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跟踪检测 一.单选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 .科学家们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假说)错误的是( )
A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说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
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电镜下细胞膜是清晰的亮—暗—亮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构成
D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模型认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 .脂筏是细胞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磷脂中的一种)的微结构域,大小约 70nm,是一种动态结构。 脂筏的组分和结构特点有利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和构象变化,一些信号转导单元可以在脂筏中组装。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分子可以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B .鞘磷脂具有两个疏水的尾和一个亲水的头
C .脂筏可以参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D .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上均含有胆固醇
3 .1959 年有学者提出了细胞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静态统一结构模型,1972 年又有学者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后者不同于前者的结构特点是( )
①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②蛋白质可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③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④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④
4 .少量的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会自发形成脂质体。脂质体可用来作运载体, 将药物运送到靶细胞内, 如图
为运载药物的脂质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质体与靶细胞的细胞膜都有磷脂双分子层,有流动性
B .脂质体与靶细胞的细胞膜易于发生融合而将药物送进靶细胞
C .当脂质体与靶细胞接触时,药物通过自由扩散进入靶细胞内
D .脂质体膜上镶嵌抗体,使脂质体可识别特定的靶细胞
5 .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 C 中植物细胞依靠胞间连丝交流信息,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
B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时要发生图 B 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
C .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一定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参与
6 .信息交流是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等各种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下列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只起物质通道的作用
B .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依赖于细胞器间的信息交流
C .受精作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没有信息交流
D .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7 .提取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将其放入水中可以形成双层磷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见如图所示),它载入
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相应细胞,下列关于生物膜和脂质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因为其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
B .在 A 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脂质体与生物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C .可在脂质体膜上插入少量胆固醇,用来调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
D .脂质体与生物膜融合是利用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一功能特点
8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认知,正确的是( )
A .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利用的是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B .罗伯特森通过观察电镜下细胞膜的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C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都具有流动性,而蛋白质分子大多是固定不动的
D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通常与分布于细胞膜两侧的糖被密切相关
9 .人成熟红细胞可应用于递送药物。将红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溶液(甲) 中, 使其细胞膜上出现孔洞, 药
物通过孔洞进入细胞后再转移至浓度与红细胞内液相同的溶液中,膜表面孔洞闭合,将药物包载在细胞
内,再运送至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包载入的药物必须具有脂溶性的特点
B .甲溶液的浓度应高于红细胞内液的浓度
C .包载入药物的方法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 .在临床使用时无需进行严格的血型匹配
10 .以下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叙述正确的有几项的( )
①欧文顿提取了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并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
容易穿过细胞膜,据此得出结论:细胞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②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并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③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④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 因此推测细胞膜除脂质分子
外,可能还附着蛋白质
⑤科学家用绿色、红色荧光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磷脂, 将两种细胞融合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荧
光均匀分布,该实验和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⑥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鸡的红细胞提取脂质, 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因此推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A .三 B . 四 C .五 D .六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 5 小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正确。)
11 .Simons 在流动镶嵌模型基础上提出的脂筏模型,脂筏是生物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一个个微小的 结构区域,在这个区域聚集一系列执行特定功能的膜蛋白,其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实线框内为脂筏区
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B .B 侧代表细胞质膜的外表面,这一侧具有识别功能的重要物质
C .脂筏区域内外,膜的流动性存在差异
D . ④代表膜蛋白,其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12 .如图为 Simons 在流动镶嵌模型基础上提出的脂筏模型, 脂筏是生物膜上一种相对稳定、分子排列较紧 密、流动性较低的结构,由糖脂、磷脂和胆固醇以及特殊蛋白质(如某些跨膜蛋白质、酶等)组成,其 面积可能占膜面积的一半以上,与细胞识别、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都有一定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 .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在膜上的分布是均匀的
B .在该脂筏模式图中, B 侧代表细胞膜的外表面,这一侧含具有识别功能的重要物质
C .根据成分可知,脂筏可能与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有关,只能分布于细胞膜上
D .C 代表膜蛋白,其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13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细胞膜,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下列关于细胞
膜的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具有疏水的尾部,水分子只能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
