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9 09:4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孔子、老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
【学习重点】
了解诸侯纷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华夏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措施及意义(以商鞅变法为例);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表现(以儒、法两家为例)
【学习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背景
【学情分析】
关于本节课的历史学生在初中多有接触,但只是对具体的史实有所了解。因此,本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做到进一步加深,开拓学生的视野。不仅知道一件事是什么,更要知道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工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内容包含这一时期相关史料、板书设计等;本课安排1课时。
【新课教授】
导入:公元前770年,也就是在西周灭亡的第二年,周平王(宜臼)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在历史上,我们又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那么在这两个时期,中国又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3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标 根据课标需要大家掌握
1. 课标要求: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2.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和战国的具体时间划分以及名称的由来 我们来看一下两者的解释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3. 那么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政治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部分内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及黑板上上面材料回答该问题。
材料:
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意思: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的事请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的事情都由诸侯作主决定。原因是西周分封制度的衰落,导致天子的大权旁落。)
结合教材,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局面,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学生: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师:在这种战乱的局面中,周王室的地位如何
学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师:局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师:这种局面实质上反映了什么;王室强大 诸侯俯首称臣的时代 靠的的什么制度
学生:分封制和宗法制
师:那么现在这种局面说明什么?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也称之为 礼崩乐坏
实质(政治上的变动):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礼崩乐坏。
4. 结合教材及地图,思考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常年战争 ,使当时国家数量与民族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结合教材正文与地图,从春秋到战国,国家数量与民族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大家结合结合教材正文与黑板上的两幅地图 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国家数量越来越少
师:越来越少意味着,慢慢的会走向统一 这也体现了国家走向统一的大趋势
(据记载,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国800多个,经过春秋近300年的战争,到战国末年,只有7个主要诸侯国。这体现了国家走向统一的大趋势)
师:民族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也是越来越少
师:这意味着民族出现融合 同时出现对华夏族的认同观念。最终形成了我们是炎黄子孙 华夏民族的民族观念。
5.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混乱,但是经济却获得了长足发展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2部分内容: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大家阅读教材,找出该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学生:1、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农业进步
2、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师:经济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好处 国家实力增强 增强之后呢 要成为霸主 于是有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不断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政治上出现这样的变动 经济的发展 经济决定政治。唯物史观
如何在兼并战争中不被兼并并且强大起来 发展经济 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国富兵强。 通过变法,这一时期变法成为一种潮流,变法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富国强兵外,还有那些?教材13页,问题探究题
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就是铁犁牛耕的推广,荒地大量被开垦出来,成为私田,而鲁国最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缴税,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占有土地的人逐渐转变为地主,出现新兴地主阶级. 为维护自身利益 因为此时政治上是世袭的 因此这些地主并不一定能获得政治地位
其中变法运动最为彻底的是商鞅变。
商鞅变法背景:(自己了解 给学生讲 但不用课件 也不记拉)
1、经济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政治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3、军事方面:为实现富国强兵
4、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出现
内容:让学生完成表格
政治: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承认土地私有
社会: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意义:富国强兵;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评价:一次封建变法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个人生死不是评价标准
(不能以商鞅的生死 来断定变法的成功与否)
5.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混乱,经济快速发展,这种现象反映到文化思想领域又出现那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混乱,面对这种现象当时的人们提出了何种解决方案)我们一起来看第3部分内容 三.孔、老思想与百家争鸣
6.问题探究:结合孔子、老子的思想,思考他们对现实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面对,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孔子是怎样做的?
思想核心:仁和礼 “仁” ——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
维护贵族的利益 没落贵族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整理典籍
师:同一时期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应该如何做?
(1)哲学思想
世界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朴素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更加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
阅读教材,找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以及不同流派、代表人物和其产生的影响?
原因:1.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
3. 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诸侯重用
4. 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下民间,私学兴起。
结语: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概况 也凸显出了该时期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或社会大变革时期。为秦朝封建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