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语文试题参考分析
2023.12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江油中学高一上学期月考题)
1题选D。“这是人们对于信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熟人社会的信任是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也是一种有范围的信任”可知,“这是人们对于信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的是熟人社会的信任,而不是普通信任。
2题选C。A.“他们需要为谋生这一共同目标,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可知,他们没有共同目标,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联系的;B.“所以这种信任是一种小范围的、可靠性不高的信任”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乡土社会的信任是有可靠性的;D.“传统的特殊信任已失去存在的价值”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这种对于其他人的信任,是传统信任方式的拓展”可知,传统的特殊信任没有失去存在的价值,普遍信任是对它的一个拓展,并非完全代替。
3题选B。B.心理焦虑的人和心理咨询师未必是熟人,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是基于相关法律,职业道德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和约束,属于普遍信任表现。
4.①引用论证:引用民间熟语证明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得到的。②举例论证:举某人祖父在中国订货的例子证明中国乡土社会信用的可靠性。③对比论证:对比现代社会和乡土社会的信用方式,突出乡土社会信任的特点。(4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5.①顺应了城市发展和社会流动性增强的(或“陌生人社会”)异质性群体交易、联系和互惠的需要;②更适合开放的市场经济;③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获致性关系”,是传统信任方式的拓展(或“破除了传统信任的空间局限”)。(6分。一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郑州市高一上期末试题)
6.B。“自己与屈原心境相似”理解错误,本文是写作者远离喧嚣的世界,享受团湖的宁静氛围,在这种宁静中休憩、净化心灵”。
7.D。本文没有使用设问手法。“想想,这不是个圆,又是什么呢?”是反问,不是设问。其他三种修辞,以文章最后一段为例,比喻有“在荷丛中穿行,如同浮在梦里”,拟人有“而莲花在月色里睡去,流露着难以言说的美,似乎把一湖心事掩藏起来”,通感有“让荷的香气和月光的味道一遍遍渗入身心”。
8.①借景抒情/精选意象。夕照、荷花、炊烟、归家的农人等共同组成了一幅极美的团湖夕照晚归图,充满了静谧恬淡的田园气息,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尘嚣的团湖风景的喜爱之情。②视听结合。视觉方面温暖的夕照、摇曳的莲花、袅袅的炊烟,和听觉方面清脆悦耳的牛蹄声、牛叫声结合在一起,景物更加立体,画面更加灵动,颇有诗情画意;③动静结合,静态的夕照和团湖,动态的莲花、牛蹄声、牛叫声,以动衬静,营造了静谧的氛围。④俯仰结合/远近结合。村庄的屋瓦、袅袅的炊烟是从仰视的角度,摇曳的莲花、农人牵牛归来是从俯视的角度,视角多变,更有层次感;⑤语言色彩鲜明。红色的夕阳和莲花,白色的炊烟,明艳的颜色让画面鲜活有层次;⑥用词讲究,夕阳“照红”莲花,化静态阳光为动态,突出“照”的作用;动词“照红”“摇曳”“敲打”“摇动”等描摹出画面感;⑦运用叠词。如“袅袅”写出白色炊烟的动态之美,“远远”写出农人牵牛归来的悠闲之态,形成一种匀称和谐的音韵美。⑧多用短句。如“清脆、悦耳”等,简洁明快,活泼灵动。⑨通感,牛叫声“夹杂”着“湿漉”,化无形的潮湿为有形可“夹杂”之物,将听觉与触觉、视觉连通。(4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眼前的团湖。团湖因其形状而得名,作者与团湖邂逅,周游在这个圆形的世界里。②屈原毕生求索的生命“大圆”。屈原被楚怀王抛弃,遭受流放,跋涉泅渡的曲折生命线弯弯绕绕,终于勾勒出了屈原的精神图景,完成了生命的大圆。③人世间的种种“人生之圆”。比如作者从淳朴自然的乡下走出来,为谋生不停奔波,辗转多地,生出伤感疲倦,又重回自然洗涤尘俗的心,实现了心灵的净化。④由团湖扩展开的一个“大圆”。作者在团湖里感受荷的清香,天地宇宙的静谧与阔大,远离世界的喧闹,在由天空、月色、荷花以及湖泊组成的大圆里享受那份美好。(6分。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安阳市高一上期末试题)
10.A。句意: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作赋《九曲棹歌》。朱熹写“克忌复礼”“夙兴夜寐”,为他的两座斋室题字。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
C。C.“含义相同”错误,“期一月”中的“期”是约定;“期年”意思是“满一年”,句意:满一年之后。所以两个“期”含义不同。
12.C。C.“辛弃疾却将金牌返还”错误,原文是“弃疾受而藏之”,意思是“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并没有返还。
13.①当时枢府有不赞同这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行动更加积极,终究不能改变。(5分。沮挠(阻挠)、行愈力(行动更加积极)、夺(改变)各1分,大意2分)
