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史实。认识各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
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性质、原因、意义等,掌握利用史料进行辩证、客观认识历史的方法。
能够通过认识中国上下阶级在救亡图存中的不同尝试,理解其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增强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与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原因、过程和性质;八国联军侵华的历程和《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辩证分析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展示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事件。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遭受更严重的侵略和奴役的开端;另一方面,随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局势的紧张和经济状况的急剧变化,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掀起的改革和革命也在快速酝酿之中。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到了甲午中日战争,在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掀起的改革和革命也在快速酝酿之中。那他们是谁?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希望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呢?他们最后能成功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学习。
新课讲授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教师介绍维新变法的过程:《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当时在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们义愤填膺,奔走相告,康有为壮怀激烈,热血沸腾,起草了长达一万八千字的《上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三百多人连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次上书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中,但是却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设计意图:以一段简短的视频导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知识生动起来便于学生接受。教师运用图片以小人物作为维新运动讲解的开始,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拉近历史事件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同身受,如果当时是我们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也应该向他们一样挺身而出,挽救我们国家。
教师提问:那么康、梁准备如何变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进行概括。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梳理可知,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教师提问:那他们为什么创作这两部著作?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教材历史纵横栏目可知,这两部著为他们的变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让别人认为他们的变法具有“合理性”,为变法减少阻力,让更多的人支持他们的变法。
教师讲授:《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正可谓是“旧酒装新壶”,为他的变法披上合理的外衣,那么他们又有哪些具体的变法主张呢?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画出变法的具体措施。
设计意图:关于如何变法以及变法的举措,教师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每一条变法措施背后的原因,从而加深对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解。以及康有为等维新变法人士为变法所做的努力。
教师呈现变法措施的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可以清楚直观的归纳学生概括的内容,并使学生知道每一条变法措施都有所对应的内在原因。
教师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能从表格中提取到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所以他们代表的是力量得到壮大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利益。变法举措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他们又被称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基础知识,明确维新派的阶级性质。
教师活动:那么他们变法能成功吗?教师出示慈禧太后的图片,将学生关注聚焦在维新变法的结果上。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之外,均被废止。
教师活动:教师再次出示戊戌六君子面对维新变法失败图片,教师让学生观察,体会他们此时无奈与悲痛的心境。
教师活动:教师讲授这些维新派的力量远不及顽固派的权力大,没有军队的支持,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慈禧太后下旨将这些人在菜市口处斩。这些人就是我们熟悉的戊戌六君子,他们分别是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和康广仁,让我们记住这六个人的名字,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是我们精神的榜样。
学生活动:教师让几位同学起来说一下自己观看图片的感受,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如果你是康有为和梁启超面对这样的民族危机你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以图片的形式加以教师的语言讲解,让学生们感受以戊戌六君子为代表的的当时敢于挺身而出,奉献自己生命的爱国人士身上难能可贵的民族意识。学生活动是为检验学生此刻的感受,是否达到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感受了戊戌六君子的悲壮和爱国情感,那回过头来我们理性的思考一下维新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教师出示三段史料,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志士,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之大业挺身而出,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大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材料二:(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史料,并从不同方面回答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活动:教师从主客观角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着重指出维新派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脱离群众,势单力薄,鄙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是局限于上层精英社会的活动,其结果注定是失败的。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拥护,最后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即使现在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列举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整理学生的思路,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加深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从而认识到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性。
学生活动:小组之间探究戊戌维新运动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们的探究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明确维新运动的性质,强调尽管维新运动具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它从根本上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能从维新运动中体会到维新派在面对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试图通过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同学们我们要记住他们的爱国情感,并愿意为此付诸行动。今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依然是我们必须践行的信仰,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够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为国家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们的责任又是我们的义务。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明确维新变法的进步意义, 着重强调维新运动的爱国性质,辩证的看待维新变法。最后教师进行升华总结,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以史明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教师活动:那在面对民族危机时,还有一群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付出了重大的牺牲,那他们是谁呢?教师先播放一段关于义和团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信息结合教材中义和团揭帖内容概括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概括总结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动态了解义和团运动,从整体上先把握义和团运动,为后面具体分析义和团运动奠定知识基础。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材料让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些手无寸铁的贫苦农民,揭竿而起呢?让我们阅读材料一探究竟。
材料三:19世纪末,在治外法权之下,不单教会神职人员不受清政府的管辖,一般中国信徒也受到教会的庇护。地方上,基督教会因为文化,风俗差异等,与地方民众发生冲突。而地方政府因惧于教会的治外法权,不与洋人作对而未能公平处理,造成教案。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探究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和特点,那么你如何看待他们这样的斗争行为呢?
材料四:19 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义和团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他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并与百日维新之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材料思考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总结。他们这种斗争行为是正义合理的,但斗争方式却又是落后盲目的,这场农民运动注定是失败的。教师展示义和团被绞杀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义和团被绞杀的图片,使学生更能体会到义和团的悲壮性,以及阶级局限性,以农民为主的义和团运动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是注定以惨败而告终的,学生透过图片感受无奈与悲凉。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农民的抗争具有随意性。他们没有先进的阶级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这样一场抗争难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结果不出意外,在中外联合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就算是当时最底层的贫苦大众,在国家民族遭受到外来入侵时,依然能够不顾生死,挽救国家民族危机,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又在警示我们报效国家要用正确的方式,比如现在我们好好学习,将来等我们学成归来,去国家、人民需要我们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同样是践行爱国主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辩证的分析义和团运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方向。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以义和团运动失败为例,做一个课程思政的升华,引领学生报效国家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结果——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活动: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悍然对华发动侵略战争,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促使八国联军侵华呢?
材料五:从世界背景上来看,作为瓜分中国狂潮的延续,八国联军侵华是服务于帝国主义扩张的需要,是其瓜分世界的一个过程。
——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史料,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补充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继续扩大市场,进行资本输出,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它们重要的目标。中国的结局可想而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设计意图:落实八国联军侵华这一重要史实,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当时国家蒙难遭受的屈辱,进而产生自强不息,为国奋斗的精神。
教师活动: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展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并提问学生《辛丑条约》与以往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请几个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从原来“瓜分中国”到“以华制华”,列强这次为何改变侵华的策略?教师展示材料,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是迫使列强改变侵略策略,是中国免于沦为殖民地命运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才是我们国家避免沦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是迫使列强改变策略的重要原因。所以说当国家蒙辱,我们需要站出来,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设计意图:从课程思政的人文价值出发,对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质给予肯定,使学生通过历史事件,正确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深化对国家的热爱,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
小结作业
教师和学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小结,本单元主要为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两条线索。因为民族危机促使先进的中国人民起来维新变法,因为民族危机,促使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起来反抗,但是因为阶级局限性以及清政府的腐败,这些抗争并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但是值得我们国人骄傲的是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开始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他们身上可歌可泣的民族气概和伟大的爱国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点赞。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节课以及本单元的知识脉络,落实大单元教学策略,突出单元主线。运用本课课程思政资源,做课程思政理念的升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感。
教师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阐释,做本节课的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今爱国主义的阐释,爱国主义在今天依然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今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激励学生更好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已经不是一百年前任人宰割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足够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后作业 整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史实,准备历史社团活动的主题:“践行爱国主义”的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