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课堂达标训练试卷 第六单元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课堂达标训练试卷 第六单元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7 11:23:04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课堂达标训练试卷 第六单元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选择题
1.航天科学技术测得,金星表面大气层中含有一种碳的氧化物三氧化二碳(化学式为C2O3),它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同,则有关C2O3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能够点燃生成CO2
C.能够将氧化铜还原为铜 D.碳元素的化合价为+3
【答案】A
【知识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A答案错误;
B、一氧化碳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B答案正确;
C、一氧化碳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C答案正确;
D、C2O3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3。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
2.下列对干冰的解释,恰当的是(  )
A.干冰就是冰的一种 B.干冰是较为干燥的冰
C.干冰泔水凝结而成的冰 D.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物质;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进行分析。
3.“跳跳糖”是一种有娱乐性质的休闲食品,“跳跳糖”的内部,含有很多“小气泡结构”,里面“封装”着二氧化碳。“跳跳糖”放在嘴里遇水后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就会在舌头上噼啪作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跳跳糖”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跳跳糖”一定要密封保存
C.“跳跳糖”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有气味
D.儿童不宜过量食用“跳跳糖”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跳跳糖”放在嘴里遇水后会释放出二氧化碳,“跳跳糖”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B、“跳跳糖”遇水发生变化,一定要密封保存,不符合题意;
C、“跳跳糖”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无气味,符合题意;
D、“跳跳糖”放在嘴里遇水后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儿童不宜过量食用“跳跳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跳跳糖”放在嘴里遇水后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
A.紫色石蕊试剂 B.澄清石灰水
C.蒸馏水 D.蜡烛燃烧试验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但不会有明显现象;
D、实验中可以看到低的蜡烛选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故可以证明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尤其要注意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使石蕊变色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5.CO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的有毒气体。有科学家利用一种复杂的金属复合物研制出新型高灵敏度的CO探测器,它能通过颜色变化来探测空气中是否含有CO。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都是CO的物理性质
B.CO探测器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C.CO有毒,是因为其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
D.发现有人CO中毒时,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解答】A、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B、一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故测定一氧化碳的含量。可以监测空气的质量;
C、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D、轻度的一氧化碳中毒,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吸入大量的新鲜空气,缓解症状;
【分析】一是理解可燃性是化学性质;二是要从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分析;三是理解一氧化碳中毒后的急救方法。
6.可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
①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白膜
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人体呼出的气体后,石灰水变浑浊
③为了使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晾干,在室内生一盆碳火,开始墙壁反而潮湿,之后变得又干又硬
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液变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①久置的石灰水,出现白膜是由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钙;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人体呼出的气体后,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缘故;③为了使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晾干,在室内生一盆碳火,开始墙壁反而潮湿,之后变得又干又硬是由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浆的成分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缘故;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缘故;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回答。
7.用玻璃管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吹气,过一会儿再给试管加热,则试液颜色的变化情况是(  )
A.紫色→红色→紫色 B.紫色→蓝色→红色
C.蓝色→红色→紫色 D.红色→紫色→蓝色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石蕊试液本来的颜色是紫色的,向其中吹起,呼出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为红色,加热时,碳酸快速分解,故石蕊又变为紫色,即紫色→红色→紫色。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回答。
8.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升高,有利于人类生存
B.目前,地球表面的温室效应不断加剧
C.温室效应的加剧,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
D.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目前,地球表面的温室效应不断加剧,温室效应会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不利于人类生存,A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分析。
9.现在有两组气体,分别是N2和CO2、O2和CO2,你怎样将它们区别开来(  )
A.分别通入紫色的石蕊溶液 B.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D.分别通入水中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所以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时会变红色,而氧气和氮气则没有明显变化,符合题意;
B.两组内各物质都不能与氧化铜反应,无法区别,不符合题意;
C.氮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无法区别,不符合题意;
D.分别通入水中两组物质都没有明显现象,无法区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反应现象分析。
10.张大娘由于煤气中毒被送往医院,经大夫全力抢救,生命无忧。煤气中毒的原因是(  )
A.二氧化碳中毒
B.冷空气刺激呼吸道
C.氧气含量过低
D.一氧化碳进入体内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失去输氧能力
【答案】D
【知识点】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解答】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一氧化碳进入体内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失去输氧能力;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原理分析。
二、填空题
11.二氧化碳   燃烧,   燃烧,也   供给呼吸。
【答案】不能;不支持;不能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
12.目前,温室效应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发展   经济,提倡   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答案】低碳;低碳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目前,温室效应情况比较严重,所以要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13.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只占   ,但它是绿色植物进行   作用中并不可少的原料之一。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    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   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变成固体,俗称    。
【答案】0.03%;光合;无;无;大;能;干冰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只占 0.03%,它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 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 能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变成固体,俗称干冰。