②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5分。雅善(一向擅长)、(词风格)、行世(流传于世)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在建康犒劳军队,召见他,授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乾道六年,辛弃疾改任司农寺主簿,出任滁州知州。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市井凋零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收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商议军队屯田,并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荐辛弃疾为人慷慨,有远大谋略。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又因为湖南控制连着两广,与溪峒蛮獠相连,草寇时常出现,不仅是风俗顽劣剽悍,也是武备空虚造成的。于是辛弃疾就上奏折说:“军事行政的弊端在于统领不一致,差遣兵士攻城掠地,一点儿也没有停息的时候。请依照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另创建一支军队,用湖南飞虎做名字,只隶属于三牙、枢密院,专门听从帅臣节制调度,或许能让蛮夷獠民知道军威,望风惧怕降服。”皇帝下诏委任他进行规划。当时枢府有不赞同这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行动更加积极,终究不能改变。(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议论的人用收刮的罪名奏告,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立即停止。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作赋《九曲棹歌》。朱熹写“克忌复礼”“夙兴夜寐”,为他的两座斋室题字。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永垂不朽的,是你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名声。谁说你死了,你令人敬畏,仍然像活着一样!”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僧房,听到有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谢枋得点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祐初年,谢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二)古诗鉴赏(9分)(扬州市高一上半期试题)
14.D。(“作者被贬闾里的艰辛”错)
15.答:①杨诗写了农人的劳动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人勤劳乐观精神的赞美。②韦诗除此之外,还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的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③韦诗的尾联表达自己身为朝廷官员不事耕种却俸禄来自乡里的惭愧与自责,体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所以韦诗思想情感更深沉。(6分,每点两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每小题2分,如有错别字,该小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2分)(台州市高一上期末试题)
17.①亘古不变(周而复始、永恒不变)。②急于求成。③稍纵即逝(转瞬即逝、倏忽而逝、弹指之间)。(3分,每空一分。其他成语酌情给分)
第一处,语境形容太阳的路途没有变化,可用“亘古不变(周而复始、永恒不变)”。亘古不变(永恒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第二处,语境形容急于求得死亡,可用“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第三处,语境形容时光短暂,可用“稍纵即逝(转瞬即逝、倏忽而逝、弹指之间)”。稍纵即逝(转瞬即逝、倏忽而逝、弹指之间):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18题选B。文中划线句有两处错误:“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你”,后句主语是“假期”,可在“忽然”后填“想起”;“你是否不觉得轻松一点”否定失当,改为“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或“你是否会觉得轻松一点”。
19.①前一句发出疑问,后一句以反问回答,两个问句一正一反,言简意深;
②前一个“我”特指自己个体,后一个“我”泛指人类,两句话表达了突破个体生命的局限、将一己的生命融入宇宙长河中的深刻领悟与达观态度。(6分。一点三分。其他角度酌情给分)
【详解】“哪一个浪是我呢?”“哪一个浪又不是‘我’呢?”画线句由两个短句构成,前者问,后者回答,修辞上是设问,其中后句“哪一个浪又不是‘我’呢?”以反问语气,强化了“哪一个浪都是我”的语意。两句中的“我”内涵上不同,其中前一个“我”是特指义,“我”代表个体或自己;后一个“我”是泛指义,“哪一个浪都是我”的语意中“我”泛指人类。而“浪”带有比喻义,指生命长河或宇宙长河中的“浪花”。这样,从个体到人类,是一种生命意义的突破,前后两句形成语意上的递进,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宇宙长河中,这样的生命才更有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温州高一上期末试题)
20.B。(“羊了个羊”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与B项相同。A表示直接引用。C表示强调。D表示讽刺和否定)
21.①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②是行为所需的必要能力。③玩家能力和游戏难易度要恰到好处。(6分,每点2分)
四、写作(60分)
(新高考七省联考试题改编)
(略)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仁寿一中北校区
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学界对于信任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期,韦伯便在对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的研究中将信任做出了两类区分:一种是特殊信任,即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之上,是中国人典型的信任行为;另一种是普遍信任,即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这是中国人所缺乏的信任形式。
