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说明: 1.请考生把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上;主观题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2. 请考生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17分)
材料一:
①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②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③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⑤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⑥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人民日报》
材料二:
①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于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境。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②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摘编自李域《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如瓷器、丝绸、家具等的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B.加快发展先进制造,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就可以实现突破创新。
C.只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就能消除社会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
D.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证或报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也非常浓厚。
B.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仍需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
C.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充分论证了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D.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3.根据材料一,以下关于“工匠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精美用品的生产和庞大工程的建造上,也展现在现代的高尖端科技项目中。
B.工匠精神不只是拘泥守旧的“匠气”,而是强调对职业的敬畏和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C.弘扬工匠精神,应该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做到精雕细琢,从“重量”到“重质”,进而提升品牌形象,建设品牌强国。
D.弘扬工匠精神,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良好社会氛围。
4.两则材料都论述“工匠精神”,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一说“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4分)
(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8.本文标题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9.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愈,字退之,南阳人。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中,为国子博士、河南令。愈才高难容,累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奇其才。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卒。公英伟间生,才名冠世,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有冠冕珮玉之气,宫商金石之音,为一代文宗。有诗赋杂文等四十卷,行于世。(节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B.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C.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D.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贞元八年擢第迁/监察御史上疏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参军/
1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有时也为人治病。
C.老聃:姓李名耳字聃,中国道教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与庄子并称“老庄”。
D.六艺:文中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典籍。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说》首段先强调从师的必要性,并指出不从师的危害,然后阐明择师的标准是“道”,并非贵贱长少,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B.《师说》第二段主要通过三方面对比,从不同方面批判当时社会不重师道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说服力强。
C.韩愈才华和名气盖世,继承了道德传统,阐明了各位圣人的本意,文章气势华丽,精通音律并成为文学宗师,有诗赋杂文流行于世。
D.《师说》中韩愈批评了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风气,认为他们因为师生之间年岁和学问差不多,就对从师感到羞耻的想法是错误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分)
(2)愈才高难容,累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奇其才。(4分)
14.韩愈创作《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所学和文章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9分)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16.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它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充下列名言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告诉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两句是“ ,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草率行事,最终却“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桐花绽放山乡,层林因之一芳。鄂西北,山岭连绵,那是油桐的世界。而油桐,是乡亲们的一大骄傲。春来了,敲锣打鼓地开场,像妈妈叫醒孩子快快起床。可桐林还有些睡意,不情不愿。春雨丝丝,清风缕缕,蛙声阵阵,抬眼看看,倏然一惊:天地已被占尽,万物都在出彩。这时候,桐林方才略略有点着急,抖擞抖擞精神,酝酿出花蕾,排开在枝头,以烟花绽放的方式,渐次展开应有的笑颜。遂而,花千树;遂而,山万重;遂而,千层万叠花如海。
桐花的花瓣里有时间,花事里有心事。当梅子黄熟时,夏日浓荫里,桐花开始变身为青果点点。过一阵子再来,炎炎烈日下,桐果已挂满树梢,籽粒俨然。熊熊暑气日蒸,白天黑夜充盈,桐籽足月了,桐果圆圆的,小小灯笼的样子。秋声悄然盈袖,油桐树蒲扇样的叶子日蔫,不再遮挡视线,农人噼噼啪啪开始敲打桐籽。一阵阵滚落中,一篓篓桐籽收进场院,接着,一筐筐籽粒运出,送进油坊……
