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8 12:0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生态文学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生态文学作品不是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而是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
D.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人类精神生态到关注自然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B.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碑匠崖
张港
“那个……那啥,你问碑匠崖呀?那你算是问对人了,这我知道。在早呀,这儿不叫碑匠崖,叫白砬子。”
“砬子?”
“砬子就是陡立高耸的大石头,石头山。”
“咋叫的碑匠崖呢?”
“说这话呀,那是小鬼子进东北的第十二个年头。俺们这儿呀,来了抗联五团。抗联打仗厉害,这不奇,奇的是啥呢?奇的是五团有个碑匠。我说大记者,你经多见广,你听说过部队有碑匠的吗?”
“碑匠,就是石匠呗。”
“不不不,那可不对。碑匠是碑匠,石匠是石匠,两码事儿。石匠打个碾子錾个磨,抠个马槽子啥的。碑匠可不是。碑匠,头一样得力气大,能把大石头翻得来倒得去。二是识文断字,跟你们记者一样,是识字分子。不识字咋刻字?三是能攀山,为得块好石料,什么悬崖绝壁都得上去。”
“你问部队要碑匠干啥?那用处可大了。打仗哪能不死人?有人牺牲了,碑匠就打个石碑,记下姓名。五团有大事,碑匠也錾出文字,埋地下留给后人。”
“没有碑可錾时,碑匠就骑上马,跑出几十里,刻块石头,再跑回来。这可热闹了!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冲那一块石头去了。你说咋的,石头上的字是‘中国人一齐打日本’。末了的字是‘五团’。团长说:‘一个碑匠,顶得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啥?他叫啥名呀?别打岔,你听我说呀。”
“有这么一天呀,碑匠正琢磨事儿,团长、政委走来了,二人争吵得厉害。碑匠听明白了。啥事呢?上边下了令,要打下白石镇。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多,不扔百八十条人命是拿不下来的,可军令如山。怎么打?他们争的是这个。”
“第二天一早,碑匠不见了。有人想起,昨晚吃饭就没见这人。”
“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天黑打白石镇,必胜。”
“啥意思呢?不管啥意思,备马备枪,打白石镇。”
“水往东西流,话分两头说。撂下五团说碑匠。这头呢,碑匠爬上白砬子顶上,用大绳把自己顺下。挥大锤,使大钎,刻出两个大字,一个字有一铺炕大。”
“白砬子下就是俺们屯。人人抬头仰脸看新鲜,慢慢看明白了,俩字:抗日。”
“霍——这家伙,厉害!抗日抗上了白石砬子。”
“‘抗日’俩大字刻得了,大绳上吊着的碑匠冲屯里反复喊:‘全来瞧全来看——打走日本王八蛋——’”
“人人抿嘴笑,相互嘱咐着:‘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白石壁上的碑匠,一边把字往深处扩,一边唱上了二人转:‘刘为大来关某我为二呀,涿州范阳你是老三哪……,”
“这么折腾,日本人能不知道吗?日本兵用迫击炮,照白砬子就是猛轰,可是,炮弹上去,打个出溜儿滑就掉地上了,砬子上只留个白点儿。”
“炮弹打得火星子乱迸,碑匠照样扩字,还唱:‘想当年大哥无食他把草鞋卖呀哈——二哥我身担着豆腐盘——’”
“炮这么打,人还有个活命?有敢看的说,人肉一块一块往下掉,掉了大腿掉胳膊。不说了,不说了。——白崖壁成了红崖壁。”
“别哭呀丫头。你一哭,我不好往下讲了。”
“怎么打炮,‘抗日’两个字还在。你想想,有这么俩大字明晃晃立着,日本鬼子哪受得了?镇里的日本兵全调来了,一齐开枪,子弹一打一个白点儿,跟碑匠的錾子似的。子弹打光了,算是看不出字了。”
“再说五团这边。老乡跑来报告石崖刻字的事,团长心痛得一脚踢翻一块大石头,就掏枪喊人要给碑匠报仇。政委说:‘碑匠这是引出镇里的鬼子,让咱们打空城,拿下白石镇。’”
“后来?后来那还用说?拿下了白石镇呗。子弹、炮弹全打石头砬子了。没子弹的日本兵,那还扛收拾?”
“完了?没完。没过多长时间,你说咋的,白砬子上又出字了!比上回的‘抗日’还大。这回刻的是‘消灭小日本’。”
“打哈尔滨来了日本工兵,吊绳子打上炮眼,一炮一炮,炸掉了‘消灭’和‘小’。‘日本’俩字不敢炸了——炸‘日本’,那不成了自己炸自己?”