简单来说,特殊信任是对于特定群体的信任,譬如有血缘、地缘关系的“自己人”或“熟人”;而普遍信任是不指向特定群体的信任,信任的范围拓展到陌生人。前者主要是以关系网络作为基础,同属于一个关系网络的群体共享着全知性的信息,身处其中的群体受到名声的控制,要做出守信的行为;而后者则被认为是以社会制度为主要保证,社会中的所有人共享一套制度规范,用奖惩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信任是由关系网络化方式制约还是制度化方式制约的。
传统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导。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人们重视血缘、地缘等关系网络的存在,并发展出一套礼仪来影响关系的处理方式。人们从熟悉中获得信任感,习得可靠性规矩,并形成一种对行为规矩自觉的身体化遵守。但是有研究指出,特殊信任的运行逻辑是模糊和欠规范的,其文化背景就是非规范性的人情关系文化。熟人社会的信任是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也是一种有范围的信任。
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多样化、利益结构日益复杂化,中国的人际信任逐渐变得开放和包容,人们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圈中的社会互动,并且大多认为社会上的其他人亦是值得信任的。这种对于其他人的信任,是传统信任方式的拓展。这一转变既受到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又符合时代的发展价值。从社会结构来看,传统社会存在同质性群体内部的高度“粘连性信任”,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具有规制的影响力;但由于城市化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特殊信任的存在基础正被逐步削弱,人与人交往的短暂性、匿名性和易变性凸显,人们不得不迈向“陌生人社会”。异质性群体之间的交易、联系和互惠变得更为重要,特殊信任转向普遍信任。从时代发展的意义来说,特殊信任的信任范围狭小,社会交往的时空有限,很难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因而有学者提出破除传统信任的空间局限,将信任的道德视野由调适熟人社会的“先赋性关系”转向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获致性关系”,这种普遍信任的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
(摘编自杨慧《现代社会的信任重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民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须选择。
B.乡土社会的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相互熟悉的人们在不逾规矩的前提下,可以得到从心所欲的自由。
C.特殊信任是对于特定群体的信任,主要以关系网络为基础,这个基础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被逐步削弱。
D.普遍信任以社会制度为主要保证,信任的范围拓展到陌生人,这是人们对于信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乡土社会里的个体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他们需要为谋生这一共同目标,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B.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相互的熟悉中得到的,没有社会制度的保障,所以这种信任是一种小范围的、可靠性不高的信任。
C.由于特殊信任发生在“熟人”这个特定的群体内,所以任何失信的行为都很快为群体内的人所共知并受到相应的谴责。
D.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多样化、利益结构日益复杂化,现代社会应以普遍信任为主导,传统的特殊信任已失去存在的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特殊信任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B.心理焦虑的人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C.在异乡打拼的同乡人设立“同乡会”。
D.家庭成员有矛盾找长辈来调解。
4.“材料一”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为什么说普遍信任的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圆世界
李新文
①团湖被大批量的荷叶、荷花覆盖,俨然魅力无穷的生命场。还别说,进入视野的荷太多了,多得无法用数字计算。放眼望去,仿佛除了阳光,便是梦幻丛生的景致。当然,还有一湖好闻的气息。
②比翠绿还绿的荷,在天空下交集着,铺排着,涌动着,宛若另一种河流呈现人间。这么说吧,不管你愿不愿意,荷叶准会把形如波浪的绿色送给你,从上至下,从左到右,涂满荷的色彩、光芒和质地。随后,钻进你的脑子和每一根神经,好让你与整个场域一同呼吸、脉动,成为湖的一部分。这样的荷看久了,再看什么都是绿的了。那就闭上眼吧。可眼一闭,骤然听见大地在律动,阳光有降落,荷花在悄悄开放,好比展开一个隐秘的妙趣横生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感到荷的影子无所不在,把她们的光与影、声与色、美与洁、梦与幻,以及生命里的宁静与超脱等,都推向极致。不一会儿,又变成连通天地广宇的大象。迷幻中,感觉自己也像一根植物在阳光里生长,拔节,开花,结果。至少,这些过程在你的体内悄然发生。便想,一个在紫陌红尘中行走的人,能与这片荷色相遇或听一听荷的声音,真是福气。
③有鸟在叫。唧哟,唧哟,唧哟。简约明快得充满不可理喻的弹性与张力,像在呼唤什么,又像略带伤感的内心独白。睁眼一瞅,是翠衣鸟,与荷一个颜色。起先,它在柳树上叫了几声。一会儿,从树丫间蹿下来,栖在一片荷叶上,扭一下头,抖一下翅膀。看得出,这鸟飞了不短的路程,来到这里很累了,少不得小憩一会儿或休整一番,再出发。
④我也倦了。