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D.信息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请简要分析文中使用“一阵阵”“一篓篓”“一筐筐”等数量叠词的好处。(4分)
语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9分)
健康的睡眠可以解除一天的工作和学习积累的疲劳,恢复体力和能量;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可以巩固日常的学习记忆能力。另外,(1):在白天觉醒期间,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积聚在细胞间液,睡眠时,脑脊液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出大脑。
足够的睡眠时间是睡眠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时长( ),总的来说,年龄越小睡眠需求越多,多数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睡眠7~8小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熬夜”成了现代生活中一种( )的行为现象。熬夜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熬夜,(2)。前者是指因工作学习需要不得不熬夜或“失眠”后不得不被动选择熬夜。而后者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主动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健康睡眠被偷走,不良后果便( ):熬夜会影响记忆的巩固,长期熬夜会增加罹患痴呆的风险。为了我们能有一个健康的大脑,(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足够的睡眠时间。
21.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序号(1)(2)(3)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许多时候需要我们换位考虑问题。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健全人和残疾人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矛盾。换位思考,可以使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目;多一些关爱,少一些磨擦;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
关于“换位思考”你有怎么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微山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正是由于”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离不开”;“工艺……的水平”范围扩大,材料中是说“一些工艺水平”。B.“就可以实现”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三段是说“才有可能”。C.“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原文“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只是说提供相应体制机制的保障。故选D。
2.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对比论证”错。材料一有“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举例论证,有“《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引用论证。没有对比论证。故选C。
3.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不只是……而是”逻辑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为“不是……而是……”。故选B。
4.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内涵,材料二侧重阐述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每点2分)
5.①敬业,把提高技艺水平当作头等大事。②热爱,应发自肺腑热爱,专心如一。③肯付出,废寝忘食,尽心竭力。④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超今越古。⑤专注,冰心一片,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⑥有信念,要技进乎道,超然达观。⑦重实践,格物致知,脚踏实地。(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错误。他并不是“始终”毫无畏惧,如“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可见他此时是有畏惧心理的。“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见,他此时并非信念坚定。故选B。
7.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均以故事情节取胜”“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错误。本文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聋哑“老乡”为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是通过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写人与人的相处,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从全文内容来看,本文语言并未充满“诗情画意”。故选D。
8.①“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勇气和希望。②“百合花”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 (每点3分)
9.分析:①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②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③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3分)
效果:①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3分)
1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幼年成了孤儿,依靠嫂子抚养读书,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字,精通百家经典。贞元八年考中进士。后来升任监察御史。上疏议论宫市的弊端,唐德宗大怒,贬为阳山县县令。有好的政绩,改任江陵法曹参军。
“迁监察御史”是动宾结构,“迁”是动词,“升任”之意,“监察御史”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德宗怒”是主谓结构,“德宗”是主语,“怒”是谓语,应在“怒”后断开;“贬阳山令” 是动宾结构,“贬”是动词,“阳山令”是官职名,应在“贬”前断开。排除B。故选C。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中国道教创始人”错,老子应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故选C。
12.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为师生之间年岁和学问差不多,就对从师感到羞耻”因果关系错误。士大夫这些人本心就不屑于从师,“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只是他们的借口,不是真正原因。故选D。
13.(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韩愈才能高很难被世人容纳,多次被贬官,于是写了《进学解》来表达自我。执政官对他的才能很惊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来……的;“受”,通“授”,传授;“孰”,谁。(2)“累”,多次;“下迁”,被贬官;“奇”,对……感到惊奇。