【分析】本题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是能溶于水。
14.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依次通过右下图所示的装置,写出A、B两装置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A装置:现象    ;验证的性质   。
B装置:现象    ;验证的性质     。
【答案】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将二氧化碳通入有上下两层蜡烛的烧杯中,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分析】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是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
15.将木炭和氧化铜混合均匀放在试管中加热,可以看到   色的氧化铜最终变成   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   ,该反应中木炭的作用是作   。
【答案】黑;红;C+2CuO高温2Cu+CO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还原剂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解析】由于木炭具有还原性,所以会使氧化铜还原为铜。氧化铜为黑色固体,铜为红色固体。故答案为:黑,红,C+2CuO高温2Cu+CO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还原剂。
【分析】本题考查了木炭的还原性及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掌握此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
16.现有三瓶气体已失去标签,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一种,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别?
【答案】分别插入燃着的木条,燃得更旺的氧气;正常燃烧的空气;火焰熄灭的二氧化碳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因为许多气体的性质与燃烧的关,如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氢气能燃烧等,所以鉴别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燃烧的木条。本题中的三种气体也可用此方法来检验: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正常燃烧的是空气。
【分析】初中化学常用的鉴别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之分,就是根据需要鉴别的物质的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来设计鉴别方案。
四、综合题
17.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实现CO2“零排放”。
(1)“碳”排放:减少CO2排放,你还有哪些做法:   (写一种)。
(2)“碳”吸收: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CO2。
①绿色植物通过   吸收CO2。
②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会生成   (写名称)。
③风化的岩石如CaCO3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转化为Ca(HC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碳”利用:
①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②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通过反应制得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二氧化碳、氢气、淀粉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关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能够消耗二氧化碳,将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b.能够合成淀粉,将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1)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合理即可)
(2)光合作用;碳酸;CaCO3+H2O+CO2= Ca(HCO3)2
(3)BD;H2;ab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减少CO2排放,倡导低碳生活,做法有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车等。
(2)①自然界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②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
③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H2O+CO2=Ca(HCO3)2。
(3)①A. 超临界CO2流体是纯净物,故A错误;
B. 超临界CO2流体与普通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所以超临界 CO2流体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故B正确;
C. 分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故C错误;
D. 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②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二氧化碳、氢气、淀粉三种物质中,氢气使由氢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属于单质,所以属于单质的是H2。
关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意义,能够消耗二氧化碳,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能够合成淀粉,将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故答案为:a、b。
【分析】(1)根据减少CO2排放的措施分析。
(2)根据自然界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
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3)根据分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分析。
根据分子构成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相似,单质的概念分析。
18.如图是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转化示意图
(1)图中的几种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   。
(2)写出物质转化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③   ;
④   。
(3)如果在煤炉上方看到浅蓝色的火焰。这说明   。
(4)煤气中毒实质是   中毒。
【答案】(1)碳、一氧化碳
(2);;;
(3)煤炉燃烧不充分,有一氧化碳产生
(4)一氧化碳
【知识点】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能够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2)①为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②为碳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③为碳和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④为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3)一氧化碳燃烧生成蓝色火焰,如果在煤炉上方看到浅蓝色的火焰,这说明煤炉燃烧不充分,有一氧化碳产生;(4)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中毒。
【分析】根据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转化及反应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分析。
五、实验探究题
19.实验室按如图所示装置制取CO2,并验证实验CO2的性质。回答以下问题。
(1)用装置A来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要用装置B检验CO2,在B中应盛放的试剂名称是   ,B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要用装置C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   ,C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烧杯D中放燃着的蜡烛如图所示,D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CO2具有   的性质。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3)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CO2+H2O=H2CO3
(4)蜡烛由低到高逐渐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小题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小题2:检验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产生为:CO2+Ca(OH)2=CaCO3↓+H2O
小题三:二氧化碳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故C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紫色石蕊试液;按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变为红色,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O=H2CO3
小题四: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故看到的现象是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该实验证明了: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分析】小题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分析;
小题二: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
小题三: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回答;
小题四: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分析回答。
20.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教材用如图I实验介绍这一知识.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木炭呈块状,实验时要先将木炭研细,再与CuO粉末混合均匀后使用.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3)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时   .