“还没完。过了些日子,‘日本’俩字上头,又刻出字来,成了‘打倒日本’。”
“日本人还是得炸呀,这回连‘日本’俩字一块堆儿炸个利索。”
“人人传说,‘日本’都炸了,小鬼子要完蛋了。真的,没过多长时间,日本鬼子投降了。”
“你问碑匠叫啥名呀?让我咋说呢?头一个,后来知道是姓耿,名就不知道了。第二个是谁,都不知道,第三个就更不知道了。反正是中国人,没留下姓名呀,你就记这事吧。”
“没完,没完,还有事。我说呀,你们记者说话顶用,跟大领导说说,这碑匠崖,老这么光着板儿也不中呀,还得刻上字呀!还得刻上字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中老人说,碑匠与石匠并不相同,原因在于碑匠能识文断字,一个碑匠,顶得上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B.文本中团长、政委之所以争吵,是因为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又多,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又不得不打,却不知怎么打。
C.文本中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当即决定备马备枪攻打白石镇,这说明团长对碑匠的信任。
D.文本中碑匠悬吊在石崖上,唱着二人转,刻着抗日口号,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日本兵,为大部队攻打白石镇赢得时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别哭呀丫头”这处描写,一方面说明老人故事讲述得很生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场战斗中碑匠牺牲得惨烈。
B.小说主要写了抗联队伍中特殊的战士——碑匠。他们身上展现的高贵的品质,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C.小说中碑匠并未正面出场,而是借助老人的讲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让读者认识到碑匠鲜活的形象特征。
D.文中老人在讲述白石镇情节时,采用平叙方式详细叙述五团如何打下白石镇,意在表明作战的艰难。
8、怎样评价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在石碑和石崖上“錾字”或“想要刻字”的行为?
9、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讲述故事上有何特点及其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特,巴西宕渠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特少仕州郡,见异当时。元康中,特随流人如将入于蜀,至剑阁,箕踞太息,顾眄险阻曰:“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同移者咸叹异之。
水雨将降,年谷未登,流人无以为行资,遂相与诣特。特乃结大营于绵竹,以处流人。时益州刺史罗尚贪残,为百姓患,而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尚频为特所败,乃阻长围,缘水作营,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与特相距。
太安元年,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改年建初,赦其境内。于是进攻张征。征依高据险,与特相持连日。时特与荡分为二营,征候特营空虚,遭步兵循山攻之,特逆战不利,山险窘逼,众不知所为。罗准、任道皆劝引退,特量荡必来,故不许。征众至稍多,山道至狭,唯可一二人行,荡军不得前,谓其司马王辛曰:“父在深寇之中,是我死日也。”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特议欲释征还涪,荡与王辛进曰:“征军连战,士卒伤残;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特从之,复进攻征,征溃围走。生擒征子存,以征丧还之。
二年,建平太守孙阜已次德阳,特遣荡距阜。罗尚遣大众奄袭特营,连战二日,众少不敌,特军大败,收合余卒,引趣新繁。尚军引还,特复追之,转战三十余里,尚出大军逆战,特军败绩,斩特及李辅、李远,传首洛阳。在位二年。
(节选自《晋书 李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B.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C.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D.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和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剑阁,位于四川省北部,是蜀地的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B.“流人无以为行资”与“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两句中的“无以”含义相同。
C.“特乃结大营于绵竹”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的句式不同。
D.“缘水作营”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特见识非凡,异于常人。他年轻时在州郡为官,当时的人都称其与众不同,后经过剑阁时,同行的人更为他的非凡见识而感叹。
B.李特赈济施舍,关心百姓。将到雨水季节,谷物还未成熟的时候,流民无法筹集路费,就相互结伴到李特那里去,李特安置了他们。
C.李特沉毅果决,颇有见识。先前与罗尚对阵多次击败对方;与张征相持数日凶险异常,部下劝其退位,李特不答应,后果然打败张征的军队。
D.李特治军严整,但寡不敌众。其部队受到百姓的拥护,他自领益州牧第二年,罗尚率大军来袭,并击败李特的军队,最终李特兵败被杀。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4、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罗尚和李特采用的治民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注】,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5、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笼纱”一句,词人仅以七字便概括了贵族子弟外出观灯的气派,隽永有味,意境高远。
B.“白头”二句,写自身寂寥落寞。词人慨叹孤独年老但功名未立,故自称“白头居士”。
C.“白头”句与“笼纱”句构成反衬,贵族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
D.姜夔此词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于能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空灵含蕴,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16、本词的下片三句“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历来被后世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敦煌的伟大有双重涵义。历史上仅仅以曾经管辖有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为表象的敦煌郡的伟大之处更多表现在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精神气质,它是古代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和宗教文化的百川汇流之地。
