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东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东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8 08:12:12

文档简介

成都市龙泉驿区东竞高级中学高一十二月月考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D(3分)解析:A.“这是当代青年为乡村振兴贡前应有之力的根本原因”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为“作为新时代青年、锐意进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应有之力”。B.“就必须将民俗节庆、衣事。材料一原文为“民俗节庆、促进三产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而非必须。C.“虽然存在老问题,但是并不妨碍已达成乡村产业兴旺的总体目标”说法错误,文中并没有说乡村存在的老问题不影响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达成,乡村产业兴旺目标尚未达成。
2.C(3分)解析:C.“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梁激溟认为乡村建设实际上是中国社会之建设”强加因果,‘乡村建设,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民族要复兴,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作者的观点。
3.A(3分)解析:A.选项没有体现当地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是各地几乎都有的经济活动。B.选项体现出利用文化与旅游天然的耦合性,组织具有仪式感、场景化的乡创活动。属于乡村振兴方式手段。C.选项体现出利用发掘当地自然景观,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业。D.选项体现将传统的人文资源与现代的生产体系相融合,属于乡村振兴方式手段。
4.①乡村蕴藏着巨大价值潜力(2分)②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必振兴,如人口流失,以及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模式化的现代文化对乡村特色的影响等新问题(2分)。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步。21世纪以来,到‘乡村振兴’被提为国家战略、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乡村蕴藏着巨大价值潜力。根据材料一“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民族要复兴,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必振兴。根据从材料一“同时人口流失、乡村空心等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标准化,乡村振兴面临着诸多难题、乡村空心等老问题,标准化。振兴乡村任重道远。
5.①乡村应在深入发掘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培育特色文化产业(2分)②应用艺术创生激活乡村美学(2分)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2分)。解析:根据材料一“乡村应在深入发掘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将传统的乡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可以概括出:乡村应在深入发掘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根据材料一“艺术创生是激活乡村美学的重要手段……艺术介入乡村不只是简单的村容焕新,而是综合的审美创造”可以概括出:应用艺术创生激活乡村美学。根据材料一“数字技术是联结乡村世界的重要链路”“乡村的形象、风物在新媒体时代因短视频传播,乡村的资源禀赋,使其得以广泛传播。
6.B(3分)解析:B.“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错误,原文只有“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现代的革命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7.B(3分)解析:B.“同时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错误,纯朴中透着真理,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不是来源。
8.(1)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2分)。(2)①是红色革命标语、内容以及革命年代起到的作用(1分)②是红色歌谣,体现人民对红军的赞扬和纪念(1分)。解析:从文中来看,文中写了井冈山处处的“标语口号”,山歌也红”可见,也还描写了红歌,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别人问她?她说,记住红军先烈”,更突出红色革命精神的伟大,是革命红色精神的体现。
9.观点一:不可删去(2分)。原因:①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2分)②将山与红军融为一体,深化文章主题,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2分);观点二:可以删去(2分)。原因:①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目中的“聆听”(2分)②“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2分)③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期待(2分)。解析:本题开放性问题,作答时先明确观点,作答原因时,答对1点得2分。
【点评】文学类选择题综合性较强,涉及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10.C(3分)解析:“封”的对象是“武庚”,所以中间不能断开;“蔡叔”是主语,“之”是宾语,“之”后断句。故选C。把箕子从囚禁地中释放出来,命管叔,以承续殷的祭祀、同姓及亲戚。
11.A(3分)解析:“‘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错误。
12.C(3分)解析:“他厘定了官吏职责。”错误。由原文“作《立政》,百姓说”可知,以利百姓。由此可知,使百姓便利。
13.(1)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文王、王季交代。(4分)(2)(成王)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明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4分)
解析:(1)所以:……的原因(1分);摄:代理(1分);无以:没有办法用来……(1分)。(2)从:伴随(1分);以:来(1分);臣:意动用法,以……为臣(1分)。各点答对且符合原文含义可给满分。
14.①辅佐武王灭商(1分)②平定叛乱(1分)③建章立制(1分)。解析:①由原文“武王十一年,伐纣,周公佐武王。破殷。已杀纣,告纣之罪于天”可知;②由原文“管、蔡。周公乃奉成王命,作《大诰》,杀武庚。收殷余民,二年而毕定”可知。③由原文“成王长……还政成王,匔匔如畏然”可知,能够处理国事了,成王临朝听政,周公还政成王,恐成王壮……便百姓,周公归国后,为政荒淫放荡,用来告诫成王,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划定百官职责,以利百姓。
参考译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从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十一年,周军讨伐殷纣,军至牧野,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殷王宫。杀殷纣以后,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周公于少昊故墟曲阜,这就是鲁公。但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延辅佐武王。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几个弟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夷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这样。”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仝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为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顺周王朝。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壁,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到成王临朝后,周公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 成王居于丰京,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
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1)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2)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3)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C(3分)解析:C.“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错误,搔首问天:风雨覆舟,我到哪儿去,家中无米作炊,林下无竹可倚,你将怎么发付我?这几句是向命运的控诉。
