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濮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8 00:1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濮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绘画美。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选自《今传媒》)
材料二:
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萎靡的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这个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题画诗创作诗人,杜甫、李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唐代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杜工部集》中有18首,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并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而是用“星桥”“松州”“雪岭”“吴蜀”等地名的并置,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深远空间感。通过对画面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盛唐社会经济繁荣到了顶点,而诗人的创作肯定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抓住了这一机会来描绘盛唐的壮美。例如杜甫题画诗《画鹰》有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首杰出的题画诗代表,前写鹰,后寓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题诗为手段,寓意为目的,这种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妙合无垠的中国古代最高审美境界。在诗里,鹰就是诗人的化身,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诠释了中国古代“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
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题旧写真图》“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
(选自《文学与艺术》)
材料三:
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
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杜甫以前已有题画诗,但杜甫作为题画诗的典范,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前所未有,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却是毫无疑义的。宋顾乐在《梦晓楼随笔》中认为,六朝以来题画诗很罕见,杜甫的题画诗直接影响了苏轼、黄庭坚等宋代题画诗人。
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他题写真画的诗最多,13首题画诗中有写真题画诗5首。
刘商所写的6首题画诗有5首是自画自题的。自画自题的题画诗有助于诗画的深层融合,有利于题画诗的进步,对宋代开始出现的文人画创作风气及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都有启发。
[选自《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新的视域和道路,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题画诗蕴含的审美思想,在推动绘画整体构图样式发生改变时,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
C.诗歌和绘画二者在相互影响中促进彼此的发展,无论是题画诗还是文人画,都体现了诗、画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
D.在整个唐代的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多、质量高,具有典范意义,产生了极大影响,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维追求诗歌的绘画美,丰富了诗歌美学思想,其诗关注画外之意的明确、清晰,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B.《山水粉图》作为题画诗,同样体现了陈子昂追求的反映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和反对绮靡纤巧的诗歌创作主张。
C.杜甫的题画诗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能够使绘画的内容同自己的主观感情有机统一,和谐相融,相得益彰。
D.杜甫、白居易和刘商的题画诗在创作上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都对题画诗的发展有着借鉴价值与深远影响。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中表达的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 (3分)
A.“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很多题画诗中都反映出这种创作要求和鉴赏标准。”
B.“很多题画诗除了题咏画作本身外,还品评画家,将对画家的褒扬之意蕴含在对其画作的描绘与品评之中。”
C.“题画诗作者可以在欣赏、描绘画面之外,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
D.“唐代题画诗中承载着的许多有关艺术创作、欣赏、风格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具有重要的艺术理论价值。”
4.围绕唐代题画诗,三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有何内在关联?请简要概括。(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唐代不同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胡同的声音
肖复兴
胡同的声音,就是胡同里的叫卖声,北京人管它叫吆喝声。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谁没有在胡同里听见过吆喝声呢?有了串街走巷的小贩那些花样迭出的吆喝声,才让一直安静甚至有点儿死气沉沉的胡同,一下子有了生气。
