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二首 教学案
学习目标:
能够了解词人的境遇,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写法;
2、理解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3、联系苏轼、辛弃疾的有关词作,小结体现豪放风格的词作一般特点。
学习重点:
能够了解词人的境遇,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理解典故的含义
落实背诵
学习方法:
诵读感悟法、赏析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回顾预习
(一)相关文学常识
苏 轼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
2、苏轼在黄州生活概况
在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苏轼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出狱后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谴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日他都到那里去读书,与朋友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苏轼游赤鼻矶,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这一年(1082)。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故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苏轼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
辛 弃 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做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二)课文内容填空
1、字词解释
大江:长江
风流人物:英雄人物
雪:浪花
一时:当时,指赤壁之战时
遥想:远想
英发:勃发,形容周瑜气概
纶(guān)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樯橹(qiáng lǔ):原指船上的桅杆和桨,用以指代船,这里指曹操的水军
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故国:旧地。
多情应笑我:即应笑我多情
华发:花白的头发
尊:通“樽”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_____,是我国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的作品。词人归宋以后,一直______?,始终?______。这首词写于1205年。当时,宰相韩侘胄要草率北伐,任命词人为镇江知府。词人既______,又______。在登上镇江东北______时,______,写出了这首词。 1.?《稼轩长短句》??南宋??辛弃疾??力主抗金??壮志难伸??支持韩侘胄北伐??反对草率冒进??北固亭??抚今追昔3、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是借代用法的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ACD
(三)课文内容理解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念奴娇·赤壁怀古》
(1)分析下列词句所反映的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宽广的背景和阔大的气势沉郁苍凉的情调。羡慕古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流露出他被贬黄州的失意心情。)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火烧赤壁时代、地点、事件、人物。“人道是”苏知赤壁之战的“赤壁”不在黄州,他真正用意不是考证“赤壁”本身,只是“借地抒情”。)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环境,气势雄浑的赤壁山水图。)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年少有为,美女衬英雄,潇洒风度)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火。(从容指挥,辉煌战果)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转写诗人自己的感慨,年近半百,功业全未建立,缅怀、寄托于古人。饱含词人宦途失意的无限感慨,隐含着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主旨概括
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词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自己老大无为的感叹。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
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主旨概括
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自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
三、当堂达标
找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四、反思提升
五、拓展延伸
【人物形象分析】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 (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我们点击“小乔”,问题来了,考虑一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进入论坛讨论区。)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所以说艺术是没有正误之分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指挥作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而“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五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学习 指导
注意目标,心中有数。
巩固知识,检查自己。
a、课本注释1; b 、查阅资料。
a、课文下注释;
b、查字典; c、要能够默写
独立完成下列题目,注意理解句子含义。
独立完成习题,掌握基础知识。
再返回头品读文章,结合内容体会 作者情感。
[学生用书 P9~P10]
一、文段阅读
(一)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列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此词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这些景观有何特点?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这些山河景物很壮丽阔大。“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写得好。写峭岩高耸,夸张为“穿空”;写江涛汹涌,浪花怒卷,夸张为“千堆雪”,有形有声有色,寥寥数笔勾勒出赤壁的壮丽雄美的景色。
2.这首词的意境怎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雄浑、壮阔、气势恢宏等等。
3.联系全词,分析作者情感变化脉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欣赏山河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表达出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回归眼前现实,人生如梦,渐入悲郁。
(二)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题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物景有什么特点?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舞榭歌台,曾经歌舞升平的繁华喧闹的境地,现在是一派荒凉了。
“斜阳草树”,刘裕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现在也是如此萧条不堪了。
和刘禹锡的《乌衣巷》中“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的意境极为相似。
5.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用典故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典故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二、语言运用
6.编拟两则格言,赠给常常用悲观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朋友,激励其乐观处事。每则格言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文句尽可能有意蕴。(不超过30字)
格言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格言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格言一:你给生活一个微笑,生活还你一个春天。
格言二:幸福与乐观相伴,不幸与悲观相随。
