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朝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单元设计)
单元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两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是政权的统一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 内容解析
第一,这一期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其余多数时间都是由来自少数民族主导局势,形成长时期的政权分立,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国家呈现分裂状态。
第二,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政权模式都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汉族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成分。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流亡到南方,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这种分裂状态未能继续,继起的隋朝统一了全国,唐朝继承了统一全国的功业,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开明政治局面。正是三国两晋时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各民族取长补短,推动了唐朝鼎盛局面的出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单元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代合的措施,以此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了解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2.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措施;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3.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成就;认识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4.通过对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的了解以及特点的分析,明确唐朝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当时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的联系是分不开的。
2.目标解析
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关系发展、文化成就,认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封建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这段历史有着明确的时空观念,既能够横向的理解也能够纵向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单元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充分利用教材中“学习聚焦”和“历史纵横”栏目,前者是对本栏目内容的高度概括,后者是对本栏目内容涉及的知识点的进一步解释,以便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是国家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很难理清头绪,教学时可以图示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将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集中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3.鉴于本单元内容涉及的制度较多,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应首先理清制度变化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法,比较三种不同的赋税制度和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把握知识与学科素养的对接,培养五种学科素养。
4.本单元地图较多,要充分利用各朝代或时期疆域的变化图,分析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单元教学设计安排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课时)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2课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课时)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课时)
第7课
(一) 课时教学内容
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三者呈并列关系。以此说明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
(二) 课时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科举制制度、三省六部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运用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隋唐政治、经济制度创新的历史原因。同时理解这些制度的创新对隋唐盛世的出现带来的影响。
时空观念:理解从秦汉到隋唐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度总是随实际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
史料实证:运用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文物等相关资料加深对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理解,认知。
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加强对历史名词、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家国情怀: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影响深远,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难点:比较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分析其进步性。
(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目标导学,明确任务
导入:白居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从这首诗中慈恩塔是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能题名?
生:在西安,因为考试考上了
师:那这里就涉及了一个新的制度——科举制
二、自主学习,分组协作
问题一:回顾之前学的和第一部分内容内容,总结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
由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材料:曹魏创立,唐朝废。设中正,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为吏部任用根据,按士人表现,品有升降。——[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
问题二:通过以上材料,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什么?又带来了什么作用呢?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并重;主要看中家世(西晋)
作用:(1)中央用人有标准可循,依品授官;
(2)选举权收归中央;
(3)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三、点拨引导,师生探究
材料一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任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本意也是为了对战乱中的人才任用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可是随着区位群体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渐被士族豪强所把持,对官吏的任用实际上变成只看门第,不论才学,九品中正制沦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王小甫、张春海、张彩琴编著《创造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三 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下卷
分小组讨论,总结科举制的背景:
1.九品中正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2.九品中正制沦为门阀政治的工具,不利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3.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力。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及发展变化,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得出九品中正制终被科举制取代。科举制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结合课本内容,找出科举制发展的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梳理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凸显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便于让学生总结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通过时间轴也更加清晰地显示出隋唐选官制度的创新之处。
展示材料:材料一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三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四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四、分组展示,完善成果
回顾之前的学的中枢机构,结合课本,分组讨论,隋唐的制度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产生什么影响?
特点: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能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影响: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当堂达标,拓展升华
对比整个中枢机构的发展,三省六部制“新”在何处?
目标检测设计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育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C)
郡县制 B.察举制
科举制 D.行省制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B)
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一官多职,相互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尚书最早是秦朝时在皇帝身边四个主管文书的小吏,隶属少府;汉武帝时擢升掌管机要,参议重要军务,批阅奏章,突出初步政务意见;东汉设尚书台,地位高于三公;隋唐发展为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这反映了(B)
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 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 D.检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小结
隋唐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民族交融和发展时期。从政治制度上来看,是多种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这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制度的创新为隋唐作为绚丽灿烂的亚洲帝国提供了必要条件。
板书设计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分工与职权
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