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7 21:05:34

文档简介

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份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乍暖还寒”的“还”应读(huán);
B.“契阔”的“契”应读(qì);
D.“悲怆”的“怆”应读(chuàng)。
2、【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结构混乱,“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偷换主语,句子“读完茹志娟的《百合花》,读者就会被这用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短篇小说感染”的主语是“读者”,而句子“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的主语是“《百合花》”,应该保持叙述主语一致。
C.结构混乱,整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李白”,“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的主语变成了“意境”,可把“创造的”改为“创造了”,保持叙述主语一致。
D.结构混乱。“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句式杂糅,“着力于……”与“……就要抓紧抓好”的杂糅,删除其一。
3、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妨害”指阻碍及损害。“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根据语意,是说会对导致真理被蒙蔽,应选“妨害”。“摒弃”指舍弃,语义较重。对象以抽象的事物居多,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等。一般用于书面语体。“抛弃”指扔掉不要。语义较“摒弃”轻。对象除抽象的事物外,还常是具体事物和人。语意是说有碍于文明进步的陈规旧习这种抽象的东西,应选“摒弃”。“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句中是说“不敢走进门”,有犹豫,应选“徘徊”。“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指辨别(真假好坏)。语句是形容人的能力,并没有褒贬之意,应选用“辨别”。
C “春秋时期”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由“虽然……但……”的关联词固定搭配以及横线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内容可确定末两条横线处应为④②,排除A、D两项;
由横线前的内容以及第二条横线后的句号提示可知,前两条横线处的内容应是对欧洲拼音文字的特点的进一步说明,③⑤是属于中国汉字的特点,由此可确定前两条横线处应为⑥①,排除B项。
6、①吸引了许多人观看 ②还有什么新亮点呈现给大家 ③节目组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说“《中国诗词大会》甫一播出”,后文说“此后每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推出,总会引发全民热议”,故此处说的应是节目刚一播出就很受大众关注欢迎,可填写“就吸引了许多人观看"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前文先是设问“《中国诗词大会》是如何做到·八季常青’的呢 ”,然后说“创作团队每年都在问自己",后文中颜芳将《中国诗词大会》比作大树,说希望它每年都有成长、更新,故此处说的应是每年都在问自己有没有新的东西,可填写“还有什么新亮点呈现给大家"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前文说“创新是必然的”,又举了“诗词小剧场”的例子来说明《中国诗词大会》不断创新,后文说“他们永远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可知此段强调的重点是《中国诗词大会》秉持创新理念,所以主持人感受到的应该是强烈的创新意识,再结合“不用扬鞭自奋蹄”来看,可知这种创新是主动的,横线处的大意应是“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可填写“节目组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7、解析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往往取酒还独倾 一尊还酹江月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8.C 9.C 10.B 11.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将西洋的社会结构比作“一捆一捆的柴”、把中国社会结构比作“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蜘蛛网”等,化深奥为浅显,形象贴切说明了“差序格局”概念的特点。②对比论证。通过与西方“团体格局”的对比,说明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结构特点,不同于西洋团体格局。③举例论证。如贾府和苏秦的例子,说明“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以偏概全。“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变化是由人情冷暖的社会现象导致的”理解片面。人情冷暖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从材料一第四自然段“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可知,中心势力的厚薄对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变化范围的影响,也是原因。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 强加因果。“过去农村人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那些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不是投资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中”与“导致自身贫困”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无中生有。