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位于《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在没有任何化学的基础上学习空气的组成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因此在讲述汞和红磷燃烧的时候需要向学生简单的介绍化学反应从而建立化学反应是有新物质生成的认知。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组成空气的发现史、空气的用途等,为接下来学习化学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发思考等一系列的手段增加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4.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5.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解读与评价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引入]话题导入:请大家做深呼吸 意识到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播放影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过渡]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你能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空气确实存在吗 [小组实验] (器材:水槽、塑料瓶、塑料袋、纸张)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开篇与学生互动,增加学生的兴趣以及缓解紧张。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引导总结发现新知 (一)空气成分发现史[讲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的的确确可以感受到它,其实人类很早就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古希腊哲学家安那西梅尼斯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唐代医学家王冰认为小口空瓶灌不进水是因为里面的气体出不来。人类对于空气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18世纪之前的欧洲一直坚持燃素说,觉得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因此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地发现并制得氧气,但由于他们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错失解开空气真正面目的机会,那么是谁帮我们解开了空气祖秘的面纱 (二)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解读(汞)视频播放原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解读]利用观察法和对比法,归纳测定氧气的原理1.钟罩前后液面为什么上升与下降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3.为什么选择汞 [过渡]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虽然有跨时代的意义,但是如今该实验却很少有人去做,大家知道原因吗 瑞典化学家舍勒就是因为汞中毒离开了人世。[展示资料]汞的毒性(三)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改良)汞具有毒性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早在拉瓦锡利用汞得出空气中氧气占五分之一这个结论之前,他就曾做过白磷燃烧的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中只有五分之一的气体可以助燃,他当时称之为“有用空气”,于是现在科学家将目光锁定在白磷上,只不过白磷燃点太低,容易自燃,于是最终课本选定了产物相同、熔点较高的红磷。[教师演示实验]现在我们将红磷加热,请大家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光,发出大量的热,并有大量白烟,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回集气瓶,占瓶内上方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小组探讨]1.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什么时候打开止水夹 )2.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 集气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小组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对比] 分析对比两套装置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通过让学生了解化学史,激发学生对于世界的思考,初步培养求知欲。培养学生辩证的思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视频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利用观察法和对比法,归纳测定氧气含量的原理。通过比对,加强对测定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掌握。
自主学习巩固提高 阅读课本第27页,学生得出空气的成分。进而引出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1、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空气的成分3、物质的分类课下查找资料说明空气中还有哪些成分,各个成分有什么用途 哪些是你觉得最有趣的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空气的成分物质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