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1、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了解物候知识; 2、读古今诗人作品,体会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3、品味说明文准确、简洁、严谨的说明语言。速读、默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在文中圈画或写下答题要点。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物候学的研究有哪些方面的意义?二、整体感知,自学探究 请默读所列的三首诗,思考:
诗中出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现象可以成为文中哪些观点佐证材料?
请选择一处诗句,增补适当的连接性语句(例如,‘正如……所说’)插入文章相应位置,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三、研读理解,合作交流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鸟啼 陆游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
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
葛衫麦饭有即休,湖桥小市酒如油。
夜夜扶归常烂醉,不怕行逢灞(bà)陵尉。玉兰和红杏 郭沫若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四、精讲品析,总结感悟 请仔细默读《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前两段,思考:
揣摩原文和课文的差异,并思考这些差异的表达效果,谈谈你的发现。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原文)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课文)准确
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原文)
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准确
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渐次转入炎热的夏季。(原文)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课文)简明 大自然的语言,如此精微,引人揣测;如此神秘,引人研究;如此美丽,引人遐思……
让我们走进自然,倾听自然,体验自然!五、当堂达标,积累提升 请用你所知道的农谚联系本课所学物候知识写一句话,注意语言准确、简明。《大自然的语言》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了解物候知识;
2、读古今诗人作品,体会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
3、品味说明文准确、简明、严谨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点]
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体会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
[学习难点]
品味说明文准确、简明、严谨的说明语言。
[相关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2、 解题
文章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运用了拟人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课前预习]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ān( )然 méng( )发 xiāo( )声nì( )迹 簌簌( )衰( )草连天 风雪载( )途 连qiáo( ) 草长yīng( )飞
纬( )度
2、文学常识和解词
⑴《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________,浙江上虞人,___________家、 ___________家。
⑵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孕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自学探究
要求:速读、默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在文中圈画或写下答题要点。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物候学的研究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三、研读理解,合作交流
要求:请默读所列的三首诗,思考:
⑴诗中出现了哪些物候现象?⑵这些现象可以成为文中哪些观点的佐证材料?
⑶请选择一处诗句,增补适当的连接性语句(例如,‘正如……所说’),插入文章相应位置,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鸟啼 陆游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
玉兰和红杏 郭沫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葛衫麦饭有即休,湖桥小市酒如油。
夜夜扶归常烂醉,不怕行逢灞(bà)陵尉。
四、精讲品析,总结感悟
要求:请仔细默读《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前两段,思考:揣摩原文和课文的差异,并思考这些差异的表达效果,谈谈你的发现。
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种花木次第开花。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渐次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忙着孕育果实(的时期)。等秋天到来的时候,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经不住阵阵秋风的吹袭,就簌簌地落了下来。这时北雁南飞,其他各种候鸟也相继离去,大地又呈现一片万木落叶、衰草连天的萧飒景象。从此,活跃在田间草际的各种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大地又沉沉睡去,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岁岁如是,周而复始。
这些自然现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也都成了他们讴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们抒发感情的凭借。不过农民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诗人们又不同。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节选自《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五、当堂达标,积累提升
请用你所知道的农谚联系本课所学物候知识写一句话,注意语言准确、简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