16.①词的上片从“吴江阻风”写起,对于这场灾难,继而冷蔑,以阮籍自居(2分)②词的下片首先感情充沛,一气呵成向命运进行控诉(2分)③吴江风浪小了,作者的情绪也渐渐平息,但随即陷入了身处吴江客中的沉痛现实中(2分)。解析:“怪底春风,要将我。行囊里,数篇珠玉”首先从“吴江阻风”写起,可恼它为什么偏要把自己的船儿掀翻,行囊里只有几篇朋友相赠的诗文,湖中白浪高于屋”写出了江面风急,望着风雨震撼着的青山。对这场灾难,继而冷蔑、阮籍惯穷途,却说自己历尽人世艰难已经习惯于穷途末路。至此词意已有了转折。“归去也。吟啸处。看造物、老夫盘谷,江湖寥落?回家。归隐。试问老天?你给我安排怎样一个“盘谷”,是向命运的控诉,水村相伴沙鸥宿、那有许多愁!”这时吴江风浪小了,作者憧憬无风无雨的大自然,词人便又陷入仍旧在吴江客中的沉痛现实中。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3)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4)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1分)使我不得开心颜(1分)(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分)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分)(3)小学而大遗(1分)吾未见其明也(1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A(3分)解析:“热烈而又粗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豆粒般的雨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19.①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雨拟人化,更加形象生(2分)②原文的句式表达感情更充沛,尤其是感叹句的运用,表达了对秋雨到来的强烈的欣喜之情,更能感染人(2分)。解析:对比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和修改后的句子,寻找表达的不同点,然后分析二者在修辞、句式、用词上的不同,可分析出表达效果的不同。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为感叹句,修改后没有了拟人的修辞,没有了感叹,句子变得平实普通,由此分析即可。
20.①近处的蛙声(2分)②迎来了沉静的秋雨(2分)解析:①根据“蝉与蛙叫得更响了。远处的蝉声”及“一起奏起……”可知,此处应填“近处的蛙声”之类的内容。②横线后“这沉静的秋雨”及横线前“终于”可知,此处应填“迎来了沉静的秋雨”之类的内容。
21.A(3分)解析:A.“‘这’是一个代词,应该删去”错误,“这”代的是“我们该怎样把握青春”的这个事,作“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这个句子的主语,不应删去。
22.示例:在为国家的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解析:抓住“需要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奉献的理想”的“为国为民”,“为他人的奉献”属于为民,应接着写“为国”,在句式上要和“让青春在为他人的奉献中闪现砥砺之光”一致,注意横线处字数、词性等应该和前句相同。
23.(60分)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成都市龙泉驿区东竞高级中学高一十二月月考试题
语 文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的对应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步。21世纪以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乡村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正日益显现。
乡村的过去在我们心中,乡村的未来在我们手上。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尤应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文化产业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内容。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旨在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乡村应在深入发掘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将传统的乡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将传统的人文资源与现代的生产体系相融合,培育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节庆会展业。民俗节庆、农事节气和传统赛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三产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三是在乡村生态美学建设的基础上,利用文化与旅游天然的耦合性,推动乡村文旅融合。
艺术创生是激活乡村美学的重要手段。2007年发起的“许村计划”、2011年发起的“碧山计划”、2016年发起的“贵州雨补鲁村艺术计划”等,都是在艺术介入社会理念的推动下对当代艺术下沉、公共艺术下乡的文化实践。艺术介人乡村不只是简单的村容焕新,而是综合的审美创造。艺术乡建中蕴含的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例如究竟是艺术面向还是社会面向,是艺术的再生还是乡村的再生。为了促进地方艺术的多元性发展,艺术创生需要深度介入地方性知识。
数字技术是联结乡村世界的重要链路。当代社会高铁、高速公路、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出现,使乡村不再遥远。乡村的形象、风物在新媒体时代因短视频传播、电商直播而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乡村的资源禀赋、民族技艺因数字技术的赋能而实现了创新性发展,村民通过深入挖掘本土的资源特色,大力发展银铜器生产加工,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引入直播电商等数字平台,实现银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在公共服务、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村落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标准化、模式化的现代文化对乡村特色的影响等新问题又时有发生。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李康化《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方略》)
材料二:
这样说来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输入,还得经过实验,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遑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有能力组织新的实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因为它并不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和同意权力又不同;和长老权力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名之曰时势权力。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名实的分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加持下,乡村潜力正日益显现,这是当代青年为乡村振兴贡应有之力的根本原因
B.文化产业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内容,乡村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就必须将民俗节庆、衣事
C.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就,虽然存在老问题,但是并不妨碍已达成乡村产业兴旺的总体目标
D.在社会变迁之际,“文化英雄”有能力组织新的实验,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阐述了在变革时代需要用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来应对新环境的观点
B.乡村振兴面临着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挑战,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解决问题
C.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梁激溟认为乡村建设实际上是中国社会之建设
D.当归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时,社会变迁就会发生,人们心理上会紧张、犹豫和不安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有扶乡村振兴方式手段的一项是(3分)
A.南海桂城新经济小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让各色餐饮小吃摆摊设点,每个晚上都灯火通明,非常热闹
