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新人教版)物理 九年级上册 13.3 比热容(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参考》(新人教版)物理 九年级上册 13.3 比热容(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5-23 22:34:27

文档简介


 比热容
1课时 初探比热熔
一、新课导入
在新疆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早穿皮袄午披纱,夜围火炉吃西瓜”。为什么新疆有这样奇异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1.比热容。
(1)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举例说明: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烧半壶水所用的时间长,将水烧开比烧成温水所用的时间长,由此概括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高,则吸收的热量越多。
提问学生:如果是不同种类的物质,如果其质量相等升高相等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2)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选取其中一种进行实验探究:两试管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试管由铁丝支架固定,与容器底部不接触。
点燃酒精灯,给大烧杯中的水加热,每隔相等的时间读出试管中水和煤油的温度,并记录下来,填入表格之中(可由学生自己设计)。
时间/s
0
10
20
30
40
50
……
t水/℃
t油/℃
  (3)不同的物质吸热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实验数据,教师进行总结。
归纳: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学生思考:怎样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呢?
讨论得出:可采用比较单位质量的水和煤油或其他物质温度升高1℃吸热多少,来比较它们的这种特性。
比热容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学生自学:通读课本“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
(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2)水的比热容最大;
(3)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
2.比热容的应用
(1)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
(2)哪些例子应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
三、作业设计
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一、新课导入
砂石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得多,同样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升高得多一些?相反,如果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下降得多?
二、新课教学
1.热量公式推导。
(1)学生思考:
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2 kg的水从10 ℃加热到90 ℃,怎样计算水吸收的热量?
教师点拨:
问题1:1 kg的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1=4.2×103 J
问题2:2 kg的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2=2×4.2×103 J
问题3:2 kg的水温度升高8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3=80×2×4.2×103 J
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Q与c、m、△t三者都成正比例关系。(Q是放出或吸收的热量,m是该物质的质量,c是该物质的比热容,Δt是物质温度的变化)
(2)引导学生得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吸=cm·△t=cm(t-t0)
思考:怎样计算放热物体释放的热量呢?
引导学生得出放热公式:Q放=cm(t0-t)
2.应用Q=cm△t进行计算
例题: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到质量为10 kg,温度为20 ℃的水中,如果传入水的热量是5.46×106 J,则水的温度会升高到多少度?
解:按Q吸=cm(t-t0)计算得出t=150 ℃,水温上升到150 ℃,考虑到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所以水温实际升高到100 ℃。
三、课堂小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2.Q吸=cm(t-t0)和Q放=cm(t0-t)。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7页课内精练
第3节 比热容
比热容
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对实验的装置进行改进后,效果很好。热量公式的引入采用四个问题降低了一定的难度,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水的比热容较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将其应用于解释实际问题,真正地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教师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18张PPT。第3节 比热容比热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结合比热容表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一定的改进,将两个试管同时放入烧杯的热水中,以保证它们受热情况相同。教材分析设计意图本节通过探究活动,引出比热容的概念,为加深学生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对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大小有一个具体的印象,教材列出了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通过学生讨论用水来加热和散热来理解人们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的应用。教材通过“想想议议”用算术法计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受热时吸收热量的公式,并用同样的道理,让学生得出了物体散热时放出热量的公式。学情分析不同的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特性不同,学生的生活感知不是太深,比热容的概念对学生而言很陌生,教学中要多举实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不同。
2.通过“想想议议”用算术法计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重点难点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有关计算。
难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水烧开后的水壶壶盖会上下跳动,其跳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二、新课教学
1.内能。
学生思考:
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是否具有势能?
教师演示:
多媒体展示运动员头顶飞来的足球与运动图片,对比展示。
教师讲解:
同一切运动着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和单位。第1课时 初探比热熔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在新疆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早穿皮袄午披纱,夜围火炉吃西瓜”。为什么新疆有这样奇异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1.比热容。
(1)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举例说明: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烧半壶水所用的时间长,将水烧开比烧成温水所用的时间长,由此概括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高,则吸收的热量越多。
提问学生:如果是不同种类的物质,如果其质量相等升高相等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教学过程(2)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选取其中一种进行实验探究:两试管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试管由铁丝支架固定,与容器底部不接触。
点燃酒精灯,给大烧杯中的水加热,每隔相等的时间读出试管中水和煤油的温度,并记录下来,填入表格之中(可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过程 (3)不同的物质吸热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实验数据,教师进行总结。
归纳: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学生思考:怎样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呢?
讨论得出:可采用比较单位质量的水和煤油或其他物质温度升高1℃吸热多少,来比较它们的这种特性。
比热容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过程学生自学:通读课本“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
(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2)水的比热容最大;
(3)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
2.比热容的应用
(1)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
(2)哪些例子应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
三、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5页课内精练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砂石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得多,同样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升高得多一些?相反,如果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下降得多?
二、新课教学
1.热量公式推导。
(1)学生思考:
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2 kg的水从10 ℃加热到90 ℃,怎样计算水吸收的热量?
教师点拨:
问题1:1 kg的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1=4.2×103 J教学过程问题2:2 kg的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2=2×4.2×103 J
问题3:2 kg的水温度升高8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3=80×2×4.2×103 J
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Q与c、m、△t三者都成正比例关系。(Q是放出或吸收的热量,m是该物质的质量,c是该物质的比热容,Δt是物质温度的变化)
(2)引导学生得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吸=cm·△t=cm(t-t0)
思考:怎样计算放热物体释放的热量呢?
引导学生得出放热公式:Q放=cm(t0-t)教学过程2.应用Q=cm△t进行计算
例题: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到质量为10 kg,温度为20 ℃的水中,如果传入水的热量是5.46×106 J,则水的温度会升高到多少度?
解:按Q吸=cm(t-t0)计算得出t=150 ℃,水温上升到150 ℃,考虑到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所以水温实际升高到100 ℃。
三、课堂小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2.Q吸=cm(t-t0)和Q放=cm(t0-t)。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7页课内精练教学板书教学反思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对实验的装置进行改进后,效果很好。热量公式的引入采用四个问题降低了一定的难度,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水的比热容较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将其应用于解释实际问题,真正地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