有的吆喝声,真的就是一首好听又上口的歌谣。比如,过年的时候,卖年画春联的小贩的吆喝:“街门对,屋门对,买横批,饶喜字。揭门神,请灶王,挂钱儿,闹几张。买的买,捎的捎,都是好纸好颜料。东一张,西一张,贴在屋里亮堂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这里吆喝的“闹”就是买的意思,他不说“买”,而是说“闹”,是只有老北京人听着才能够体会得到的亲切劲儿。
再比如,秋天卖秋果的小贩的吆喝:“秋来的,海棠来,没有虫儿的来;黑的来,糖枣来,没有核儿的来……”用最简单却又最形象的语音,把要卖的海棠和黑枣的优点突显了出来。
再比如,夏天卖酸梅汤的小贩的吆喝声:“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闹一碗尝一尝!”小贩手里打着小铜板做的冰盏,就跟说快板书一样,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
…………
这些吆喝声,真的太遗憾了,由于年龄的限制,我没听到过。这几个例子,都是从光绪年间蔡省吾的《一岁货声》中看到的。对这样的吆喝声,除了《一岁货声》,在其他书中,我只要是看见了,赶忙记下来。我觉得这应该属于民间艺术的一种,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带有声音的注脚。
比如卖菜的小贩不会只是单摆浮搁地喊出所要卖的菜的菜名,总要给所要卖的蔬菜前面加一个修饰语,就像往头上加一顶漂亮的帽子。如果只是吆喝所要卖的菜的菜名,也得像是侯宝林相声里说的“茄子扁豆架冬瓜,胡萝卜卞萝卜白萝卜水萝卜带嫩秧的小萝卜……”一串连在一起的贯口,一口气地吆喝出来,水银泻地。
即便只是很普通的马牙枣呢,小贩也得特别地吆喝说:“树熟的大红枣来——”强调他的枣绝对不是捂红的。
哪怕只是一碗豆腐脑呢,小贩也要加上一句:“宽卤的豆腐脑,热的呀——”一个“宽”字,一个“热”字,把他家的豆腐脑好的地方,言简意赅,说得突出,又恰当,吆喝得抑扬顿挫,那么的诱人。
哪怕是冬天里到处都在卖的糖葫芦呢,小贩们都会这样叫喊:“冰糖葫芦,刚蘸得的——”让你听得出“冰糖”和“刚蘸得”,是他要突出的效果。
再看卖的哪怕是再简单的樱桃呢,再笨拙的小贩,也会加上一个修饰词:“带把儿的樱桃来——”想到齐白石画的那些鲜艳欲滴的樱桃,哪一个不是带把儿的呢?你就得佩服这些小贩们的审美心理,是和齐白石一样的。一个“带把儿”的樱桃,就像是带露折花一样,那么的可爱了起来,跑进了人的耳朵里,钻进了人的心理。
我真的对这样的吆喝声充满兴趣,对这些小贩很是佩服。他们不仅将卖货声吆喝得那样悠扬悦耳,还让这样吆喝的词语那样有琢磨的嚼劲儿。可以设想,在以往的岁月里,如果缺少了这样丰富多彩的吆喝声,胡同里只是风声雨声,倒泔水的哗哗声,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该会少了多少的精神气儿,如今的老人们又会少了多少怀旧色彩的回忆?
吆喝声,尽管里面有不少美好的韵味在,但在时过境迁之后怀旧情绪的泛滥中,很容易被美化。毕竟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内含人生况味,和诗人笔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和《天咫偶闻》里记载皇上八月隔墙听到吆喝声而写下的诗句“黄叶满街秋巷静,隔墙声唤卖酸梨”并不一样。
读到的很多关于吆喝声的诗句,其中有这样两首,让我为之心里一动。
一首是夏仁虎《旧京秋词》中一句“可怜三十六饽饽,霜重风凄唤奈何”,让我感动。下面还有一句注解:“夜闻卖硬面饽饽声最凄婉。”起码这里面触摸到了吆喝声中的人生的无奈与心酸的痛点。
一首是金煌《京师新乐府》中的一首《卖饽饽》:“卖饽饽,携柳筐,老翁履弊衣无裳,风霜雪虐冻难耐,穷巷跼立如蚕僵。卖饽饽,深夜唤,二更人家灯火灿,三更四更睡味浓,梦中黄粱熟又半……”写那寒夜里吆喝着卖饽饽的老人凄凉的情景,让我感动。
想想在那些物质贫寒天气又寒冷的夜晚,那吆喝声,诗意是让位于夏仁虎所说的“凄婉”和金煌所言的“难耐”。人生中沉重的那一部分,世事苍凉的那一部分,往往弥散在夜半风寒霜重甚至雨雪飘时这样的吆喝声中。
蔡省吾在《一岁货声》的自序中说:“一岁之货声中,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时令,自食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间者,固匪浅鲜也。”
这一番话,对于一百多年后的我们,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他道出了胡同里的吆喝声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起码包括有怀旧的乡愁,前辈的辛劳,风土人情和气节时令民俗的钩沉这样四部分。尽管随着时代的大踏步前进,胡同的大量消失,这种农耕时代诞生的吆喝之声,已经基本消失殆尽。但是,如果我们认同蔡省吾一百多年以前对吆喝之声的论述,那么,起码他所说的这四点,依然可以让我们存有对吆喝之声的一份认知和情感以及对它们深入一些的研究。其意义与价值,“固非浅鲜也”,便会让我们像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一样,珍视并珍存它们。它们曾经是胡同的声音,也是历史的一种特别的回音。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贩串街走巷,吆喝声花样迭出,给极为安静的胡同增添了生气,这种叫卖声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
B.作者引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以此说明诗人因为怀旧而美化吆喝声,不能理解底层人生活的无奈与心酸。
C.北京胡同的吆喝声与歌谣、快板书、相声的贯口等多种民间艺术有相似之处,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忽视的内容。
D.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胡同的吆喝声基本消失殆尽,但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值得我们珍惜并深入研究。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整体结构层次清晰,先是介绍北京胡同丰富多彩的吆喝声,然后围绕吆喝声展开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体验与理性思考。
B.作者对北京胡同吆喝声的描写,细节饱满,生动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对吆喝声的赏析,恰当精练,有利于读者深刻领会其中的韵味。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名句,写出了人们对吆喝声的独特感受,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使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D.文章描写了大量的吆喝声,有主有次,详略得当,并且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进行比较,表达对个体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8.作者描写了北京胡同吆喝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9.作家往往通过锤炼语言让文章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请从词语、句式、反问修辞这三个方面举出文中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B.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C.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D.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白,李白的字。一般自称用“名”,称人用“字”,“号”是一种别名,又称别号。