(4)为了提高成功率,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中 方案进行实验.【装置改进】稳定的高温时本实验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图装置将卧式装置改为直立式装置.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是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你认为该设计是否更好?   (填“是”或“否”);理由是   .

【答案】(1)C+2CuO高温2Cu+CO2↑;
(2)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使火焰更集中,提升温度;
(4)装置改进:是;与铁丝网形成一个类似烟囱的空腔,使空气的对流加快,从而使燃烧更充分,火焰更稳定.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解析】(1)直接写出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2↑;(2)把块状的木炭变成碳粉增加大了与氧化铜的接触面积,更利于反应的进行;(3)加上灯罩可以使火焰更集中,提升温度,利于反应的进行;(4)装置改进:因热量向上散失,将卧式改为直立式,同时用火焰把试管包住会影响,铁丝网形成一个类似烟囱的空腔,使空气的对流加快,从而使燃烧更充分,火焰更稳定.
【分析】本题是一个考查木炭还原性的实验,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人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课堂达标训练试卷 第六单元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选择题
1.航天科学技术测得,金星表面大气层中含有一种碳的氧化物三氧化二碳(化学式为C2O3),它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同,则有关C2O3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能够点燃生成CO2
C.能够将氧化铜还原为铜 D.碳元素的化合价为+3
2.下列对干冰的解释,恰当的是(  )
A.干冰就是冰的一种 B.干冰是较为干燥的冰
C.干冰泔水凝结而成的冰 D.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
3.“跳跳糖”是一种有娱乐性质的休闲食品,“跳跳糖”的内部,含有很多“小气泡结构”,里面“封装”着二氧化碳。“跳跳糖”放在嘴里遇水后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就会在舌头上噼啪作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跳跳糖”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跳跳糖”一定要密封保存
C.“跳跳糖”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有气味
D.儿童不宜过量食用“跳跳糖”
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
A.紫色石蕊试剂 B.澄清石灰水
C.蒸馏水 D.蜡烛燃烧试验
5.CO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的有毒气体。有科学家利用一种复杂的金属复合物研制出新型高灵敏度的CO探测器,它能通过颜色变化来探测空气中是否含有CO。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都是CO的物理性质
B.CO探测器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C.CO有毒,是因为其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
D.发现有人CO中毒时,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
6.可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
①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白膜
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人体呼出的气体后,石灰水变浑浊
③为了使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晾干,在室内生一盆碳火,开始墙壁反而潮湿,之后变得又干又硬
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液变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用玻璃管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吹气,过一会儿再给试管加热,则试液颜色的变化情况是(  )
A.紫色→红色→紫色 B.紫色→蓝色→红色
C.蓝色→红色→紫色 D.红色→紫色→蓝色
8.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升高,有利于人类生存
B.目前,地球表面的温室效应不断加剧
C.温室效应的加剧,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
D.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
9.现在有两组气体,分别是N2和CO2、O2和CO2,你怎样将它们区别开来(  )
A.分别通入紫色的石蕊溶液 B.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D.分别通入水中
10.张大娘由于煤气中毒被送往医院,经大夫全力抢救,生命无忧。煤气中毒的原因是(  )
A.二氧化碳中毒
B.冷空气刺激呼吸道
C.氧气含量过低
D.一氧化碳进入体内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失去输氧能力
二、填空题
11.二氧化碳   燃烧,   燃烧,也   供给呼吸。
12.目前,温室效应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发展   经济,提倡   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13.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只占   ,但它是绿色植物进行   作用中并不可少的原料之一。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    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   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变成固体,俗称    。
14.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依次通过右下图所示的装置,写出A、B两装置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A装置:现象    ;验证的性质   。
B装置:现象    ;验证的性质     。
15.将木炭和氧化铜混合均匀放在试管中加热,可以看到   色的氧化铜最终变成   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   ,该反应中木炭的作用是作   。
三、简答题
16.现有三瓶气体已失去标签,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一种,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别?