过去农民贫困究竟是什么原因,本文中并没有交代。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 只有“自己”独处的现象,没有与他人的关系。而“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制度为手段存在下来的”,“差序格局”是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具有伸缩性的社会关系。其它三个选项都能体现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特点。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比喻论证。材料一第二自然段“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西洋团体格局),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第三自然段“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把中国社会结构比作“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蜘蛛网”等,化深奥为浅显,形象贴切地说明了“差序格局”概念的特点。
对比论证。我们的社会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具有伸缩性的社会关系,通过与西方“团体格局”的对比,说明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结构特点,不同于西洋团体格局;“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说明差序格局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举例论证。“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 说明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的特点。
B 13.A
14.①廖国栋让李子良突围,自己掩护,李子良眼含热泪,表现出李子良对廖国栋的不舍与担忧;②李子良讲述营长带领战士们纵身跳下悬崖时,泣不成声,表现出李子良对战友的牺牲的巨大悲痛;③李子良讲述自己来到廖国栋家乡,才得知廖国栋是独子时,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表现了李子良对廖国栋的感激,以及自己的悔恨之情。
15.①小说描绘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次突围战斗,从小故事展示大时代,赞颂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凸显了爱国主义的主题。②小说中廖国栋接替李子良掩护部队,李子良替廖国栋尽孝,写出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赞美了感恩报恩的战友情谊。③廖国栋抗击敌军而牺牲,李子良放弃提干复员到廖家坳安家,帮助乡亲战胜贫穷过上好日子,都表现了伟大的奉献精神。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他身边的亲朋都知道他的不平凡的经历足够写一本书”错,据原文“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信息采集的人说,李子良极不平凡的经历足够写一本书”。
C.“廖国栋主动向营长请缨”错,小说中并没有写廖国栋主动向营长请缨。
D.“详细描绘了廖国栋战斗牺牲的场景”错,小说对廖国栋战斗牺牲的场景叙述得很简略。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拟人”错误。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日伪军”比作“蝗虫”。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一会儿突围开始,你跟着机关转移,我随营掩护”“望着他那严肃的面孔,我又像以往见到学堂里威严的廖先生一样,含泪轻轻地叫了一声,将头扭向一边”可知,廖国栋让李子良突围,自己掩护,李子良眼含热泪,表现出李子良对廖国栋的不舍与担忧;
②由“营长带领战士们边打边退,最后被敌人紧逼到悬崖顶上。为了不当俘虏,他们纵身跳下悬崖”“老人讲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可知,李子良讲述营长带领战士们纵身跳下悬崖时,泣不成声,表现出李子良对战友的牺牲的巨大悲痛;
③由“老人说着,眼泪又不由得涌了出来,说:‘唉,直到这时,俺才晓得,廖干事哪有兄弟三人?他也是个独子,家里就剩老娘一人,他是用自己的命换来了俺的命啊!’”可知,李子良讲述自己来到廖国栋家乡,才得知廖国栋是独子时,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表现了李子良对廖国栋的感激,以及自己的悔恨之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由“苦战多天,坚守在前沿的某营营长报告,全营只剩下十几个人,且弹药消耗殆尽……面对敌众我寡、异常严峻的情势,军区首长和地方领导紧急磋商,决定立刻分路突围”“一会儿突围开始,你跟着机关转移,我随营掩护”“一阵密集的枪炮声过后,首长带领机关突围的方向渐渐平息下来。在连续进攻失利后,敌人以数倍的兵力,疯狂向阵地上逼压过来。营长带领战士们边打边退,最后被敌人紧逼到悬崖顶上。为了不当俘虏,他们纵身跳下悬崖”可知,小说描绘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次突围战斗,从小故事展示大时代,赞颂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凸显了爱国主义的主题。
②由“一会儿突围开始,你跟着机关转移,我随营掩护”“俺本来在部队已提为排长,可考虑再三,还是申请复员,在廖家坳安了家,一是要替廖国栋尽孝”可知,小说中廖国栋接替李子良掩护部队,李子良替廖国栋尽孝,写出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赞美了感恩报恩的战友情谊。
③由“在连续进攻失利后,敌人以数倍的兵力,疯狂向阵地上逼压过来。营长带领战士们边打边退,最后被敌人紧逼到悬崖顶上。为了不当俘虏,他们纵身跳下悬崖”“俺本来在部队已提为排长,可考虑再三,还是申请复员,在廖家坳安了家,一是要替廖国栋尽孝,二是要带领乡亲们战胜贫穷过上好日子”可知,廖国栋抗击敌军而牺牲,李子良放弃提干复员到廖家坳安家,帮助乡亲战胜贫穷过上好日子,都表现了伟大的奉献精神。
16.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句意:可是如今又在哪里呢?
