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6.27记 承 天 寺 夜 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6.27记 承 天 寺 夜 游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3 21:37:04

文档简介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情分析
学生不能深入体会这么复杂微妙的情感,需要多点背景资料,辅助学生理解.
授课时间
10.30
授课类型:
新授
年级

学科
语文




知识与技能
积累常用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引导通过抓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出作者的情感。
2借助比喻赏析所表达的画面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中苏轼的复杂心境。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中苏轼的三种心境。
教学难点
借助比喻赏析所表达的画面美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讨论法 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整体感知
实词积累
品味探究
六 小结

由苏轼的“轼”字,趣味导入。
用户口本的形式介绍作者
听录音读课文,试划出本文的节奏.
学生试读,读出节奏
出示断句、集体朗读。
一、学生自由翻译,小组交流
教师考察(实词积累)
1、欲、户、遂、盖、耳。
注意与学生学过的词句建立联系
2、(知晓翻译规律)
1 欣然起行2、满座寂然(口技)
3、为之怡然称快(童趣)
规律:形容词后加一个“然”字,翻译时译为“…的样子
二、品味微妙心境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质疑: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具体说一说。
明确:
记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步于中庭。”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盖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记叙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用原文回答)
?关键词
作者心境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夜
?
?
原因
?月色入户
?欣然
?乐观豁达
地点
?承天寺
?
?
伙伴
?张怀民
?无与
?孤独
景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感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怀才不遇的悲凉
重点词“欣然”,体味作者的心境
链接:苏轼在黄州的贫困生活
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连住所都没有,他只能住进寺庙,和僧众一起吃饭。他的老友马正卿向郡里请求将黄州城东一处山坡上约十亩的田地交给苏轼耕种,以维持家用。就这样,一代才子苏轼被迫成为了“农夫”。(东坡的“号”,即是由此而来)
小结:苏轼的“乐”是一种面对困难的乐观心境
2、重点词“无与”
苏轼在黄州被监控的生活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才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小结:“无与”写出了苏轼孤独的心境
3、重点词“闲人”
苏轼的政治抱负
在苏轼十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母亲读了《范滂传》,很感慨范滂为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当时苏轼就在身边,十岁的他便对母亲说:“将来长大我也做一个像范滂一样的人,母亲大人你会同意么?”可见,苏轼从小便“奋厉有当世志”。
小结:苏轼的“闲人”是一种豁达的自嘲,在这份自嘲里其实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悲伤。
三、品味景物的画面美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处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学们你们能找出其中的本体和喻体吗?
本体
喻体
月光

竹柏影
藻荇
想一想:月光与竹柏影谁才是这处景物真正的主角呢?
月光如积水空明——月光皎洁清澈(正面)
竹柏影子在月光中像水中藻荇一样清晰可见(侧面)
教师小结:
月光清丽的画面之美。
巩固测评
?
原文
翻译句子和重点字
作者的心境
原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伙伴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景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感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跟读、诵读
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
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自我完成
引起学生兴趣。
了解文章
便于知识迁移
实词细微差别
知晓规律
板书设计
叙事——月色优美 欣然

月色——正面
绘景
竹柏——侧面

乐观豁达
孤独
抒情 怀才不遇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