四、综合题
17.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实现CO2“零排放”。
(1)“碳”排放:减少CO2排放,你还有哪些做法:   (写一种)。
(2)“碳”吸收: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CO2。
①绿色植物通过   吸收CO2。
②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会生成   (写名称)。
③风化的岩石如CaCO3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转化为Ca(HC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碳”利用:
①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②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通过反应制得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二氧化碳、氢气、淀粉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关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能够消耗二氧化碳,将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b.能够合成淀粉,将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18.如图是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转化示意图
(1)图中的几种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   。
(2)写出物质转化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③   ;
④   。
(3)如果在煤炉上方看到浅蓝色的火焰。这说明   。
(4)煤气中毒实质是   中毒。
五、实验探究题
19.实验室按如图所示装置制取CO2,并验证实验CO2的性质。回答以下问题。
(1)用装置A来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要用装置B检验CO2,在B中应盛放的试剂名称是   ,B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要用装置C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   ,C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烧杯D中放燃着的蜡烛如图所示,D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CO2具有   的性质。
20.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教材用如图I实验介绍这一知识.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木炭呈块状,实验时要先将木炭研细,再与CuO粉末混合均匀后使用.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3)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时   .
(4)为了提高成功率,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中 方案进行实验.【装置改进】稳定的高温时本实验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图装置将卧式装置改为直立式装置.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是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你认为该设计是否更好?   (填“是”或“否”);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A答案错误;
B、一氧化碳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B答案正确;
C、一氧化碳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C答案正确;
D、C2O3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3。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物质;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进行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跳跳糖”放在嘴里遇水后会释放出二氧化碳,“跳跳糖”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B、“跳跳糖”遇水发生变化,一定要密封保存,不符合题意;
C、“跳跳糖”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无气味,符合题意;
D、“跳跳糖”放在嘴里遇水后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儿童不宜过量食用“跳跳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跳跳糖”放在嘴里遇水后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但不会有明显现象;
D、实验中可以看到低的蜡烛选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故可以证明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尤其要注意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使石蕊变色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5.【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解答】A、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B、一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故测定一氧化碳的含量。可以监测空气的质量;
C、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D、轻度的一氧化碳中毒,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吸入大量的新鲜空气,缓解症状;
【分析】一是理解可燃性是化学性质;二是要从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分析;三是理解一氧化碳中毒后的急救方法。
6.【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①久置的石灰水,出现白膜是由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钙;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人体呼出的气体后,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缘故;③为了使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晾干,在室内生一盆碳火,开始墙壁反而潮湿,之后变得又干又硬是由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浆的成分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缘故;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缘故;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回答。
7.【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石蕊试液本来的颜色是紫色的,向其中吹起,呼出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为红色,加热时,碳酸快速分解,故石蕊又变为紫色,即紫色→红色→紫色。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回答。
8.【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目前,地球表面的温室效应不断加剧,温室效应会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不利于人类生存,A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分析。
9.【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所以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时会变红色,而氧气和氮气则没有明显变化,符合题意;
B.两组内各物质都不能与氧化铜反应,无法区别,不符合题意;
C.氮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无法区别,不符合题意;
D.分别通入水中两组物质都没有明显现象,无法区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反应现象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解答】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一氧化碳进入体内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失去输氧能力;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原理分析。
