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以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以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7 21:0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地形
生物
水文
土壤
气候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来说,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生物
气候
水文
地形
土壤
(一)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当地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整体性的不同尺度
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对比
小到地方性尺度的森林系统
1.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读西藏自治区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西藏自治区湖泊众多的原因。
生物
气候
水文
地形
土壤
地表不平,低洼处易积水;高山冰雪融水较多;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钦查群岛主要由三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时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人奴隶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 300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下面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6分)
(1)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2分)
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2分)
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2分)
(2)钦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
不易分解;(1分)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1分)
积累的时间长;(1分)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1分)
钦查群岛主要由三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时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人奴隶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 300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下面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4分)
(3)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2分)
(3)化肥等肥料的出现,替代了鸟粪;(1分) 长期开采,鸟粪资源日趋枯竭。(1分)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当地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1)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导致地壳抬升,山地隆起;
山地东部地处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量减少,逐渐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广布。
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地区,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有大量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独具特色。区域南部火地岛首府乌斯怀亚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其传统民居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下图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和该区域45°S附近的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以及乌斯怀亚民居景观图”。(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6分)(2)从气候、板块运动等角度分析乌斯怀亚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4分)
(2)位于西风带,常年多大风,房屋低矮,抗风性强;纬度高,气温低,房屋低矮利于保温;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降水(雪)量大,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雪);森林茂密,可就地取材;板块交界处,多地震,低矮木屋利于防震。
3.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分上、中、下游。该河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汉。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量增多。右图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1)说出疏勒河上游径流量增多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4分)
缓解水资源紧缺;补充地下水;
减缓土地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
人类主要改变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 因素,进而破坏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导入新课:
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分散修建于桉树林中。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破坏植物,导致食物来源减少,栖息地范围缩小,进一步导致气候、水文等发生变化,破坏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
生物(植被)
(二)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整体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1.黄土高原东部位于 ,
西部位于 。(三大自然区)
2.分析黄土高原整体性弱的原因。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季风——大陆大洋结合产生的新功能
水土流失严重,各组分不完备(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系统抗干扰能力弱,不稳定,整体性弱。
蜂蜜的产量、质量是当地地理环境整体性效应的反映。
东部平原区:蜂蜜产量高、质量高
北部亚热带区:蜂蜜种类多
南部草原区:蜂蜜产量少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雨量充沛,
蜜源植物种类繁多,蜂群发育较快,
生产的蜂蜜种类较多
从气候角度分析北部亚热带区蜂蜜种类多的原因。
水热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蜂蜜种类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建立起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形成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三)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图中②③④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区域,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依据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植被的演变过程。
原为盛行西风迎风坡,全年温和多雨。
后板块挤压,地形隆起使山地东部处于
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减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略图,某团队在甲地开展野外考察。完成下面小题。
1.在甲地考察时,团队成员可以( )A.寻找北极星确定正北方 B.用小刀刻画比较矿物硬度C.观察树木年轮判断方向 D.运用地质罗盘获取经纬度2.有关甲地自然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有( )①多火山,黑钙土分布广 ②降水多,淋溶层厚度大③光热强,叶片呈针刺状 ④乔木高,树基多板状根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A:只有北半球能够看到北极星(仰视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
B:《选必一》p23,小刀可用于测试和刻画矿物硬度。矿物的硬度是指其抵抗被划伤或刮损的能力。摩氏硬度尺就是用这一原理来测试矿物硬度。
