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本质理解”的物质的量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重要工具,搭建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间的桥梁,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建立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题目的解答模型构建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数之间关系的认知模型。
(3)利用“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概念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物质的量的概念,基于物质的量定量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变化。
四、设计思路
五教学过程
任务一:认识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师】“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红楼梦》 问题1:按含水量60%算,体重60Kg的人体内有多少水分子? 【知识背景】从宏观上看,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之间是按照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物质是可称量的。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而微观粒子是难以称量的。【师】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时,能否将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之间联系起来呢?为此,国际上采用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活动】在20秒内,谁能更快更准确的数出300粒米? 问题3:为什么两位同学在20秒之内数出米粒的数目差异大呢? 问题4:生活中有那些集合体呢? 【资料卡片】1971年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以“物质的量”作为化学计量的基本物理量,规定其单位为摩尔( mol ); 2018年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对摩尔这个基本单位进行了重新定义,规定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以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一基本物理常数定义摩尔,可大大提高摩尔这一单位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师】国际上规定,1 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 mol-1表示。 问题5:物质的量(n)与微粒个数(N)之间的关系。 【师】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注意事项 【思考与交流】尽可能从多角度与同学分享“1 mol H2O”的含义 进行交流、讨论、回答。 小组活动,进行交流、讨论、汇报。 思考并回答 根据模型思考并推理二者关系 小组交流讨论,分享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四大名著《红楼梦》中一句经典的描述为背景,让学生计算人体中水分子的数量,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的思维结构,后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是宏观与微观物质联系的桥梁。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数米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集合的概念,从生活实例到物质的量知识讲解,最后又回到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集合体,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资料卡片引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用盒子分小球的模型引导学生建立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最后讲解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注意事项,防止学生产生迷思概念。 设计意图:以1molH2O中所含微粒的物质的量与微粒数量,引导学生掌握巩固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建立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思维。
任务二:理解摩尔质量的涵义,建立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6: 1 mol任何物质都约含有6.02×1023个粒子,那么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精确地取出1mol物质? 问题7:观察、比较下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粒子符号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每个粒子的质量/(g·个-1)1 mol物质含有的粒子数/个1 mol物质的质量C 1.993×10-236.02×1023 Fe 9.302×10-236.02×1023H2SO4 1.628×10-226.02×1023H2O 2.990×10-236.02×1023Na+ 3.821×10-236.02×1023OH- 2.824×10-236.02×1023
【师】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数值 = 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问题7: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用M表示。请据此完成下表,并尝试总结物质的量(n)与物质质量(m)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n)质量(m)1mol18g2mol2×18g3mol3×18g
【师】回顾1molH2O中含有的粒子数,并与摩尔质量,质量相联系。 问题1:按含水量60%算,体重60Kg的人体内有多少水分子? 【展示】物质的量为1 mol的几种物质 【课堂小结】 课堂最后,解决问题 思考并讨论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并展示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并展示 思考并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1mol物质如何取出的问题建立宏观与微观物质之间的联系,引出可通过质量或体积准确的出1mol的物质。再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分析得出结论,锻炼学生信息处理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与归纳总结,形成证据推理的学科思维。 设计意图:回归第一个问题,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课堂形成完整的闭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知识关联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实际1mol几种物质的质量,将化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量是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