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9 09:4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分析教材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可得出: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上承“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下启“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横比“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折期。本课的内容主要有三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和统治危机的初显,相应的逻辑关系是前两目的内容为后一目的内容埋下伏笔,两者间形成对比和矛盾。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等故事性比较强的历史学科,有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他们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是处于初步建立状况,并且对于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另外本课还含有大量地理内容,这对于刚刚地理入门的高一同学来说,较难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康乾盛世”是君主专制是如何发展到顶峰的,从而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问题。
(二)学生能够运用时空定位,了解清朝疆域统一的过程
(三)学生能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为何盛世之下会出现危机。
(四)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对历史之间的因果关系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学生能够掌握康乾盛世时期的清朝版图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的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对中华领士具有认同以及归属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的发展
难点:康乾盛世后期出现危机的原因
五、学法教法
本课为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相应的学法有阅读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等;教法有阅读指导法、讲授法、图示法、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
材料一:
材料二: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叶虽稍流纵弛之弊,然大乱之后,亟需休养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径也。世宗刚毅明察,纯系政治家之作风,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库藏充裕,海宇义安。倘使厥年克永,可为吾国政治变换一种积极性质,扫除数百年来颟顸无为之消极思想,社会亦不至停滞而不进矣。无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颇不易得社会之谅解,遂致有暴崩之传说。高宗席累朝之积业,作太平之粉饰,好大喜功,稽古右文,虽有全盛之规模,却种衰弱之肇因。
——《清代通史》
就像冰山一角的图片所展示的那样,很多事情我们在表面上看上去很美丽,其实上其实我们只看到了它的一部分。放开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不仅充满着活力与财富,也充满了危机。
设计意图:以生动的冰山一角的图片作为切入点,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看一个时期是否鼎盛,还要看其背后是否隐藏的危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示关于清朝鼎盛的材料,引出本课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充满盛世迹象的清前中期为什么其底下充满危机?将其设为核心问题是因为鼎盛下的危机充满着事物具有两面性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原理。
【展开环节】
第一环节: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清朝前中期有多强盛?
材料一:清朝疆域图
材料二:《世界千年经济史》各国经济比重
材料三:据史料记载,顺治18年公元16610,全国仃口数量是1913万到康熙50年公元17110。年。的半个世纪中进口数量是2462万,这里的统计仅是丁口,16岁至60岁的成年男子,曾经妇女称口籍人口总数应该过亿,到了乾隆末年,专家估计其人口应该已经发展到2亿左右。
——马东峰《用年表读懂中国史》
通过清前中期的疆域地图、经济比重状况和人口变化图表,来举例说明前中期的鼎盛。在清前中期,中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达到最大值,有1300多万平方米,人口达到历史以来最多,据估计有2亿左右。且经济也高度发达,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由此可见,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强大。
设计意图:先通过疆域图展示清朝前中期,广大的疆域给学生以直观的鼎盛的印象。呈现有关清朝前中期的人口和经济状况的两则材料,是为了使学生对清前中期的强盛有一个更加具体的了解。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清前中期为什么可以这么强盛。从而过渡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问那盛世为何来——为何会清前中期会如此鼎盛?
1.清前中期的鼎盛是谁创造?
一个鼎盛的王朝必然有一代或者几代的名君的引导和带领,那么这就要从清朝前期的皇帝人选入手,请结合已学知识,回顾清朝前中期的几位皇帝,并介绍对其认识。
教师总结:在封建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优秀的领导者是其一个必要条件。
2.促进清前中期的鼎盛的军事措施有哪些?
阅读书本78——79页,在书中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书本让学生梳理请前中期的战争,梳理当时的疆域变化,让学生对当时的疆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战争让学生明白了我国对这些地区归属权的历史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战争中设立的军机处引出下一问题,即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
3.促进清前中期的鼎盛的政治措施有哪些?
材料四:
材料五:令人密奏并非易事。偶有忽略,即为所欺。
——《清圣祖实录》
问题一:材料四中机构是做什么?有何职能?(预设答案:军机处、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问题二:材料五描述的是何种制度?(预设答案:密折制度)
问题三:这些措施有何影响?(预设答案:巩固皇权,稳定政治)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四五让学生知道清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政治稳定这一结论,同通过政治稳定会导致经济发展这一逻辑关系,引出下面清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4.促进清前中期的鼎盛的经济措施有哪些?
材料六: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查明,另造清册题抱。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七:至此始归划一,从古未有之善政也。
——《会典》
问题四:根据以上材料,统治者采取了那些方面的措施?(预设答案: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问题五: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预设答案:促进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六和材料七使学生明白清朝前中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同时通过这一问题为下一环节人口滋生造成人地矛盾这一问题做铺垫,引出下一环节。
第三环节:鼎盛危机何处来——为何鼎盛之下会有危机?
材料八:乾隆晚年曾忧心忡忡的说:“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田土,亦不啻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深忧之。”
——《清史稿》卷120
材料九:
年度 人口数 每口平均田数
顺治十二(1655年) 14,033,900 27.63
康熙五十年(1711年) 24,621,324 28.15
雍正十二年(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208,095,796 3.56
——梁仲芳《中国历代户口、天地、田赋统计》
问题六:从上述两则材料看出了鼎盛之下什么问题?(预设答案:人地矛盾)
我们说人口滋生是盛世的一个衡量标准,但是人口过多必然会导致人地矛盾、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在当时那个落后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已逐渐无法满足人口的生存,百姓生活日渐困苦,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过渡】百姓生活困苦,可是官僚们的生活确实另一番景象。
材料十:和珅被查抄的部分家产有: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赤金60000两,大金元宝100个(一个为1000两),小银元宝56600个(一个100两),银锭900万个,洋钱58000元,一米以上的珊瑚树11支……
——《庸庵全集》
【过渡】在人地矛盾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官员如此贪污腐化,必然会导致人民的反抗。
材料十一:
我们可以看到在盛世的之下是一层层的危机,既有统治者内部的管理危机,也有人民不满其统治的起义危机,但这依然是内部环境的危机,外部也危机重重。
材料十二: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与世界隔绝,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快步向前时,而清政府仍故步自封,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一味的狂妄自大,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落伍就要挨打,这就为后面我国的屈辱史埋下了种子。
问题六:鼎盛之下有哪些危机?(预设答案:人地矛盾、农民起义、内部贪腐、外部入侵)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九到材料十二逐个材料的展示,给学生由内而外的展示清王朝在鼎盛之下面临的深刻危机。
【深化环节】
环节四:鉴史思考焉——清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学习有何启示?
材料十三: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问题七:谈谈你对历史上的盛世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则材料和问题,继续加深学生对历史上的盛世的认识,使其可以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