C: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很小,导致年轮的分布变得非常均匀,很难通过年轮来判断南北方向。
D:地质罗盘(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普通罗盘
气候判断
2016 年 11 月,某湖泊形成了上万亩的“草原”景观。下图为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3.图中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4.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5.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
(动植物枯死、腐烂)
藻类
6.与“石钱”岩石形成环境最相近的是(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砂砾岩 D.石英岩7.该区域目前主要自然状况是( )①昼夜温差大②高寒缺氧③多大风天气④地震多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石钱滩坐落于准噶尔盆地东南部戈壁滩上,因该地分布有大量“石钱”而得名。所谓石钱,其实是大小不等、中间有孔的海洋动物化石,酷似古代铜钱(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8.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9.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2023.6浙)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17、18题。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11.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12.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落羽杉原产于美国东南部的淡水沼泽地区,如今在美国东部、南部地区,一度繁盛的落羽杉林由于水质变化导致严重萎缩,科学家们正努力恢复落羽杉栖息地。图1为美国本土落羽杉林分布图,图2为落羽杉膝状根。完成下面小题。13.以下关于落羽杉树木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喜暖湿和阳光充足,耐水湿 B.主要分布在湖泊周围的淤泥沼泽C.为避免动物啃食长有膝状根 D.表皮为革质蜡质,树木四季常青14.导致美国东部南部沿岸的落羽杉大面积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A.不合理采伐,生物多样性破 B.气候变暖,湿地盐度上升C.龙卷风频繁,落羽杉被风吹倒 D.降水增多,沼泽面积扩大15.以下关于恢复落羽杉栖息地的做法,可行的是( )A.寻找树种替代品 B.修建水库恢复湿地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大范围引种落羽杉
落羽杉本身就因为盐度升高而消失的,水库的建立使得水体流动性变差,盐度升高。
敖伦布拉格大峡谷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境内,峡谷两壁陡峭,由紫红色含砾粗砂岩及褐红色砾岩组成,形成于晚白垩纪,大峡谷集丹霞、雅丹地貌于一体。下图为某同学拍摄的峡谷岩壁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16.与岩壁上的“洞穴”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侯 岩石 B.岩石 生物 C.土壤 气候 D.生物 地形
天麻喜阴湿、酸性环境,完全靠真菌寄生,地下块状茎的药用价值很高。完成下面小题。17.天麻的主要特点是 ( )A.根系发达 B.四季常绿 C.叶片宽大 D.植株矮小18.最容易寻找到野生天麻的地点是( )A.中高山区林下溪边 B.土质疏松的水稻田
C.排水良好的山脊处 D.日照充足的草地

贡嘎山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海拔7556m,被誉为“蜀山之王”。野生水鹿和家养牦牛均以草为食,是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中常见动物。下图为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区的水鹿和牦牛活动率。完成下面小题。21.野生水鹿与家养牦牛的活动区主要集中在( )A.山地硬叶林山地硬阔混交林 B.山地针叶林落叶阔叶林C.山地针阔混交林山地针叶林 D.山地针叶林落叶灌丛区22.导致草甸地区野生水鹿活动率较低的原因是( )①寒冷期长,生存条件恶劣 ②草甸植被,缺少食物来源③缺少乔木,不利躲避天敌 ④牦牛众多,觅食范围有限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云南景洪曾是一座原始雨林环绕的小城,如今60%以上的山地雨林被开发为枝繁叶茂的橡胶林,林下几乎没有其他植物可生长。近年来,该地区实施橡胶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关于该地区的典型自然植被,描述正确的是 ( )A.老茎生花 B.夏绿冬枯 C.蕨类参天 D.革质硬叶20.目前,景洪市实施橡胶林区生态修复,最合理的措施是 ( )A.改良橡胶品种 B.引进外来优势树种 C.套种喜阴作物 D.扩大橡胶种植规模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下左图)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下图为“霸王岭的气候资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
A.1月,海拔1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24.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25.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当前(是指有保护区之后)
保护区中的山脊、道路等会将栖息地分割开,使得猿群分布分散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非洲南部区域略图
材料二:甲河是非洲南部一条重要河流,入海口发现了大量的金刚石砂,研究发现这些金刚石砂源自于甲河上游山区的一些死火山通道中的金刚石原生矿。纳马夸兰是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一个古老神奇的沙漠,沿海的浅滩上成千上万的火烈鸟聚集(图2),其南部地区生长着1000多种当地特有的多肉植物,体内能够储存大量水分。为了存活,在某些时候纳马夸兰地区大部分多肉植物会选择“休眠”度过。(1)从食物来源的角度简析火烈鸟聚集在沿岸浅滩的原因。(2)推测多肉植物休眠季节和当地植物的习性。
(1)受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影响;附近海区的海水盛行上升流;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鱼类丰富,利于鸟类觅食。
(2)夏季;耐旱、耐高温、耐贫瘠
苏门答腊岛降水差异明显。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1.分析西海岸降水丰富的原因。
2.分析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降水少于西海岸
的成因。
3.分析南北两端年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原因。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且夏半年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
位于西南风、东北风的背风坡;东南风与山脉平行;多平原,水汽抬升效应不如西海岸。
两端山脉狭窄且海拔较低,水汽抬升效应弱。
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因素——大气环流、地形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就苏门答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当地应属于热带雨林景观。但目前该岛热带雨林仅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偏远的西南部海岸地区。
板块挤压隆起
→山地改变了水热状况
→西部山区、西南部海岸地区适宜雨林生长
其他地区水热不足以生长雨林
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
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西岸多拍岸浪,且海岸线平直,风大浪急;
东岸海域面积小,(泥沙淤积)海水浅,多珊瑚礁。
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港湾)
水深少淤
风浪小
冰期短
有大城市为依托
有交通干线、河流与其他地区联系
运输需求大
(经济腹地广)
自然条件好
港口的区位条件
基岩海岸—水深且地形稳定
淤泥海岸—水浅且地形不稳定
(1)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移民在开发土地资源时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大量引水灌溉,地表水减少。
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包括自然湿地(湖泊、河流、浅海、红树林湿地等)和人工湿地(水库、农田等)。
(2)为什么尽管恢复了部分区域被破坏的湿地环境,但要恢复美洲鹤原来的生活环境却仍有很多困难?
局部湿地恢复,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恢复需要重新建立,演替需要时间。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为什么人工训练美洲鹤并野外放飞,实验成功的难度非常大?
人工训练无法达到野外生存环境条件,野外放飞后,无法适应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