。
中游 洪涝灾害 退田还湖,疏通河道。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下游 水污染 加强长江沿岸水污染的管理,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加固下游的堤坝,加强蓄洪能力。
河流
2.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流经的省级行政区:9个
2、上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桃花峪
3、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4、源头与终点:巴颜喀拉山--黄海
5、地位: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塑造了“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河流
3.黄河及其治理
黄河
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黄土土质疏松
3、地表植被稀少
4、人为破坏植被、过度放牧
河流
3.黄河及其治理
问题 措施
上游 荒漠化、凌汛 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退牧还林;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中游 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固沟、保塬、护坡;
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选育良种、地膜覆盖、喷灌滴灌、科学施肥等;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大力种草植树,实行乔、灌、草结合。
下游 “地上河” 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
河流
3.黄河及其治理
类型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划分依据 特征
举例
合理利用
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 ,或者可以 使用
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 ,用一点就少一点
注意 和培育,实现可 利用
应当珍惜和 使用
土地资源
阳光
生物资源
风能
水资源
水能资源
天然气
煤炭
石油
铁矿
再生
循环
再生
保护
节约
持续
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概况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概况
(2)保障自然资源供给的主要措施:
①开源:开发新材料和新 (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 渠道
②节流:改进技术,提高资源的 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 利用;加强针对资源的立法工作,依法保护自然资源。
能源
进口
利用
循环
(1)总量 ,人均 。
丰富
不足
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中国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1)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2)地区分布不均
中国地形图
中国干湿地区图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土地利用类型 方位 主要地形类型 所在的干湿地区
耕地 水田 东部 平原、盆地、丘陵 湿润区
旱地
草地
林地
难以利用土地
平原、丘陵
半湿润区
湿润区
干旱、半干旱区
干旱、半干旱区
东部
东北、西南、东南
西部、北部
西部
高原、山地
山地、丘陵
高原、山地
2.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分布
中国的土地资源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中国的土地资源
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农耕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
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中国的水资源
时间分布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解决措施
兴修水库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中国的水资源
空间分布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解决措施
跨流域调水
中国径流带分布图
作用:把水资源较丰富流域的水调至水资源紧缺的流域,以弥补缺失地区的用水不足。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与天津。
中线工程: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天津。
西线方案: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2.南水北调工程
中国的水资源
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水资源
空间分布不均
南丰
北缺
东多
西少
时间分布特点
季节分布不均
年际变化大
夏秋多
冬春少
水田
旱地
东耕
西牧
水旱灾害频发
农业生产不稳定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交通运输业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运输、 运输、 运输、 运输、
运输。水路运输又分为 运输、 运输。
铁路
公路
水路
航空
管道
内河
海洋
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 运量 运费 运速 其他(优缺点)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较大
较小
最大
最小
较低
较高
最低
最高
较快
较慢
最慢
最快
火车
汽车
轮船
飞机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机动灵活
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受天气影响大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交通运输业
大
较高
快
管道
运量大、灵活差、管道铺设前期投资大
公路
客
运
大宗笨重货物
航空
水路
管道
价格安全
时效目的
货物性质
数量、运距、价格
远程
短程
贵重或急需货
物、数量不大
易死亡、变质
的活物、鲜货
液体、气体、
粉末状固体
货
运
铁路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交通运输业
原 则
多、快、好、省
2.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交通运输业
(1)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东密西疏
(2)原因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东部地形平坦,西部地势高、地形复杂。人口、资源、地形、经济等因素都影响铁路线的分布。
2.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交通运输业
(3)南北铁路干线
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九线:北京——香港九龙
太焦-焦柳线:太原-焦作-柳州
京哈-京广线:哈尔滨—北京—广州
宝成-成昆线:宝鸡—成都—昆明
2.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交通运输业
(4)东西铁路干线
滨洲-滨绥线: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
京包-包兰线:北京—包头—兰州
陇海-兰新线: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
沪昆线:上海—昆明
铁路干线 铁路枢纽名称
京广线与陇海线
京沪线与陇海线
包兰线、兰新线、陇海线
京沪线与沪昆线
成昆线与宝成线
沪昆线与京广线
郑州
徐州
兰州
上海
成都
株洲
2.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交通运输业
(5)主要的铁路枢纽
种植业
林 业
畜牧业
渔 业
1.农业及其重要性
农业
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
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以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
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
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
(1)东耕西牧
地区 类型 农业分布
东部 种植业 主要在东部季风区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平原地区)
林业 (天然林)东北林区、西南林区;
(人工林)东南林区
渔业 沿海地区:我国海洋渔业基地;
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基地
大致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降水因素) 西部 畜牧业 四大牧区:
内蒙古牧区(三河牛、三河马)、
新疆牧区(细毛羊)
青海牧区、西藏牧区(牦牛等)
种植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
(2)南稻北麦
地区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农作物 北方 旱地 东北: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水稻 华北: 两年三熟 冬小麦、玉米、花生、棉花、温带水果 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0℃等温线。) 南方 水田 一年两 熟到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茶叶、热带水果等
作物类型 主要经济作物 分布
纤维作物 棉花 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_______
油料作物 油菜 _________流域和西北部分地区
花生 以_________、河南最为集中
糖料作物 甘蔗 主要分布在华南及四川盆地地区,________为最大产地
________ 主要种植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
饮料作物 茶叶 主要种植在南方的丘陵、山地
甜菜
新疆
长江
山东
广西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
(3)主要经济作物分布
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
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叫“宜渔则渔”
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叫“宜牧则牧”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农业
(1)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如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等。
1.工业及其重要性
工业
开采铁矿
制造汽车
冶炼钢铁
布匹加工
服装生产
棉花
原料
加工
再加工
轻工业
重工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我国工业的分布
工业
(1)基本格局:
东密西疏
(2)规律:
主要沿江、沿海、沿铁路线分布。
(3)趋势:
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辽中南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长三角)
珠三角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2.我国工业的分布
工业
交通
资源
市场
(4)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
3.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
(1)地位:
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主要部门: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
(3)布局条件:
靠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高科技人才集中,资金充足,基础设施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