11.【答案】不能;不支持;不能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
12.【答案】低碳;低碳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目前,温室效应情况比较严重,所以要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13.【答案】0.03%;光合;无;无;大;能;干冰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只占 0.03%,它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 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 能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变成固体,俗称干冰。
【分析】本题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是能溶于水。
14.【答案】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将二氧化碳通入有上下两层蜡烛的烧杯中,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分析】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是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
15.【答案】黑;红;C+2CuO高温2Cu+CO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还原剂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解析】由于木炭具有还原性,所以会使氧化铜还原为铜。氧化铜为黑色固体,铜为红色固体。故答案为:黑,红,C+2CuO高温2Cu+CO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还原剂。
【分析】本题考查了木炭的还原性及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掌握此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6.【答案】分别插入燃着的木条,燃得更旺的氧气;正常燃烧的空气;火焰熄灭的二氧化碳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因为许多气体的性质与燃烧的关,如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氢气能燃烧等,所以鉴别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燃烧的木条。本题中的三种气体也可用此方法来检验: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正常燃烧的是空气。
【分析】初中化学常用的鉴别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之分,就是根据需要鉴别的物质的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来设计鉴别方案。
17.【答案】(1)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合理即可)
(2)光合作用;碳酸;CaCO3+H2O+CO2= Ca(HCO3)2
(3)BD;H2;ab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减少CO2排放,倡导低碳生活,做法有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车等。
(2)①自然界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②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
③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H2O+CO2=Ca(HCO3)2。
(3)①A. 超临界CO2流体是纯净物,故A错误;
B. 超临界CO2流体与普通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所以超临界 CO2流体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故B正确;
C. 分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故C错误;
D. 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②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二氧化碳、氢气、淀粉三种物质中,氢气使由氢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属于单质,所以属于单质的是H2。
关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意义,能够消耗二氧化碳,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能够合成淀粉,将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故答案为:a、b。
【分析】(1)根据减少CO2排放的措施分析。
(2)根据自然界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
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3)根据分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分析。
根据分子构成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相似,单质的概念分析。
18.【答案】(1)碳、一氧化碳
(2);;;
(3)煤炉燃烧不充分,有一氧化碳产生
(4)一氧化碳
【知识点】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能够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2)①为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②为碳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③为碳和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④为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3)一氧化碳燃烧生成蓝色火焰,如果在煤炉上方看到浅蓝色的火焰,这说明煤炉燃烧不充分,有一氧化碳产生;(4)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中毒。
【分析】根据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转化及反应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分析。
19.【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3)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CO2+H2O=H2CO3
(4)蜡烛由低到高逐渐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小题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小题2:检验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产生为:CO2+Ca(OH)2=CaCO3↓+H2O
小题三:二氧化碳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故C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紫色石蕊试液;按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变为红色,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O=H2CO3
小题四: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故看到的现象是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该实验证明了: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分析】小题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分析;
小题二: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
小题三: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回答;
小题四: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分析回答。
20.【答案】(1)C+2CuO高温2Cu+CO2↑;
(2)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使火焰更集中,提升温度;
(4)装置改进:是;与铁丝网形成一个类似烟囱的空腔,使空气的对流加快,从而使燃烧更充分,火焰更稳定.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解析】(1)直接写出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2↑;(2)把块状的木炭变成碳粉增加大了与氧化铜的接触面积,更利于反应的进行;(3)加上灯罩可以使火焰更集中,提升温度,利于反应的进行;(4)装置改进:因热量向上散失,将卧式改为直立式,同时用火焰把试管包住会影响,铁丝网形成一个类似烟囱的空腔,使空气的对流加快,从而使燃烧更充分,火焰更稳定.
【分析】本题是一个考查木炭还原性的实验,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