A.被动句,“于”表被动,被。句意:不受时俗限制。
B.宾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不能解决。
C.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句意:老师不一定就比弟子贤能。
D.省略句,应为“輮(之)以为轮”。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 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17.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词类活用的能力。
A.“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句意: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
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C.“群”,名词作状语,成群。句意:(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D.“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句意:当他夺取荆州, 攻下江陵, 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
18.C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③“致”,到达。句意: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④“适”,享有。句意:但我和你能够共同享有。
⑥“无”,无论。句意: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
B 20.D 21.D
22.(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D;
“殆”,副词,表推测,大概,几乎,是“不如”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有关内容的能力。
D.“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受”,通“授”,交给;“惑”,疑难问题。
(2)“勤”,勤奋;“庶几”,差不多,也许;“补”,补救。
参考译文:
(乙)劝学
秦观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23.B
24.前六句通过写夏夜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趣;第八、九句诗人由清幽的景色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了知音,抒发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和惆怅;末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因美景而有所触动,思念友人之情。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错,“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白天与黑夜的承接,“一快一慢”,写得分外传神。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前六句通过写夏夜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趣: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抒发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和惆怅。最后触景生情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之情。
四、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他们觉得“读书”这种阅读方式不仅有仪式感,而且更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觉得“读屏”更加方便快捷。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对于“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论点,论据充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5、【写作指导】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屏”阅读方便快捷,能使人有效利用零星时间;“书”阅读系统、深刻,受到相当比例成年国民的青睐。读书是人的天性追求,要不要仪式感?如何让读书人随时随地想读就读?“屏”阅读与“书”阅读到底要不要平分秋色?材料给出的讨论空间很开阔,考生只要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围绕“读屏读书”的话题展开讨论,均符合题意。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既要关注任务限制,又要开放思维;既要理性有度,合理兼顾,又要立意高远,取舍得体。
【解读任务】
写作任务:理解分析“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明确观点
文体任务: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立意】
1.以“屏”观世,以“书”修心
2.闲时读书,忙时读屏
3.掌上阅读,“屏”分秋色
4.让“屏”读与“平”读比翼双飞
5.处处屏读琐碎,时时卷墨留香
【例文】
以“屏”观世,以“书”修心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阅读的方式一如初盛之花,绽放新意。“读屏”与“读书”是否一定有优劣之分呢?我认为不然。大数据时代需要有“读屏”的快捷广阔,亦不可缺“读书”的纯净修心。
有人说快节奏的生活,哪有时间细品文字,不如手机一搜来的方便。
不错,读“屏”的确方便快捷,但读“书”更如醇香美酒、清香甘茗,其氤氲之气,可以陶冶心神,岂可弃如敝履?观古之圣人,不乏潜心阅读之辈:孔子博览群书,韦编三绝,终成一代圣贤;宋濂勤学好问,精益求精,收获一身才学。览近代大师,心浮气躁的鲜矣,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焚膏继晷,徜徉文学之海;钱钟书先生匿于一室,品读群书,养学者之风……由此观之,生活不应只有面包,还应有书籍。读书,犹如于深幽处点亮明灯,于沮丧地注入活力,于洪流中静修己心。以书修心大体若此矣。
于内我们当以书修心,于外我们当以“屏”观世。
整日埋身题海,何以迅速了解世界形势?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何以快速把握时代脉搏?读“屏”,这时便像一个骄傲的孩子,举起小手高喊:我能!的确,读“屏”,能带给我们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从西欧到中亚的穿越体验。于吃饭休息时,一搜,便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偷得片刻休闲;一点,便可解心中疑惑。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深读当读书,沉潜而又系统;观世,可借助“读屏”,快速洞悉世界,更好地规划前行。相比古人抄书千卷、负箧曳屣,确实又轻松快捷,其观世之用,好处之多,无需赘述。尤其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用之得当,将大有裨益。