14.(1)对现实贵族子弟浮华生活,不好好向 学习的现状的不满。
(2)希望 们能够向先人一样不耻相师,树立良好的学习风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韩愈写《师说》的缘由:第一,原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由此看出,是对现实贵族 弟浮华 活,不好好向 学习的现状的不满。第二,原文“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由此看出,是希望 们能够向先 样不耻相师,树立良好的学习风尚。
参考译文:韩愈《师说》略
韩愈,字退之,南阳人。幼年成了孤儿,依靠嫂子抚养读书,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字,精通百家经典。贞元八年考中进士。后来升任监察御史。上疏议论宫市的弊端,唐德宗大怒,贬为阳山县县令。有好的政绩,改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年间,担任国子博士、河南令。韩愈才能高很难被世人容纳,多次被贬官,于是写了《进学解》来表达自我。执政官对他的才能很惊奇。朝廷召回他担任国子祭酒,改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去世。韩愈英俊伟岸,才华和名气盖世,继承了儒家道德传统,阐明了各位圣人的本意。他的文章有极其华丽的气势,有非常好听的节律,成为一代宗师。韩愈共有诗赋杂文等四十卷,在世上流行。(《唐才子传·韩愈》)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B.“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误,诗歌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没有表现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故选B。
16.《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典型手法是白描、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等,本诗颈联同样如此。①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溪水潺潺,鱼儿慵懒的幽静怡人环境。②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③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归园田居》(其一)运用白描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句,用简笔勾勒出屋舍概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听觉、动景描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视觉、静景描写,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描写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田园风光。本诗颈联同样如此。
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①白描。本联抓住描写对象鸟、鱼、溪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动听,溪水清澈,鱼儿在水中停歇的幽静怡人环境,运用了白描的手法。②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既美好又富有生机,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③视听结合。“鸟语”是耳闻之声,“鱼行”是眼见之景,是感官上的视听结合,展现处一派动人美景,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
17. (1)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3)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跬,纶,樯,橹,胥,赢。
1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表解释说明。A.提起下文。B.解释说明。C.总结上文。D.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故选B。
19.①把“千层万叠花”比喻成“海”,形象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茂。②连用三个“遂而”领起语句,结构一致,节奏感强,把桐花渐次开放的情形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把“千层万叠花”比喻成“海”,用“海”的宽广、浩大,形象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茂,化具体为形象,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遂而,花千树;遂而,山万重;遂而,千层万叠花如海”连用三个“遂而,……”的句式,结构一致,一气呵成,把桐花渐次开放的情形有层次地表达出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富有表现力。
20.①既可以表示数量多,也有叠字的语韵美。②再现了收获桐花的过程,表达了农人丰收的喜悦。③直观形象,极具画面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一阵阵”“一篓篓”“一筐筐”既可以表示数量多,也有叠字的语韵美,使语言更富有音乐美,通过叠词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艺术效果。先是“一阵阵滚落”,然后“一篓篓桐籽收进场院”,最后“一筐筐籽粒运出,送进油坊”再现了收获桐花的过程,表达了农人丰收的喜悦。“一篓篓桐籽”“一筐筐籽粒”都是直观可见的,这三组叠词展现了农民忙碌收获的场景,直观形象,极具画面感。
21.①因人而异②司空见惯③接踵而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根据“总的来说,年龄越小睡眠需求越多,多数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睡眠7~8小时”可知,这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睡眠时间需求,可填入“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②处,语境要表达的意思是“熬夜”是现代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故可填入“司空见惯”。司空见惯: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③处,“当健康睡眠被偷走”后面要表达的内容应“不良后果”就接着出现了,可填入“接踵而至”。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
22..(1)睡眠还可以清除大脑的代谢产物(2)一类是主动熬夜(3)请拒绝长期熬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在白天觉醒期间,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积聚在细胞间液,睡眠时,脑脊液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出大脑”是对前面句子的解释,主要说的是睡眠可以清除大脑的代谢产物,故承接前面的句式“可以……可以……”,此处应填入“睡眠还可以清除大脑的代谢产物”这样的内容。第二处,根据“熬夜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熬夜”可判断,此处应是说另一类熬夜的原因,又根据“而后者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主动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可知,这一类是主动熬夜,故可填入“一类是主动熬夜”。第三处,根据“熬夜会影响记忆的巩固,长期熬夜会增加罹患痴呆的风险”可知熬夜的坏处,又根据“为了我们能有一个健康的大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足够的睡眠时间”来分析,这里是要让我们不要熬夜,因此可填入“请拒绝长期熬夜”这样的内容。
23.【立意】1、换位之后多了理解和宽容。2、换位心情两重天。3、学会时常换换位。
4、换位与理解。5、不必困守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