B.长安,唐代都城,十三朝古都,今西安。历史上西安除称长安外,还曾有其他称谓。
C.“亲为调羹”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为”字的含义不同。
D.“道寻阳”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后来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今四川);李白长大后,隐居在岷山。
B.李白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交好,因吴筠被召入京而到了长安。
C.李白在任翰林院供奉后仍和酒徒一起醉酒,皇帝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无法满足皇帝心愿。
D.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他想在谢家青山那里终老。后来范传正拜祭他的坟墓,寻访他的后裔,并给他改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2)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14.苏頲说李白“天才英特”,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李白的才能?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6.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犹豫不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一系列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如“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
(3)《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远行的游子,人在他乡,经历了春秋代序、斗转星移,看惯了霜沾林木、北雁南飞,遭际了江湖秋水、世情况味,在与家疏离的漂泊中感受着乡愁的苦痛。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一不是可触之情。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都会引发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不论(甲),还是(乙),不论(丙),还是(丁),不管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都会失魂落魄。
“乡”的繁体字是“鄉”,甲骨文写法中,左右是两个人,中间是食物,像两个人相对用餐的样子。相对用餐意味着关系亲近、和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有人与土地的和谐,有人与环境的和谐,①_________。“乡”是那一片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根基。“家”“宁”“宜”“宴”等汉字形体都有表示住在家乡的房子里,获得宁静、安居的生活的含义,而离开家乡就是他乡之“客”,就是“寄”人篱下。而一旦客居在外,从地缘上、心理上都会感觉漂泊。这时往往会回忆起那一份和睦的温情,为孤寂冷清的生活带来慰藉,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
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②_________,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而且心理也远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的稳定。中国人带着乡愁走进了工业文明、走进了新世纪,相信我们还会带着它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18.下列对文中(甲)(乙)(丙)(丁)处对应填入的内容,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离家十年的吴文英
②与故乡仅一水相隔的王安石
③离家万里的王维
④少小离家的贺知章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19.请把文中画框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筋骨”通常指人的体格强健。古人有言:“筋骨竦,气脉舒。”“筋骨如铁,万夫莫当。”对于文艺作品而言,“筋骨”乃气血文脉所在。有“筋骨”,文艺作品则①___________,历来是多数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文章风格;无“筋骨”,文艺作品则精神萎靡,内不能彰显真善美,外不能鞭挞假恶丑,其生命力往往也就②__________。作品的“筋骨”来自人民与社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是人民的生活场域。文艺工作者只有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才能使自己的创作筋骨强健、品格高标。
魏晋时期,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胸怀天下,为民代言,在创作中真实反映人民的苦难,其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至今仍被人们推为文章典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新形势下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③___________地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才能“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否则,就很有可能陷于鲁迅所批评的那种“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中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结合曹操的《短歌行》及文字材料内容,简述鲁迅批评“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的原因。(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刚步入高一的你,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一代,面对着人生中最美的青春年华,我们应该如何为自己画好“自画像”呢?
