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这一单元是名人单元,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领略到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的大家风范。《孙权劝学》是其中的一篇文言文。文章讲述的是孙权劝导吕蒙学习的故事。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篇文言文,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和前面学习过的《伤仲永》互相照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告诉学生学习在改造人,完善人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文言文的要求是,“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而且中考近两年也不仅仅只注意对字词大意的考察,更注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阅读。
鉴于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积累字词,翻译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品读课文,分析人物语言,体会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孙权劝诫的艺术,如何使劝导让人容易接受。
情感态度价观:1、让学生明白学习在改造人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2、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分析人物语言,体会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学习在改造人、完善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他们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的注音、解释以及句子的翻译,所以,我就没有用大量的时间带领大家一字一句的翻译课文,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基于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准备采取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情境体验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的诵读也有明确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比较阅读法和情境体验法来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入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圈点标注法,合作探究法,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都是老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课文翻译完,学生背会就万事大吉,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阅读时利用圈点标注法画出学习有障碍的部分,并主动和同学们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旧知识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伤仲永》,仲永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由于自己不努力学习,最终“泯然众人矣”,变成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贤人不学习就会变成众人。那么,如果本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努力学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就从《孙权劝学》 中寻找答案。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收集资料,了解文章的作者及作品。借助工具书或参照注释,让学生自主解决课文的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句子的翻译、理解,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教师给予补充,修正。
三、重点解析
文中涉及的人物很多,但对于任务的描写却仅限于对话,这些对话虽然简洁,但却非常传神,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物的心理及性格。分析义务语言我准备从三部分入手:一、品味“劝学”艺术,二、欣赏“叹学”的率真,三、体会“学成”的自豪。
(一)品味“劝学”艺术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这利于行的忠言却常常因为太过于逆耳而遭到人们的拒绝。那么孙权是如何“劝”的,让吕蒙如此心甘情愿的学习的呢?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表明立场。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说明学习的目的、要求,有的放矢,给吕蒙指引学习的方向。“耳”语气词,“罢了”使语气变得委婉,不至于太生硬,使人易于接受。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针对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以自己作为活教材,现身说法,有说服力。
孙权的话中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可以说是严中有爱,这样,既不是王者的威严,又让做臣子的感受到来自上级的关怀和鼓励。吕蒙当然心服口服。
(二)欣赏“叹学”的率真
文中并没有直接对吕蒙学习的成果加以描述,而是借用鲁肃的反应从侧面来表现吕蒙判若两人的变化。
“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拜蒙母,结友而别”
既不避讳对蒙的偏见,也不掩饰对蒙的赞扬,爱才,敬才。
(三)体会“学成”的自豪
吕蒙可以说是文中最可爱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性格直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孙权劝他学习他,他不愿意,直接就回绝了。但是一旦被说服,就言必出行必果,果真有所成就。当鲁肃称赞他时,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和自豪。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一则借机显示自己学有所成,二则听到别人赞扬时的骄傲,自豪,自信溢于言表。
(二)、品位人物语言之后,请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结合人物身份,走进任务内心,发挥想象和联想,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揣摩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______ 吕蒙______ 鲁肃_____
四、难点突破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吕蒙的转变让学生明白学习在改造人,完善人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回顾《伤仲永》分析仲永沦为众人的原因,结合本文吕蒙成才的原因,请同学谈一谈对学习有怎样的理解。在正反事例的对比当中,学生们不难得出答案。
五、名言警句,师生共勉
请同学展示收集的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或者故事,大家一起体会。老师也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希望大家在觉得学习累了,倦了的时候读一读,希望它能够给你力量。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八、作业布置
找出文中的成语故事,解释成语,并造句。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
权
{
不可不学
表明立场,语气坚决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学习目的,语气委婉
孤常读书,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言传身教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 拜蒙母 结友
课件22张PPT。司马光(1019-1086)
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战 国
秦
西 汉
东 汉
三国
西 晋
东 晋 1362
十六国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一) 操 作 方 法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学识尚浅。吴下阿蒙(一) 操 作 方 法意思是指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疏通文意 初,权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
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当初对……说现在掌管事情用事务难道想通“耶”语气词只应当历史罢了哪里比得上认为掌管经学传授的官了解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蒙论 议,大 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开始讨论议事非常,十分惊奇现在就 不再是于是认清重新(孙权)(鲁肃)(吕蒙)虚心听劝学有所进循循善诱关爱部下勤奋好学爱才敬才
体验感悟 分角色朗读孙权吕蒙鲁肃 金缕衣 唐 劝君须惜少年时。
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君莫惜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 神童诗(节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勤读》
宋太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 约翰森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 ——高尔基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宋太宗《勤读》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孙权 :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不悦、责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孙权)(鲁肃)(吕蒙) 文章为什么通过描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来说明吕蒙就学的结果?这样写有何作用? 通过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了孙权劝学的成效和吕蒙才略的长进,也进一步突出主题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赏识吕蒙的才略,表现了鲁肃爱才,敬才。也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的进步。①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一词多义:A当 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B见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以 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③古今异议:A治经为博士 古义: 今义: B见往事耳 古义: 今义:通“耶”语气词当权,当道了解认清应当,应该用认为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一种学位名历史过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