⑤面对不俗的荷花,我想起一个人——屈原。对了,还真是屈原。那个身心忧悒的人被楚怀王抛弃后,只好风一程、雨一程,在江南的山水间流转,再次作生命的出发。起初,我满以为流放不过是古代很轻松的刑罚,大可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然而我错了,到如今总算明白,流放绝不是什么放任自流,更不是让你游山玩水、随心所欲,而是比任何一种酷刑都残酷的惩罚——终日艰难跋涉,作苦苦的精神泅渡,甚至看不到生命的彼岸。然而,屈原遭遇的偏偏是流放。毫无疑问,团湖是一脉水,汨罗江也是一脉水,纵使从团湖到汨罗江得绕一个大弯,也仅仅数十里水路。可恰恰就是这曲折的生命线,勾勒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图景。似乎,他的脚跟丈量的不是水路,而是某种精神性的距离——完成一个冥冥中设下的生命大圆,仿佛水就是他生命的起点与终点。此刻,站在团湖边,我不知哪一朵荷花属于屈原,哪片花瓣上还残留着他的体温。只觉得,满湖的荷声,像是从两千多年前的阳光下传过来的,那么缥缈而又真实。走近这片荷,心里的许多事情仿佛一下全消散了。
⑥吁口长气,细细想来,人世间还真像由一个个这样那样的圆组成的。就我来说,这么些年从乡下出发,以谋食为圆心、为半径,绕着圈跑了很多地方,现如今浑然不觉转到绿意浓郁的团湖寻求心灵的净化。想想,这不是个圆,又是什么呢?
⑦傍晚时分,夕阳照红一湖莲花,莲花在风里摇曳,融成绝美的景致。不多久,村庄的瓦屋上,白色炊烟袅袅升起,增添了不少静谧。远远地,一群农人牵着耕牛归来,一只只牛蹄敲打着土地,清脆、悦耳,夹杂着几分湿漉,间或一声长哞,摇动一湖荷色。
⑧月儿上来了,挂在柳树的枝丫间。雇一条木船,在湖里慢慢荡开来。这滋味,与汉乐府里采莲的情形有得一比。月光并不太皎洁,从树丫的缝隙里钻出来,落在大片的荷叶上,如蒙着一层薄雾。不远处站着一座凉亭,高耸突兀的样子,像一个人在沉思,又像在观望一个个日子。透过月光,我恍惚看见成群结队的月光分子以及荷的香气分子一个劲地涌向木亭,继而进入亭子的内心,而此时的木亭,似乎已经成为夜色里的一个精神性象征了。
⑨船在荷丛中穿行,如同浮在梦里。月下看荷,一片墨绿,显出只可意会的风味。而莲花在月色里睡去,流露着难以言说的美,似乎把一湖心事掩藏起来。我躺在船头,顺手摘一片荷叶把脸遮着,然后大口呼吸,口鼻一张一翕间,不单感受到荷的清香,还有天地宇宙的静谧与阔大,像与喧闹的世界隔着很远的距离。倏忽间,只剩一个由天空、月色、荷花以及湖泊组成的大圆。我在这样的“圆”里,什么也不再想,让荷的香气和月光的味道一遍遍渗入身心……
(选自《散文》2020年9月刊,有删改)
[注]团湖又称莲湖,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广兴镇,原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后经长期的淤积围垦治理形成“湖中湖”,人们因其形状而习惯称它为团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末句作者觉得“真是福气”,是因为人与团湖的那片荷完美契合,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获得极好的体验。
B.因为团湖距汨罗江不远,加上自己与屈原心境相似,作者自然而然想到屈原,及其流放的路线所勾勒出的精神图景。
C.当感受到团湖荷花与屈原的关联,作者联想到屈原苦苦的精神泅渡,觉得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精神困扰也无足轻重了。
D.文章结尾“什么也不再想”与《荷塘月色》中“什么都可以不想”意思相同,都表达出作者对当时氛围的喜爱和享受。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中写小鸟“像略带伤感的内心独白”“很累了”,暗示作者心绪不佳,渴望得到慰藉。
B.作者为谋生跑了很多地方,可谓身心俱疲,呼应前文“我也倦了”,引出下文净化心灵之说。
C.第⑧段中的木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与当时的氛围融为一体,成为宁谧、深邃的存在。
D.本文语言优美雅致,熟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设问等,极富文采。
8.文章第⑦段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面,请从艺术特色的角度简要赏析。(4分)
9.文章以“圆世界”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召见,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①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注]①伪学:指朱熹因卷入“庆元党案”,被安上“伪学逆党”的罪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弃疾尝同朱嘉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B.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C.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D.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互为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B.屯田,古代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利用士兵在驻扎地种地或招募农民种地。
C.“期一月”,指约定一个月,“期”与“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含义相同。
D.英俊,文中指才智出众的英才俊杰,现在则多指一个人容貌俊秀有精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辛弃疾任滁州知州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百姓休养生息、加强军防,后受到叶衡的竭力推荐,称赞他充满正气,有远大谋略。
B.辛弃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南连接两广,与溪峒蛮獠相连,草寇出没,风俗剽悍,武备空虚,他上奏希望改革军事行政的弊端,皇帝同意。
C.辛弃疾建立军队,花费巨大,有人将辛弃疾以聚敛的罪名上奏朝廷,朝廷下发御前金字牌让他停工,辛弃疾却将金牌返还,建成一支出色的江上部队。
D.朱熹死后,辛弃疾不畏时俗,写祭文哭悼,表达赞美敬畏之情;辛弃疾死后,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他墓旁僧舍,点着蜡烛连夜写文章来祭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5分)
