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芣苢》
《插秧歌》
走进《诗经》
1.时间: 收录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别称: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汉代“五经”之一:《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诗经》的三种诗歌形式:风、雅、颂
风:即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雅:分为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多为朝廷贵族及公卿大夫所作。
颂:是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叙述和描写就是“赋”。
比:“以彼物比此物” ,类比、比喻。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芣苢——车前草
“芣苢”即车前草,古人认为车前草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诵读诗歌,读准字音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 诗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女子们在田间欢快喜悦地采摘芣苢的劳动场面
2.如何表现?
(1)四言短句,重章叠句。
简单明快、往复回环,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再现出采摘芣苢时轻快的动作节拍,表现出歌声中的喜悦心情。
(2)动词的有序变换。
“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芣苢越采越多,采摘完毕,满载而归的喜悦。
细细品读,身临其境
诗歌大意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茂盛的车前草啊,采呀采呀采起来。
茂盛的车前草啊,采呀采呀获得它。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茂盛的车前草啊,一片一片摘下来。
茂盛的车前草啊,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茂盛的车前草啊,提起衣襟兜起来。
茂盛的车前草啊,掖起衣襟兜回去。
主旨概括
也许劳作非常辛苦,但是大家在一起边劳动边群歌互答、热情洋溢,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乐观友爱的精神。
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
走近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世称“诚斋先生”。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诚斋体:诗自成一家,,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情趣,语言浅近、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关于水稻种植
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抛秧,插秧,施肥、杀虫,排水(补水)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插秧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诵读诗歌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ōu móu jiǎ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zhāo shà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chú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尝试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的画面!
紧张繁忙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动作画面】
1.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
2.连用四个不同身份的人物“田夫”“田妇”“大儿”“小儿”
→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忙碌紧张,很有画面感。
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环境氛围】
冒雨插秧
1.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农忙好似战争,造成一种紧张、争分夺秒、生死攸关的气势,突出了“忙”。
2.农家老小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不敢停歇,十分辛苦。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语言
劳动中的夫妇问答场景,平淡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表现妻子对丈夫的关心,
丈夫的回答从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
表现劳动者的繁忙和辛苦。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语言——心理
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
“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去照看一下家里的鹅和雏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异同?
比较阅读
1.语言形式
《芣》:四言短句,重章叠句
《插》:善用口语,浅白晓畅
2.艺术技巧
《芣》:动词
《插》:动词、比喻、语言描写,画面感强
3.主旨情感
《芣》:采摘的欢快喜悦
《插》:农事的繁忙与艰辛,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富于生活情趣。
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材料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
校内劳动教育实践
校外劳动教育实践
走进农田—— 插秧摘豆,劳动光荣