7.同是豪放派词人,不同的人生遭遇,不同的时代背景,使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风格迥异。下面一段文字对他们进行了比较评价,请补写空缺的内容,要求句式与横线上的句子保持一致。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乐观、旷达,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沉郁。如果说苏轼是儒雅旷达的学者,辛弃疾则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说苏轼是潇洒出尘的白鹤,辛弃疾则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属于仿写题。首先要弄清楚语段的中心主旨是比较评价苏轼与辛弃疾;然后要分析语境,要补写的语句须和上一句句式以及修辞保持一致才行。
答案:(示例)心系家园的英雄 志高念远的苍鹰
一、基础考查
1.选出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酹酒(lèi) 羽扇纶巾(ɡuān) 怀瑾握瑜(jǐn)
B.樯橹(qiánɡ) 寻常巷陌(mò) 舞榭歌台(xiè)
C.华发(huá) 金戈铁马(ɡē) 仓皇北顾(ɡù)
D.一尊(zūn) 灰飞烟灭(yān) 斜阳草树(xié)
解析:选C。“华”应读“huà”。
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 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 酹:祭奠
C.赢得仓皇北顾 顾:思念
D.可堪回首 堪:能够
解析:选C。顾:回头看。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选C。风流,古义:杰出、英雄、有才华;今义:生活放荡。
4.翻译下列词句。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今我身临古战场,伸游往昔浮想万千,应笑我如此多情善感,竟未老先衰鬓发斑白。
(2)可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再也寻找不出来了。
(3)多少英雄豪杰,都被历史的风雨巷去。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对词中“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用意,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词在豪放的气势中夹杂着婉约,以美人衬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7.这首词豪气冲天,但最后却陡然一转,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似乎有点不太协调,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壮丽的江山和英雄人物,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感情。不过想起自己的人生毫无建树,前途渺茫,作者因而自叹人生如梦。
(二)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8~9题。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辛词中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感情委婉深沉,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委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相比,用以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以廉颇自况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通过层层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9.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用拍栏杆的典型动作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你能写出那句词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三、类文阅读
10.(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词中所描绘的“桑”“蚕”“细草”“黄犊”“斜日”“暮鸦”等意象构成的意境可知,叙述时抓住关键词,注意每个事物的情态和特点。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愁风雨”的“桃李”和在春光中争艳的“荠菜花”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褒一贬,态度鲜明,也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作者的遭遇和当时的背景,可知作者并非在纯粹地写“桃李”和“荠菜花”。而是与作者的自身遭遇密切相关,因此,所谓“代人赋”只是托辞而已,其实是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四、语用创新
12.下面六个分句打乱了顺序,请重新排序。(只写序号)
①苏东坡被贬广东,他一到惠州,就赋诗大赞“岭南万户皆春色”。②由于广东的自然环境优越,可提供作盆景的树种很多。③广东盆景又称岭南盆景。④广东盆景的盆栽艺术,已有近千年历史。⑤到了清代,盆景艺术已普及于民间。⑥所以,广东盆景以树桩盆景较为盛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读句子找出其中规律,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即可。文段的叙述对象是广东盆景,据此可断定③是首句;②⑥构成因果关系,叙述广东盆景的特点;④①⑤叙述其历史。顺序是:对象——特征——历史——举例。
答案:③②⑥④①⑤
13.(原创)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不超过20个字)
中新社广州7月28日电(李嘉琦 杨薇)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100位来自海内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书法名家,联手创作出一幅百米书法长卷。该长卷先后在孙中山故乡中山市和黄花岗起义烈士郭继枚故乡增城市巡展,于28日在广州作最后展出,吸引了印尼、新加坡等地华侨远道前往观赏。
据悉,此次“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海内外百人百米书法长卷”活动,由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发起,共有100位海内外华人书法名家参与,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新西兰等,每人按横长1米的尺寸创作单件作品,最后装裱连接成长度为100米的书法长卷。
该书卷在广州作最后一站展出后,将被黄花岗七十烈士墓园公园永久收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海内外百人绘书法,长卷纪念“辛亥革命”。
课件52张PPT。第一课 宋词二首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基础自主学案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诗海探珠 第1课诗海探珠有美堂暴雨
苏 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
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
倒倾鲛室泻琼瑰。【注】此诗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有美堂位于西湖东南的吴山之上。
【赏析】 这首诗开头写雷起脚下,顽云满座,是诗人站在吴山绝顶上的真实见闻。一声疾雷,先声夺人,预示暴风雨来势之猛。三、四句写暴雨中的奇观。 由于狂风在乌云翻滚之际呼啸而至,诗人感到风也是“黑”色的;大雨倾泻,江水汹涌,使诗人产生了江海起立的神奇幻觉。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前句写江水高涨,似突出江岸,就仿佛是斟满了的酒溢出了杯面。后句写急骤的暴雨声就像千根鼓槌急遽地敲打着羯鼓而发出的响亮之声。用这两个比喻来写雨势猛、雨量足、雨声大,形象、生动,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最后诗人想象这雨是天帝用来唤醒沉醉中的李白,叫他倾泻出琼瑰一样的诗篇。全篇显示了苏轼善于从动态中捕捉景物的特征、善于借助新颖的比喻来刻画事物的艺术本领。【思考】 诗的颈联运用什么表达技巧?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华”通“花”,花白“尊”通“樽”,酒杯专指长江繁华景象,词中指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饭:名词作动词,吃饭五、特殊句式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____________
(2)多情应笑我 ____________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____________被动句倒装句倒装句六、名句默写
(1)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 ,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
(6)_________ ,廉颇老矣,____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凭谁问尚能饭否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_______,又字
和仲,号___________,谥号文忠,
北宋著名文学家。神宗时,因反对
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祐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又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子瞻东坡居士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散文方面,与其父______、其弟______并称“______”,同属“_______________”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同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______”。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______”。书画方面,和______ 、 ________ 、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洵苏辙三苏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苏黄苏辛蔡襄黄庭坚辛弃疾(1140~1207),字_______,