(2)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小题。(9分)
观田家
唐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①不自苦,膏泽②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劬:qú,辛劳。②膏泽:滋润作物的雨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韦诗首句运用白描手法,一个“新”字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流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B.“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C.“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写农夫的无存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
D.韦诗层层铺陈的前十四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被贬闾里的艰辛。
15.有人认为,韦应物的《观田家》相较杨万里的《插秧歌》思想情感更深沉。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为喻,强调学习中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2)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用俗语来形容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做法可用韩愈《师说》中提到的“ , ”来评价。
(3)悬挂在天上的月亮时常会进入我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 这在高一必修上册课本所学的诗词中很常见,如“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 -19题。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 ①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 ② 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是否不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 ③ ,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浪终归要落下去,水却还是水。水不消失,浪也就不会断灭。浪涌浪落,那是水的存在方式,是水的欲望(也叫运动),是水的表达、水的消息、水的连接与流传。哪一个浪是我呢?哪一个浪又不是“我”呢?
(节选自史铁生《说死说活》)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B.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C.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长长的一个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是否会觉得轻松一点?
D.比如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是否不觉得轻松一点?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两个简短的问句,请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为什么“羊了个羊”让人沉迷?1975年,心理学学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写了一篇《超越无聊和焦虑》的报告。在报告里,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心流理论。所谓心流, ① 。在做一个非常需要脑力和体力投入的事情时,比如玩游戏或者做科研,我们可能会忘掉时间,完全投入进去,这就是一种心流的状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最早讨论的就是游戏,游戏为什么会让我们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他讲到了心流体验的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针对行为的机会,做这样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怎么样的?我成功的机会有多少?第二个条件, ② ,也就是我有没有技能去完成这个游戏。他认为,当一个游戏的难易度和玩家所具有的技能比较平衡的时候,人就能体会到心流。比如说玩家觉得难易度正好,所掌握的技能正好能够完成游戏,这个时候人就会感觉非常舒服,如鱼得水,沉浸其中。但是反过来,如果这个玩家的技能比较低,游戏难度很高,怎么玩都过不了关,玩家就会感到不安和担心,对自己产生怀疑。所以, ③ 。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羊了个羊”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B.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学生小明热爱读书。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让小明感受到了读书的奇趣及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则让他领略到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
周末休息,小明与室友上学校图书馆阅读,室友拍了张他托着眼镜看书的照片,小明觉得意境不错,顺手就上传到社交网络。有网友留言:去图书馆读书有啥意思,现在谁没事儿读书啊?浪费时间,不如去喝杯奶茶,看个电影,刷个短视频。
要求:请你以学生的身份针对材料中此网友的看法写一篇议论文;针对现实问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