B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均结合了糖类分子,与细胞间信息传递功能密切相关
C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磷脂分子的侧向自由移动及大多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
D .细胞膜可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但仍有部分细胞不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
14 .如图为生物膜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示生物膜表示细胞膜,则在膜的两侧均有糖蛋白、糖脂的分布
B .在酵母菌的细胞中,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
C .细胞中所有的膜结构均与图示生物膜的结构相似,膜中大部分蛋白质和所有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D .将蛙红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并铺展成单层,其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15 .如图为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密切相关
B . ②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亲水、外表疏水
C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膜上的蛋白质都可以自由移动
D .科学家通过研究细胞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中可能含有蛋白质
三.填空题(共 2 小题)
16 .请据图回答:
(1)图 1 表示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① ) 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细胞 A 表面的②
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物质①能否作用于细胞 B?为什么? ;
(2)图 2 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 ,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③表示 ,
细胞 C 是 。
(3)图 3 表示相邻两细胞之间形成 ,携带信息的物质从 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
示 。
(4)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多细胞生物体内, 各个细胞之间都维持功能的协调, 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 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 的交流,这种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
有关。
17 .如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 2 和 3 表示 ;1 和 2 构成 ; 4 表示 ,它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2)在低温下, 结构 4 排列整齐, 但温度上升后, 会出现排列不整齐的现象, 其厚度也会减小, 这说明
4 结构特点是具有 。
(3) 侧表示细胞外。
(4)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 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 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 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 ;后来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
模型为大多数人接受。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跟踪检测 一.单选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 .科学家们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假说)错误的是( )
A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说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分
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电镜下细胞膜是清晰的亮—暗—亮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构成
D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模型认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C。
【分析】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 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
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脂质和蛋白质。
(3)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
的两层。
(4)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 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
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
膜具有流动性。
(6)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2)膜结构具有流动 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
列组成。(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解析】
A、根据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可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A 正确;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膜结构中只有一层细胞膜,无其它细胞器膜和核膜,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
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这能够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B 正确;
C、根据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C 错误;
D、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正确。
2 .脂筏是细胞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磷脂中的一种)的微结构域,大小约 70nm,是一种动态结构。 脂筏的组分和结构特点有利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和构象变化,一些信号转导单元可以在脂筏中组装。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分子可以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B .鞘磷脂具有两个疏水的尾和一个亲水的头
C .脂筏可以参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D .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上均含有胆固醇
【答案】D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有的横跨整个磷
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 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 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
合形成糖脂。
【解析】
A、生物膜中的蛋白质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
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A 正确;
B、鞘磷脂是磷脂中的一种,具有两个疏水的尾和一个亲水的头, B 正确;
C、在信号转导时,脂筏可作为特定信号分子的聚集平台,把底物受体和相关因子等募集起来,这些分
子严格定位到脂筏,可促进信号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C 正确;
D、植物细胞膜无胆固醇, D 错误。
3 .1959 年有学者提出了细胞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静态统一结构模型,1972 年又有学者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后者不同于前者的结构特点是( )
①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②蛋白质可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③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④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④
【答案】D
【分析】1 、19 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
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 、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
质和蛋白质。
3 、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 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
两层。
4 、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 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
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 、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