可以叙述经历,书写真情实感;可以发表议论,彰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找寻了方向”不等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B项,“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并不等于“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同时,这里讲的只是王维的诗,并不是所有的诗。D项,“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是“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
2.答案:A
解析:A项,“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等于“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3.答案:C
解析:材料二提到“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所以C项中的“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与之相一致。
4.答案:(1)材料一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材料二重点阐述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材料三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义。
(2)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解析:依据“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可知,材料一写了题画诗的产生,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依据“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可知,材料二写了题画诗的发展,重点阐述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依据“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刘商……”“自画自题的题画诗有助于诗画的深层融合,有利于题画诗的进步,对宋代开始出现的文人画创作风气及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都有启发”可知,材料三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义。可见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5.答案:①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诗风,又有刚健明朗诗风,表现出耀眼的灿烂美;②盛唐时,题画诗物我相生,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气韵生动,表现出多彩的意境美;③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抒写个人经历,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
解析:依据“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萎靡的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不例外”“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通过对画面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妙合无垠的中国古代最高审美境界”“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等句子概括整理答案即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以此说明诗人因为怀旧而美化吆喝声,不能理解底层人生活的无奈与心酸”错误。作者引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是为了说明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内含人生况味。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有主有次,详略得当”错误,吆喝声之间是并列关系;“空间”错误,本文描写了北京胡同吆喝声,有时间的对话,但没有空间的转换。
8.答案:①声音特点:合辙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悠扬悦耳。②语言特点: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文中对北京胡同吆喝声的描写进行分析。根据文中“比如,过年的时候,卖年画春联的小贩的吆喝……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一串连在一起的贯口,一口气地吆喝出来,水银泻地”“哪怕只是一碗豆腐脑呢,小贩也要加上一句……把他家的豆腐脑好的地方,言简意赅,说得突出,又恰当,吆喝得抑扬顿挫,那么的诱人”等语句可知,北京胡同吆喝声的声音特点是:合辙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悠扬悦耳。结合“秋天卖秋果的小贩的吆喝……用最简单却又最形象的语音,把要卖的海棠和黑枣的优点突显了出来”“夏天卖酸梅汤的小贩的吆喝声……小贩手里打着小铜板做的冰盏,就跟说快板书一样,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再看卖的哪怕是再简单的樱桃呢,再笨拙的小贩,也会加上一个修饰词”等内容可知,北京胡同吆喝声的语言特点是: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9.答案:①词语:动词具有表现力。如“起码这里面触摸到了吆喝声中的人生的无奈与心酸的痛点”,“触摸”形象地写出诗歌内容对吆喝声中无奈与心酸的表达力度。②句式:长句短句结合。如“毕竟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写出吆喝声的特点。③修辞:运用反问。如“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谁没有在胡同里听见过吆喝声呢?”写出胡同的吆喝声与老北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看词语。“起码这里面触摸到了吆喝声中的人生的无奈与心酸的痛点”中“触摸”一词,本义是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在此指感悟。“痛点”本是抽象的,是别人难以感知的,而“触摸”一词使读者的感受更加具体、形象。故动词具有表现力。然后看句式。“把他家的豆腐脑好的地方,言简意赅,说得突出,又恰当,吆喝得抑扬顿挫,那么的诱人”“毕竟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内含人生况味”等句子句式长短错落,富有变化,增强了语言的灵动的变化之美。