B.连南千年瑶寨举办盘王节庆典活动,村民齐聚广场设坛察拜诸神,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
C.韶关仁化县丹霞山景区依靠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邀请各地民间画家观光绘画,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画展
D.云浮新兴象窝山出产闻名遐迩的山茶,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打开新销路,吸引更多品茶爱好者购买并前往当地游览
4.《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4分)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你也侧耳去听——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井冈山的墙壁上之所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标语,是因为当年红军不但要用标语鼓舞战士,而且要用标语动员百姓
B.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C.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确实难能可贵
D.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之多,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是在警示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点出“盈眼皆为绿色”,突出井冈山无处不在的绿意,巧妙地引出了井冈山满山的红
B.文中引用伟人和学者的话,突出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同时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
C.“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顺畅自然
D.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排比、比喻、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
8.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4分)
9.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伐纣,至牧野,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①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上,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七年三月,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②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③,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节选自《史记 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注: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恭敬的样子。③毕,地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衅社,是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
B.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捉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怕失去了天下的贤人
C.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
D.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周朝天下不稳,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成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2)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14.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文段,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 吴江阻风
谢应芳①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无心哭。
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②?第四桥③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
【注】①谢应芳,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元末避地吴中。②盘谷:地名,此指隐居之地。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舟行吴江因风被阻,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便解释行囊中只有友人相赠的几篇诗文
B.“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句既形象描写了江上的狂风巨浪,如在目前
C.“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句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
D.“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之苦
16.有学者评价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沉郁的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骨气是人之脊梁,是李白“  ,  ”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
(2)《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3)《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而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夏天的雨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有时一点儿预兆也没有,豆粒般的雨点随着雷声就打了下来。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经过几场夏雨的浇灌,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杂草争先恐后地疯长着,蝉与蛙叫得更响了。远处的蝉声, ① ,一起奏起了夏天的交响曲。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秋天来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忽然,在一个夜晚,有谁敲响了窗玻璃,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终于,人们在劳累了一个秋季后, ② !这沉静的秋雨与夏日的脾性完全不同,变得端庄而温柔,它绵绵密密,笼罩在田野上,飘洒在小路上,送来自然的馨香,抚平纷乱的心绪。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拟人、比喻、夸张 B.排比、夸张、反复
C.拟人、比喻、反复 D.排比、拟人、对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忽然,在一个夜晚,秋雨打在了窗玻璃上,它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青春的笑脸,是每个人最美的符号。②在那段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尽情欢呼,尽情追逐。③我们该怎样把握青春?这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④要让转瞬即逝的美好成为人生的永恒,在活力四射的年龄创造无限的价值。⑤毛泽东的青春,义气风发、才华横溢、指点江山;周恩来的青春,心存大志、上下求索、忧国忧民。⑥李大钊曾经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⑦青春,需要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奉献的理想,让青春在为他人的奉献中闪现砥砺之光,让青春_______________。
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③处的“这”是一个代词,应该删去
B.⑤处的“义气”有误,应写作“意气”
C.⑥处的句号使用有误,应放在引号内
D.将④置于⑥⑦两句之间,文意也连贯
22.请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完整且与前一句句式相同。(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很多古诗词的语句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如: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②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请在上述三个诗句中任选一句,以其内涵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