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9 09:3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隋唐盛世、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隋唐从统一到盛世到分裂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3.通过分析归纳“贞观之治”的原因和意义、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隋朝的统一建设②开元盛世③民族政策与民族交融教学难点:①隋朝灭亡的原因 ②藩镇割据
教学方法 叙述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导课 :ppt展示隋朝大运河图片,与学生探讨: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的幸,抑或不幸? 解读一:幸 功绩 解读二:不幸 劳民伤财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提起学生对隋朝的探究兴趣
一、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 隋朝的“基础设施”导课建设展示材料,感受隋朝盛世,并思考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①长安:广设仓库,乡间设置义仓②兴建洛阳城③开通“大运河”思考:多角度看修建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利:①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②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弊:①过度劳民伤财,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②阶级矛盾被激化,刺激起义发生。炀帝亡隋 展示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包括大运河的图),思考如何评价隋炀帝? 隋亡原因: 政治:军事行动过多,劳民伤财 经济:生产力遭到破坏评价隋炀帝:无德但有功。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看出其有政治抱负,但忽略百姓承受能力,是一个绝对的英雄主义者。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唯物史观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提高历史解释能力与史料实证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史料,通过史料全面分析历史人物
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前期政治(强盛)贞观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分析“贞观之治”的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戒奢从简②政治: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③用人: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④开明民族外交政策唐前期民族外交政策(开明)-天可汗(唐太宗) ①东突厥:战而后和②西突厥:设置机构 安西都户府(太宗) 灭西突厥 (高宗) 北庭都护府(武周)③吐蕃:和亲(汉藏关系)④册封 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怀仁可汗 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渤海郡王民族交融展示武德(高祖)九年——贞观(太宗)末年——总章(高宗)二年的疆界变化图,感受版图的变化。体会版图的变化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分别介绍唐朝是如何处理与东、西突厥,吐蕃,粟末靺鞨的关系的,请同学概括唐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边疆的稳定、版图的扩大、经济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后期衰落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1)唐玄宗晚期皇帝:沉湎享乐 怠于政事 安史之乱(755-763)年 任人唯亲 朝廷腐败材料:白居易《长恨歌》 春宵苦短日高照, 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朝灭亡政治:自主权经济:财权军事:强悍武装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农民起义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解释能力感受隋唐的繁盛,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文明观察地图,培养时空观念培养家国情怀,培养唯物史观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正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壮大,感悟家国情怀。
三、五代十国-合久必分的产物 形成结合教材中展示的五代十国的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含义与地理分布,体会国家由统一再次陷入了分裂。2、阅读教材内容,分析五代十国分裂的趋势,特点 师生讨论后总结趋势: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是客观趋势 特点:开国君主皆为掌握兵权的武将,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读图,分析问题,培养时空观念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小结 国家统一、统治者恰当的对内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使得隋唐出现了多个治世局面,但是开元盛世后,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
课后反思 落实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属于本课重点能力内容,但是结合史料提炼观点方面学生能力不足,需要加强。本课感悟:国家的繁荣昌盛仅仅系于一个人的性格,这就是君主国的命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