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答案
1-5 BDBCD 6-10 BDADB 11-15 ADBCC 16-20 CBCDB
21-25 BCDCB 26-30 CDBBC 31-35 BCDAC 36-40 BCBCC
41.(每空2分,共14分)
(1)B C
(2)偏大 通过降低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3)利用化学药剂配成毒饵毒杀、利用捕鼠器械捕杀或天敌控制或通过药物影响出生率
(4)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
42.(每空2分,共14分)
(1)衡水湖中的其他生物 垂直 水平
(2)水层 种间竞争
(3)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次生演替
43.(每空2分,共12分)
①. 生物群落 ②.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③.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④. 1 ⑤. 直接 ⑥. 自我调节能力微山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第三学段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生物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13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 (共60分)
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下述古代诗句中,部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其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鹏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
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分类 捕获总鸟数 麻雀 黄鹂
第一次捕捉 100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102 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A.该区域麻雀的种群数量大约是322只
B.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若麻雀被捕后警惕性提高,则计算的结果偏小
3.种群是一个有一定特征的、能自我调节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体。以下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动态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所有生物的个体数量
B.高等动物由于生殖力较低,出生率通常低于低等动物
C.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可预测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上升
D.某草原羊群中新迁入若干只羊,可提高该草原羊群的环境容纳量
4.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2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2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三孩政策”。下列有关“三孩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失衡不会影响我国人口数量
B.可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
C.可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D.可降低我国人口死亡率
5.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只有标志重捕法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6.某同学在2hm2的农田中调查某野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到了20只野兔,将它们全部标记并放回农田;第二次捕获到了15只野兔,其中含标记的有3只。已知野兔被捕捉过后会更难被捕捉,则农田中该种野兔的实际种群密度最可能为( )
A.大于50只/hm2 B.小于50只/hm2
C.大于100只/hm2 D.小于100只/hm2
7.如图是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可能类似于曲线甲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被淘汰的个体
C.适当捕捞使鱼类数量维持在c点附近,其数量能得到快速补充
D.c点时的种内斗争强度高于d点时的
8.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就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中的个体数
B.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可以呈“J”形增长
C.呈“S”形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之前,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D.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生存空间及种群密度的制约
9.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试管中的培养液
D.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11.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速度策略(r策略)和环境容纳量策略(K策略)。采取r策略的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如果蝇、鼠等。采取K策略的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r策略的种群与生物因素无关,其种群数量只受非生物因素的控制
B.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将沙漠蝗虫的数量控制在K/2之内,不一定能有效防止沙漠蝗灾的发生
D.东北虎属于K策略的生物,其有效保护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K值
12.如图为某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如果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在b点进行捕获
C.如果要持续捕获该种群个体,应使捕获后增长速率保持在a点
D.图1中K值对应图2中a点时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13.种群的增长在理想条件表现为“J”型,而在自然条件下为“S”型,其中“S”型又可以分为开始期(A段)、加速期(B段)、转折点(C=)、减速期(D段)和饱和期(E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某种群在现实条件下,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B.理想条件是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C.在“S”型曲线中出现A段的原因是种群的增长率在开始时比较低
D.在“S”型曲线的加速期环境阻力在逐渐减小
14.如图表示草原野兔迁入另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野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在t0﹣t2时间内,t2时野兔的种群数量最大
C.若t0时种群数量为N,则t2时种群数量为2N
D.在t0﹣t2时间内,野兔的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15.研究人员调查1928﹣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
B.欧洲灰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5000对
C.不同年份欧洲灰鹭数量变化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D.不同年份欧洲灰鹭数量变化主要是由内源性因素调节引起的
16.如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图2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B.在渔业捕捞时,要想获得最大日捕获量需在上图中的B点所处的时间捕捞
C.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D.曲线Y中C点的值是固定不变的
17.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
B.春节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④可作为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破坏⑤,进而使①降低
18.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B.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受气温上升的影响
C.蚊类等昆虫在冬季来临时死亡主要受水分不足的影响
D.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
19.种群数量变化受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列诗词与非生物因素对应错误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阳光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温度
D.“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人类活动
20.蝗虫侵入某地区后其数量迅速增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2个月时,蝗虫数量增长速率最快
B.在第4个月时治理蝗灾效果最佳
C.前4个月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S”形
D.蝗虫数量变化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具有单一性
B.食物匮乏会影响动物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
D.性别比例改变直接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22.某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石鳖等动物,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但都可被海星捕食。海星被人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藤壶、贻贝、石鳖三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成为优势种,其种内斗争加剧
C.该潮间带中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样方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狭长海岸的活动范围小的藤壶种群密度
23.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群体,存在很多不同的种间关系,也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演替,下列有关种间关系及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枝叶属于寄生关系
B.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若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没有竞争关系
C.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D.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4.立体高效栽培是目前日光温室发展的一个方向,这种栽培方式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采用草莓、甜瓜套作栽培,打破了传统日光温室中单一栽培草莓的形式。在早春季节草莓收获将要结束时,垄间定植甜瓜,将再一次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潜叶蝇是甜瓜的害虫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立体栽培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提高了阳光的利用率
