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9 10:0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 21 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课程标准】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红军长征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927.4.18---1949.5.20
1.政治上
(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是指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合组。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完成统一。
(2)二次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因“济南惨案”,蒋介石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因其不能满足日本侵略的要求,日本策划皇姑屯事件将其炸死,即“皇姑屯事件”。
(3)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国民革命时期北伐 二次北伐
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统一中国 打倒张作霖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作霖
结果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形式上统一全国
主体 国共两党 南京国民政府
思考点(128页):两次北伐有何不同?
材料一 “一切权利皆由党集中,由党发施”。 ——胡汉民《训政大纲提案说明书》
材料二 保甲、合作社也因之在相当程度上为村落中以土豪劣绅、地主富农为代表的强势阶层所操纵、掌握。——赵泉民《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运动研究》
实行专制独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合作探究: 为什么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提示:
(1)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明争暗斗,内部并不统一。
(2)地方实力派势力仍然存在。
(3)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4)存在着大量的帝国主义势力,如日本在东北的关东军势力;1931年以后日军对东北的占领。
二、经济统治:机遇与危机并存
1.机遇: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发展
材料一 中国进入30年代后,由于遭受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与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迫,以及天灾战祸的影响,以致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国计民生濒于危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35年4月1日在贵阳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二 当时中国人如此地投入其心力于国家建设,并不是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有系统、有计划的规划,毋宁是由于中国人寄望于一个新的全国性政权不同于北洋政府及一些地方割据势力,大家盼望这一个新政府能执行孙中山承诺的理想及其描述的愿景。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始于1935年11月3日,主要内容: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发行);实行白银国有;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1936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被迫与美国缔结《中美白银协定》,使法币成为英镑、美元的附庸。
①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②1936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励发展农业、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
③开展币制改革;
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
⑤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人们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表现:
①原有纺织、面粉等行业的发展;
②化学、橡胶等新兴部门的发展。
(1)原因:
(3)影响:
①促进民族工商业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民族工商业受其压迫摧残越来越严重;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含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2)特点:
①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
②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
③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材料二 官僚资本还不断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材料三 四大银行是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这四大国家银行,是国民政府国家资本的核心。
材料一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
蒋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
陈果夫、陈立夫
二、经济统治:机遇与危机并存
1.机遇: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发展
2.危机: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影响:
材料一 今当中国统一告成之时,应进一步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1928年6月国民政府“修约”宣言
材料二 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特作以下之宣言:
(一)中华民国与各国间条约之已届满期者,当然废除,另订新约。
(二)其尚未满期者,国民政府应即以正当之手续解除而重订之。
(三)其旧约业已期满而新约尚未订立者,应由国民政府另订适当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南京国民政府关于重订条约的宣言》
(三)外交上:改定新约
积极: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
笼络民心,稳固政权
谋求国际社会认可,巩固政权
消极:未从根本上改变外交中的不平等地位,未从根本上取消
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1.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决议强调:“一切军政军令之权,皆完全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握,务求军事绝对统一。”决议还规定将地方财政管理系统集中起来,以防各省挪支法律上属于中央政府的收入。材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鼓励官僚资本发展 B.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
C.国民政府力图真正统一中国 D.北洋军阀削弱了中央权力
C
2.1931年~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根据上表可知,当时( )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840279 831652 804000 557625
1932 1839212 758441 404000 430655
1933 1903466 992521 694000 525673
1934 2135031 864107 770000 617726
D
练习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二)实践:武装斗争
1.南昌起义: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
(2)按计划撤离南昌后,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起义军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有了军队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3)意义:
(一)背景:
1.国民党建立专制统治,对革命群众实行屠杀政策;
2.吸取大革命的教训:认识到了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独立掌握军事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二)实践:武装斗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
有了方向
有了道路
进攻长沙受挫
文家市决策:1927年9月19日,起义军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举行会议,讨论进军方向问题。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
三湾改编:1927年9月底起义军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了改编,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进军井冈山
(1)召开:1927年8月7日,在汉口。
(2)内容:
①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意义: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走武装斗争之路)。
(1)发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
(2)文家市决策: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
(3)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思考: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中共坚持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城市中心革命论”/“城市中心道路”
“城市中心革命论”/“城市中心道路”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通过攻打大城市以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原是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就是这革命道路的实践。结果证明,“城市中心革命论”/“城市中心道路”与中国国情不符。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创建: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3)意义: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历史纵横: 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知识拓展: 井冈山精神
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名。江泽民同志把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24个字。与井冈山道路连在一起的井冈山精神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宝贵精神。
有了理论
2.根据地建设:
问题思考: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1)特点:南方各省交界山区。
(2)原因:
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富;
②远离中心城市,敌人力量薄弱;
③受国民革命洗礼,群众基础较好。
(1)根据地的发展:
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2)政权建设:
①成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②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有了政权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路线: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影响:
①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②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为反“围剿”奠定了基础。
3.土地革命:
知识拓展: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1)含义: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
(2)原因:
①具体原因:城市和农村的敌我力量对比。
②根本原因: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③城市: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反动势力相对强大;
④农村:反动势力相对薄弱;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3.内容:
4.意义:
①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③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1.南昌起义军南下失利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在江西南部农村进行了三次整顿,建立了党支部,规定了部队的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军事训练。这些整顿( )
A.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军事斗争的开端
C.推动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
2.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指出:“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它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我认为这是一大错误。”毛泽东意在( )
A.批评党内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B.强调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意义
C.指出党应该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D.宣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
练习
3.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事部署为:三路围攻长沙。第一路,从安源出发进攻萍乡、醴陵,向长沙进军;第二路,从修水出发,夺取平江,向长沙进发;第三路,由铜鼓向浏阳进攻,形成包围长沙之势。材料表明( )
A.农村包围城市思想正在形成 B.湘赣边工农运动发展很迅猛
C.中共以俄为师领导中国革命 D.对敌我力量的对比认识不明
C
4.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肯定农民运动重要性 B.八七会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C.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D.井冈山时期提出工农武装革命思想
D
红军长征——伟大的战略转移

1934.10---1936.10
(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根本原因:共产国际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1、长征原因:
毛泽东谈到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造成的危害:“政治上既犯错误,军事上势必犯错误。没有好久,洋教条来了。他们是主张打大城市的,还有什么御敌于国门……结果就把根据地送掉。”
——刘统《长征:历尽艰辛的求生之路》
“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等。
“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吴起镇
1936、10三军会师
2、红军长征经过:
长征出发→冲破封锁→进军贵州→遵义会议(1935.1)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越草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遵义会议
(转折点)
1934.10.战略转移
血战湘西
结束标志:1936.10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地点
目的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1.开始确立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天闻负总责;
3.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旧址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思考材料中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问题
思考
材料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
材料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毛泽东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思考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3、长征的意义
①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③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
阅读材料,结合史实,说说长征精神的内涵。
问题探究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2.1934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练习
1.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长征的胜利结束
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D
A
国民党
共产党
宁汉合流

济南惨案
5.3
皇姑屯事件
6.4
张学良改旗易帜
12.29
南昌起义
8.1
汉口会议
8.7
秋收起义
9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0月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江西瑞金
11月
工农武装割据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九一八事变
9.18
华北事变
开始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0月
遵义会议
1月
甘肃会宁会师
10月
红军长征
国共
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
西安事变
12.12
七七事变
7.7
1927
1931
1928
1930
1934
1935
1936
1937
形式统一
围剿红军
“攘外必先安内”
基本特点:
1.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
2.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