再看反问修辞。“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谁没有在胡同里听见过吆喝声呢?”运用反问修辞,以反问的语气强化老北京人对吆喝声的熟悉;“想到齐白石画的那些鲜艳欲滴的樱桃,哪一个不是带把儿的呢?”以反问的语气强化齐白石笔下所画的鲜艳欲滴的樱桃的形象,对小贩的审美心理表示认同。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白游并州”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式,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D;“至是”固定用法,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表示行为的对象,替。/写作,题写。句意:亲自为他调羹。/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D.错误。途经。/道路。句意:道经寻阳。/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无法满足皇帝心愿”错误,由原文“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可知,李白半醉半醒后还是完成了皇帝的心愿。故选C。
13.答案:(1)李白曾侍奉皇帝(饮酒),喝醉后,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此为耻。
(2)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侍”,侍奉;“使”,让;“素”,平素,向来;“耻之”,以此为耻。(2)“官”,让……当官;“沮”,阻止;“为……所”,被。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江油)。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有道科举荐他,他没有应举。苏颋任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异,说:“这位士子天赋凛然才智超群,如果再少加努力,增加学问,便可以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财好施。李白后来又寄居任城。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在长安,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您,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听演奏歌唱李白的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余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多次召见宴请。李白曾侍奉皇帝(饮酒),喝醉后,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此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也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今属安徽)和匡庐(今江西庐山)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今属江西);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当斩。起初,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寻阳(今江西九江),因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寻阳,将李白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令属安徽)县令,李白去投奔他。代宗即帝位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而这时李白已经逝世了,终年六十余岁。李白晚年颇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今安徽当涂),喜欢谢脁终老的青山,他也想在此地终老。等他死了,先葬在龙山东麓。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到姑孰祭奠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采樵和放牧。范传正访问李白的后裔,只有两个孙女已嫁给平民做妻子,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着大家的风范,她们就伤心地说:“先祖是想埋在青山的呀,临时葬在东麓,这不是他原来的想法啊。”于是范传正把他移葬在青山,并在那里立了两通石碑。唐文宗时,下诏以李白的歌诗,斐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14.答案: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惊叹他是谪居人间的仙人。②唐玄宗召见李白,谈论当世的事情,他奏上一篇赋颂,唐玄宗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③他醉酒稍醒,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唐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他,④唐文宗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子,谪仙人也!”可知,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惊叹他是谪居人间的仙人;由原文“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可知,唐玄宗召见李白,谈论当世的事情,他奏上一篇赋颂,唐玄宗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由原文“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可知,他醉酒稍醒,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由原文“帝爱其才,数宴见”可知,唐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他;由原文“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知,唐文宗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15.答案:B
解析:“白水光参差”,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不是“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而是“远望田埂笔直如线,一片清水粼粼闪光”。
16.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酬乐天》: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17.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18.答案:B
