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7 20:0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和经过。
知道《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重要影响。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和失败的原因。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公开宣称自己要做“洪秀全第二”但同时又说:“太平天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伟大领袖毛泽东一方面对洪秀全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洪秀全代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但也曾经对郭沫若说过”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洪秀全是谁?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什么运动
材料三:“租种二亩田,要交十道捐;衣衫不遮体,烟囱不冒烟。清鬼,清鬼!要命,要钱!”
——清末民谣
结合课本及下列材料,试着分析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的原因。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 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材料四: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 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材料二: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 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 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 遍及十几个省。
③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①鸦片战争的失败, 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②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统治阶级
劳动群众
矛盾
列强入侵
加剧
自然灾害
激化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做过乡村教师。多次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他在广州从传教士手中得到一部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在该书的启示下,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自称是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来铲除妖魔,拯救百姓。他劝说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 率先加入。后来,洪秀全由于反对儒家的偶像崇拜而失去乡村教师的位置,遂外出传教,发展反清力量。
洪秀全(1814—1864)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时,广西巡抚周天爵在一封信中写道:“二月初一日出省,带兵一百名,如驻马嵬坡,皆不愿走也;路上募一百名,又如石壕驿,未走先哭。乃于十二日甫抵武宣,而教匪偷越紫荆山而来,如虎兕出柙,先锋已到三里圩矣。……方到时县官一人,一县皆空,而纷纷向西逃者渡江船无歇时。问县(官)刘作肃有何准备?答云‘只有一绳’,则大哭。我何等福气……”
材料研读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清军畏敌如虎、官兵丧失斗志,而太平军则士气高涨、所向披靡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萧朝贵——西王
冯云山——南王
韦昌辉——北王
石达开——翼王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洪秀全(天王)
说明了新生的农民政权一升始就依照旧的封建制进行内政建设,其封建意识浓厚
个体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杨秀清——东王
金田起义
二、定都天京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1851年,永安建制
1852年,攻克武昌
1853年,攻占南京
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1851年,金田起义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二、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中分配土地的方法是什么
“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分配社会财富的方法
收归圣库,平均分配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 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当收成时……(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芭麻、布帛、鸡、犬各物收归圣库,平均分配亦然。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研读
要建立怎样的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能否成功推行?
二、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进步性: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局限性:
采取绝对平均主义分配土地,主张在小农经济水局限性平上平分社会财富、庞除私有制,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实行。
二、定都天京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1851年,永安建制
1852年,攻克武昌
1853年,攻占南京
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1851年,金田起义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进行北伐和西征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1851年,永安建制
1852年,攻克武昌
1853年,攻占南京
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1851年,金田起义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进行北伐和西征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三、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1851年,永安建制
1852年,攻克武昌
1853年,攻占南京
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1851年,金田起义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进行北伐和西征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洪仁玕《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书影
三、天京陷落
材料:
风风类:……男子长指甲,女子喜缠脚,……以为可耻之行……倘民有美举……以有用之物为宝,如火船、火车、钟镖、电火表、寒署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
法法类:英吉利即俗称红毛邦,……于今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兴舟样之利、……兴器皿技艺……兴宝藏,凡金、银、铜、铁、锡、煤、盐、琥珀、蚝壳、玻璃、美石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
《资政新篇》书影
请结合材料及课本内容,试着回答问题:和《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有哪些新内容?
是否有条件实施,说说原因?
三、天京陷落
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缺乏实现这一纲领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先进阶级),这是根本原因;战争环境下,不具备实行这一革新方案的客观条件。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1851年,永安建制
1852年,攻克武昌
1853年,攻占南京
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1851年,金田起义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进行北伐和西征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洪仁玕《资政新篇》
三、天京陷落
1860年,安庆陷落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靠镇压太平天国发迹,不仅官居一品,而且以文人获封武侯,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1853年回乡期间,他鉴于清朝军队腐朽不堪,遂以当地团练为基础,利用儒家思想和宗法关系,编练了一支带有极强私人性质的武装——湘军,因此成为近代军阀的鼻祖。1854年,湘军练成水陆两军,开赴湖南、湖北战场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遇到了自金田起义以来最凶悍的敌人。
三、天京陷落
华尔率领的洋枪队
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1851年,永安建制
1852年,攻克武昌
1853年,攻占南京
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1851年,金田起义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进行北伐和西征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洪仁玕《资政新篇》
三、天京陷落
1860年,安庆陷落
1864年,天京陷落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②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
③无法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天京陷落
进入南京之后,六朝绮罗金粉之地促长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安富尊荣意识。——陈旭麓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李大钊
太平天国的失败,由于洪、杨的内讧。他们为争权夺位,勾心斗角,弄虚作假,争着把自己扮成上帝的使者,引起流血事件,大损国家元气。
——朱勤杰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决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农民阶级自发的太平天国革命……不得不在中外反革命联合压迫下宣告失败。
——范文澜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启示:农民阶级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你有何启示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试着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太平天国占据了清王朝大片江山。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摘编自胡绳《从鸡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1、“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
义和团运动
B
2、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农民阶级( )
A.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B.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C.向西方学习的意愿
D.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A
3、 1853 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 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
A.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C.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D.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D
4、1851 年,中国爆发了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目标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 ( )
A. 彻底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
B. 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C. 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 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