读“屏”与读“书”反映的正是现代科技与传统的碰撞,科技与传统有机结合,所带来的盛景比比皆是。第12版《新华字典》的问世,记录传统词汇的同时,输入“点赞”等新生词汇,外附二维码辨真伪,老字典焕发新活力;让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鸡肋般的课间操,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敦煌舞、蒙古风令人叹为观止。亦无需将读“屏”与读“书”一决高下,何不妨以“书”修心,以“屏”观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同学们,读“屏”观世莫浮于表面,生浮躁之气;读书修心,非固守传统,不思变通。让我们以“屏”拓展眼界,以“书”修养身心,瞻望美好明天!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份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譬如(pì) 忸怩(niǔ) 乍暖还(hái)寒 籼稻(xiān)
B. 契阔(qiè) 百舸(gě) 兜鍪(móu) 檄(xí)文
C. 嘲哳(zhāo) 守拙(zhuō) 寥廓(kuò) 绕树三匝(zā)
D. 佛狸祠(bì) 羁(jī)鸟 悲怆(qiàng) 残羹冷炙(zh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读完茹志娟的《百合花》,读者就会被这用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短篇小说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B. 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C. 李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拓宽了诗歌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 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 真理的。
(2)不论是历年来形成的陈规旧俗,还是人人都习以为常的惯例,只要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有碍于文明进步,我们就一定要坚决地予以 。
(3)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 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4)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 ,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A.妨害 摒弃 徘徊 辨别 B.妨碍 摒弃 徜徉 辨别
C.妨害 抛弃 徘徊 鉴别 D.妨碍 抛弃 徜徉 鉴别
4、某同学在学习成语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写下了以下几个结论。以下文常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青衫”用来形容极度悲伤,出自《琵琶行》。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诗人,字乐天,曾倡导过“新乐府运动”。
B.“羽扇纶巾”,形容态度从容,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为宋代文学家,字子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锲而不舍”现常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出自《劝学》。作者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D.“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用来指年轻人,出自《沁园春·长沙》。作者为毛泽东,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饶宗颐先生曾指出,中国文明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欧洲的拼音文字迁就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汉字却拉近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距离。
①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系统 ②现代汉语与上古汉语的语音也相差甚远
③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 ④虽然中国境内方音各异
⑤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⑥随着语言的分化,方言的出现
A.③⑤①④②⑥ B.③①⑥⑤④② C.⑥①③⑤④② D.⑥①②⑤③④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凝结了传统文化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其传承源远流长,沉淀在每位中华儿女的心间。
2016年,央视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甫一播出, ① ,此后每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推出,总会引发全民热议。那么,《中国诗词大会》是如何做到“八季常青”的呢?总导演颜芳告诉记者,创作团队每年都在问自己, ② ?“我们一直把《中国诗词大会》当成一棵大树看待,希望它每年都有一个成长,这个成长不仅是外表上的变化,还包括从内核上一次次自我更新。”
颜芳认为,诗词是一个成长的概念,创新是必然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就增加了“诗词小剧场”,节目组通过科技感的加持,将诗词化作短剧,开启了一场文化的跨时空对话。主持人龙洋感慨,从接触这个节目开始,就感受到 ③ ,“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永远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让古韵诗词焕发新生。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裕当年出兵北伐,横扫强敌,气势磅礴的两句是:“ , 。”
(3)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白居易《琵琶行》中,“ ”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似的。
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小题。13分
材料一:
“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西洋团体格局),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制度为手段存在下来的。在任何社会,血缘关系都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任何社会的血缘关系都被强加有同样的义务。中国人的血缘关系深受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每个人都被儒家思想在血缘关系的网络中安排了具体的道德义务,而家族制度进一步在组织和制度上强化了这种义务。西方的宗教信仰和国家观念则大大削弱了血缘关系中的这些义务。因此,中国传统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与西方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有所不同,这就是费老讲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理由。