解析:由下文“不管走了多久、走了多远”可知,先写时间后写空间,故①④为一组在前,②③为一组在后。按照常理,离家时间短、距离近的人对家乡的思念相对较淡。若将表示“离家时间短、距离近”的句子放在后面,就更能强调乡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令人失魂落魄的,故④在①前,③在②前。故所填句子的顺序为④①③②。
19.答案: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的稳定。
解析:散句变整句时,要选择其中一个句子,作为变换后整个句子的标准句。分析语句可知,可将“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的稳定”调整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的稳定”,调整后的句子最适合作为标准句。据此,可将“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拆解成“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将“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维护”拆解成“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
20.答案:①也有人与人的和谐;②我们如果没有了乡愁
解析:由前文“有……,有……”的句式,可知第①处的句式可为“也有……”,再由“左右是两个人”“关系亲近、和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知,第①处应填写与“也有人与人的和谐”意思相似的句子。由前文“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和后文“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而且心理也远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可知,二者意思截然相反,故第②处应填写与“我们如果没有了乡愁”意思相似的句子。
21.答案:铿锵有力;可想而知;坚定不移
解析:①从分句前后内容来看,此处应填与“精神萎靡”相反的词语,即慷慨激昂,强劲有力,故可填“铿锵有力”。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有节奏。指言辞或声音响亮有力。②此处要表达的是精神萎靡,则生命力就可以想见有多么微弱,可填“可想而知”。可想而知:可以通过推想而知道。③此处根据后文的“坚持”可知,要表达的是坚定地一直做下去的意思,可填“坚定不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词。坚定不移:形容人的意志、立场、观点等坚定,毫不动摇。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2.答案:文艺作品应当心怀人民,胸怀大义,肩扛责任,内彰显真善美,外鞭挞假丑恶,做到为民代言,才筋骨强健,才能流传久远。曹操的《短歌行》借慨叹时光短暂和人才难得的忧虑,表达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有心怀天下、当仁不让的精神,故而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如果只注重“一己小小的悲欢”,不能表达人民的心声,则精神萎靡,生命力不强,故而鲁迅批评这种创作方式。
解析:根据“有‘筋骨’,文艺作品则……历来是多数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文章风格”“‘筋骨’来自人民与社会……只有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才能使自己的创作筋骨强健、品格高标”“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胸怀天下,为民代言,在创作中真实反映人民的苦难”“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才能‘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可概括出文段的观点,即作品应有“筋骨”,即要心怀人民、担当责任,为人民代言,反映人民苦难,表达人民心声,才能久远流传。曹操的《短歌行》流传至今仍是经典名篇,作者没有囿于个人的“一己悲欢”,而是通过抒发个人对时光短暂和人才难得的忧虑,来表达自己平息战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心怀天下,且具有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精神,这种慷慨刚劲的精神,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至今流传,为人称颂。鲁迅先生之所以批评“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批评的就是那种只在意自己的一己得失,而不观照外部世界,不关心人民群众的自私心理,这种心理创造出来的作品也不会有久远的生命。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能力。
仔细分析材料可知,出题人通过“人需要不断寻找‘镜子’、绘制‘自画像’来努力看到尽量完整的自己”,强调人在寻找、审视自我时候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画好像、画好怎样的像、以什么为画像至关重要。同学们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阐述,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详细论述。虽然,审视自我一词看似相当宏大,不知如何写起,但实际上也非常容易落实在生活的具体角度。因为“自我”本身的含义相当丰富,命题人也在题干做出了提示,比如成为怎样的人、希望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个人所能做的事。考生可以以小见大,从微观的、个人的角度叙事或是论述,最终立足自身和同代人,在青春成长中正确地、良好地认识自己,并为自己规划更光辉灿烂的未来。
根据材料,审视自我的方式可以是“镜子”,也可以是“自画像”,“镜子”可以是自己真实的经历,也可以是听闻的事件,可以是认识的亲人师友,也可以是文艺作品或显示生活中的其他人;可以是自己取得的成绩,也可以是自己遭遇的挫折……“自画像”本义是指艺术家为自己所绘的肖像作品,此处指的是考生对自己的反省和认识。
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第一,联系的观点,我们可以联系古今中外的一些审视自我这方面的例子,也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二,辩证的观点,审视可以分为“内省”和“外省”,“内省”可以分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外省”则可以分为外界的肯定和外界的否定,选取这样一种双重的角度:
第三,发展的角度,因为审视要有发展的视野,因时、因事、因人的变化而变化,以不变应万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