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第五单元拔高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第五单元拔高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8 09:3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第五单元拔高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组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你没有过走进别人内心世界的机会,你就永远不会理解历史和个体的复杂性。
②只要你进入过一次别人的内心世界,你再看待其他人的时候,你就会去考量:是不是我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了人家身上?
③我们以前老讲“要推己及人,要学会宽恕”,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即要学会去体谅别人。
④实际上,态度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是能力问题。
⑤因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来看世界,所以才看不到别人经历的东西。
A.③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②① C.③④①⑤② D.①②⑤③④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这是安人心之策。如有谣言,也不攻自破。
C.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
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塑像(sù) 遁词(xún) 玄奘(zàng)
B.曾参(shēn) 鲁钝(chún) 崇拜(chóng)
C.监牢(jiān) 遭遇(zāo) 喑哑(yā)
D.懒惰(duò) 豢养(huàn) 中伤(zhòng)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在人生中遭遇拒绝和障碍时,想想以下这种可能,不逃跑,并多问一句为什么
B.我们是十四、五岁金色少年具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C.农谚曰:“寒露一到百草枯,”表明此时气温已经降到限制农作物生长的极限
D.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曾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渺芒 走投无路 不足为据 B.鲁钝 自曝自弃 一事无成
C.诓骗 辩伪去妄 轻而易举 D.诬蔑 行之有效 画龙点睛
二、基础知识综合
6.阅读课上,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怀疑与学问》一课,请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任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 ① 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 ② 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③ 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mò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辨 辩 辨 B.辨 辨 辩 C.辩 辩 辨 D.辩 辨 辩
(3)加点词“治学”中“治”字的意思是( )
A.从事研究 B.管理、处理 C.医治 D.惩办
(4)下列对选段画横线句子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转折关系 B.并列关系 C.递进关系 D.条件关系
(5)结合对课文的学习,说说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
三、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2017年12月15日20时22分,中国首都北京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座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双奥”场馆,又一次见证了奥林匹克历史性时刻: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了神秘面纱,正式亮相。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分别通过视频表示了祝贺。
材料二
材料三 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新贡献的不懈努力和美好追求。
(1)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两幅会徽图片,简要概括冬奥会、冬残奥会会徽设计的妙处。
(3)为了在冬季掀起锻炼高潮,支持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我国举行。请你为学校学生会策划两个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代的高频词。由此可见,在前沿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发展国家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可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抗打击能力。有大量科研创新的事例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踏着失败拾级而上,方有可能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种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创新成果之所以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有删改)
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9.从句式角度分析下面句子在选文中的表达效果。
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
10.选文第③④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11.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读《怀疑与学问》,完成文后各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2.下面的几个句子是从文中括号处抽取出来的。请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还原到文中,应该是 (只写序号)
①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②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③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④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13.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围绕顾颉刚先生的观点列出文章的提纲,体现他的论证思路。
14.根据顾颉刚先生这篇文章给你的启发,请你阅读【链接材料3】,就这段材料提出两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链接材料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五、作文
15.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
文题一:心中的明灯。
文题二: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朋友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欢聚,课堂上的掌声,网络世界的畅游……最难忘,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请以“共享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果你选择文题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D
6.(1)墨 滞
(2)B
(3)A
(4)C
(5)怀疑精神是一种态度,即对事情下判断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
7. (1)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了神秘面纱,正式亮相。 (2)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会徽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 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会徽以蓝色为主色调,寓意梦想与未来,以及冰雪的明亮纯洁。红黄两色源 自中国国旗,代表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在“BEIJING 2022”字体的形态上汲取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3)符合题意即可 符合题意即可
8.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9.运用两个反问句,加强语气,肯定了屠呦呦、诺贝尔因无畏失败、善待失败才取得划新成功的事实。 10.不能。第③段论述了创新能力取决于抗打击能力,第④段论述了社会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两者是递进关系,调换后逻辑关系混乱,所以不能调换。 11.举例论证。举某设计公司的研发团队因改革体制而激活创新动力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12.④②①③ 13.学则须疑(中心论点) 怀疑在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一) 怀疑也是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分论点二) 14.示例:(1)《周易》是一部什么书?作者是什么人?
(2)为什么说君子处世当循天道,刚毅坚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5.心中的明灯
或许是因为我年纪太小,看待事物过于片面,反正提到“父亲”我心里总会发出黑色的光。
直到……那时我上初一,这件事就发生在放暑假的前一天。上午,我领回分数单,成绩特别不理想。肚子早被气得鼓鼓的了。母亲一番唠叨,更是雪上加霜。但最可气的是父亲,他一回来就拉下脸说:“就知道看电视,现在连一点儿学生的样子都没有了。还说什么伟大的理想,我看迟早回家种田……”“你以为知识就那么好学,你以为我不想考高分,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的话像冰雹般地砸下来。父亲好像要说什么,但倔强的我早已跑出了家门。谁知我刚一出家门,天就阴沉下来,接着是雷声,我该怎么办呢?哎,对了!前面不是有个刚上了顶的房子吗?于是我飞快地跑了过去。刚进了那间房子,倾盆大雨便从天而降,风迎着还没安装玻璃的窗户吹了进来,好冷啊!片刻眼泪便流了下来,此时,“父亲”这两个字在我心里已变成了深黑色,当时我认为世界上的父亲一样“坏”!突然,我听到父亲的呼唤声,我抬头一看,父亲正穿着雨衣站在对面的路灯下,手里还拿了一把伞,当时我注视到父亲的时候,发现他的眼睛湿湿的,眼泪正伴着雨水往下流,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焦急,反复在对我说:“快回家吧,这儿多冷啊!”我忘记了天在下雨,忘记了父亲的训斥,忘记了黑夜的恐怖,此时父亲的眼睛就如明灯,驱去了我心头的寒冷,照亮了我周围的黑暗。
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挫折或烦心事,雨中父亲的眼睛犹如明灯出现在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