但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家族的力量已基本上消失了,特别是以族规家法为代表的宗族制度早已不再存在。而儒家“孝悌”思想在现代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不大有道德约束力。这种情况下,构成附着在传统中国血缘关系上的道德义务越来越弱,以至于与西方社会相差不多了。这时候,我们不应再说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的。
与“差序格局”解体相一致的是农民人际联系的日渐广泛,姻亲关系的重要性在许多农村已远远超过宗亲,朋友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类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业余爱好、一致的经济利益、相近的年龄等等,都正在构成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以前农村人情往来大都是宗亲与姻亲,现在人情中朋友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朋友圈子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宗族圈子的一员。朋友圈子是团体格局的,如徐勇所说“圈子内的人具有一定的平等和互利性”。
重要的是,在差序格局解体的时候,人们自己选择关系,这种选择的关系,依他们的理性算计。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则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地交往朋友的理由。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地挂上了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了。
当前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和农民的贫困化进一步强化了农村人际关系理性化的趋势。人口流动使农民可以摆脱村庄舆论对自己的压力,从而更容易摆脱道德义务和选择交往空间。贫困化则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理性化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一个较宗族小得多的圈子,尤其是朋友圈子和亲戚圈子。当农村的经济环境较为恶劣、农民占有的经济资源较少时,这些圈子可能会缺乏经济滋润而变得更小。而农村传统文化的解体,使农民越来越看重实际的有时是即时的好处,越来越忽视交往中的感情,这个时候,理性算计的农民终于会因为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足够的人际联系,而在出现突发性生产生活事件时,没有应对能力。
(选摘自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人际关系理性化》)
8.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的含义,小到一个人,大到全天下,说明“家”字有很强的伸缩性。
B.现实生活中,没有两个人的差序格局是完全相同的。
C.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的变化是由人情冷暖的社会现象导致的。
D.西洋社会,孩子住在家给父母膳宿费,是孩子对成人权利的重视。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已基本不符合当今中国农村的发展。
B.“差序格局”的解体,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质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性化”。
C.过去农村人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那些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不是投资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中,从而导致自身贫困。
D.随着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其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理性算计。
10.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
C.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D.有酒有肉是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11.简要阐述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16分)
突围
薛培政
在一座农家小院里,我见到了老英雄李子良。他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老农,可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信息采集的人说,李子良极不平凡的经历足够写一本书。
尽管老人言谈清晰,但一听说我要采访,他一句“比起那些死难的战友,俺没有啥好显摆的”,就让我吃了闭门羹。
眼看采访就要冷场,我忙给陪同的乡村干部使眼色。在大伙儿的恳求下,老人用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从床头柜里取出个黄色布袋,将一枚枚荣誉勋章一股脑儿抖在方桌上。在场的人不由得啧啧称赞,说:“了不起,真是名副其实的老英雄!”
“俺不是英雄,廖国栋才是真正的英雄!”老人情绪激动,陷入深深的回忆——
那是1942年冬天,日本鬼子调集重兵向鲁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企图“铁壁合围”一举歼灭根据地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
战斗在傍晚打响,八路军某营凭借险要的地势顽强地进行阻击。敌人利用炮火优势向我方阵地发起一阵阵炮击,阵地很快变成了一片焦土。空气中呛鼻的硝烟还未散尽,山下集结的日伪军,又蝗虫般地向山上冲。
苦战多天,坚守在前沿的某营营长报告,全营只剩下十几个人,且弹药消耗殆尽……面对敌众我寡、异常严峻的情势,军区首长和地方领导紧急磋商,决定立刻分路突围。
天渐渐昏暗下来,夜幕终于降临了。一阵刺骨的寒风迎面吹来,吹得残留的灌木叶子瑟瑟作响,我不禁全身颤抖了一下。
这时,就觉得一个宽大的巴掌拍在我后背上,回身一看,是保卫干事廖国栋。他将我拉到一旁,小声命令道:“一会儿突围开始,你跟着机关转移,我随营掩护!”
“不,我是一名战士,我要留下掩护!”我握紧了手中的“汉阳造”。
“你个犟驴子,这时候还跟我较劲儿?忘了谁带你参加八路军的?”他声音虽不高,却带着几分严厉。
“廖老师——”望着他那严肃的面孔,我又像以往见到学堂里威严的廖先生一样,含泪轻轻地叫了一声,将头扭向一边。
“听话,都是八路军战士了,怎么还掉眼泪?”他上前替我擦了擦眼泪,“我是共产党员,必须坚守到最后!”他又为我紧了紧身上的衣服,神情严肃地叮嘱我:“突围时要跟紧,千万别掉队!”