敦煌的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①_______的虚幻梦想,而是源于现实的美好理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高铁为标志的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共同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类更加②_______。面对全球化的汹涌浪潮,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都需要③_________,彼此适应新的大势。“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表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灵呼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敦煌给予我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信心。它告诉我们,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分享理解与信任的种子,培育交流与合作的花朵,“一带一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今天,古老的敦煌正在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它瑰丽非凡的自然风貌配以超凡绝伦的人文气息,正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民来此寻根朝圣、旅游观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小雪、大雪之小大,并非形容降雪之多寡,①____________。小雪时,雪随下随融,而到了大雪时,雪随下随积。“风后暖,雪后寒”,伴随大雪而来的是气温的持续下降,此时,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②____________。这个时节,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大雪时节,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零下10摄氏度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零摄氏度以下。此时,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③____________。而在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华南地区更是草木葱茏。
21、下列诗句中,与文中画框句使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C.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D.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摆在中医人面前的不仅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中医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开了药方给病人,但效采不太明显,是守方再服,还是变方呢?
所谓“守方”,指方药对症、切中病机时,短期未见明显疗放,但坚持使用原来的药方,直至达到治疗目的。所谓“变方”是指应用原方疗效不明显,相应地对原方进行调整或改变,以适应新的病机。
是否要守方?守方服用多久?何时可以变方?如何守方?如何变方?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医生的辨证功夫。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但已经蔚为大观”错,夸大其词,材料一第一段“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C.“生态文学作品不是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错。材料三最后一段“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据此看出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D.“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错,于文无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并未说生态文学“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故选B。
2、答案:B
解析: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人类精神生态到关注自然生态”错。材料一第三段“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可看出应是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故选B。
3、答案:A
解析:材料二强调“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A.“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则体现了生态文学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B.“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是围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纠葛而创作。C.“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是写民族间的情谊,也是以人为中心。D.“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是以人的本性为中心进行创作。BCD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传统文学。故选A。
4、答案: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
②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
③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相关论证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自然段首先由新冠肺炎切入话题,将“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的“人的文学”,和“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作对比,提出了中心论点“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回溯了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自古老的诗歌开始”“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然后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接下来,提出了生态文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材料二第三自然段论述了“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有着质地的不同”,通过具体阐释生态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内涵,强调了其中的区别,指出只有在“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即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价值。
5、答案: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
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
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探究文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咯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可见,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在于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
结合材料二“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可见,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在于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结合材料三“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可见,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在于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