号________,南宋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
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
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幼安稼轩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___________,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________________》,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爱国词人稼轩长短句2.背景资料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歧亭等地。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__________”一语。早生华发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恢复大业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八、整体预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怎样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示】 东去的大江和滚滚的江浪,既是眼前的景色,又是一种暗喻,喻时间的流逝。苏轼登赤壁,临长江,自然会由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不断流逝的时光淹没了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渐渐销声匿迹,不复有当年的光彩,真正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又有几人呢?周瑜就是其中之一,这几句为下文赞美周瑜作了铺垫。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 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胜景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3.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其用意是什么?
【提示】 这首词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了”,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的装束,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娴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苏轼刻画周瑜的形象,抒发了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4.如何理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
【提示】 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在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太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建树。“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名师点拨】 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有关,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的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侂胄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贤才,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东吴、刘宋比南宋,以刘义隆、王玄谟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侘胄,足见其用典之精,又显示出作者的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写成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如写刘裕破敌,“金戈铁马,气吞马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易于理解,乐于接受。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句表现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此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结合上下阕内容详细分析。
【名师点拨】 上阕通过追慕古代英雄,感慨昏聩不振的南宋现状;下阕则从嘲讽古人着笔,提取历史的借鉴。南宋的不抵抗主义,带来令人目不忍睹的现实,投降派没有丝毫的敌情观念,更无收复国土的雄才大略,谁可改变这令人痛心的现状呢?词人想起了在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来。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人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显示自己尚能领兵作战。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但却报国无门的悲壮苍凉的心情。这几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老了,却还有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呢?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悲辛,反映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细剖·深析]
[楼主]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能谈谈你的看法吗?[沙发]
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因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板凳]
“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三楼]
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而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对比中表达出的英雄自愧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写作素材积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巧妙地使用了衬托手法。
衬托,也叫映衬。运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衬托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本词中“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小乔初嫁了”等从正面刻画周瑜的形象,以“樯橹灰飞烟灭”和“早生华发”的词人形象反衬“雄姿英发”的周瑜,使周瑜的形象栩栩如生。●随堂练笔
用衬托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可以景衬情,也可以景衬景。(不少于80字)
【参考示例】 这时,风过去了,雨过去了。太阳用明亮的光辉照满宇宙,照满人间,一切都那样晶莹、那样明媚,树叶由嫩绿变成深绿了,草地上开满了小米粒那样黄的小花朵。我把蝴蝶放在洒满阳光的一片嫩叶上,我向草地漫步而去了。1.课内素材开发
苏轼在文途上因“大江东去”这首词声名大振之时,正是他因“乌台诗案”遭诬被贬仕途最失意之时,失意但不失志,终成一代豪放词派之词宗。辛弃疾青年得志,但自从步入仕途,就屡遭排挤。他无心成为一名词人,但他失意并不失志,一腔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无以排遣,便寄意山水,流于文字,反倒成就了他豪放词派集大成者的美名。有一句话说得好,“危机即转机”。当我们身处逆境,心灰失意之时,切不可磨灭了胸中的志向,一蹶不振。苏轼、辛弃疾的成功“突围”,究其根源,还在于他们“失意不失志”的阔大胸怀与积极心态。这样的启示,对于我们的人生,该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啊!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挫折与人生”“心态与成败”等话题。2.鲜活素材速递
闭门自学“瓷娃娃”考进二外
一间十平米大小的房子,既是卧室又是教室;一张电脑桌,既是课桌又是餐桌。一个女孩在这里完成了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学业。一副支架,一双拐,一辆代步车,一辆轮椅,一个女孩用它们支撑着自己走过18年。这个女孩名叫方璇,她在今年的高考中,以531分的成绩成为团结湖三中的文科第一名,目前被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录取。
是什么让方璇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
方璇两岁时诊断出患有“小儿成骨不全”病,全身多发性骨折。她成了俗称的“瓷娃娃”。她不能走出家门去和正常孩子一样去上学。
方璇的母亲开始了从小学至高中12年如一日的领、送卷子的生活。“风雨无阻”—母亲领送考卷12年!
