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6.27记 承 天 寺 夜 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6.27记 承 天 寺 夜 游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3 21:25:04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以诱敌盖竹柏影也盖遂肃遂拜蒙母遂与外人间隔遂至承天寺但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学习新词: 念 相与 欣然 空明 背景资料
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开始时寓居承天寺。

元丰二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在黄州贬居已近四年.1、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
改句:庭下积水空明,
2、原句: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句: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20岁高中进士,名震朝野,立志致君尧舜。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造福苍生。
-------(元丰二年)43岁,任湖州太守,由于“乌台诗案”政局对峙,含冤入狱。
-------(元丰三年)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明月千里普照大地
惟有闲者独具慧眼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明月千里普照大地
惟有闲者独具慧眼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旷达成就诗意人生人 生 之 道审 美 之 理 罗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处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八年级的学生呢,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俱备了最基础的语言素养,八年级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学习写于同一时期的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打下基础所以,根据以上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本课的文言实词,学会锤炼语言,提高写景抒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强化学习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文中清幽的意境,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闲”字的含义
难点:领悟苏轼面对逆境的豁达心态。
教法和学法
先说教法,在本课中我准备实行三字教学法:读、品、悟。先说读,共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声正字,第二层面,以声断句,第三层面,以声达意,第四层面,以声传情。再说品,品从以下方面开展,首先是品文眼,就是“闲”字,第二、品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第三是品修辞手法,第四是品意境,通过读和品来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他的复杂感情。
下面说学法,其实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本课中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质疑、讨论,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计划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 教师:详细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了解其同时期的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 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诗文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古诗文,看你能想起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指名学生回答)
的确,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宋代文学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我们在前面的课文中了解过苏轼的生平,那么,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他又会对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遂道,回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品千古美文。(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
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音、听节奏,做好标记。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指出该同学需要调整和完美的地方
4、指名同学把需要调整和完美的地方加进去,再读
5、齐读
(三)疏通文意
1、 学生参照注释自行解决,有疑难的地方先作标记,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讨论,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合作完成。
2、指名学生说出容易出错的词语或句子
3、教师提问强调
盖??? 遂???? 但?? 念???? 相与??? 欣然???? 空明
4、学生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思考文字背后的意韵
(四)品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句情感处理最好的语句,说给大家听
2、品析写景句子,对比原句和改句有什么不同
?? (屏幕显示)
(1)??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
改句:庭下积水空明
(2)?? 原句: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句: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3、前面品出文中的情和景,请同学们用一个四字短语描述出来。
(五)感悟,提问思考
1、苏轼是被贬黄州,应该是杂树是横生的,但作者为什么只写了竹柏
2、月景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能领略到?
3、苏轼到底是不是一个“闲”人,他是否是自甘清闲?
4、“闲”人的含意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闲”人?
?5、苏轼用怎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逆境?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 背诵默写课文
板书
??????????? ??记承天寺夜游
???????????????????? ??苏轼
?品修辞
?品虚实????????? 旷达乐观
?品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