结合材料三“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可见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在于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却不知怎么打”说法错误。从文中“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多,不扔百八十条人命是拿不下来的,可军令如山。怎么打?他们争的是这个”可知,并非两人不知怎么打,而是对具体的打法有分歧,不愿牺牲那么多人。故选B。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采用平叙方式详细叙述五团如何打下白石镇,意在表明作战的艰难“分析错误。五团如何打下白石镇作者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叙述。而且敌人已经被碑匠调走,作战也并不艰苦。故选D。
8、答案:“錾字”或“想要刻字”的行为表明要在历史上留下印记。无论是民族、团体还是个人,都想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石匠将“中国人一齐打日本”刻在石崖上,表明中华民族不会向侵略者屈服,而把“五团”刻在山崖上,表明“五团”在为抗日做着贡献,而把牺牲战士的名字刻在碑上,则是表明民族不会忘记这些为国家献身的人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小说中,许多处提到了“錾字”或“想要刻字”,比如“有人牺牲了,碑匠就打个石碑,记下姓名。五团有大事,碑匠也錾出文字,埋地下留给后人”“没有碑可錾时,碑匠就骑上马,跑出几十里,刻块石头,再跑回来。这可热闹了!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冲那一块石头去了。你说咋的,石头上的字是“中国人一齐打日本’。末了的字是‘五团”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天黑打白石镇,必胜”等,之所以要将标语或名字刻在石头上,就是为了留下印记。碑匠将抗日的标语刻在山崖上,表明中华民族不会向侵略者屈服,这就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印记。将抗日烈士的名字刻在墓碑上,就是表明这些人在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所以,“錾字”或“想要刻字”的行为就是要将人或事写入历史,在历史上留下印记。
9、答案:特点:叙述方式采用直接面对面讲述故事的方式。故事的叙述者好像就在读者的对面,向读者讲述故事的经过。
作用:让读者有一种现场感,仿佛置身于故事当中,读者成了故事的倾听者,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文的叙述方式很有特色,故事是由一个熟悉碑匠崖故事的老人来讲述,老人讲述的对象是一位记者,但这位记者从没有出现,老人其实是直接对读者讲述故事。所以小说的叙述方式采用直接面对面讲述故事的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讲述者仿佛就在对面正在给读者讲述故事,读者在现场倾听讲述者的讲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当中,让读者充满现场感。这样处理,就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让读者更加深入到小说的内容之中,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也让小说的表现力达到极致。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句意:于是身穿重铠,手持长矛,高喊着向前冲去,凡挡道者必死,杀死十多人。张征的军队来救援,李荡的军队都拼死作战,张征军队于是被打败。
“推锋”作“必死”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CD;
“荡军”作“皆殊死战”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句式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都是“没有用来……的”。两句中的“无以”含义相同。句意:流民无法筹集路费。/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
C.“句式不同”错误。“特乃结大营于绵竹”,状语后置,正确语序:特乃于绵竹结大营,句意:李特于是在绵竹城外构建大营。/“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于事敏而于言慎,句意: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D.正确。都是“沿着”。两句中的“缘”含义相同。句意:沿着河水安扎营盘。/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退位”错误,由“罗准、任道皆劝引退”可知,是劝李特退兵,不是劝其退位。
故选C。
13、答案:①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没而道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②因此圣人既然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怎么能不去禁止相互仇恨,去劝导相爱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①“知足”,知道满足;“强行”,强劲奋进;“寿”,长寿;
②“故”,因此;“以”,把;“恶”,怎么;“劝”,劝导。
14、答案:罗尚贪婪残暴;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救济百姓,礼贤下士,提拔人才,军政肃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时益州刺史罗尚贪残”可知,罗尚贪婪残暴;
由“特与蜀人约法三章”可知,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
由“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可知,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救济百姓,礼贤下士,提拔人才,军政肃然。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于能化实为虚,虚实结合”错误,艺术手法上主要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的手法。故选D。
16、答案:①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花满市,月侵衣”写灯月交映,景色宜人,“少年情事老来悲”则表达物是人非、人隔天涯的伤感。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情事是回忆少年时之乐事,老来悲则写此时词人的落拓与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下片三句“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的妙处。作答本题,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效果。“花满市,月侵衣”,是上片“巷陌风光”的具体化;“少年情事老来悲”,则是说见此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少年时观灯同游之乐事,而此时风光依旧,情事已非,翻成老来之悲,这是对比;“花满市,月侵衣”,是乐景;“少年”句则是哀情,是冷笔。以乐景写哀情,则倍增其哀,以冷笔处理热情,其冷情心境固已自明矣。
17、答案: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18、答案:①华而不实、好高骛远等;
②息息相关、息息相通、休戚与共、休戚相关等;