“嗯!”我抬头凝望着他,一股难以名状的离别滋味,顿时涌上心头。
“不用为我担心,我好歹兄弟三人,真要有个三长两短,还有人为爹娘养老送终。”他说到这里,深情地望着我,“李大叔为打鬼子献出了生命,李大婶就你这根独苗,将来仗打完了,你要好好孝敬她老人家。”说着,他掏出一张纸条和一支钢笔,塞到我手中:“这是我家的地址,将来有机会了,替我回家看看双亲。——哦,革命成功别忘了学文化,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啊!”说完,他一把夺过我手中的枪,趁着夜色冲向阵地最前沿。
突围开始,首长铁青着脸命令营长:“我现在带着机关人员突围,你带战士们坚守阵地钳制敌人兵力。我们走后半个小时,你们也要迅速撤离!”营长郑重地举起右手,敬了个军礼:“请首长放心,我们绝不放过一个敌人!”
一阵密集的枪炮声过后,首长带领机关突围的方向渐渐平息下来。在连续进攻失利后,敌人以数倍的兵力,疯狂向阵地上逼压过来。营长带领战士们边打边退,最后被敌人紧逼到悬崖顶上。为了不当俘虏,他们纵身跳下悬崖。
老人讲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过了好一阵子,他缓过情绪后道:“仗打完了,全国解放了,俺做的头件事,就是去拜望廖干事的父母。费了好大劲儿,才在深山区的廖家坳找到他的家。”
老人说着,眼泪又不由得涌了出来,说:“唉,直到这时,俺才晓得,廖干事哪有兄弟三人?他也是个独子,家里就剩老娘一人,他是用自己的命换来了俺的命啊!”
老人顿了顿,呷了一口茶,道:“若是说战争年代里‘生死’是一面镜子,廖国栋就是俺身边最好的镜子。大半辈子了,俺没有忘记他嘱咐俺的话,入党后处处照着他的样子做。俺本来在部队已提为排长,可考虑再三,还是申请复员,在廖家坳安了家,一是要替廖国栋尽孝,二是要带领乡亲们战胜贫穷过上好日子。”
老人讲完这段往事,又在旱烟袋里装上烟丝,重重地吸了一口,长叹一声,说道:“相比那些年纪轻轻就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俺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
听了老人质朴的话语,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子良老英雄居住在农家小院里,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老农,但他身边的亲朋都知道他的不平凡的经历足够写一本书。
B.“俺不是英雄,廖国栋才是真正的英雄”,老英雄李子良的这句话表现了他对廖国栋的崇敬之情,也给读者设置了悬念。
C.李子良回忆了一次反“扫荡”的战斗,廖国栋主动向营长请缨,接替李子良掩护部队转移,最终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D.小说以李子良的口吻,详细描绘了廖国栋战斗牺牲的场景,表现了共产党人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浓浓的战友情谊。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拟人,既表现出日伪军数量众多,攻势凶猛,又表达了对日伪军的蔑视和痛恨,突出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B.小说描绘了分路突围前的环境,夜幕降临,寒风吹面,木叶萧瑟,既写出了战斗环境的恶劣,也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氛围。
C.小说叙述了一位革命军人为国捐躯的壮烈故事,而在壮烈中又蕴含着浓浓的温情,语言亲切感人。
D.“我”对李子良的采访一开始并不顺畅,从采访的波折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李子良低调谦逊的高贵品质。
14.小说多次写到李子良流泪,每次流泪分别表现出李子良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15.有人认为,薛培政“善于以小小说有限的篇幅,讲述有意义的故事”。请谈谈《突围》具有哪些意义。(6分)
三、古诗文阅读(32分)
(一)课内古诗文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6分)
16.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不拘于时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7.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1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晒)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
③而致千里(获得)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⑤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⑥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⑦郯子之徒(同类的人) ⑧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⑨举酒属客(劝请) ⑩而闻显彰(显著、清楚)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⑧ C.①⑤⑦⑧⑨⑩ D.①③⑤⑦⑨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小题。(17分)
(甲) 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9.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传”: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2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诗人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开头两句写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甚至颓放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2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他们觉得“读书”这种阅读方式不仅有仪式感,而且更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觉得“读屏”更加方便快捷。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对于“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论点,论据充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