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骨、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甲)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勾选相应位置。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意为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指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指相距甚远的地区。
D.谢,文中指告别、辞别,这一含义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之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5、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材料一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
二、翻译句子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
(1)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皇览揆余初度兮
(3)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4)比去,以手阖门
(5)置币遗单于
(6)隳名城,杀豪杰
(7)致知在格物
(8)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9)强公室,杜私门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
(1)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①退居述怀二首(其二)
韩琦
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
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民流河抹岸②,颍湖春早柳萦桥。
相从谁挹浮丘袂③,左在琴书酒满瓢。
[注]①公元1071年,欧阳修退居颍州。②魏境,指大名府境。黄河决口,大名府境内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时韩琦在任。③晋郭璞《游仙诗》中有“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辞官回到颍州后,写了退居述怀诗给韩琦,韩琦写下此诗相酬答。
B.诗人开篇赞美欧阳修急流勇退,并自问何时可以融入农耕采樵的生活中。
C.颔联中“不间”“难因”,突出二人友情的深厚以及对朋友品格的称赞。
D.尾联用典,诗人想与仙人浮丘同上仙山,表达想要摆脱黑暗官场的愿望。
9、《四库全书总目》中评论韩琦诗歌“蕴蓄极深”,请分析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四、默写题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贾谊极写陈涉兵微势弱却能振臂一挥,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东豪杰最终推翻强秦一事,发人深思。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词人对此颇为沉痛。
(4)《韩非子》中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指出要赏罚分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赏罚。
(5)《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
(7)姚鼐的《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写在泰山顶上等待日出时风雪交加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则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云雾弥漫的景象。
(8)在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回归田园,持守他愚拙的本性。
(9)李白笔下的山雄伟高峻,气势磅礴,如《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夸张手法写山离天之近极言群峰之高,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极言天姥山高与天齐。
(10)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送别时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抒发别情,听完音乐后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表达感受。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夏季炎热的天气让您感到疲倦时,这种感觉并不全是您的幻觉,昏昏欲睡的背后有真实的生物学原因。
美国波士顿医疗中心运动心脏病专家米根·沃斯菲说:“①疲倦是身体告诉我们该休息了的一种方式。②减轻高温影响是减少身体活动的一种方法。”③她补充说,④尽管人们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极热或极寒天气,⑤可是人体的耐热力通常不如耐寒力。⑥极高的体温会使器官衰竭甚至造成重大损害,⑦而当核心体温较低时,⑧人体器官功能可能会下降,⑨但更容易恢复。
温度计上的数字很重要,但它并不能完全决定您身体对热的反应。(1)________,汗液从皮肤蒸发到空气中,为您降温。在潮湿的环境中,当空气也变得更潮湿时,降温就更加困难了。
在酷热的日子里,人们感到疲倦的另一原因是:(2)________。202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一摄氏度,人们的睡眠时间就会减少一些。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凯尔顿·迈纳说,当夜间室外温度超过10摄氏度时,每升高1摄氏度,人们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就会减少37秒。
1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骄阳当空。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一棵参天大树笔直挺立,华盖谜阴。
这是一棵普通的泡桐树,栉风沐雨,至今欢默生长了60余年;这又是一棵种在兰考人心上的树,栽树人——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后,“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我们在每次采访时,都要反复探究: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何以能带领全县人民很快找到根治“三害”的办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兰考人一直难忘当年的“焦书记”?为何焦裕根精神能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人?
在焦裕禄精神展览馆,透明的展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带着窟窿的布鞋,到被顶出大洞的藤椅,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参观的队伍缓缓走过,焦裕禄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多月,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9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13、请分析文中“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的省略号在语境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14、文中画框线句子连用三个问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5、文中画横线句子“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与“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六、材料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在行动中塑造自我,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七、基础知识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邢桂州
王维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注①“明珠”句:据《后汉书》记载,合浦(在今广西)原产珠宝,因官吏搜刮珠宝渐移他地,人物无食,贫者饿死在道上。孟尝调任合浦太守后,革除前弊,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上句先声夺人,以铙吹之声描绘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喧”字点明送别场景之热闹:
B.首联对仗工整,其中下句使用“下”字,写出友人乘风破浪、远去洞庭湖的情景,生动形象。
C.颔联在描写友人行舟途中的景色时选取不同的色彩,意境开阔,富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尾联用语直率而又不失真诚恳切,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杜甫《登高》一诗最后两句不同。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借其窘境感慨世事之艰难。
B.“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是由于担心乱兵进入城中骚扰。
C.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参考答案
1、答案:BEG
解析:句意: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王而不能自恃”语意完整,其中“自恃”为谓语,在B处断句;两个“事强”中间断句,第二个“事强”作下句主语,在E处断句;“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语意完整,“万世之计”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在G处断句。三处断句为BEG。
2、答案:D