“从小学至高中的12年,每次考试对我而言都如临大敌。”方璇母亲说,“要考虑怎么拿卷子。每次都担心试卷能不能顺利从学校领回家里,再及时交回去。”
方璇母亲说,为了给方璇拿试卷,无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母亲的付出没有白费。高考的好成绩即将让方璇踏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的大门。对于未来4年的大学生活,方璇充满期待和希望!
2011年08月07 法制晚报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身残志坚,逆境成才”“坚强刻苦,与命运抗争”等话题。美文佳作欣赏宋词人物
乔 雨
一
烟雨迷离的秦淮河只能出现在梦里
了,没有哪只红袖能拭去你流淌的
清泪。只有在夜静人空的庭院深处
才敢吐出你那声重重的叹息。从此
,懂词和不懂词的人,都明白了那
一江春水里流淌着的是什么。可你还是无奈地走了,在一个本该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七夕之夜,在一个本该是丝弦弄音,听那首《霓裳羽衣曲》的七夕夜,被迫放下书画词曲,喝下了那杯为你预备的鸩酒。
有多少帝王的玉砌雕栏都在历史的风雨中灰飞烟灭,而你在笙鹤瑶天般的吟哦中,在用才情创造的终极里找到了真正的永恒。二
在那种冷落凄清的季节里,所有的人都会渴望一种相逢。
思念在分手后开始生长,长成伫立岸边的棵棵杨柳,盼望着青衫上酒渍斑斑的你乘一叶扁舟从暮霭沉沉的烟波中驶来,轻诉千种风情。那晓风残月依旧醉着,你可曾记得执手相看的泪眼,离别时是谁与你浅斟低吟么?早知道凡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吟唱你的词,可不曾想到,自从你把士大夫的精雕细刻变成了一种流行之后,你笔下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竟成为铭刻古今的爱情誓言。
三
那杯你一饮而尽的黄縢酒谁尝谁都说是苦的。默默地看着你的那双眼睛依旧流泪,而你的心却如春雨淅沥般滴血。渴望相逢又害怕相逢,不敢再看那泪光涟涟的眸子。满是泪痕的那条鲛绡依然湿着,而你落寞交织的全部心情,都写进了一首叫“钗头凤”的词里。
春风又绿宫墙柳,可那双让你魂牵梦萦的红酥手,竟永远地弃你而去。再不能与你琴瑟相对、诗词相和了。绿蘸寺桥
下水波映着你的身影永远孤单,那只飞起了的惊鸿不再回转。而沈园那墙壁上的斑斑墨迹已在你心中慢慢地结成了一片永远抚不去的瘢痕。四
走进你的词,每每会使人感到剑气逼人,未曾打开剑匣便已隐隐听到那龙吟般铮铮剑鸣。
那把“吴钩”呢?曾被你无数次在醉后的深夜里挑灯看过的,看那清冷的剑身在昏暗的灯火下闪烁着幽幽的光。不敢再轻易地登上那落日楼头。栏杆拍遍亦枉然。你本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直到白发苍苍也只能在梦里布阵点兵。
可惜你这把锋利的剑,始终未能再饮胡虏血,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化作了一首首剑一般豪雄的词,在那里,热血撞击你心壁的声音清晰可辨。五
每次梦见你逸怀浩气,举首高歌,都是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清晰地看你舞动着长长的衣袖,潇洒而又孤独。那轮曾让你要乘风归去的明月,常常在我将醉的时候,跌落在我的酒杯中。
一句大江东去唱红了关西大汉的脸,手上的钢钹仍铿锵作响,历史的波浪淘尽了古今多少王侯公卿、才子佳人,却淘不掉你词中的一个字。你那横空出世般的亘古旷达更使那些咬文嚼字的匠人们自惭形秽。每当我翻到宋朝的那一页时,你那天风海雨般的文字便迎面扑来,抽打着我身上的琐屑绮俗。
【赏评】 《宋词人物》用生动形象、极富文采的语言勾画出了五位宋词人物。作者以词赋为线,以人物的命运为底蕴,展现出各具风采的词人形象,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古典情怀。正因为这些宋词人物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才演绎了一段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让后人循着一首首词作倾慕他们的文采和风采。大浪淘沙,随着岁月的变迁,他们在文学的天空里将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