具有流动性。
6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解析】
①欧文顿和桑格、尼克森的结论都是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①错误;
②罗伯特森结合观察结果,提出了细胞膜“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的静态模型,并没有说明“蛋白质
可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②正确;
③欧文顿和桑格、尼克森的结论都没有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③错误;
④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因此细胞膜具有一定
的流动性, ④正确。
4 .少量的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会自发形成脂质体。脂质体可用来作运载体, 将药物运送到靶细胞内, 如图
为运载药物的脂质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质体与靶细胞的细胞膜都有磷脂双分子层,有流动性
B .脂质体与靶细胞的细胞膜易于发生融合而将药物送进靶细胞
C .当脂质体与靶细胞接触时,药物通过自由扩散进入靶细胞内
D .脂质体膜上镶嵌抗体,使脂质体可识别特定的靶细胞
【答案】C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约占) 50%和蛋白质(约占 40%),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占 2%~
10%)。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解析】
A、脂质体与细胞膜都有磷脂双分子层,都能运动,有流动性, A 正确;
B、脂质体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可与肿瘤细胞的细胞膜融合, B 正确;
C、当脂质体与靶细胞接触时,药物通过胞吞进入靶细胞内, C 错误;
D、脂质体镶嵌上特定的抗体有助于识别特定的靶细胞,从而将药物定向运送到靶细胞, D 正确。
5 .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 C 中植物细胞依靠胞间连丝交流信息,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
B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时要发生图 B 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
C .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一定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参与
【答案】D
【分析】1、图 A 表明,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
行信息传递。
2 、B 表示的是细胞膜直接接触,③表示的是信号分子,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就是细胞膜
直接接触。
3、图 C 表示,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传递信息。
【解析】
A、高等植物细胞间可以依靠胞间连丝交换某些信息,携带信息的物质(如激素)可以通过通道进入另
一个细胞, A 正确;
B、精子和卵细胞受精之间的识别和结合就是依靠⑥方式,即细胞膜直接接触, B 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C 正确;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参与,如高等植物细胞间可以依靠胞间连丝进行信息
交流,此时不需要受体参与, D 错误。
6 .信息交流是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等各种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下列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只起物质通道的作用
B .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依赖于细胞器间的信息交流
C .受精作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没有信息交流
D .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B
【分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一些细胞(如分泌细胞)分泌一些物质如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递,运送到作用部位的细胞(靶细
胞),被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成分为糖蛋白)识别,引起靶细胞的生理反应;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 通过糖蛋白识别, 将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例如精
子和卵细胞的识别结合;
(3)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识别主要通过细胞间的胞间连丝来实现。
【解析】
A、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部分细胞质相连通构成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既能起物质通道的作用,也能起信
息交流的作用, A 错误;
B、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依赖于细胞器之间的信息交流, B 正确;
C、受精作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都与细胞的识别作用有关,即存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病毒在侵染宿主细胞时,不能体现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D 错误。
7 .提取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将其放入水中可以形成双层磷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见如图所示) ,它载入
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相应细胞,下列关于生物膜和脂质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因为其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
B .在 A 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脂质体与生物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C .可在脂质体膜上插入少量胆固醇,用来调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
D .脂质体与生物膜融合是利用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一功能特点
【答案】D
【分析】 1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2、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
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解析】
A、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形成脂双层是因为其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 A 正确;
B、在 A 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脂质体与生物膜融合的特点可将药物送入细胞, B 正确;
C、胆固醇是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在脂质体膜上加入适量胆固醇, 可以用来调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 C 正
确;
D、该脂质体与生物膜融合是利用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 D 错误。
8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认知,正确的是( )
A .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利用的是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B .罗伯特森通过观察电镜下细胞膜的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
成
C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都具有流动性,而蛋白质分子大多是固定不动的
D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通常与分布于细胞膜两侧的糖被密切相关
【答案】A
【分析】1、生物膜系统: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
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2)为 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 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3)分隔细胞器, 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
进行。
【解答】解: A、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原理是死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
死细胞会被染色, A 正确;
B、罗伯特森通过观察电镜下细胞膜的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 B 错误;
C、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以移动,而蛋白质分子大多也是可以移动的, C 错误;
D、糖被是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的糖类分子,位于细胞膜的外侧,D 错
误。
9 .人成熟红细胞可应用于递送药物。将红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溶液(甲) 中,使其细胞膜上出现孔洞,药 物通过孔洞进入细胞后再转移至浓度与红细胞内液相同的溶液中,膜表面孔洞闭合,将药物包载在细胞
内,再运送至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包载入的药物必须具有脂溶性的特点