B.玫瑰可吸引天敌防治害虫,甜瓜与玫瑰邻作后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C.该草莓、甜瓜套作栽培模式中草莓与甜瓜之间竞争程度加强
D.若利用黑光灯可以诱捕潜叶蝇,则说明潜叶蝇是─种趋光性昆虫
25.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的最小阈值。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
B.同一生态系统的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C.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
D.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不易被淘汰
26.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探究实践课题,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C.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进行采集
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7.一生态系统遭到了某外来物种的入侵,研究人员分别对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开展了本地植物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入侵区植物物种数目的调查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方法不同
B.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C.本地植物的物种数目变化与季节变化有关
D.中度入侵区的植物物种数始终高于重度入侵区
28.如图反映了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生态学家高斯将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在有限容积的培养基中,结果大草履虫被淘汰 B.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C.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可以使一种生物因种间竞争而被排除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29.如图1、图2,图3分别表示生物之间不同的种间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为被捕食者
B.图2表示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呈“S”型增长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可用图3表示
D.研究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30.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活在荒漠中的某些动物为了保持水分以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有巨大的叶片,以争夺阳光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31.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
B.沙漠动物往往是恒温动物,以适应沙漠温度较大幅度的变化
C.荒漠植物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夜间开放
D.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征,它们以独特的生活方式适应缺少水分的环境
32.我国幅员辽阔,陆地的群落可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物群落的动物主要是斑马、长颈鹿、狮子
B.森林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不随季节更替而变动
C.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热带雨林植物少数是风媒花
D.森林生物群落的阴生植物以较小的叶绿体适应弱光环境
33.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气候干燥、草地严重退化,其根系周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短花针茅提供氮、磷等无机物,实验探究针茅根部分泌物对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如图(优势度与丰富度相反;优势度指数越大,说明群落内优势种的地位越突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注:以蒸馏水为对照,根系分泌物浓度C1<C2<C3( )
A.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的群落类型为荒漠草原群落
B.调查土壤微生物丰富度,需统计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
C.针茅与其根际周围土壤微生物的关系可能为原始合作
D.针茅根部分泌物可以增强微生物优势种的竞争能力
34.如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一种是北冰洋的特有种?哪一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一种分布最为广泛?( )
A.2、1、5 B.5、3、4 C.3、4、2 D.1、2、3
35.下列关于群落种类与其环境特征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沙漠——雨量稀少,温度高且温差小
B.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生长较快
C.草原——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mm之间,代表动物有野驴、黄羊等
D.落叶阔叶林——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
36.牧场某区域因受到雷击引发火灾焚烧殆尽。为了恢复该地的群落结构,研究人员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试验。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采取了两种处理方式: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第一年初人工播种多种草本植物种子)。调查试验期间这两种样地草本植物的类群数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样地类型 初始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自然恢复样地(种) 0 8 13 16 22
人工干预样地(种) 0 29 25 22 22
A.自然恢复样地发生的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人工干预加快了牧草地的群落结构恢复速度
C.第四年两类样地的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相同
D.自然恢复样地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逐年下降
37.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晚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38.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物种种类(种)
0~10年 10~20年 20~30年 30~40年 40~50年
藤本层 3 0 0 0 1
灌木层 22 1 1 0 2
乔木层 23 26 20 10 5
A.林窗的发展过程中其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B.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的林窗,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
C.10~40年间,藤本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
D.林窗区域发展到30~40年时合理开采木材,有利于群落的发展
39.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
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
D.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各种群的K值提高
40.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多年后,被柳等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农田朝着木本植物方向进行次生演替
B.光照在该农田的演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C.演替就是一种生物代替另一种生物的过程
D.草莓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在争夺阳光、空间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二卷 (共40分)
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41.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鼠的种群密度在0~4年,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 相似,在4~10年,调查结果则和图乙中的 相似。
(2)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期间,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死亡,则调查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将 。科研人员通过给老鼠吃“避孕药”来降低其种群数量,减少草原鼠害,从种群特征角度说明“避孕药”对鼠种群密度的影响是 。
(3)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提出2个切实可行的防治鼠害的方法: 。
(4)如果在第3年,由于未知原因,迁来少量老鼠,则该草原上鼠的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
42.衡水湖是华北第一大淡水湖,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其中生存着浮游植物201种、浮游动物174种。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别生活在湖水的底层、中层、上层,其分布及食物范围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四大家鱼以及 构成了衡水湖独特的生物群落,它们分别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该群落的 结构;岸边的底栖动物和湖中央底栖动物的不同,体现了该群落的 结构。
(2)由图可知,鲢鱼和鳙鱼占有不同的 ;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
在 关系。
(3)研究人员在湖边发现了农场的痕迹,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放弃了耕作,导致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种 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该演替的类型属于 。
43. “雾霾”现象的出现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低碳、节能、减排”是如今社会呼吁的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A、B(B1、B2、B3)、C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
(2)在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主要通过①_________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要做到“低碳、节能、减排”,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1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的能量为__________kJ。
(4)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药材等,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