③与时俱进、与时推移、与时偕行等。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文的“并非……”,和后文“而是源于现实的美好理想”可知,应填与“源于现实”相反的内容,故可填“华而不实”“好高骛远”等。华而不实: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第二空,根据前文“共同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类更加”和后文“全球化”可知,应填能体现紧密联系的成语,故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通”“休戚与共”“休戚相关”等。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息息相通: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与共:忧喜、福病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第三空,根据后文“适应新的大势”,可知应填“与时俱进”与时推移“与时偕行”等。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与时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时偕行:变通趋时。
19、答案:①历史上的敦煌郡曾经管辖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
②但这仅仅是其伟大的表象;
③它的伟大更多表现在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精神气质。
解析:首先提炼长句的句子成分,主干是“敦煌郡伟大之处”,再找出定语,分别有“历史上”“仅仅以曾经管辖有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为表象的”“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最后将定语变换成句子。注意句子就需要有主谓宾等成分,因此按照题目“可少量增删词语”的要求,要在每个句子中加上主语。首先,可以针对前半部分关于“表象”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重组。历史上敦煌郡的第一个伟大之处在于其地域面积,因此首先可以把这部分作为第一个短句,得出“历史上的敦煌郡曾经管辖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然后,对前面部分以指示代词“这”代替,引出“表象”的相关内容,得出“但这仅仅是其伟大的表象”。最后,则可对原句后半部分以代词“它”(或“这”)+关键中心语“伟大之处”为主语单独组句,得出“它的伟大更多表现在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精神气质”。
20、答案:①将“理解与信任”比喻成“种子”,将“交流与合作”比喻成“花朵”,生动形象点出二者的关系;
②“分享”“培育”对称,“理解与信任”“交流与合作”对称,“种子”“花朵”对称,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简洁有力地表达出对“一带一路”美好明天的期盼。
解析:比喻构成:画线句中,“理解与信任”“交流与合作”是本体,“种子”和“花朵”是喻体,句中并未直接出现比喻词,使用的是比喻手法中的暗喻。表达效果:“种子”和“花朵”都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而句子的描写对象“理解与信任”“交流与合作”则是人际交往中的抽象话题,因此作者在这里用客观现实的“种子”和“花朵”,说明我们应该构建和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积极沟通、平等对话。这里使用比喻的手法,使得事物间抽象的关系变得生动形象。对偶构成:画线句中,“分享”和“培育”都是动词,“理解与信任的”“交流与合作的”都采用名词+连词+名词+“的”的结构,作为短句的定语,“种子”和“花朵”都是概念相关的名词,因此句子用的是对偶手法。表达效果:这一对偶(对仗)句中,“分享”和“培育”作为动词,共四个字,就直观简明地表达了应该做出的行动。而“理解与信任”“交流与合作”句式虽短,只有十个字,却表达了四组对象,表现了“一带一路”的丰富内涵,因此对偶的整齐句式在内容上使得表达的内涵更为丰富,也让我们更简洁有力地表达出对“一带一路”美好明天的期盼。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21、答案:C
解析:“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运用比喻修辞,把霰比喻成了花,清晨起床发现白茫茫一片以为是花朵在一晚上的时间里灿然开放。
A.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B.比喻,流淌泪珠的玉容比喻成带雨的梨花;
C.拟人,“嫌”“穿”给春雪赋予人的情态,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
D.比喻,庭院里的竹木积雪累累,如玉叶琼枝,美不胜收。
故选C。
22、答案:①而是形容积雪之有无;②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③已是大雪纷飞的景象。
解析:第一处,结合前文的“并非形容……”可知,此处应填“而是形容……”;结合后文的“小雪时,雪随下随融,而到了大雪时,雪随下随积”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有无积雪。综合考虑,此处可填“而是形容积雪之有无”。
第二处,结合常识及后文的“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可知,这几个节气都是反映降水的节气,故此处可填“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第三处,前文说“此时,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然后一个转折“而”,转写北方,说明北方下的雪更大,故可填“已是大雪纷飞的景象”。
23、答案:例文:
“守方”与“变方”
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的作用让世人重新认识了它的博大精深,我们在新闻里得知中医药在救治病人中通过一人一方,因人而异的诊治方式为抗疫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知名的中医很少为不同的病人开出相同的方子,因为虽然症状类似,但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各不相同,故而治病的方子也不同。“守方”和“变方”,把中医辩证诊治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要守还是要变,要依据不同情况和原因来辩证地看待。
比如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辩证看待问题的成语和典故也是信手拈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都在讲一个道理好与坏、多与少等相反的一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变动中,我们要学会利用这点,让事情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四十余年前,改革开放的政策传遍神州,四十余年中我们对发展经济和发展其他领域的关系是在动态变化认识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清晰。经济的高度发展的确使我们摆脱了在温饱线上挣扎,飞涨的GDP,日新月异的科技,云计算、大数据,但是其他领域的发展成了短板,越来越来的国人意识到政治和文化不仅没有随着经济向前发展,却成了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来是相辅相成一体化的领域,分裂为一长一短,最后的结果就是经济发展没有了动力。而后政治文明和复兴文化的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经济、政治和文化,既要坚守已有的成果,更要与时俱进的创新。
中医药也在守旧和创新中不断开创新的事业格局。现在的中医和西医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唯一模式,中西医结合,不仅弥补了中医没有客观依据的短板,也使得西医在面对一些慢性和功能性疾病的时候更多些从容。
在发展变化中“守方”,在继承传统中“变方”,才是我们时代前进和个人生活的指南针。
很难想象千人一方的中医会是个好医生,更难承受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传承和积淀的社会中,忘记过去即不知未来。伟大的辩证法才是最后的胜利者,而我们只能跟随它,别无他途。
几千年的智慧,一守一变,表面上看似矛盾,却又具有一致性。几十年的时间,继承和创新,不是此消彼长和非黑即白,而是一唱一和,谱写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