解析:A.正确。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句意: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燕国和赵国的国君。B.正确。句意:如今崤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人与人相互交往。C.正确。D.错误。告别、辞别。/推辞。句意: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时的婉辞。故选D。
3、答案:A
解析:A.“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错误,结合原文“伍子骨、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可知,原文是说伍子胥等人防患未然,不被重用;而烛之武是除患的,被重用,所以出谋划策的人大多倾向于除患。故选A。
4、答案:(1)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2)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
解析:(1)“计”,打算;“自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为自”,为自己;“遇”,对;“意”,情谊。(2)“左提右挈”,相互支持;“执”,打着;“直义”,正义;“责”,讨伐。
5、答案:乙。这段材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
解析:“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的意思是比目鱼,两眼不在一侧就不能游动,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如今山东弱国联合却不能步调一致,这就看出山东六国人的才智赶不上比目鱼。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甲处,后文与上文衔接紧密,文字不能放在甲处;丙处,前文是以胡人、越人为喻,后文是得出的结论,文字不能放在丙处。故放在乙处。
6、答案:(1)厥:才,于是。(2)览揆:审察衡量。(3)勖:勉励。(4)比:等到。(5)币:礼物。(6)隳:毁坏。(7)格物:探究事理。(8)故事:前例。(9)杜: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厥:才,于是。句意:左丘明双眼失明,才写得出《国语》。(2)览揆:审察衡量。句意: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3)勖:勉励。句意: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4)比:等到。句意: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5)币:礼物。句意: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6)隳:毁坏。句意: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7)格物:探究事理。句意: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8)故事:前例。句意: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9)杜:限制。句意:加强王室的权力,限制豪门的势力。
7、答案:(1)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2)他的文章明快简练,语言精确细微,志趣高雅纯洁,行为端正清廉。他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却十分重大,所用材料贴近生活而表达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险”,艰难,祸患;“衅”,灾祸;“夙”,早时,这里指年幼的时候;“见背”,父母或长辈去世;“行年”,经历的年岁;“夺”,改变。(2)“约”,简约;“微”,细微;“洁”,高洁;“廉”,正直;“指”,通“旨”,意义,意图;“举”,列举“迩”,近。
8、答案:D
解析:D.“表达想要摆脱黑暗官场的愿望”错误。尾联的意思是诗人想与仙人浮丘同上仙山,以琴书和酒为伴,可以说是表达了作者想要退居的想法,并没有表达想要摆脱黑暗官场的愿望。故选D
9、答案:①虚实结合,实写韩琦在任魏境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想象欧阳修所居的颖湖湖畔杨柳婀娜,掩映溪桥。②既表现了诗人任职时为百姓劳心忧思,也表达了对欧阳修退居生活的羡慕。
解析:“魏境民流河抹岸”写韩琦自己所在任的大名府的情况,黄河决口,大名府境内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颍湖春早柳萦桥”写欧阳修所在的颍州的情况。诗人想象欧阳修所居的颖湖湖畔杨柳婀娜,掩映溪桥。所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大名府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而自己在此任职,所以表现了诗人为百姓劳心忧思。而欧阳修所居的颍州却是早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所以也表达了对欧阳修退居生活的羡慕。
10、答案:(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7)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8)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9)连峰去天不盈尺;天姥连天向天横
(10)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赢”“景”“狸”“鸦”“谬”“滥”“锱”“铢”“襟”“拙”“盈”“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1、答案:(1)湿度也很重要;(2)睡眠不好(睡眠时间减少/睡眠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说“温度计上的数字很重要”,然后话锋一转,“但它并不能完全决定您身体对热的反应”,再结合后文“在潮湿的环境中”,可以提炼出此空的关键词“潮湿”“湿度”,根据前后结构一致原则,此处可填“湿度也很重要”。第二空,结合前文可知本空应填感到疲倦的原因,根据后文“气温每升高一摄氏度,人们的睡眠时间就会减少一些”,可知夏季酷热的日子感到疲倦的一大原因是睡眠时间减少,故此处可填“睡眠不好”或“睡眠时间减少”等。
12、答案:第②句可修改为:减少身体活动是减轻高温影响的一种方法(减轻高温影响的一种方法是减少身体活动)。第⑤句可修改为:但是人体的耐热力通常不如耐寒力。第⑥句可修改为:极高的体温会对器官造成重大损害甚至使其衰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②句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减少身体活动”是方法,“减轻高温影响”是目的、结果。应改为“减少身体活动是减轻高温影响的一种方法”或者“减轻高温影响的一种方法是减少身体活动”;第⑤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尽管”应与“但是”搭配,表示转折,可改为“但是人体的耐热力通常不如耐寒力”;第⑥句语序不当,“造成重大损失”与“器官衰竭”构成递进关系,“器官衰竭”更为严重,应置于后面,可改为“极高的体温会对器官造成重大损害甚至使其衰竭”。
13、答案: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现了焦裕禄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从含义上看,结合前文“从生锈的锄头、带着窟隆的布鞋,到被顶出大洞的藤椅”可知,“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从情感的表达上看,此处的省略号将焦裕禄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展示的淋漓尽致,极富艺术感染力。
14、答案:三个问句,层层递进,表达出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极具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何以能带领全县人民很快找到根治‘三害’的办法 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兰考人一直难忘当年的焦书记 为何焦裕禄精神能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人”三个问句,层层递进。从感情的表达上看,三个问句连用,歌颂了焦裕禄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表达出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从表达效果上看,三个问句连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极具感染力,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5、答案:①“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表达了对焦裕禄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的赞叹之情以及对焦裕禄去世的惋惜之情,②“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是一般陈述,只是交代出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中的“仅”字,突出了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焦裕禄做出的成绩却有目共睹,表达了对焦裕禄的赞叹之情以及对焦裕禄去世的惋惜之情。而“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天”一句中,去掉“仅”字就变成了一般陈述,只是交代出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无法体现人物的功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6、答案:略
解析:
17、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尾联用语直率”错。尾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企盼祝愿之情,委婉含蓄。这两句意思是:邢济的赴任,将会使桂州出现安居乐业的局面。这一联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紧扣当地故实,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而措辞不卑不亢、真诚恳切,十分“得体”。故选D。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错。“不妨游子芰荷衣”,意思是作为游子的“我”不妨就在草堂住下,穿起屈原在《离骚》中写的那种芰荷衣,安安心心地做起隐士来。可看出这里的“芰荷衣”应指隐者衣,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只求能安稳活着、“甘息机”的心态。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