B .甲溶液的浓度应高于红细胞内液的浓度
C .包载入药物的方法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 .在临床使用时无需进行严格的血型匹配
【答案】C
【分析】 1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由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组成。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
A、包载的药物最终进入细胞内,因此必须有水溶性的特点, A 错误;
B、红细胞置于甲溶液后, 细胞出现空洞, 说明细胞吸水涨破, 则甲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內液, B 错误;
C、根据“膜表面孔洞闭合”可知,包载入药物的方法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 正确;
D、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输入人体之前应该进行血型匹配,如果血型不匹配,红细
胞会出现:凝集“现象,随机破裂,凝集块可赌塞血管,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 D 错误。
10 .以下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叙述正确的有几项的( )
①欧文顿提取了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并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
容易穿过细胞膜,据此得出结论:细胞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②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并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③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④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 因此推测细胞膜除脂质分子
外,可能还附着蛋白质
⑤科学家用绿色、红色荧光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磷脂, 将两种细胞融合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荧
光均匀分布,该实验和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⑥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鸡的红细胞提取脂质, 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因此推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A .三 B . 四 C .五 D .六
【答案】A
【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 、19 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
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 、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
质和蛋白质。
3 、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 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
两层。
4 、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 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
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 、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
具有流动性。
6 、1972 年,桑格和尼克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解析】
①欧文顿提取了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并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
容易穿过细胞膜,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得出结论:细胞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①正确;
②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并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②
正确;
③流动镶嵌模型认为,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包含侧向自由移动, 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
动, ③正确;
④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人们已发现了油脂滴表 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丹尼利和戴维森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
附有蛋白质, ④错误;
⑤科学家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 并使之融合, 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
匀分布。再根据这一实验及其他相关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⑤错误;
⑥20 世纪初,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 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 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 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这一结果表明:细胞膜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成两
层, ⑥错误;
二.多选题(共 5 小题)
11 .Simons 在流动镶嵌模型基础上提出的脂筏模型,脂筏是生物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一个个微小的 结构区域,在这个区域聚集一系列执行特定功能的膜蛋白,其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实线框内为脂筏区
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B .B 侧代表细胞质膜的外表面,这一侧具有识别功能的重要物质
C .脂筏区域内外,膜的流动性存在差异
D . ④代表膜蛋白,其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答案】ABC
【分析】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有的横跨整个磷
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 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 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
合形成糖脂。
【解析】
A、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A 正确;
B、在该脂筏模式图中, B 侧含有糖蛋白,代表细胞膜的外表面,糖蛋白具 有识别功能, B 正确;
C、脂筏区域内,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因此脂筏区域内外膜的流动性存在一定差异, C 正确;
D 、④代表膜蛋白,跨膜区段的氨基酸位于磷脂分子尾部附近,因此具有疏水性, D 错误。
12 .如图为 Simons 在流动镶嵌模型基础上提出的脂筏模型, 脂筏是生物膜上一种相对稳定、分子排列较紧 密、流动性较低的结构,由糖脂、磷脂和胆固醇以及特殊蛋白质(如某些跨膜蛋白质、酶等)组成,其 面积可能占膜面积的一半以上,与细胞识别、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都有一定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 .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在膜上的分布是均匀的
B .在该脂筏模式图中, B 侧代表细胞膜的外表面,这一侧含具有识别功能的重要物质
C .根据成分可知,脂筏可能与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有关,只能分布于细胞膜上
D .C 代表膜蛋白,其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答案】AD
【分析】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有的横跨整个磷
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 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 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
合形成糖脂。
【解析】
A、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A 错误;
B、在该脂筏模式图中, B 侧含有糖蛋白,代表细胞膜的外表面,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 B 正确;
C、脂筏上有跨膜蛋白,可能与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有关,脂筏与细胞识别有关,应该位于细胞膜
上。细胞器膜、细胞核膜上应该没有, C 正确;
D、跨膜区段的氨基酸位于磷脂分子尾部附近,因此具有疏水性, D 错误。
13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细胞膜,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下列关于细胞
膜的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具有疏水的尾部,水分子只能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
B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均结合了糖类分子,与细胞间信息传递功能密切相关
C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磷脂分子的侧向自由移动及大多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
