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9 16: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课标解读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
2.了解各阶段法治、德治的关系及影响;
3.明白各阶段法治、德治对今天我们治理社会的启示。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更好治理社会
目录
一、礼法相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二、礼法融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
三、礼法完善——封建王朝的基层教化
知识点梳理
内容 特点 影响
礼法之争 (先秦) 德:西周的____;敬天____; 孔子主张_______。 法:子产的“______”; 韩非子主张________。
礼法融合 (秦---唐) 秦___; 汉《______》; 魏晋:_____儒家化; 唐:《________》、 《_________》
礼法完善 (宋----清)
以法为教
礼制
铸型书
为政以德
保民

九章律
律令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西周
春秋
战国
韩非主张
“以法为教”
《九章律》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时空坐标
礼制;敬天保民
成文法出现;子产“铸刑书”;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秦律

魏晋
律令儒家化
概念解读
礼制:关于礼仪的制度。周公创制礼乐制度,简称礼制。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主要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敬天保民:周公吸取商灭亡的教训,倡导尊崇上天,爱护百姓。为了维护天子的地位,保持住国家政权,一方面要“敬天”,秉承上天的旨意行事;另一方面又要“保民”,即施行德政,以争取民心。敬天保民的思想将天和民相联系,意味着民的地位的提高,这对于维护和巩固西周政权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后来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小试牛刀)下列对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
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从理论上为秦的统一做出了合理解释
C. 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河
D. 是一种迷信和糟粕,没有实际价值
A
课堂思考:根据材料P45简述中国先秦成文法的产生过程
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
习惯法------------成文法
材料: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代表人物
1
人性
2
治国
3
德治与法治之争
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
法家
代表人物
1
人性
2
治国
3
孔子 孟子
商鞅、韩非
人性本善
人性本恶
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实行仁政、轻徭薄赋
实行法治、赏罚分明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VS
课堂思考:概括材料概括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思想体现
课堂探究一:
材料一:P46史料阅读
材料二: 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脱离社会现实)。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1)根据材料一,归纳儒家、法家关于治理国家的核心观点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用的原因及影响。
(2)影响: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儒家:以礼治国,强调德治
法家:以法治国,强调法治
先秦时期特点:德治与法治之争;重视刑法
秦汉时期:律令并行
材料1:律,法也。——《尔雅》
材料2:令者教也,所以教民人;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盐铁论》


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概念解读
材料一:材料一:九章之律,自古所传,断定刑罪,其意思微妙,百里长吏,皆宜知律。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狱吏者,百姓之所县命,而选用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不由此也。置律博士,转相教授。 ——《三国志·魏书·卫觊》
材料二:《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课堂思考: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律令的重要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教材,归纳魏晋律令儒家化的原因、目的。
变化:律令儒家化。
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置律博士。
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课堂探究二:分析秦汉至隋唐礼与法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始于西汉,遂于唐代,以《唐律疏议》的颁行作为标志,自此礼法合一,凡事“一准乎礼”中华法系确立,儒家经义完成了对成文法的彻底改造。礼作为中国传统法的灵魂,它特有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色。 ——王晶慧《“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
材料二:
整齐门内,提斯子孙。 ——颜之推《颜氏家训》
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
材料三: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如果政府官员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尊奉儒家思想,就会贤明有德,就奉公守法。——《潘维:什么是法治?—区分法治与法律,<宪法>与宪政》
特点:礼法结合;中华法系确立;强化基层教化
影响:为后世创制法律提供借鉴;礼法结合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情感升华:
观看疫情小视频并结合本节课内容,反思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是什么?
治理手段:党的领导、政府主导、自治、德治、法治、技治、多元共治。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
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鉴古话今 畅所欲言
内容 特点 影响
礼法之争 (先秦) 德:西周的____;敬天____; 孔子主张_______。 法:子产的“______”; 韩非子主张________。
礼法融合 (秦---唐) 秦___; 汉《______》; 魏晋:_____儒家化; 唐:《________》、 《_________》
礼法完善 (宋----清)
德治与法治之争;
重视刑法,
法家思想更适应时代需要,指引秦统一国家,确立中央集权制
以法为教
礼制
铸型书
为政以德
礼法结合;
中华体系确立;
强化基层教化
保民