D .细胞膜可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但仍有部分细胞不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
【答案】AB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 A、水分子除了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A 错误;
B、构成细胞膜的某些蛋白质结合了糖类分子形成糖蛋白,与细胞间信息传递功能密切相关, B 错误;
C、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而大多蛋白质分子也是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
动性, C 正确;
D、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 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 具有选择透过性, 也有保护作用。但细胞膜的控制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某些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也能通过细胞膜,而
进入细胞, D 正确。
14 .如图为生物膜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示生物膜表示细胞膜,则在膜的两侧均有糖蛋白、糖脂的分布
B .在酵母菌的细胞中,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
C .细胞中所有的膜结构均与图示生物膜的结构相似,膜中大部分蛋白质和所有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D .将蛙红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并铺展成单层,其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答案】BCD
【分析】据图分析,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蛋白质 A 和蛋白质 B 的结构不同, 则功能不
同。
【解析】
A、若图示生物膜表示细胞膜,则只在膜的外侧有糖蛋白,糖脂的分布, A 错误;
B、酵母菌是真核细胞,在真核细胞中,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
扰, B 正确;
C、细胞中所有的膜结构均与图示生物膜的结构相似, 膜中大部分蛋白质和所有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C
正确;
D、蛙的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即细胞中具有多种膜结构,故将其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部
提取出来并辅展成单层,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D 正确。
15 .如图为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密切相关
B . ②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亲水、外表疏水
C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膜上的蛋白质都可以自由移动
D .科学家通过研究细胞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中可能含有蛋白质
【答案】AD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是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②是蛋白质,是膜功能 的主要承担着, 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③是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细
胞膜上都不是静止的。
【解析】
A、细胞膜外表面的糖类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这些糖类分子叫
作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A 正确;
B 、②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表面由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构成、内部由磷脂分子疏水
的尾部构成, B 错误;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
能运动,而不是膜上的蛋白质都可以自由移动, C 错误;
D、科学家通过研究细胞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D 正确。
三.填空题(共 2 小题)
16 .请据图回答:
(1)图 1 表示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① ) 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细胞 A 表面的②
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物质①能否作用于细胞 B?为什么? ;
(2)图 2 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 ,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③表示 ,
细胞 C 是 。
(3)图 3 表示相邻两细胞之间形成 ,携带信息的物质从 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
示 。
(4)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多细胞生物体内, 各个细胞之间都维持功能的协调, 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 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 的交流,这种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
有关。
【答案】(1)激素 受体 不能 物质①无法与细胞 B 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2)细胞膜接触 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 发出信号的细胞
(3)通道 通道 胞间连丝
(4)信息 结构和功能
【分析】1、图 1 表明,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 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行
信息传递。
2、图 2 表示的是细胞膜直接接触,③表示的是信号分子,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就是细胞
膜直接接触。
3、图 3 表示的是植物间形成通道进行交流的胞间连丝。
【解析】
(1)图 1 表示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①激素) 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细胞 A 表面的②受体结 合, 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物质①不能作用于细胞 B,因为物质①无法与细胞 B 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2)图 2 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接触, 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
图中③表示,细胞 C 是发出信号的细胞。
(3)图 3 表示相邻两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从通道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示胞间
连丝。
(4)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多细胞生物体内, 各个细胞之间都维持功能的协调, 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 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
和功能有关。
17 .如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 2 和 3 表示 ;1 和 2 构成 ; 4 表示 ,它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2)在低温下, 结构 4 排列整齐, 但温度上升后, 会出现排列不整齐的现象, 其厚度也会减小, 这说明
4 结构特点是具有 。
(3) 侧表示细胞外。
(4)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 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 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 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 ;后来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
模型为大多数人接受。
【答案】(1)蛋白质分子
(2)一定的流动性
(3)A
(4)细胞膜中含有脂质
糖蛋白 磷脂分子
流动镶嵌
【分析】据图示结构可知,该图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其中 1 为糖蛋白的多糖链,2 为糖蛋白的蛋白 质分子, 3 为蛋白质分子, 4 为磷脂双分子层;因 A 侧有糖蛋白,故 A 为细胞膜外侧, B 为细胞膜内侧。
【解析】
(1)图中 1 为糖蛋白的多糖链,2 为糖蛋白的蛋白质分子,3 为蛋白质分子;1 和 2 构成糖蛋白; 4 为
磷脂双分子层,它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2)在低温下, 结构 4 排列整齐, 但温度上升后, 会出现排列不整齐的现象, 其厚度也会减小, 这说明
细胞膜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因 A 侧有糖蛋白,故 A 为细胞膜外侧。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 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
提出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后来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
数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