九章律
律令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为后世创制法律提供借鉴;礼法结合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小结:
课堂练习
【典例1】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B 由题干材料可知,这一说法强调要将儒法两家思想相结合,二者互为表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代以后形成的“霸王道杂之”统治术的进一步发展。儒家主张礼治,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礼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同法家主张法治,以同一性的行为规范即法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原是对立的。汉代以后,统治者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深刻认识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于是开始自觉地将重视仁德的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结合起来。即“王道”与“霸道”相糅合,兼采所长,更为有效地巩固了统治。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儒学在东汉时期一直处于独尊地位,故排除D项。
B
课堂练习
【典例2】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D 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表明儒家伦理道
德影响范围从亲子推及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说明儒
家伦理得到强化,故答案选择D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故
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材料并非涉及宗族利益,故C项错
误。
D
课堂练习
【典例3】(2022·山东模拟)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 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  )
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
【解析】据材料“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可知,汉代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儒家经义与法律审判的重要性,并未指出其具体有关人情冷暖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府采用礼法并用的管理方式,并未涉及血缘关系,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法律需要与儒家经义相结合,没有更加着重强调法律,排除D项。
A
课堂练习
【典例4】(2022·太原模拟)《唐律疏议》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材料说明(  )
A.封建礼仪制度开始形成
B.律令儒家化进程始于唐
C.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D.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推崇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中重视“孝”,强调维护“孝”的伦理,这说明唐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不能说明《唐律疏议》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A项;律令儒家化始于汉朝而非唐朝,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法律 教化
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_______》《天圣令》,多以______为蓝本 ⑴__________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
⑵宋朝以后,_________投身__________,以______教化乡里
元朝 放弃唐宋法律,实践援引唐律
明朝 ⑴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 ⑵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____”,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__________的体例 乡约改为宣讲________________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_________;
清朝 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________》 ⑴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________“圣谕十六条”和_______《圣谕广训》
⑵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_____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_____合流
宋刑统
唐律
大明律
律例合编

大清律令
思考:宋朝以后的法律有什么特点?
多以《唐律》为蓝本。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程朱理学
儒学士人
基层教化
乡约
明太祖朱元璋
强制力
康熙帝
雍正帝
法律
政府
思考:那些力量推动儒学向基层渗透?
政府和儒学士人的良性互动
二、礼法融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
历史镜头三:浅显乡约深层内涵
学思之窗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悲难相恤。
——《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 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
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二、礼法融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
西周
春秋
战国
韩非主张
“以法为教”
《九章律》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时空坐标
礼制;
敬天保民
成文法出现;子产“铸刑书”;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秦律

魏晋
律令儒家化
《宋刑统》
《大圣令》
《大明律》
律例合编
《大清律例》
鉴古话今 畅所欲言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那是否还需要“德治”呢?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
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州市法院依法宣布:被告人吴谢宇以弑母罪、诈骗罪以及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
家人已经谅解为啥还判死刑
课堂练习
【典例5】(2022·沧州模拟)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  )
A.宋代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
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C.宋代乡村治理模式的成熟
D.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
【解析】根据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乡约有利于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巩固了乡村宗族势力,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选B项,排除D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主旨强调乡约,未将宋代与其他朝代进行比较,排除C项。
B
课堂练习
【典例6】(2022·北京模拟)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礼”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
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
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解析】乡饮酒的内容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为民读律”,说明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和使民众遵守法令,即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故选D项;材料是宣讲而不是辩论,是礼法结合而不是探讨孰优孰劣,排除A项;宣讲不等于总结;“为民读律”不等于编制法典,排除B项;扶贫济困与“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为民读律”无关,排除C项。
D
课堂练习
【典例7】(2022·内蒙古模拟)嘉善同善会是明末清初江南的民间慈善组织。它规定“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禁止施济”。这一规定(  )
A.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 B.稳定了地方的社会秩序
C.具有鲜明的教化特征 D.暴露了政府的救济缺陷
【解析】嘉善同善会规定不向“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进行救济,是为了减少这些行为,这带有鲜明的教化特征,故选C项;这一规定是进行教化而非歧视,排除A项;这一规定是为了教化部分民众,而非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涉及民间救济,不涉及政府救济,排除D项。
C
课堂练习
【典例8】(2022·全国甲卷)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解析】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年间注重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撰儒经传注,这些举措集中在文化领域,在本意在于以传承华夏文化传统自居,A项正确;疑古辨伪指的是对先前的学说存疑考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等举措和弘扬程朱理学并不一致,排除B项;保存历史文献与举荐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实行“文字狱”,对古代文献多有删改禁毁,排除D项。故选A项。
A
课堂练习
【典例9】(2022·浙江模拟)康熙帝颁布“十六条圣谕”,强调“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要求在乡村每半月进行一次宣讲,以教化百姓。这说明清朝(  )
A.以道德准则稳定乡村社会秩序 B.以“十六条圣谕”为乡村律法
C.儒家思想开始在乡村得到普及 D.中央集权统治在乡村得到强化
【解析】“重人伦”等圣谕内容都属于道德准则,具有教化百姓以稳定乡村社会秩序的作用,故选A项;皇帝的圣谕属于道德准则,并不是律法,排除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圣谕在清代之前既已出现,并非清代才用于教化百姓,无法作出对比,排除D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